•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日軍登陸澎湖

第二節 澎湖島的日軍佈署

一、日本帝國軍港的設置

日本於 1886 年 4 月訂定海軍條例,將日本全國之海岸與近海劃分為五個海 軍區,並依此定義軍港,設置鎮守府。鎮守府,是作為海軍基地防衛、船艦整備、

海軍官兵教育的軍港設施,與英文的「NAVAL STATION」有著共通的意思。鎮 守府分責個別海軍區之防衛及警備,是擁有指揮其所屬船隻調度及派遣權力之單 位。

圖 1-3 鎮守府海軍區管轄範圍圖(筆者自繪)

資料來源:海軍省編,《海軍制度沿革》(巻 15)(海軍大臣官房,1942),頁 7。

說明:日本海軍將日本周圍海域分為四區,橫須賀、吳、佐世保、舞鶴等,各區設置鎮守府管理。

本文之「馬公要港部」為佐世保鎮守府管轄之單位。

24

25

26

圖 1-4 佐世保鎮守府與馬公要港部距離圖(筆者自繪)

說明:日本本土最南方之軍港「佐世保鎮守府」與「馬公要港部」之距離。兩港相距 800 海浬,

航程 3 日,馬公要港部之設置,延伸日本海軍機動範圍,縮短戰爭期間反應、動員時間。

澎湖於地理位置上,雖可說是處於交通要道之咽喉,但換一個方面來看,也 可說是獨懸於汪洋之孤島,其最大的致命點就是軍需品補給問題。澎湖如作為日 軍艦隊之前進基地,則對艦隊之軍需品補給功能極為重要,而當下的馬公要港部 缺乏軍需品的貯藏設施,若發生戰事,由佐世保出擊之艦隊,需夥同多艘運輸船 之一同出發,才能在抵達澎湖後,有足夠軍需品補給,但此間航程 800 海浬,若 航行期間與敵軍遭遇,除運輸船將暴露於戰火中,更將成為艦隊一大顧忌,56於 艦隊而言相當不利。雖臺灣緊鄰澎湖,然能否全權支應澎湖軍需補給,又運輸船 隻是否充足皆是問題,因此,設置擴張澎湖之軍需品貯藏設備至關重要。

澎湖港灣之天然條件固然良好,但日本為滿足艦隊停泊之需求,仍需打造適 宜之船艦停泊設備。因應前線戰況,將出現負傷受損船艦,作為前線海軍根據地,

應具備船艦維修能量,必須設有船渠及修理工廠,以在戰爭期間維持船艦能量。

軍事根據地除具有補給及維修功能外,也容易成為敵軍鎖定之目標,因此須具備 一定的防守能力,以此鞏固前線據點。

作為日本帝國最南端的港灣,海軍的根據地,須解決軍艦停泊之問題,於是

56 「軍備補充費工事 8(4)」,〈公文備考、土木 27 止、巻 127〉,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

C07090263400,頁 0558-0561。

27

計畫為內港「馬公港」及外港「澎湖港」進行改良(圖 1-5)。如港內繫留碇泊工 事完成,可供艦隊 41 艘船艦停泊,主要將工程分為兩期進行,第一期清除位於 港內中央之暗礁、設置浮標及沿岸整理;第二期清除礁石外,將沿岸淺灘開發,

設置艦隊停泊浮標。

圖 1-5 澎湖港、馬公港位置圖

資料來源:底圖取用日治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說明:澎湖天然港灣條件優越,內海即有「澎湖港」、「馬公港」,馬公、西嶼、白沙之間,有海 面廣闊之外港「澎湖港」;馬公要港部下方,有內港「馬公港」,提供日軍船艦碇泊。

圖 1-6 左下方兩處圓圈黑點,為第一期工程計畫清除之目標「暗礁」,因礁 石位於港灣中央,將影響軍艦入港內之操作,限制船隻停放在軍艦 10 艘、二三 等巡洋艦 7 艘,雖可向港內深處增加停泊數量至二三等巡洋艦 11 艘,但考量澎

28

湖海風強勁,礁石置於港灣中央,將造成船艦運作之困難,限制作戰能力。圖 1-6 中間位置灰色區域,應包含兩期工程之沿岸及淺灘開發。第一期工程後,艦隊 停泊數可達戰艦 20 艘、二三等巡洋艦 11 艘,共 31 艘,第二及工程完成後為戰 艦 25 艘、二三等巡洋艦 16 艘,合計 41 艘,以當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數 55 艘看 來,將可停泊 75%的艦隊於「鄰近」要港部之測天島的灣內。若考量前述泊地位 於內灣與外洋之交口,可能將直接面對敵襲,則可將泊地向澎湖港之內海遷移,

位於澎湖港北方,漁翁島東北側,也是良好的停泊處,然其距要港部較遠,在軍 需品補給及通信聯絡上明顯不便,若不考量其不便,此處約可容納船艦 50 於艘,

可停泊 90%的艦隊。57

圖 1-6 馬公要港部設備改善工程計畫圖

資料來源:「軍備補充費工事 8(1)」,《海軍省公文備考》,〈公文備考 土木 27 止 巻 127〉,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典藏號:C07090263100,頁 0441。

說明:圖左下方兩處圓圈為「馬公港」內暗礁,為增加停泊空間、航行安全,實施去除工程。圖 中央部、要港部處,改良沿岸、海底之環境,供軍艦停靠、設置船渠及修理工廠。

港口整備工程完成,澎湖港可停泊 3 萬 5 千噸 20 艘,1 萬噸 20 艘,馬公港

57 「軍備補充費工事 8(4)」,〈公文備考、土木 27 止、巻 127〉,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

C07090263400,頁 0561-0567。

29

30

圖 1-7 明治 38 年(1905)馬公要港部防衛圖(拼接製成)

資料來源:「第 7 号の 1 馬公要港防備図」,《極秘 明治 37、8 年海戦史》〈第 4 部 防備及 ひ運輸通信 巻 1、2 別冊〉,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05110106400。

說明:日本海軍以水雷施放防衛「馬公要港部」,於進入澎湖內海之航道沉放水雷。外垵及桶盤、

虎井及井垵、西嶼及白沙、西嶼及四角嶼,入港航道間皆有沉放。

31

圖 1-8 澎湖島機械水雷沉放位置圖(拼接製成)

資料來源:「第 7 号の 3 澎湖島機械水雷沈置位置図」,《極秘 明治 37、8 年海戦史》〈第 4 部 防備及ひ運輸通信 巻 1、2 別冊〉,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05110106600。

說明:日本海軍以水雷施放防衛澎湖,於澎湖南方海域主要航道施放水雷。於南方諸島間拉設,

防堵敵艦通過,裏正角、湖西之外海,因地形易於登陸,以水雷包圍防治。

32

33

視野等設半徑,劃設不規則之要塞地帶,約昭和 11 年(1936)後,一改劃設方 式,以直線、區塊等方式,劃設要塞地帶。

圖 1-9 昭和 15 年(1940)澎湖島要塞地帶區域圖

資料來源:海軍省編,《海軍制度沿革》(巻 15)(海軍大臣官房,1942),頁 160。

說明:為日本陸軍「澎湖島要塞」所管制之區域,陸軍要塞設置之初,即劃設此要塞地帶範圍以 管制。陸軍要塞以海岸砲編織火線防守澎湖,並與海軍「馬公要港部」協防澎湖海面。

1895 年,伴隨馬關條約之簽訂,臺灣及澎湖交由日本統治,同年 6 月 17 日 臺灣總督任命,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城內展開臺灣統治。於此之後,總督府陸軍局 工兵部,派遣職員前往澎湖,對清朝興建之砲台設施逐一調查。共調查六座砲台:

34

35

36

西嶼東堡壘附屬砲台等,一字排開封鎖入口正面航道;白沙及西嶼間,進入澎湖 港之航道,雖海軍方面已敷設水雷攔阻,但陸軍仍安排火力防禦;外垵向開放水 域,於近岸處海軍敷設有水雷,陸軍則以火力加強防禦縱深;井垵及虎井間,海 軍於此航道亦有敷設水雷,但陸軍仍安排火力防禦;湖西鄉東南側,裏正角(今 湖西鄉龍門村一帶)至山水間海岸,因易於登陸,海軍於外海以水雷封鎖,陸軍 火網除加深防禦距離,若敵軍突破水雷接近,陸軍砲火更是密集覆蓋,阻止敵軍 登陸行動。

圖 1-10 明治 37 年(1904)澎湖島要塞火砲配置圖(拼接製成)

資料來源:「澎湖島要塞火砲配置図」,《台湾防衛計画》,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典藏號:

C11110401100。

說明:日本陸軍澎湖島要塞之火砲配置與射程,防守澎湖周遭航道外,湖西之裏正角、山水之間,

因地形易於登陸,更以密集火網覆蓋,防範敵軍行動。

37

海軍佈屬水雷之防禦方式,是較為被動的防禦,因水雷被固定於一定的海域 範圍內,縱使因水流而有所移動,但其幅度並不大。陸軍之堡壘砲台設置,則提 供海軍要港防禦之主動性,砲台具一定之迴旋角度、射程,守備範圍相比之下較 廣,多具火砲與多座砲台,將防禦範圍加深、加廣,具有應對進犯敵軍之機動性,

也彌補水雷敷設之空缺地帶。

圖 1-11 澎湖島要塞堡壘砲台位置要圖

資料來源:陸軍築城本部編,〈澎湖島要塞堡壘砲台位置要圖〉,《現代本邦築城史》(第二部 第 十巻)(陸軍築城本部,1943),無頁碼。

說明:日本陸軍於 1943 年出版之澎湖島要塞砲台圖,可見隨戰爭型態改變,砲台編制亦有變動,

多數改為防空功能。砲台廢止並不等於廢棄閒置,可能是任務改變,日本陸軍仍有管理。

圖 1-11,為日本「陸軍築城本部」於 1943 年所出版之《現代本邦築城史》

中,關於澎湖島要塞之附圖。相較於圖 1-10,可見澎湖東部之湖西區域,原先砲 火多涵蓋至海面,而本圖卻可見明顯之距離縮減,砲台數量也縮減,可能是因應 戰爭型態之改變,多轉換為高射砲防禦敵軍自空中來襲。然而雖日軍方面記載砲 台因時代變遷而裁撤,但此裁撤也可能是其任務屬性的轉變,於中華民國國防部 所做之戰後軍事設施盤點可見,澎湖各砲台幾乎仍在使用,真正廢棄者寥寥無幾。

38

直至 1945 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收清點時,總計有 23 處砲臺,馬公及湖西 16 處、西嶼 3 處,白沙、測天島、四角嶼、虎井嶼各 1 處,總計 86 門火砲。65 要塞堡壘圖中,有兩處砲台因《華盛頓海軍條約》而停工,《華盛頓條約》

為「限制海軍軍備」之條約,由英、美、日、法、義等 5 國於 1922 年締結,限 制軍艦之數量、排水量、武裝……等,更限制日軍於太平洋諸島嶼之軍事要塞新 建、擴張。《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之際,外垵社砲台、豬母水砲台皆於興建階 段,當下即已停工,但為確保「未來」可在條約限制之下繼續興建工程,故對外 偽裝外垵社砲台、豬母水砲台「已經」存在而放置假砲,但最終並未完成此兩座 砲台,也是今日「伍德餌砲」(伍德舊稱豬母水)、「外垵餌砲」之由來。

日本領有臺灣及澎湖地區後,是日本帝國最南方的領土,成為向南中國、南 洋擴張的基地。澎湖於 1895 年派駐「佐世保水雷隊臨時敷設部」,1896 年改稱

「佐世保水雷團馬公水雷敷設隊」,1901 年設置「馬公要港部」,是臺澎地區日本

「佐世保水雷團馬公水雷敷設隊」,1901 年設置「馬公要港部」,是臺澎地區日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