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濱線指標的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濱線指標的變化

將各期的遙測影像對位後,數化其濱線指標,並利用 GIS 軟體分析套 疊情形,可清楚找出宜蘭海岸濱線的變化。以下將研究地區總區分成頭城 北邊至竹安溪河口、竹安溪河口至蘭陽溪河口與蘭陽溪河口至蘇澳北邊三 個部分探討各時期濱線的變化(以下圖 4-1、4-3、4-4 底圖皆為 1971 年 Corona 衛星影像,比例尺皆為 1:40,000)。

一、頭城北邊至竹安溪河口

頭城北邊至竹安溪河口水線與植物線的變化情況可參考圖 4-1。在水線 的部分,1971 年的水線有較 1947 年的水線往外移的趨勢,但到了 1985 年 又退回到 1947 年的水準;而 2003 年與 2009 年的水線則因烏石港的興建 (1991 年開始興建,2001 年正式啟用),水線在烏石港南北方有不同的變化。

觀察 2003 年與 2009 年水線,在烏石港北方有往外擴張的情形,而南方則 較 1971 年的水線退後。由此可以推測,由於烏石港的興建,產生了突堤效 應(如圖 4-2),順著海流的北邊因為突堤效應導致烏石港北方有沙灘堆積且 另一邊南方有侵蝕的現象。另外在竹安溪河口(圖中被圈起的部分)各年度的 水線位置有很大的差異,這是因為河口泥沙堆積與侵蝕在各年度都有很大 的不同。另外在植物線的部分差異較水線小,惟有 1947 年的植物線在竹安 溪河口北部有較後縮的情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4-1 頭城北邊至竹安溪河口各年度水線與植物線的位置(左半部為水 線;右半部為植物線)

圖 4-2 突堤效應示意圖(修改自全人教育百保箱網站) 二、竹安溪河口至蘭陽溪河口

在竹安溪河口至蘭陽溪河口濱線指標變化情形,可參考圖 4-3。竹安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河口至蘭陽溪河口,其水線有逐年向外移的趨勢,不過 2009 年的水線較 2003 年後退,可得知其水線往外移的情形有趨緩的趨勢。

在蘭陽溪河口的部分,則有沙丘的堆積,而堆積的位置在各年度則有 不同的情形,從 1947 年至 1971 年,其沙丘有往東部移動的現象,可推知 蘭陽溪口的輸沙量穩定,泥沙堆積造成濱線外移的現象。在植物線的部分,

1947 年與 1971 年的植物線差異不大,但是在 2003 年植物線有往東移的情 形。

圖 4-3 竹安溪河口至蘭陽溪河口各年度水線與植物線的位置(左半部為水 線;右半部為植物線)

三、蘭陽溪河口至蘇澳北邊

水線與植物線在蘭陽溪河口至蘇澳北邊的變動幅度相對較小(如圖 4-4),

1947 年至 1971 年的變動幅度不大,而 1971 年至 1985 年水線與植物線都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太平洋方向推移,而 1985 年至 2003、2009 年則沒有明顯的變動。整體而 言,在蘭陽溪河口至蘇澳北邊的部分,其變化的情形跟竹安溪河口至蘭陽 溪河口的部分大致相同,但是沒有河口等特殊地形會使水線與植物線產生 較劇烈的變化。

圖 4-4 蘭陽溪河口至蘇澳北邊各年度水線與植物線的位置(左半部為水線;

右半部為植物線) 四、小結:濱線指標的變化

觀察各年度濱線指標,研究結果顯示,各年度的濱線皆有變遷,在地 域方面,河口區域如竹安溪河口與蘭陽溪河口,沙丘有明顯的變化;在時 間方面,烏石港興建之後,北方的泥沙堆積量增加但南方卻侵蝕嚴重,與 烏石港興建之前有很大的不同,證明其突堤效應存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