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帝國軍港在澎湖的形塑:衛生用水供給對馬公軍事地位的提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本帝國軍港在澎湖的形塑:衛生用水供給對馬公軍事地位的提升"

Copied!
2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臺灣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uwan Histor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日本帝國軍港在澎湖的形塑: 衛生用水供給對馬公軍事地位的提升 The Development of Imperial Japanese Naval Base in Penghu: How Sanitized Water Supplies Strengthened Mako's Military Role 饒維平 JAO, Wei-Ping 指導教授:張素玢 博士 Advisor: Chang, Su- Bing,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July 2020.

(2) 謝誌 2016 年考取碩士班時,意外的錄取了臺師大臺灣史、環境教育兩個研究所, 權衡之後選擇進入臺史所,就此展開了這段緣份,至今也有三年半的時間,如今 總算是順利完成論文。 首先,我要感謝指導教授張素玢老師的指導與支持。老師曾說過,她對於軍 事方面不是這麼熟悉,卻仍願意聽我訴說想法,在忙於所長事務之際,仍抽空仔 細地閱讀我的論文,不厭其煩地指導修改,並給與研究的建議,也因為老師,我 才能注意到我研究的特殊性,也補上許多被我忽略的重點,萬分感謝。 再者,要感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許雪姬教授、洪致文教授,感謝兩位老師 百忙之際仍抽空前來,仔細的評論,鉅細靡遺地指出研究的特殊性與章節問題, 使論文內容能夠更加紮實。 另外,要感謝日本廣島大學的西谷元教授,我碩三期間,曾前往日本廣島大 學社會科學研究科交換一年,西谷老師是我在廣島大學的指導教授,雖然老師的 研究領域是國際法,無法給我太多的指導,但仍給予我許多研究資料蒐集的建議, 並關心我在日本的生活狀況。 在臺史所的期間,也要感謝所有玢玢家的成員,學長姐:品中、毓哲、哲謙; 同學:浩琮、盈盈;學弟:育嘉、明泓、戶田,幾位的相互砥礪、扶持。以及研 究所其他成員,坂本、承諺、雅薇、雅柔、崧源、惠耀、冠妏、小池,有一起到 山形大學交流,有人聽我囉嗦研究的內容,也有幫助我日文史料的解讀,感謝有 各位的陪伴,讓我在臺史所從未覺得孤單。還有敬愛的維倫助教,總是協助並包 容我的各種疑難雜症。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阿嬤、媽媽、爸爸、弟弟。每次都強迫老媽回想澎湖的 地理環境,本來不熟的地方都被我問到熟了,更會問阿嬤早期澎湖的情況,沒有 兩位澎湖前輩的幫助,我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釐清需多東西。感謝在研究所的過 程從未催促我畢業,反而包容我緩慢的撰寫論文,也因為有你們我才能順利的完 成論文。 回顧這本論文,雖然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在資料蒐集整理、論文撰寫的 過程中,我也更深入的了解澎湖,達成自己為澎湖盡一份力的心願,希望透過這 篇研究,在澎湖的文化工作上有所幫助,更希望自己未來能有機會投入澎湖的文 化工作,發掘更多的在地特色,將心中的藍圖付諸行動,讓大家看見澎湖的獨特 性。 最後,將這篇文章獻給已經過世的阿公,未能在你還在時完成,希望你能看 見我的努力。. 饒維平 i. 2020 年 7 月.

(3) 摘要 1895 年 3 月末,日軍在甲午戰爭進入尾聲時出兵佔領澎湖,為臺澎地區獨 有的「日佔時期」,日本並在馬關條約簽訂時,要求將澎湖、臺灣及附屬島嶼割 讓給日本,澎湖也為全臺最早進入「日治時期」的區域。日軍攻澎全程僅歷時 3 日,便佔領澎湖全域,然而真這的考驗才要開始。日軍在戰鬥過程中的陣亡人數 屈指可數,但因澎湖水源匱乏,日軍衛生用水條件不佳,致使霍亂在軍中急劇擴 散,最終導致千餘兵士病歿,使日軍意識衛生水源的重要性。 日軍正式統治澎湖以後,在澎湖設置軍事機構。其中以 1901 年升格的海軍 「馬公要港部」 ,為日本帝國南方最重要的軍港;1903 年設置的「澎湖島要塞司 令部」,是衛戍帝國軍港的重要守衛,如此砥定澎湖的軍事組織構成。軍事單位 的進駐,也使日軍對衛生水源的需求愈加迫切,驅使日軍進行一系列水源設施的 發展與建設。 統治初期,各項設施百廢待舉,日軍難以在短期內尋得水源,故自日本本土 徵調「海水蒸餾機」 ,供駐澎的海陸軍及澎湖廳相關單位用水。1905 年日俄戰爭 時,澎湖的軍事地位更加彰顯,來港補給、休整的海軍艦艇倍增,日軍擴增軍備 物資貯量,增建大型「海水蒸餾機」 ,增加軍事補給的能量。水源供應量的提升, 也使澎湖在日俄戰爭結束後,仍是日軍區域補給的重要據點。 「海水蒸餾機」的使用有其限制與缺陷,權衡之下不適作為唯一的水源供應 設備,故日軍也積極設置「鑿井」 ,並在 1912 年興建「馬公要港部水道」飲水設 施。隨艦艇來港日增,「馬公要港部」的水源設備日益發展,最終備有「海水蒸 餾機」 、 「鑿井」 、 「馬公要港部水道」等 3 種水源設備交互使用,也使澎湖的軍事 地位日益彰顯。 因來港艦艇的增加,海軍兵士大量進入澎湖,馬公市街作為澎湖的軍、政、 商的中心,士兵的日常生活、休憩,自然也與馬公市街密不可分。為維護馬公市 街的衛生環境,1927 年起興建「馬公水道」 ,以國家的力量,扶持地方的衛生用 水建設。 各項水源設施的完備,穩定「馬公要港部」的水源供應,使澎湖成為日本前 進「南支南洋」的重要海軍根據地。「馬公要港部」軍事機能的提升,使其擔負 中國沿岸 1,200 海浬的警備工作,擁有足夠艦艇守衛臺灣海域、執行海上救難與 護航任務。水源設備的完善,不只防治疾病傳播,更促成澎湖軍事地位的提升, 是「馬公軍港」成為日本帝國南方海軍根據地的重要條件。 關鍵字:馬公要港部、軍用飲水、海水蒸餾機、馬公要港部水道、馬公水道 ii.

(4) Abstract Imperial Japanese troops mounted a military campaign and successfully occupied Penghu Islands at the very end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in late March 1895, which led to the only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around Taiwan and Penghu region. After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was officially signed, Penghu, Taiwan and the surrounding islands were ceded to Imperial Japan under their demand. The archipelago thus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areas ente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troops took only 3 days to occupy the whole archipelago, but the real challenge had just begun. Japanese battle casualties were minimal. However, due to lack of safe water, an outbreak of cholera shortly after the capture of the islands claimed the lives of more than a thousand Japanese soldiers. The outbreak of waterborne diseases enhanced the significance of safe water resources to the Japanese troops. Military facilitie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ey officially governed the islands. The upgraded Mako Guard District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naval base in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Japanese Empire in 1901. The Penghu Bay Fortress Headquarter, which established in 1903, was the essential barrier defending the base. By this time, the structure of Penghu's military organization thus settled. The settlement of military facilities meant the safe water supply became more urgent. This forced Japanese troops started to construct a series of facilities to provide safe water supplies. Lacking infrastructure, the Navy couldn't find adequate supplies of water source in a short term, hence they mobilized saline water distillation equipment from home islands to increase the scale of water supplies for the troops and the Hoko Prefecture. During the Russo-Japanese War in 1905, the military role of Penghu base became more crucial. The number of vessels seeking for replenishment in the harbor increased dramatically, forcing the troops to expand the storage capacity for military supplies. Large saline water distillation plants were constructed and the military logistic system had been enhanced. Due to the increased scale of safe water supplies, Penghu had become one of the essential military logistics centers 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 The groups of distillation equipment were considered not to be the only facilities to provide safe water since they had certain limits and flaws. Japanese troops were also iii.

(5) actively digging deep wells and building drinking water pipelines in Mako Guard District in 1912. The water supply system in Mako Guard District gradually improv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vessels in the harbor. Distillation plants, deep wells and the drinking water pipelines that operated in turns had strengthened the status of Penghu's military role since. Sailors also swarmed in Penghu islands with their ships, and since Mako town area was the military,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of Penghu, their everyday life and recreation we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streets.To maintain the local sanitary condition in the streets with national forces,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build drinking water pipelines in Mako in 1927. The completion of various facilities had stabilized the water supply of Mako Guard District, allowing Penghu to become the essential base for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expansion campaign toward South China and South Sea. Mako Guard District's improvement in military function led to its responsibility to defend the 1,200 NM long China coastline. The naval base had a sufficient number of vessels to achieve guarding, rescuing and escorting missions. The completion of safe water facilities successfully prevented the spreading of waterborne diseases and improved Penghu's military role. It was this sufficient condition that made Mako become the essential naval base in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Japanese Empire. Keyword: Mako Guard District, military water supply, saline water distillation equipment, drinking water pipelines in Mako Guard District, drinking water pipelines in Mako. iv.

(6) 章節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一、問題意識. 3. 二、文獻回顧. 3. 史料介紹. 9 10. 二、日本所藏檔案. 10. 三、新聞報章. 12. 章節架構. 12. 日軍登陸澎湖. 14.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二章. 1. 一、臺灣總督府檔案. 第三節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疾病肆虐下的日軍. 16. 一、日軍登陸行動. 16. 二、傳染病疫情的擴散. 18. 三、「避病舍」設立. 19. 四、登陸初期的水源問題. 21. 澎湖島的軍事佈署. 23. 一、日本帝國軍港的設置. 23. 二、南門鎖鑰 -「馬公要港部」. 24. 三、守衛軍港 -「澎湖島要塞」. 32. 海水淡化的需求與應用.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39. 井戶開源與調查. 39. 一、水源調查. 39. 二、水井設置. 46. 三、水源不足的問題. 54. 海水淡化 ― 蒸餾機的運用. 58. 一、蒸餾機運用經驗. 58. 二、海軍蒸餾機設置. 62. 三、陸軍蒸餾機設置. 70. 海水淡化的隱憂. 72 v.

(7) 第三章. 第二節. 第三節. 二、運轉價格與維持. 75. 三、戰場存活風險. 79 81. 軍事「水道」飲水設施. 81. 一、日本「軍都」的水道. 81. 二、日本「軍港」的水道. 84. 三、臺灣的軍用水道. 87. 「馬公要港部水道」飲水設施. 91. 一、水源的發現. 91. 二、用地的徵收. 99. 三、「水道」建設工程. 107. 軍民共存 ― 「馬公水道」飲水設施. 122. 一、馬公市街水源改善的需求. 122. 二、「馬公水道」飲水設施的興建工程. 125. 三、水量不足下的擴張計劃. 141. 四、受國家扶持的「市街水道」. 147. 水源對馬公要港部的影響.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五章. 72. 「水道」飲水設施的建立. 第一節. 第四章. 一、蒸餾機械與建築維護問題. 153. 海軍艦艇水源供給. 153. 一、供水發展的海軍艦艇派駐. 154. 二、供水發展的海軍艦艇到港. 164. 三、艦艇、乘員的水源供應. 169. 海峽衛所的供水. 200. 一、船舶援護. 200. 二、臺灣海域防衛. 207. 三、船艦警備、派遣與維修. 212. 結論. 221. 參考書目. 225. 附錄. 232. vi.

(8) 表次 表 1-1. 明治 28 年(1895)船隻飲用水檢驗結果表. 21. 表 1-2. 日本陸軍澎湖島要塞築城年表. 34. 表 2-1. 1898 年 12 月至 1899 年 1 月間,馬公城內水井水質檢驗. 40. 表 2-2. 水井調查之 122 口井,井深分布. 41. 表 2-3. 水井所記位置統計. 43. 表 2-4. 1926 至 1933、1935 澎湖廳飲用水井數量表. 48. 表 2-5. 馬公街鑿井表. 51. 表 2-6. 馬公街鑿井供水表. 54. 表 2-7. 明治 30 年 10 月至明治 31 年 3 月,蒸餾水供給(官廳). 65. 表 2-8. 明治 30 年 10 月至明治 31 年 3 月,蒸餾水供給(陸軍). 65. 表 2-9. 日俄戰爭期間(1904)馬公要港部蒸餾水收支表(單位:噸). 67. 表 2-10. 日俄戰爭期間(1905)馬公要港部蒸餾水收支表(單位:噸). 68. 表 2-11 日俄戰爭期間馬公要港部蒸餾機用消耗品消耗表. 78. 表 3-1. 日本水道飲水設施供水開始前 20 處市町表. 82. 表 3-2. 日本陸軍相關飲水水道表. 83. 表 3-3. 日本海軍軍港-鎮守府及要港部設置暨飲用水道供水時間表. 85. 表 3-4. 臺灣水道飲水設施設置前 20 次序表. 88. 表 3-5. 湧泉湧水量表. 92. 表 3-6. 1910 年「馬公要港部水道」土地徵收調查. 99. 表 3-7. 「馬公要港部水道」土地徵收影響戶數. 100. 表 3-8. 「馬公要港部水道」土地徵收影響人口數. 101. 表 3-9. 1912 年「馬公要港部水道」土地徵收調查. 101. 表 3-10. 1913 年「馬公要港部水道」土地徵收調查. 104. 表 3-11. 1910 年「馬公要港部水道」工程預算. 107. 表 3-12. 1912 年「馬公要港部水道」工程預算分配. 108. 表 3-13. 1913 年「馬公要港部水道」計畫興建設施. 110. 表 3-14. 1913 年「馬公要港部水道」計畫興建預算. 110. 表 3-15 「馬公水道」工程預算. 141. 表 3-16 「馬公水道」第一次擴張工程預算. 143. 表 3-17 「馬公水道」第二次擴張工程預算. 144. 表 3-18 「馬公水道」總工程費. 147 vii.

(9) 表 3-19. 各水道飲水設施工程費. 148. 表 3-20 「馬公水道」收入計算書. 149. 表 3-21. 151. 馬公市街常住人口數. 表 4-1. 1898-1906 馬公水雷敷設隊所屬艦船一覽. 155. 表 4-2. 1901-1918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一覽. 159. 表 4-3. 1919-1933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一覽. 163. 表 4-4. 1897-1905、1912 年碇泊馬公港的非常駐艦艇. 165. 表 4-5. 1920-1921、1924-1930 碇泊馬公港的非常駐艦艇. 167. 表 4-6. 1901-1918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排水量一覽. 171. 表 4-7. 1901-1918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定員一覽. 173. 表 4-8. 1919-1933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排水量一覽. 177. 表 4-9. 1919-1933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定員一覽. 179. 表 4-10. 1897-1921 日本海軍經馬公港艦艇排水量一覽. 182. 表 4-11. 1924 年停靠馬公港艦艇排水量. 185. 表 4-12. 1926 年停靠馬公港艦艇排水量. 185. 表 4-13. 1927 年停靠馬公港艦艇排水量. 186. 表 4-14. 1928 年停靠馬公港艦艇排水量. 186. 表 4-15. 1930 年停靠馬公港艦艇排水量. 187. 表 4-16. 1897-1921 日本海軍經馬公港船艦定員一覽. 189. 表 4-17. 1924 年停靠馬公港船艦定員. 191. 表 4-18. 1926 年停靠馬公港船艦定員. 192. 表 4-19. 1927 年停靠馬公港船艦定員. 192. 表 4-20. 1928 年停靠馬公港船艦定員. 193. 表 4-21. 1930 年停靠馬公港船艦定員. 193. 表 4-22. 1920 年 11 月至 1921 年 1 月間馬公在港艦艇. 196. 表 4-23. 1921 年 4 月至 6 月間馬公在港艦艇. 198. 表 4-24. 1911~1930 歷年船舶失事統計表. 202. 表 4-25. 1911~1930 歷年船舶失事人員統計表. 204. 表 4-26. 1923~1930 歷年漁船失事暨船員統計表. 206. 表 4-27. 1895~1922 馬公軍港人員數統計表. 211. 表 4-28. 昭和 20 年(1945)日軍駐澎湖兵力概況表. 211. 表 4-29. 1905~1930 馬公要港部船艦維修統計表. 220. viii.

(10) 圖次 圖 1-1 明治 28 年(1895)日軍攻臺路線圖 圖 1-2 明治 28 年(1895)日軍澎湖作戰路線圖 圖 1-3 鎮守府海軍區管轄範圍圖 圖 1-4 佐世保鎮守府與馬公要港部距離圖 圖 1-5 澎湖港、馬公港位置圖 圖 1-6 馬公要港部設備改善工程計畫圖 圖 1-7 明治 38 年(1905)馬公要港部防衛圖 圖 1-8 澎湖島機械水雷沉放位置圖 圖 1-9 昭和 15 年(1940)澎湖島要塞地帶區域圖 圖 1-10 明治 37 年(1904)澎湖島要塞火砲配置圖 圖 1-11 澎湖島要塞堡壘砲台位置要圖. 14 17 23 26 27 28 30 31 33 36 37. 圖 2-1 水井調查之 122 口井,井深分布 圖 2-2 馬公街井位置圖 圖 2-3 大正元年(1912)馬公街都市計畫圖(筆者加繪) 圖 2-4 鑿井剖面圖 圖 2-5 鑿井位置圖 圖 2-6 澎湖地質剖面圖 圖 2-7 簡易蒸餾器圖 圖 2-8 蒸餾鍋圖 圖 2-9 蒸化器(左)及蒸餾器(右)圖 圖 2-10 馬公角(金龜頭)半島蒸餾機所位置圖 圖 2-11 馬公角(今金龜頭)蒸餾機所棧橋圖 圖 2-12 測天島蒸餾機所位置圖 圖 2-13 日俄戰爭期間(1904)馬公要港部蒸餾水收支表 圖 2-14 日俄戰爭期間(1905)馬公要港部蒸餾水收支表 圖 2-15 測天島位置圖. 42 44 45 52 53 56 58 59 60 63 64 66 68 69 75. 圖 3-1 圖 3-2 圖 3-3. 94 96 97. 圖 3-4 圖 3-5 圖 3-6 圖 3-7 圖 3-8 圖 3-9. 鑿井裝置 測天島及湧泉帶位置圖 菜園湧水設壩形成之開元湖 菜園湧水設壩形成之惜源湖 雙頭掛設壩形成之興仁水庫 「馬公要港部水道」水源地示意圖 「馬公要港部水道」徵收之水源地位置圖 水源配給路線 「馬公要港部水道」淨水貯水設施 ix. 98 98 103 105 109 111.

(11) 圖 3-10 圖 3-11 圖 3-12 圖 3-13 圖 3-14 圖 3-15 圖 3-16 圖 3-17 圖 3-18 圖 3-19 圖 3-20 圖 3-21 圖 3-22 圖 3-23 圖 3-24 圖 3-25 圖 3-26 圖 3-27 圖 3-28 圖 3-29 圖 3-30 圖 3-31 圖 3-32 圖 3-33 圖 3-34 圖 3-35 圖 3-36 圖 3-37 圖 3-38 圖 3-39 圖 3-40 圖 3-41 圖 3-42 圖 3-43 圖 3-44 圖 3-45 圖 3-46 圖 4-1. 馬公要港部淨水貯水設施(1914)對照圖 馬公要港部淨水貯水設施(2015)對照圖 「馬公要港部水道」受水池(平面) 「馬公要港部水道」受水池(側面) 「馬公要港部水道」鐵線尾湧水池(平面) 「馬公要港部水道」鐵線尾湧水池(側面) 「馬公要港部水道」菜園湧水池(側面) 「馬公要港部水道」雙頭掛湧水池(平面) 風車式幫浦圖 菜園貯水設施營區入口 馬公要港部淨水貯水設施外牆一部 馬公要港部淨水貯水設施一部 鐵線尾集水池正面 新舊鐵線尾集水池位置圖 馬公市街眺望 馬公市街之海軍士兵 「馬公水道」位置圖 「馬公水道」設施位置圖(臺灣通用正射影像) 「馬公水道」設施位置圖 「馬公水道」鑿井工程 「馬公水道」之人孔井建築 「馬公水道」之人孔井(豎井)平面圖 「馬公水道」之人孔井(豎井)剖面圖 「馬公水道」之貯水隧道剖面圖 「馬公水道」之貯水隧道堀鑿作業狀況 「馬公水道」之貯水隧道 「馬公水道」事務所及幫浦所 「馬公水道」之幫浦所燃油抽水機 「馬公水道」之幫浦所剖面圖 「馬公水道」之幫浦所俯瞰圖 「馬公水道」之高架貯水塔 「馬公水道」貯水塔至馬公城外水管鋪設 「馬公水道」之馬公城內水管鋪設 「馬公水道」第一次擴張工程 「馬公水道」第二次擴張工程配水池俯瞰 「馬公水道」第二次擴張工程配水池剖面 「馬公水道」第二次擴張工程配水池出入口剖面 1901-1918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數量圖 x. 111 112 112 113 113 114 114 115 116 117 118 118 119 119 123 124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3 134 135 135 136 136 137 138 139 142 145 146 147 157.

(12)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圖 4-6 圖 4-7 圖 4-8 圖 4-9 圖 4-10 圖 4-11 圖 4-12 圖 4-13 圖 4-14 圖 4-15 圖 4-15 圖 4-17 圖 4-18 圖 4-19 圖 4-20 圖 4-21 圖 4-22 圖 4-23 圖 4-24. 1919-1933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數量圖 1897-1905、1912 年碇泊馬公港的非常駐艦艇數量圖 1920-1921、1924-1930 碇泊馬公港的非常駐艦艇數量圖 1901-1918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數量及排水量對照圖 1901-1918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及定員對照圖 1901-1918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定員數及排水量對照圖 1919-1933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及排水量對照圖 1919-1933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及定員對照圖 1919-1933 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派駐艦艇排水量及定員對照圖 1897-1921 日本海軍經馬公港艦艇及排水量對照圖 1920-1930 日本海軍經馬公港艦艇及排水量對照圖 1897-1921 日本海軍經馬公港艦艇及定員對照圖 1920-1930 日本海軍經馬公港艦艇及定員對照圖 1920 年 11 月至 1921 年 1 月艦艇供水及艦艇在港對照圖 1920 年 11 月至 1921 年 1 月艦艇供水及艦艇在港對照圖 1911~1930 歷年船舶失事統計圖 1911~1930 歷年船舶失事人員統計圖 1923~1930 歷年漁船失事暨船員統計圖 1895~1922 馬公軍港人員數統計圖 馬公要港部之中國沿岸警備範圍 馬公要港部與日本海軍基地艦艇來往 馬公要港部艦艇之南洋巡航與派遣 1905~1930 馬公要港部船艦維修統計圖. xi. 160 164 166 170 172 174 175 178 180 181 184 188 190 195 197 201 203 205 210 213 214 215 218.

(13)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自幼時成長於澎湖,在孩提時期的打鬧嘻笑,以及在長輩的言談中,都能知 悉我所居住的澎湖縣馬公市,散布著許許多多的軍事單位,諸如澎防部、港指部、 海軍營區、陸軍營區,到海軍在測天島的「海二廠」,都使我有個印象,就是澎 湖軍事的色彩,卻未曾注意到它的重要性與獨特意義。 也許是受到外公的影響,我希望自己也為澎湖盡一份心力,有幸在碩士班能 接觸臺灣史,也在進入臺史所時,設定要以澎湖相關研究為目標,我也藉此踏入 對澎湖的研究。在認識、摸索、鑽研之後,我看見了日治時期澎湖發展的特殊性, 在探詢史料時意外發現「馬公要港部水道」 ,這個在過去研究中從未出現的名字, 揭起我對軍事用水的好奇,並陸續找出過去未曾研究的「海水蒸餾機」,以及水 井設置、「馬公水道」興建的歷程,總和以上水源供應設備史料的蒐集,促使我 投入軍事與水源的研究。 在研究方向確立後,有幸獲得赴日本廣島大學交換一年的機會,除體驗交換 生活外,更藉此查閱相關研究、檔案。廣島大學是日本「中國」 、 「四國」1地區的 第一學府,且廣島縣與日本帝國軍事有深厚的淵源,廣島縣廣島市設有日軍對外 戰爭的指揮中心「大本營」2,廣島縣吳市為海軍四大「鎮守府」之一。因此,廣 島大學以及廣島縣內各圖書館、資料館,藏有豐富的戰史資料及相關研究,這些 都是在臺灣難以獲得的資源,也產生許多研究的啟發。 2019 年 4 月赴日交換期間,得知澎湖縣政府將「馬公水道」的部分設施指 定為歷史建築,更激勵我完成此研究。「馬公水道」是我研究的一個部分,相信 我的研究能豐富「馬公水道」的設立背景,使其在「臺灣水道史」中有更特別的 定位,而非只是一般的「市街水道」。更希望藉此契機,將更鮮為人知的「馬公 要港部水道」 、 「海水蒸餾機」的研究展現,並做後續的踏查與古蹟指定。澎湖的 軍事發展具獨特性,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希望可以一己棉薄之力,對我的家鄉有 所貢獻。 1. 日本將全國劃分成 8 個地區,分別為: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中國、四國、九州 等。 「中國」地區包含: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島根縣、鳥取縣; 「四國」地區包含:愛媛 縣、香川縣、高知縣、德島縣。. 2. 大本營:是日本自甲午戰爭起,至太平洋戰爭為止,日本軍方(海軍、陸軍)的最高統帥機構, 能以大本營命令的形式發布天皇敕令,是直屬於天皇的最高層級司令部單位。 1.

(14) 現今澎湖馬公的軍事營區輪廓,大都奠基於日治時代。說起日治時代,多數 人都會想起清廷甲午戰敗後,經過馬關條約簽訂,將臺灣、澎湖群島割讓給與日 本,但事實上澎湖進入日治時期卻早於馬關條約的簽訂,澎湖可說是日軍最先登 陸,也最早進入日治時代的地區。在甲午戰事尚未結束,日本便將戰線南擴至澎 湖,也許帶有奪取臺灣的意圖,澎湖在地理位置上,可阻斷中國對臺灣的支援, 亦可作為前進臺灣的跳板,更長遠的來看,是西進中國華南、南進東南亞的重要 根據地,由此顯示澎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讓原處於帝國邊陲的蕞爾小島,成 為國與國的邊境熱點。 澎湖,是位於臺灣海峽之群島,全島地勢平坦無高地,不利於阻留水氣,而 雨量稀少,既無河川亦無湖泊等地上水源,地質結構屬玄武岩質,質地較為堅硬, 3. 造成設井困難,一般「掘井」水源未必符合日軍衛生條件,另外島嶼氣候較乾燥, 若遇雨季雨量不足,則容易造成乾旱缺水情形。甲午戰爭期間,日軍進佔澎湖, 實際於交戰中陣亡者卻為少數,絕大多數是罹患霍亂,由於衛生用水至缺,在水 源供應不足,水質條件惡劣下病故,估計逾千人之多,因此日軍在澎湖建有陸軍 墓地,且立碑以茲紀念,也稱之為「千人塚」。面對如此的情況,日軍勢必要解 決軍隊衛生問題。 臺灣及澎湖地區成為日本領土後,即是日本國境至南之地,成為向「南支南 洋」擴張的基地。日本海軍在統治之初,便設有「水雷敷設隊」駐守,於明治 34 年(1901)將層級提升,設立「馬公要港部」,以防衛馬公港及海面警備工作, 亦設置海軍修理工廠,即將邁入太平洋戰爭時,「馬公要港部」層級再次提升, 改為「馬公警備府」。陸軍方面,為鞏固防禦,統治之初便積極修復砲台,後駐 有「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明治 36 年(1903)設置「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作 為承接澎湖防務之機關。4 澎湖的戰略地位對於日本而言似乎十分重要,其經營及建設是不可或缺的, 將軍事要地連結先前的衛生問題,著重於水源的取得,是過去尚無人研究之區塊, 這對於澎湖,是區域地位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引起我解開此疑問的興趣,更成 為我展開研究,撰寫論文的動機。. 3. 掘井:舊時以人力,使用簡易工具挖掘,設置水井。水井深度有限,且受地質條件影響挖掘深 度。馬公地區的掘井深度分布在 1.5 至 15 公尺。. 4. 蔡文騰, 〈軍事佈防的變遷〜以澎湖為探討中心(1945 年以前)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 ,頁 85~87、104~105。 2.

(15) 一、問題意識 本文主要想透過日治時期澎湖地區軍事水源設施的建立與改善,證實澎湖在 日本國防區位的重要性,不但是解決軍隊衛生用水問題,也可看見水源設施演進 之縮影,最後在軍事力量進入後,為澎湖所帶來的發展。 第一,一般認知而言,臺灣史的「日治時代」,常被認為是甲午戰爭過後, 清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及澎湖地區割讓後才開始。但在此之前,明治 28 年(1895)3 月,日軍就已派遣船艦搭載步兵向澎湖進發,於同年 3 月 23 日登 陸,並取得控制權,使得澎湖進入「日佔時期」 ,是時間早於臺灣,最先進入「日 治時代」的地區,由此可推敲澎湖於日本帝國之重要性。 第二,日軍佔領澎湖後的傳染病問題嚴重,現今馬公國中所在地過去為日軍 所建「千人塚」,用以埋葬及紀念澎湖一役之戰歿將士,當中諸多人員死於傳染 病,故日軍如何改善衛生問題且鞏固軍力,是一重要議題。 第三,日軍於積極探取水源,歷經水源調查、水井挖掘、深井開鑿之結果與 成效如何,而日本軍方於澎湖引進蒸餾機技術,日軍使用蒸餾機的經驗,及引進 的歷程與效果,現今仍未被討論,若能充分探討,即是臺澎地區海水淡化之濫觴。 第四,地質氣候乾燥之澎湖,自調查發現水源地,至設立軍用「馬公要港部 水道」飲水設施之計畫、徵收、建設的發展始末如何。於馬公市街所建,「馬公 水道」的動機及建設過程又如何。 第五,與軍事相關水源設施之建立,對於日軍駐澎軍力的發展與維持有何影 響,水源供應設備的發展,如何提升「馬公要港部」的軍事地位,於海軍艦艇、 人員之影響如何。 從日軍進入澎湖開始,其建設便影響著這塊土地,時至今日仍可發現當時規 劃的痕跡,本文將探討以上問題,從衛生問題進入,探討軍事建設,最後討論在 水源與軍事對澎湖的影響。 二、文獻回顧 本文以飲水設施切入,研究日治時期海陸軍於澎湖的建設及經營,及其相關 影響。於飲水設施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本文的飲水設施包含水井、蒸餾機、水 道,其中日治時期臺灣各地水道研究豐富,而水井及蒸餾機則較為稀少。 本文所指的「水道」 ,為日文的「上水道」 ,是作為飲用水匯集與輸送的設施, 3.

(16) 而非船舶航運海上通道所指的「水道」 。在臺之日本陸軍及海軍研究亦為數不少, 除總體研究外,更有深入地方單位、部隊的研究,另一重點則是對於二次世界大 戰末期的海軍研究,但因當時海軍重鎮已由馬公移至高雄,故許多研究皆著重於 高雄,澎湖則相對稀少。澎湖地方研究種類繁多,近年來,日治時期軍事也逐漸 受矚目,在軍事佈署及組織架構方面,已有相關文章,但以水源為出發點,探討 軍事發展者則尚未出現。 「馬公水道」或「馬公要港部水道」的研究相當有限,若提及「馬公水道」 , 多半是在臺灣水道發展史中論及,學界的研究主要以日治時期水道設施建立、建 築背景、建築形式等為主。 劉俐伶的〈臺灣日治時期水道設施與建築之研究〉,文中詳細盤點臺灣各地 的水道設施,分類其規模與類型、釐清創建原因、將水道設施發展分期、水源選 定及地理條件、水道設施的組成內容、水道設施擴張等,將全臺水道設施歸類詳 5. 述,初步解析各水道設施,最後對水道建築的環境與空間進行分析。. 呂哲奇的〈日治時期台灣衛生工程顧問技師爸爾登(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對臺灣城市近代化影響之研究〉中,敘寫爸爾登來臺,與其助手濱野彌 四郎在臺灣進行衛生工程調查及設計水道設施與衛生工程,能提供認識臺灣水道 設施發展的情況。6 陳林頌的〈本城上水‧時空由道-臺灣日治時期上水道之調查研究與保存行 動〉中,討論公共衛生政策中的水道設施,透過水道設施建構衛生都市,理解軍 事、產業、殖民目的下的水道設施分布,以及水道設施在殖民下的意義,理解水 7. 道設施的規模與狀況。. 蔡宏賢的〈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建築之探討〉,透過對臺北水道唧筒室建 8. 築的探究,理解建築型式的意義與背景。. 葉偉倫的〈從都市計畫檢視日治時期的台南現代性〉中,1895 年日軍進入臺 南,當時臺南是臺灣南部最大的都市,許多日軍單位及政府機關均設置於城內, 計畫將市區打造為適合日本人居住的環境。清朝統治時的城區街廓,公共衛生設 施不完備,且日本人認為臺灣人缺乏衛生觀念,汙穢的環境成為疾病傳染媒介,. 5. 劉俐伶, 〈臺灣日治時期水道設施與建築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6. 呂哲奇, 〈日治時期台灣衛生工程顧問技師爸爾登(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對臺灣城市近 代化影響之研究〉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9) 。. 7. 陳林頌〈本城上水‧時空由道---臺灣日治時期上水道之調查研究與保存行動〉 (國立台灣大學建. 8. 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 蔡宏賢, 〈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建築之探討〉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 。 4.

(17) 於是,為打造健康且適宜居住的環境,展開市區改正與各項更新。9 陳皇志的〈臺北水道建設與近代殖民都市發展(1895-1945)〉中,日治時期 臺北多取用鑽井水源,考量人口成長迅速、濫用地下水所衍生的後續問題,展開 臺北水道建設準備。透過臺北水道設計規劃、供水情形,與人口統計資料結合, 運用 QGIS 地圖套疊技術,觀察都市發展情況。臺北水道建設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與傳染病流行,更運用水道發展電力設備,提供水道運作的電力所需。水道建設 與都市計劃的進行,發展衛生、消防、公園景觀,與都市發展有著密切關聯。10 透過以上研究了解,日治時期水道建設是臺灣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工程,原先 的目的,可能是以營造在臺日人的生活環境為考量,卻也是公共衛生改善、都市 人口增加、擴張區域發展的重要元素。提供筆者水道設施建設的目的與效果,但 皆以改善民生環境為主,本文則以軍事的水道設施進行探討。 澎湖飲水設施的建設,從水源調查到水道設備的建立,是為了解決在澎日軍 衛生及飲水問題開始的,因此透過公共衛生與傳染病防治等研究,連結飲水設施 與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兩面向,故衛生防疫等相關論文筆者也有所參考。 孫偉恩的〈日治前期臺灣主要防疫策略之意涵〉中,日軍於牡丹社事件出兵 臺灣,即有遭遇疫情經驗,爾後進入澎湖及平定臺灣之時,所面臨的傳染病問題, 更是令日軍損失慘重,故日本方面更加重視在臺灣的衛生政策,建立從中央到地 方的衛生行政部門。為改善臺灣各地衛生環境,展開全臺衛生工事調查工作,官 11. 方及民間防疫機制的進行,從制度與行政方法,改良臺灣衛生醫療環境。. 范燕秋的〈軍略要地、殖民與澎湖的公共衛生~以日治初期醫療系統為分析 主軸〉中,日治時期澎湖作為日本的南門鎖鑰,設置多種軍事單位,必須盡速改 善地方公共衛生。除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也建立西式醫療設施,開始醫療與疾病 統計,透過數據顯示,醫療機構主要提供在臺日人使用。透過市區改正營造一個 適合日本人的居住環境,嚴格執行檢疫措施,防止傳染病輸入,各項作為除監測 12. 疾病與推展公共衛生外,也是在防止澎湖當地駐軍受到疾病的波及。. 范燕秋的〈日據前期臺灣之公衛發展-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 9. 葉偉倫, 〈從都市計畫檢視日治時期的台南現代性〉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 10. 陳皇志, 〈臺北水道建設與近代殖民都市發展(1895-194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 11. 士論文,2017) 。 孫偉恩,〈日治前期臺灣主要防疫策略之統治意涵〉(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 班碩士論文,2010) 。. 12. 范燕秋, 〈軍略要地、殖民與澎湖的公共衛生~以日治初期醫療系統為分析主軸〉 , 《澎湖研究 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2002) ,頁 116-136。 5.

(18) 中,日人在 1874 年初次來臺,到 1895 年取得臺灣、澎湖,兩個時間點皆面對嚴 重的疾病問題,故領臺後積極實施檢疫、設置醫院、設立組織、頒布法令等。臺 灣衛生環境的改善,隨之帶動社會與經濟發展,防疫工作展現成效,減少財政負 擔,相對提升臺灣社會的生產力,帶出臺灣公共衛生建立的背景,展現對社會發 展的意義。13 范燕秋的〈殖民醫學的先鋒︰從牡丹社事件到乙未戰役的軍陣醫學〉,探討 「軍陣醫學」在 1874 年及 1895 年兩次征台戰役的角色與作用,也對 1895 年 3 月的攻澎之役有所分析。日本海軍的防疫策略以病患隔離、環境消毒,以及改善 水源供應品質等三者為重,首先規劃軍營設置區位與空間規劃,並且確保居住環 境的衛生條件,並監測環境變化,再者改善水源的取得問題。水源問題迫使日軍 進行醫療地誌調查,做為水源取得依據,凸顯水源取得困難且重要。14 關於日治時代公共衛生與醫療發展的研究,可知起因都是日人認為臺灣衛生 環境惡劣、傳染病盛行,透過改善衛生環境與醫療系統的建立,提供在臺日人良 好生活環境,降低疾病造成的損耗,使得臺灣在經濟、社會發展向前邁進,改善 臺灣的衛生環境除了是日本帝國馴服殖民的意義,也是在降低殖民母國的負擔。 以軍事方面考量,領臺初期衛生條件對於日軍影響甚鉅,各方面的衛生改善,是 維持地方駐軍能量與保有戰力之重要措施,其中以水源問題最為迫切,因此本文 有研究的重要性。 促使澎湖飲水設施改變,便是因為日本軍方部隊進駐澎湖,故要透過有關澎 湖軍事發展的研究,理解澎湖的軍事地位及轉變,以便與飲水設施發展疊合,釐 清飲水設施對澎湖戰略地位的鞏固與提升關聯。別於軍事發展,城市發展也是本 研究試圖了解的,多數軍事單位設立時均集中於馬公城內,使得軍事與地方社會 有高度的關聯性,不可獨立討論,故蒐集有關市鎮發展之研究,觀察「馬公水道」 引進馬公市街,所能對城市帶來的影響。 蔡文騰的〈軍事佈防的變遷~以澎湖為探討中心(1945 年以前)〉 ,日本取得 臺、澎主權後,賦予澎湖的軍事意義,使澎湖成為日本進入「南支南洋」的根據 地,更能透過澎湖設置軍事基地,看出澎湖的戰略地位與濃厚的軍事色彩。日本 承接了清代的戰略思維,將澎湖視為中國與臺灣之間的重要聯絡管道,作為進入 華南的基地,透過軍事機構變遷、部隊編制人數、防禦圈等要素討論,看出日本 13. 范燕秋, 〈日據前期臺灣之公衛發展-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 〉 (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 14. 范燕秋, 〈殖民醫學的先鋒︰從牡丹社事件到乙未戰役的軍陣醫學〉 , 《臺灣史研究》 (第 27 卷 第 1 期)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0) ,頁 51-94。 6.

(19) 陸軍防禦策略。海軍則以「馬公要港部」的設立,說明馬公港對於日本海軍的重 要性,逐步將編制擴大,使馬公港功能更加完善,使澎湖成為航向「南支南洋」 的據點。15 蔡文騰的《日本帝國海軍在澎湖:以馬公軍港為中心(1895-1945)》 ,釐清日 本對於澎湖的戰略定義,並隨時間推移,政策與戰事之變遷,澎湖戰略地位的起 伏。檢視海軍技術的變革,分析馬公駐軍的武器部屬與人員派遣,詳盡解析「馬 公要港部」之發展,以人員編制了解基地狀況,以軍官派遣知曉基地功能,最後 綜觀基地對於地方軍事空間的建構,以及對地方所帶來的就業與經濟影響。16 劉鳳翰的《日軍在臺灣: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 , 本書仔細盤點日本軍方於臺灣的組織沿革、兵力佈署、軍港、要塞及軍械,在要 塞與軍港篇章中,對於馬公及高雄有清楚的設施兵力盤點,也可從文中知曉馬公 發展較高雄為先,於高雄軍港尚未發展前,馬公軍港為控制臺灣西南部、閩、粵 17. 沿海的重要據點,是作為臺灣屏障與南進發展的重要軍港。. 張玉璜的《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市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 中,清末的兩次戰役,以「媽宮城」為首,開始改變澎湖在國家政策的地位,甲 午戰爭後,澎湖成為日本的南方新領土,除承襲清朝設定的戰略配置,更成為日 本南進政策的重要基地。逐步改造媽宮城原有的空間規劃,透過法令、公共衛生 建設,營造日本人的居住空間。軍事單位進駐,為馬公自都市空間到社會經濟發 展都帶來不小影響。1912 年市街改正計畫通過後,使馬公在經濟、社會、文化上 都更加發展,呈現現代化都市的雛型,雖太平洋戰爭開始後,馬公都市建設幾乎 處於停頓狀態,但改造與建設已然使得馬公向現代化都市前進。18 楊晴惠的〈航向「日本」的途中:日治時期臺灣海事發展〉中,自清朝的臺 灣海洋事務開始,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海事體制的建立,以及海事法規的發展。其 中提及日本對臺灣的定位,從南進政策至戰時體制的海事單位轉變,運輸需求與 19. 提升港口效能。. 15. 蔡文騰, 〈軍事佈防的變遷~以澎湖為探討中心(1945 年以前)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 。. 16. 蔡文騰, 《日本帝國海軍在澎湖:以馬公軍港為中心(1895-1945)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博士論文,2018) 。. 17. 劉鳳翰, 《日軍在臺灣: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 (臺北縣新店市:國. 18. 史館,1997) 。 張玉璜, 《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市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 (澎湖縣:澎湖縣 立文化中心,1998) 。. 19. 楊晴惠, 〈航向「日本」的途中:日治時期臺灣海事發展〉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 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 7.

(20) 楊博淵、葉純帆的〈日治時期馬公市街公園綠地的形成與發展〉中,澎湖在 古籍文獻中,多顯示環境不利農林產業,日人見環境貧脊、衛生不良,便展開環 境改善與各項調查,提議設置公園,提供民眾休憩活動的場地。實施市區改正計 畫,改善市街環境、空間規劃,透過擴充都市邊界,遷移及改建機關建築,獲得 新的城市空間。種植樹木,營造提供休憩活動的場所,可以改善澎湖廳的衛生環 20. 境,完善的公共設施也是澎湖作為日本帝國南進基地的殖民象徵。. 黃文珊的〈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中,雖主要探討高雄左營軍港 及其眷村的發展,但可藉此發現日治時期「海軍重鎮」之玄機,左營軍港及其周 邊區域,是於 1937 年畫設為「要塞地帶」 ,起建高雄要塞,並籌建左營軍港,軍 港至 1940 年方才動工,1942 年因戰爭局勢變遷,將建設重點置於防波堤、岸壁、 港內浚深等,又 1944 年轟炸頻繁,築港事業愈加停頓,直至 1945 年終戰之時, 左營軍港仍未完工。左營軍港發展較晚,雖文中未對馬公有深入討論,但可見 1895 年起,至 1943 年「馬公警備府」改為「高雄警備府」只,此 48 年間,日本 海軍仍主要於澎湖發展。21 澎湖地區的發展,軍事佈防與海事發展是相當重要的關鍵,而軍事單位的集 中,也形成馬公市街分明的都市區塊,明確劃分軍區與市街,某種程度上,將軍 隊與人民分離,避免與澎湖人民共同生活,造成傳染病疑慮,但兩區塊緊鄰,帶 給地方社會人流及商業活動,促使馬公成為軍事、海事及商事結合的城鎮。 由以上論文可了解澎湖軍事單位的組織變遷、馬公街環境的改善,本文的主 軸置於水源設施發展歷程,證實水源與澎湖軍事地位提升的關聯。 針對 1945 年以前的日本軍事用地研究, 「軍事」在戰後曾是被迴避的領域, 而現今在歷史研究或觀光推展下,再度成為熱門議題,日本在軍事用地方面的研 究,近年來成果豐碩。戰史方面,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的《戰史叢書》22系列,對 於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之各區作戰、中國派遣軍、聯合艦隊、軍備、年表等,均有 專書獨立整理,提供系統性參考。舊軍事用地主要分為兩類,陸軍及海軍,陸軍 師團、聯隊多以各地城郭作為本部設置,海軍則以日本四大海軍「鎮守府」與各 鎮守府轄下的「要港部」,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對於軍事基地形成、周圍地區效 益研究,但多數研究皆以日本國內為主,殖民地的軍事用地研究相對稀少,有則 20. 楊博淵、葉純帆, 〈日治時期馬公市街公園綠地的形成與發展〉 , 《澎湖研究第六屆學士研討會 論文輯》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7) ,頁 77-111。. 21. 黃文珊,〈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 22.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纂,於 1966 至 1980 年間編纂完成,由朝雲新聞社出版,全 套共計 102 冊,其中陸軍 69 冊、海軍 32 冊、年表 1 冊,另有附圖及表。 8.

(21) 以滿州與朝鮮居多,對於臺灣軍事用地研究應屬最少。 本文重點之一在於軍港與地方社會,近年日本軍事史研究於「軍隊與地域社 會」的議題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其研究之先在陸軍方面,關於陸軍「軍都」(陸 軍師團、聯隊所屯駐的都市)的研究,而後海軍方面研究跟上,以海軍「軍港」 , 「鎮守府」及「要港部」等機構設置之港灣地區為主。 松下孝昭的《軍隊を誘致せよ:陸海軍と都市形成》,以近代都市之中的軍 隊為引,展開全書論述,涵蓋陸軍與海軍。軍隊與地域的關係,一是地點的選擇, 再是土地收購與擴張間的軍民互動;二是鐵道網絡建立、水道敷設及地域經濟效 果;最後則為軍隊與遊廓,再以軍都發展至現代的轉變為結論。雖澎湖並未有鐵 道建設,但軍隊與地域之關係、水道敷設、經濟效果等,其概念具有重要參考價 23. 值。. 就海軍軍港方面而言,專於鎮守府與要港部的專書《軍港都市史研究》系列, 其研究對象以四大鎮守府軍港之橫須賀、吳、佐世保、舞鶴為主,另包含大湊、 竹敷等要港部,從其明治時代以來之設置,在短時間內對地方帶來的劇烈變化, 24. 到戰後海上自衛隊地方隊的關聯設施設置影響。. 日本的軍事用地研究大多以日本國內為主,較少觸及舊殖民地、佔領地,甚 少有關澎湖日軍的研究,但這些研究的脈絡仍是本論文重要的參考對象。澎湖的 日本海軍,自 1895 年至 1945 年間發展 50 年,1901 年至 1943 年間更成為日本 南方最重要軍港,比起其他日本海軍的海外駐地,澎湖的日軍基地因發展時間久, 有階段性的關鍵地位,因此有研究的必要。. 第二節 史料介紹. 本文整理大量史料,其中又以日本軍史方面資料最多,筆者耗費大量時間將 散亂檔案排序,解析檔案內容,以敘述其發展,或製作圖表。其中的「海水蒸餾 機」 、 「馬公要港部水道」皆未於過去的研究中出現,可說是嶄新的發現,故本文 描繪其發展原因、建設沿革的考證、重繪或再製地圖都格外辛苦。另一龐大的資 23. 松下孝昭, 《軍隊を誘致せよ. 24. 陸海軍と都市形成》 (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13)。. 坂根嘉弘編,《軍港都市史研究Ⅰ:舞鶴編》(大阪:清文堂出版,2010) 。上杉和央編,《軍港 都市史研究Ⅱ:景観編》(大阪:清文堂出版,2012)。河西英通編,《軍港都市史研究Ⅲ:呉 編》 (大阪:清文堂出版,2014) 。上山和雄編, 《軍港都市史研究Ⅳ:横須賀編》 (大阪:清文 堂出版,2017) 。北澤満編, 《軍港都市史研究Ⅴ:佐世保編》 (大阪:清文堂出版,2018) 。坂 根嘉弘編, 《軍港都市史研究Ⅵ:要港部編》 (大阪:清文堂出版,2016) 。大豆生田稔編, 《軍 港都市史研究Ⅶ:国内・海外軍港編》(大阪:清文堂出版,2017) 。 9.

(22) 料解讀、整理部分,則屬日本海軍艦艇紀錄部分,因海軍各統計資料獨立、艦艇 編制人員數目因時間而有變動、「警備艦」的派駐未有完整紀錄等諸多原因,故 整理澎湖的「警備艦」、來港艦艇紀錄,需翻看大量檔案,除海軍檔案外,也包 含敕令、內閣文書、外交資料等等。 一、臺灣總督府檔案 本文所使用之《臺灣總督府檔案》內容,以「馬公水道」設置的文件最多, 包含各類經費編列及支出、「水道」工程內容,以及對「水道」經營的預估支出 與收益。另有澎湖廳所作的水井水質調查。再者為「馬公要港部水道」,雖其主 要為軍方籌建,然建設前的水源調查、土地徵收統計、地上物收購、人員搬遷安 置等,軍方皆委託澎湖廳調查,土地徵收亦委託澎湖廳代辦,另外水源地中包含 國有地,需進行管理權轉移,故總督府與澎湖廳轉移土地的文件,亦包含於檔案 中。 水井水質調查及「馬公要港部水道」為軍方主導,澎湖廳則作為輔助角色, 故相關資料較零散,反之「馬公水道」建立則以澎湖廳主導,在經費、設計、工 事等各面向更為齊全。 二、日本所藏檔案 筆者在論文方向確立後,獲得日本廣島大學交換學生的機會赴日一年,廣島 縣廣島市曾為日軍作戰的指揮中心,廣島縣吳市則為日本海軍一級軍港吳鎮守府 所在,可能因軍事淵源,廣島的軍事相關研究資源多樣,廣島大學也擁有豐富的 軍事資料典藏,提供筆者大量的參考資料,也啟發筆者資料蒐集的方向。 本研究所用日方資料,主要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所藏為主,主要有《海 軍一般史料》 、 《海軍公報》 、 《海軍省公文備考》 、 《陸軍一般史料》 、 《陸軍省大日 記》等,為日本海軍、陸軍之軍事制度、國防政策、派發命令、戰時日誌、軍事 建設、戰鬥詳報、調查報告、軍事情報等,涵蓋各式軍方直接相關的檔案,是本 研究建構日軍於澎湖水源發展行動的重要史料。 另有部分「國立公文書館」所藏的政府機關檔案,有《太政官・内閣関係》、 《財政史関係》、《官報》等,包含敕令、軍事預算、國防檔案。 因檔案數位化發展,資料調閱的便利性大增,大都不再需要前往日本典藏單 位,減少大量的成本與時間,然即使資料調閱相對簡單,但尋獲目標檔案卻仍不 10.

(23) 易,因檔案名稱與檔案內容未必有直接關聯,許多是以資料性質分類再加編號。 例如: 「買入(6)」 ,其檔案內容為「馬公要港部水道」的相關設施規格、分布。 以此為例,從檔案名稱便無法得知檔案內容,需翻閱檔案內文才可判別,因此檢 索僅能做初步篩選,仍須將每件檔案逐頁翻閱,或是將資料總輯逐案檢視,才能 獲得可用內容。另外,檔案多以編年方式成冊,單一事件往往跨越數個年度,這 也增加在資料彙整的難度。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所藏的資料運用最多,如《海軍一般史料》 、 《海軍省 公文備考》等,因「馬公水雷敷設隊」 、 「馬公要港部」等海軍單位,於管理上雖 受臺灣總督府指揮,但人員、經費、設備等,仍仰賴海軍「佐世保鎮守府」派發, 受海軍省管轄,故海軍保有豐富的「馬公要港」資料,臺灣總督府方面海軍的資 料則較少。 日本陸軍方面,如《陸軍一般史料》 、 《陸軍省大日記》等,因設有「澎湖島 要塞」 ,受陸軍省要塞司令部管轄,因其築城(砲台等防禦工事) 、彈藥、設備等 資源,向陸軍省等中央單位往來,故可於日本所藏之軍方檔案中查找資料。另外 可見部分「馬公水道」檔案,因馬公街全區皆屬「要塞地帶」,工程施作需使用 炸藥、煤油等管制物資,須向陸軍省提出施工申請,故陸軍檔案也可找到相關文 件。 另使用「國立公文書館」、 「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的資料,如《太政官・内閣 関係》、 《財政史関係》、 《官報》、 《戦前期外務省記録》等,有敕令、財政史、外 交關係資料等,本類資料的檢閱難度,更勝「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所藏的軍方資 料,因軍方資料可以製作單位、派發時間等間接資料幫助判斷,而內閣、外務省 的資料年代跨域大,且製成單位幾乎與澎湖無關,但此類檔案可幫助筆者釐清海 軍艦艇派遣、艦艇徵用、艦艇資料等,是查清艦艇身分、等級重要依據。 公文書類的調查結果、統計報告,可以提供準確的數字。工事設計硬體方面, 有設計建議書、設計圖紙等,可掌握研究對象的具體尺寸及內容;公文往來,則 可了解相關部門的規劃及應對。 經筆者苦心蒐羅,所得資料眾多,但資料本身缺乏系統性,且所含地圖、數 據殘破散亂難以閱讀,筆者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將資料中的大量數據資料整理 為表格,並將表格內容圖像化,以方便讀者對照相應內文,為幫助讀者建立地理、 距離概念,筆者經過拼接、調整、校對,將地圖還原或重繪,並加以標示。 雖然現今許多檔案經數位化,檔案調閱便利,卻存在資料名稱與內容無關的 問題,所以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逐筆確認檔案內容。. 11.

(24) 三、新聞報章 運用《臺灣日日新報》,因本研究所運用的史料大多以公文書為主,但上述 的內容皆為官方對話,新聞所呈現的內容,會與公文書有所差異,可以呈現這些 軍事建設如何在人民的生活。 以「馬公水道」設置的相關標題來看,如有馬公水道設置勘查、街議會討論、 水道興建工程進度、臺灣總督視察、水道技師視察、水道系統供水開始、工程缺 陷使供水停止、水道設備擴充等,即可見難於公文書中所示之描述,有地方討論、 官員視察、水道利用狀況等,運用報紙所報導內容,拼湊「馬公水道」的建立, 如何呈現在社會大眾的視聽,也可從報導內容推敲地方情形,有較難見於公文書 資料的部分,也能提供更多元的視角,研究馬公水道的建立。 本研究的內容多牽涉軍事機密、國防安全,大多僅可利用軍方檔案,於一般 書籍刊物、報章雜誌的登載較少,有「軍方」相關的刊登時,多在宣傳日軍於臺 澎的軍力展現,如領臺初期的軍艦巡臺,爾後為警備艦派駐、環臺巡視、艦艇演 習等,顯示軍方有足夠的國防能量。另為民間援助,以海軍之力量,為商船、輪 船、漁船等,提供救難與護航功能。 於船艦入港方面,除艦艇日常佈防外,有南北往來而入港整補、艦隊或零星 艦艇造訪,透過新聞報導內容,便於知悉欲呈現於民之海軍重要任務,亦可透過 描述得知造訪、派遣之目的。. 第三節 章節架構. 本文共分為六個部分,緒論為先;第一章「日軍登陸澎湖」;第二章「海水 淡化的需求與應用」;第三章「「水道」飲水設施的建立」;第四章「水源對馬公 要港部的影響」;第五章結論。各章內容,以下分述。 緒論部分,用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對於澎湖軍事研究的投入。將重 點置於水源,自日軍登陸起的挫折,致力改善島嶼環境,最終營造為大日本帝國 南方基地的轉換過程。問題意識的提出,構成本研究章節架構的基礎,自日軍登 陸佔領澎湖起,為軍事目的改善島嶼環境以維護戰力,對水源取得的各項嘗試, 並引進海水淡化的蒸餾機技術,歷經波折覓得水源,打造馬公要港部水道及馬公 水道,最後回首水源促使軍港機能提升後,對澎湖的各項影響。文獻回顧,以與 本文相關領域為基礎,釐清各領域的研究成果,避免重複研究,並以此做為基底 發展。史料介紹,敘述主要史料的取得概況,主要為總督府檔案、海陸軍公文書、 12.

(25) 報章等。 第一章「日軍登陸澎湖」,自日軍登陸澎湖談起,檢視日軍於登陸澎湖後所 面臨之難題,與其後所發展的軍事建置。一是水源缺乏導致部隊機能運作困難, 小從士兵個人衛生管理,大至部隊膳食及飲水,皆因無法取得理想水源而嚴重影 響;二為日本海、陸軍於澎湖所設的軍事機構與建設。以此兩項為主,理解攻澎 日軍整體運作出現那些問題,其影響程度如何,在面臨水源困境外,日軍如何於 澎湖展開軍事佈署與建設,將澎湖發展為南進根據地,以及澎湖軍力之穩定,與 鞏固防守能量。 第二章「海水淡化的需求與應用」,承前章的水源問題、軍事建設,本章由 水源檢驗與水井取水進度開始,再探討日軍引進「海水蒸餾機」,以改善澎湖島 上日軍用水問題為目標。於日軍登陸佔領澎湖時,就遭遇水源缺乏問題,當時就 以運輸艦上的蒸餾機,作為主要飲用水源的供給。統治穩定後,開始進行水源調 查、設井取水等工作,因短時間在無法取得理想且穩定的衛生用水,日軍便設置 海水蒸餾機,供給當地部隊使用,也提供地方廳單位的日方官員使用,保障日人 用水安全。後續對海水蒸餾機進行戰備改良,而蒸餾機所存在的問題及缺陷,更 是日方尋求水源設備進化的契機。 第三章「「水道」飲水設施的建立」 ,在歷經水源調查、水源鑽探與海水蒸餾 機的使用,日軍持續對於水源獲取進行改善,最終日軍於馬公近郊的石泉、菜園、 雙頭掛、鐵線尾等處,發現適切水脈,進而促成「馬公要港部水道」興建。本章 主要運用總督府檔案與日本海陸軍公文書,釐清尚未被討論的「馬公要港部水道」 的建立過程、規格及位置,與其後提供日本軍方及官方水源的情況,以及探討 1927 年發展續建的「馬公水道」。 第四章「水源對馬公要港部的影響」,本章接續前三章對日軍於澎湖島水源 取得工作之探討,試圖理解於水源設施整備後,對於澎湖的軍事地位提升有何幫 助。水源取得之所以重要,除提供駐地軍對安全飲用水外,亦可提供海軍艦艇淡 水補給。澎湖島的地理位置優越,日本軍方亦補強其物資囤儲功能,然補給中之 淡水補充尤為重要,淡水因體積大且用量大,無法長期仰賴外部運輸,故澎湖設 置各式水源設備,供給人員及船艦用水,應對於其戰略功能有所提升。而後因軍 事機能提升所致的部隊流動增加,馬公港及澎湖港作為天然的優良泊地,可容大 型艦艇停泊,提供日本海軍整補與中繼休憩,各艦艇乘員往來,也推進水源設施 的發展。 第五章結論,彙整前述章節的分析,回應研究目的之問題意識,解決所提出 的疑問,總結本文。 13.

(26) 第一章. 日軍登陸澎湖. 1895 年 2 月,甲午戰爭進入尾聲,日軍為控制臺灣海峽與殲滅中國南方所 殘存的中國艦隊勢力,並阻斷中國對臺灣的支援能力,計畫攻佔澎湖島作為日本 海軍的根據地,便以此目標,組織總人數達 5,508 人之陸軍特遣隊-比志島混成 支隊,以對抗當時駐守澎湖之清軍。. 圖 1-1. 明治 28 年(1895)日軍攻臺路線圖(參照繪製). 資料來源:拳骨拓史, 《日本の戦争解剖図鑑》, (東京:エクスナレッジ,2016) ,頁 46。 說明:1895 年 2 月,甲午戰爭尾聲,日軍派兵占領澎湖,使澎湖成為最早進入「日佔」之地區。 馬關條約簽訂後,澎湖成為日軍進入臺灣南部之跳板。. 14.

(27) 明治 28 年(1895)2 月,日軍於攻佔威海衛後,派遣艦隊南進澎湖,意圖將 其作為殲滅中國南方殘餘艦隊之根據地。25 清朝方面,清軍於澎湖之軍事佈署,因 1885 年清法戰爭曾與法軍交戰,為 26. 增強防務,於 1886 年興築「媽宮城」 ,1889 年建成完工,並增築拱北、天南、 東角、西嶼東臺、西嶼西臺等 5 座砲台,1894 年完工後,主要設有海岸砲十數 門,及其他舊式砲軍械等。因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擔憂臺灣安全,故增強臺澎駐 守兵力,更因澎湖地勢平緩無險可守,加強徵調、新募兵勇。1894 年 8 月,澎湖 原先已駐 3 營,後增募 6 營,10 月增派廣東新募 2 營、福州水雷營 3 哨,臺灣 調派 2 營,1894 年 12 月之兵力總計 13 營 3 哨,其中步兵 12 營、砲兵 1 營、水 雷營 3 哨,總人數約在 5,000 人以上。27日軍根據戰前偵查結果,新編特遣隊, 前往澎湖。28 日軍於明治 28 年(1895)1 月 14 日,完成澎湖作戰兵力編組。以海軍中將 伊東祐亨為艦隊司令,率本隊軍艦「松島」、「嚴島」、「橋立」 、「千代田」29;游 擊隊巡洋艦「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州」;水雷戰隊水雷艇 6 艘;補 給船、工作船、病院船等 5 艘。陸軍組成混成支隊,步兵大佐比志島義輝,率後 備步兵第一聯隊 2 個大隊、第十二聯隊第二大隊、騎兵 5 騎、臨時山砲兵中隊、 臨時彈藥縱列 1 個,30包含其他人員,組成人數達 5,508 人。. 25. 26. 27. 28. 29. 30.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 〈第 6、日本軍の占領/其の 1、攻略の動機〉 《澎湖島防備の変遷並歴史 の大要》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11110362200。 「媽宮」為當時正式的官方地名,於日軍檔案中出現「媽宮」 、 「馬公」混用的情形,然而「媽 宮」正式改為「馬公」是於 1920 年,後文往後統一使用「馬公」 ,然而單位名稱保留「媽宮」 。 許佩賢譯,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台灣篇》 , (臺北市:遠流,1995) ,頁 96–97。蔡文騰, 〈軍 事佈防的變遷~以澎湖為探討中心(1945 年以前)〉 ,頁 62-63。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 《澎湖島防備の変遷並歴史の大要》 ,〈第 6 日本軍の占領/其の 2 清 軍の防備〉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11110362300。 千代田艦停泊於吳港維修,未能在指定日期出發,待修整完畢後,另有任務派遣,故實際未參 與澎湖攻佔行動。許佩賢譯,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台灣篇》 ,頁 74。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 《澎湖島防備の変遷並歴史の大要》 ,〈第 6 日本軍の占領/其の 3 攻 略軍の編成〉,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11110362400。 15.

(28) 第一節. 疾病肆虐下的日軍. 一、 日軍登陸行動 日軍於澎湖登陸作戰之主要目的為佔領馬公城,事前已計畫向圓頂半島(今 嵵裡至青灣間,約大山砲台位置)派遣一部隊用以警戒,利用艦隊牽制澎湖諸砲 台,預定於裏正角31(今澎湖縣湖西鄉龍門村一帶)西方灣澳登陸。 日軍艦隊於 3 月 15 日自日本九州佐世保啟航,繞過臺灣南部,3 月 20 日抵 達望安島及將軍澳嶼處停泊。同日執行上陸前偵查,認為裏正角之良文港灣(今 龍門漁港)因附近無砲台,更加適合登陸。32日軍原定於 3 月 21 日實施登陸,於 當日上午起錨出擊不久,旗艦「吉野」卻因誤觸周遭暗礁而擱淺,當日便花費大 量時間以解救「吉野」脫離暗礁,登陸行動被迫延期。入夜後風浪再起,22 日海 象愈加惡劣,無法實施登陸。 23 日天候漸穩,司令官於上午 6 點命令游擊隊出港,向裏正角灣澳南方進 發,砲擊牽制島上砲台,親率本隊及混成支隊則向裏正角出航。上午 9 點 30 分, 「浪速」以 6 公里距離,向拱北砲台實施砲擊,「高千穗」、「秋津州」亦交互砲 擊,期間得知拱北砲台射程長,為避免於裏正角登陸時,遭敵方火砲射程涵蓋, 而變更計畫於更東方之海岸(今裡正角沙灘)登陸,各艦於近岸停泊,人員以輸 送艇載至海濱,初期登陸行動於下午一點結束,佔領登陸點北方 400 公尺處小高 地。33 先頭部隊登陸集結後,開始向內陸推進,此間掩護後方部隊、補給登陸。首 先計畫佔領太武山,以取得地理之優勢,亦在此次行動中,首度與清軍步兵交戰。 當日之戰鬥,日軍士兵 1 人戰死、10 人受傷,因霍亂發病而後送者 17 人,清軍 則有 54 人死亡。. 31. 32. 33. 據英國海軍 Richard Collinson 於 1844 年所測繪之「Pescadore Islands」 (澎湖群島海圖) ,裡正 角之位置標註英文 Leechin Point,推測裡正角一詞來自於英語 Leechin Point 發音。推測為音 譯之原因為,日軍於澎湖使用地名「ポン角」、 「侯角」 ,於英國海圖上同地點標示「Pong Point」、 「Hou Point」,故推測日軍將英國海圖所標名稱翻譯使用。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 《澎湖島防備の変遷並歴史の大要》 ,〈第 6 日本軍の占領/其の 4 上 陸計画及部署の大要〉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11110362500。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 《澎湖島防備の変遷並歴史の大要》 ,〈第 6 日本軍の占領/其の 5 作 戦経過の概要〉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11110362600,0643-0646 頁。 16.

(29) 圖 1-2. 明治 28 年(1895)日軍澎湖作戰路線圖(拼接製成). 資料來源:〈附図明治 28 年日本軍澎湖島攻略作戦経過要図〉, 《澎湖島防備の変遷並歴史の大 要》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典藏號:C11110362900。 說明:明治 28 年(1895)3 月 23 日,日軍自裏正角一帶(今龍門)沙灘登陸澎湖,配合軍艦砲 擊掩護部隊前進(黑色箭頭) ,費時 3 日占領澎湖全島。 17.

(30) 首日的交戰中,可見日軍以極小的代價換取戰果,而傳染病問題則似乎開始 發酵。次日拂曉,日軍開始攻擊,上午 6 點半已攻克拱北砲台,清軍退守馬公城、 圓頂半島(今嵵裡至青灣間,大山砲台位置)。此時日軍將主力派往圓頂半島, 另向馬公城發起追擊,於正午佔領馬公城,並升起日軍旭日旗,而清軍則利用船 隻向漁翁島及白沙島撤退。當日,漁翁島之清軍雖仍以砲台攻擊馬公城,但未造 成日軍太大的損失,亦於當夜撤離,圓頂半島之清軍,則於 25 日早晨向日軍投 降。自此,澎湖全島為日軍佔領,成為臺灣、澎湖等地,最早進入「日佔」時期 的地區。 二、傳染病疫情的擴散 明治 28 年(1895)3 月 23 日,日軍混成支隊登陸澎湖的當日,其運輸船「鹿 兒島丸」 ,傳出類似「虎列剌」34之病例發生。然而經了解,於兩日前艦隊到達澎 湖海域時,以有急性胃炎患者 15 人,其中 9 人死亡、6 人治癒。經司令長官批 示,應盡快設置「避病舍」35,以供患者療養,並於抽調各艦軍醫,派遣至隔離 醫院。 24 日召開病舍開設協議,並於上陸點裏正角之良文港(今龍門港)附近村 落,搜索適宜設置醫院之房舍,另徵用該港岸邊數艘中國船隻,用作器材、病患 輸送。於日軍上陸點,有許多患者零散於進路沿途,隨處可見痛苦呻吟的慘狀, 即抽調工人將其搬運至隔離醫院,並給予藥物及飲水,若已死亡者,則搬運至指 定場所施以火葬,其餘傳出疫情的運輸船,在軍醫的巡視下完成應急處置。病舍 的設置主要作為疫病患者的收容治療,25 日於尖山社之醫護所,共有負傷者 25 人、病患 37 人為海軍所接收,於 26 日進行轉移,負傷者收容至運輸船,病患則 全數轉至隔離醫院,於此可見日軍對於疾病之集中管理與隔離措施。 於 27 日,馬公城則傳出病勢猖獗之報告,緊急派遣軍醫前往控制疫情,擬 定傳染病預防規則,並著手運輸船檢疫消毒方案。日軍於 28 日,向裏正角隔離 醫院派遣軍醫 2 人、看護士 4 人,31 日向馬公城隔離醫院派遣軍醫 4 人、看護 士 15 人,以控制疫情。再將混成支隊分為 3 個衛生區,各區分別進行傳染病防 治工作,以第一聯隊第一大隊負責馬公城外之屯駐兵營,第二大隊及第十二聯隊 負責城內的消毒工作,以防止病毒再擴散。36 34 35 36. 「虎列剌」之日語為「コレラ」,即為「霍亂」 。 「避病舍」為日語用詞,其功能為隔離病院,本文往後將以「隔離醫院」稱呼。 海軍省医務局, 《海軍医事報告撮要-26 号(明治 28 年 1-6 月)》 〈澎湖島裏正角避病舍顛末報 告〉 ,(海軍衛生會議,1896) ,頁 78-94。 18.

(31) 三、「避病舍」設立 裏正角(今湖西鄉龍門村一帶)隔離醫院於明治 28 年(1895)3 月 24 日設 立,為日軍登陸次日,地點於登陸點鄰近之良文港(今龍門港),選擇合適之家 屋、場所,派遣軍醫 2 人、看護士 4 人,以便收集救助零散於道路之病患。本處 患者總數為 221,死亡者 89 人,死亡人數佔總患者數的 40%。醫院雇用 20 名工 人,協助醫院看護及炊事等各項事務,人員飲水以井水煮沸後使用,給水須從良 文港取得,將雇用工人 20 名中分配 4 人作為取水小組,來回時間約需 2 小時取 水量 3 斗,37另每日可自「鹿兒島丸」取得水量 4 斗,於用藥、消毒、飲用、炊 事等事務使用,患者及人員共 200 多人之用水皆仰賴此,故水量明顯不足,必須 限制用水量。27 日「鹿兒島丸」出航,蒸餾水源中斷,更使用水愈加缺乏,於是 雇用中國工人取水,但卻有將淡水混入海水的情形,海岸亦有吐瀉物及海鳥汙染 水源的問題,38更使得每一滴經過煮沸消毒的水彌足珍貴。 以馬公城隔離醫院方面看來,在日軍混成支隊攻陷馬公城並進入的同時,其 病勢蔓延得更加猛烈。明治 28 年(1895)3 月 26 日開設馬公城隔離醫院,為日 軍佔領澎湖之次日,即收容 94 名患者,六日後增加至 700 餘名,4 月 2 日患者 達 809 名最多,爾後才漸次減少,期間患者總數達 1,699 名,其中死亡數達 1,030 名,是總患者數的 61%。人員方面,初期軍醫 4 人、看護士 15 人,4 月 18 日於 各船艦抽調看護士 6 人,4 月 28 日因裏正角(今湖西鄉龍門村一帶)等隔離醫 院關閉新增 6 人,4 月 25 日陸軍派遣看護士 25 人,之後隨疾病消長有至 40 人 之規模。另於炊事場有憲兵 4 人、工人 10 人,派至此之工人總數達 73 人,為提 供搬運等需求之工人,隨入院患者之減少,其員額亦漸次縮減,最終約 25 人。 在飲水部分,因「虎列剌」患者會有劇烈的口渴症狀,但日本軍方認為,澎 湖當地飲水並不健康,需要將其煮沸一次以後才可飲用,故在病舍門前設置煮水 場,將井水沸煮後以供患者飲用,使得供水量有限。患者在清潔方面,規定病勢 較輕者一周需要入浴兩次,設置浴槽 2 個,依次 6 至 7 人入浴,一開始取井水清 洗,但因飲用水供不應求,之後改以使用海水入浴,則可見淡水使用之缺乏。痊 癒者出院之消毒工作,除痊癒者須入浴清潔外,其被服及攜帶品皆須經高溫沸主 殺菌,於消毒所設置鍋具,以高溫沸煮 40 分鐘以上,再經陽光曝曬乾燥,若是. 37 38. 1 斗約等於 18 公升。 海軍省医務局, 《海軍医事報告撮要-26 号(明治 28 年 1-6 月)》 〈澎湖島裏正角避病舍顛末報 告〉 ,頁 45-57。 19.

(32) 無法煮沸之物品,則以 5%苯酚之溶液消毒,方可出院。39 〈澎湖島虎列剌病顛末報告〉中,將馬公及裏正角,這兩個隔離醫院的入院 患者合併記載,患者總數 1,922 人,其中為軍人者 944 人,治癒 382 人,仍有後 遺症者 9 人,死亡 553 人;非軍人者 978 人,治癒 401 人,仍有後遺症者 3 人, 死亡 574 人。40 在明治 28 年(1895)3 月 23 日實際登陸澎湖後,與清軍交戰中戰死者極為 少數,絕大多數是死於疾病傳染,自進發澎湖以來的霍亂患者約達 1,922 人,其 中死亡人數更估計達千人,因此明治 28 年(1895)6 月 20 日興建合葬墓地41及 紀念碑,以埋葬與紀念此次犧牲之混成支隊兵士,42爾後稱之為「千人塚」。43 此次攻澎戰役,造成日軍戰死 3 人、負傷 27 人,可見日軍於戰鬥之損傷極 微,但傳染病疫情卻十分猖獗,每天新增之病例達 200 人,至 4 月 3 日疫情趨緩 為止,患者總數達 1,700 人,其中死亡者約千人。此次戰役中,日軍於戰鬥之損 失甚微,傳染病問題所造成之損失甚至是戰鬥的上百倍,使得日軍更加重視軍隊 之衛生。44 有鑑於馬公城隔離醫院與裏正角隔離醫院的疫情擴散,日本海軍在測天島 (原名小案山,今海軍馬公軍港,仍稱測天島)軍營便極早展開檢疫工作,然而 於 4 月 11 日,測天島海軍建築科發生第一起職工感染案例,又於 14 日新增 2 名 新患者,為預防疫病再起,檢疫委員即下令展開傳染病預防及撲滅。自船艦派遣 軍醫及看護士各 1 人,調派馬公城隔離醫院 1 人、看護士 6 人,並調查傳染病發 生原因。 其傳染原因可能為,測天島與馬公城僅一水之隔,因交通往來便利,又食物 飲水交互供給而導致傳播,另澎湖本土亦有傳染病流行,與當地人接觸後也有感 染風險。疾病發生後的衛生管理亦有漏洞,如廁所使用及嘔吐物等,汙染衣物及 寢具以冷水清洗未及時消毒,食物貯存處有蚊蟲孳生,皆導致病毒之傳播。調查 結束便頒布「清潔法」及「消毒法」,對職工居所進行清潔消毒,將被服及物品 39. 40. 41. 42 43. 44. 海軍省医務局, 《海軍医事報告撮要-26 号(明治 28 年 1-6 月)》 〈澎湖島馬公城避病舍之景況〉 , 頁 16-44。 海軍省医務局, 《海軍医事報告撮要-26 号(明治 28 年 1-6 月)》 〈澎湖島虎列剌病顛末報告〉 , 頁 1-15。 混成支隊合葬軍人軍屬合葬之墓,第一:204 人、第二:78 人、第三:228 人、第四:68 人、 第五:181 人、第六:181 人、第七:48 人,共 1,024 人。 天野馨(寒英)編, 《台湾事情:地理風俗》 ,(東京市:大川屋,1895) ,頁 98-99。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事情》(大正十一年版), (臺北市:株式會社台灣日日新報社,1922), 頁 28-29。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 《澎湖島防備の変遷並歴史の大要》 ,〈第 6 日本軍の占領/其の 5 作 戦経過の概要〉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11110362600,頁 0646-0650。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