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學生創設多元而豐富的學習經歷

在文檔中 小學教育 課程指引 (頁 32-36)

教師和學生在整個學習進程的互動至為重要。

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

Arousal

喚起 Flow

心流 Anxiety

焦慮

Control 掌控 Worry

擔憂

Apathy 無感

Boredom 無聊

Relaxation 放鬆 High

Low Low 挑戰水平 Challenge level

Skill level 技巧水平

High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1

30

教師需具靈活應變的思維,因應急促的社會轉變和當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從學生學習 為中心的角度出發,運用專業判斷,靈活地就課程內容、學習活動的規劃、設計和推行 模式作有機結合、自然連繫,讓七個學習宗旨能貫穿在學生的不同學習經歷中。

7.3.1 聚焦連繫課程目標與學生學習

教師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進程中,需因應不同學生的特質和需要,靈活地以不同角色和 策略促進學生學習。

教師需具備能靈活調整學與教的心態,理解課程重點和運用多元策略,以學生學習為 中心作中軸,透過不同學習經歷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成為他們學習經歷的促進者。

教師需擔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讓他們能從的不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中得到滿足感,

從而提升對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詳見分章四第 4.2.2 節「自我效能感」]。

善用學時可提供空間,讓教師為不同能力的學生預先安排切合其能力的課前預習或課後 延伸、跟進學習任務。[ 詳見本章第 7.3.2 節「靈活運用學時布置學生學習經歷」]

如教師能透過給予學生有益難度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學習的挑戰中經歷專心致志的 狀態,甚至達到「心流」(Flow)(見圖 7.1)。這不但能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同時亦能 發掘學生潛能,讓他們有勇氣及能耐迎接未來的挑戰。

圖 7.1 「心流」的經歷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1

30

7.3.2 靈活運用學時布置學生學習經歷

在多變的教育環境下,教師一方面需打破「學生只能在課堂中才能學習」和「教師需肩負 著學生的所有學習」等觀念;另一方面要抱持信念,認同學生在適當的引導下,能發展

「時時學、處處學」的態度、能力和習慣,並透過靈活運用學與教策略規劃學生課堂內外 的學習時間,並適當地「留白」,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教師為他們設計學習框架以外的學 習經歷。

規劃與善用學時的概念不只局限於學校領導,任何教師均可提升這意識,學習如何逐漸 運用自如釋放學與教的空間,並有意識地將學生相關的「時」(學生學習時間)、「地」

(學習情境與學習資源)及「人」(教師與學生的互聯關係及互動)組織起來。

校長和學校教師是小學生直接學習的對象,以「立德樹人」的理念為學生樹立良好楷 模,特別在推動價值觀教育方面,是十分重要。

教師需預測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難點,適切分配學習任務,將學生能透過教師 提供的鷹架或自行處理的學習內容安排在課堂以外的時間進行。

教師亦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在設計學習任務時「留白」,讓學生運用學時,按自 己的能力和需要延展學習,將學習任務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態度 和能力。

由課程規劃到課堂教學,所有教師需具備「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的教學思維,跳出單 一科目學習的框架,運用專業知識作靈活變通,以「多元策略,互相配合」的模式促進 學生「課堂內外」學習。

為有效善用學時提升學與教效能,教師可有機結合不同科目的學習內容,以跨課程學習 模式,「共同參與」為學生設計多元化而有意義的跨課程學習經歷。

7.3.3 善用資源擴闊學生學習經歷

優質學與教資源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發展技能、培養正面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提升 學習興趣和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推動他們延展至課堂以外學習,創造有意義的學 習經歷。

教師篩選不同學與教資源後,亦需因應學生的能力、興趣和需要整合和調適,配合多元 化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達至學習目標(如圖 7.2)。

學與教過程及經驗 學與教資源

學習成果

教學法

學校圖書館資源

教科書

其他資源

選取、整合和調適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3

32

學校不同層級的領導層透過了解和監察教師選取或編訂的教材的內容和質素,制定審評 機制,評估和適時更新這些校本資源。

教師需運用專業知識選取及運用適切的閱讀資源,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教師可與學校圖書館主任透過共同備課或課堂協作,運用學時的概念和「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思維及策略,一起為學生創設 多元而有意義及全方位的閱讀經歷,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教師須專業地挑選合適的網上資源,以符合和體現課程宗旨和目標,切合學生的不同 需要,達至促進學習的果效。

教師在運用電子學習資源之前,必須判斷有關資源是否合適,能為學生帶來有意義的 學習經歷,有助他們掌握學習目標。

學校及教師培養學生媒體和資訊素養,刻不容緩,使他們能有效及符合道德地運用資訊 及資訊科技,並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終身學習者。

圖 7.2 善用學與教資源於學與教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3

32

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相關的教學內容及活動,幫助學生辨識資訊;

尋找、評鑑、提取、組織、表達訊息;創造新的意念;應對資訊世界的變化,以及拒絕 不道德地使用媒體、資訊及資訊科技(如侵犯知識產權),同時保護自己免受負面不良 的網上活動所影響,以達至健康的數碼生活。

7.3.4 給課程領導和教師的建議

校長、副校長及學校課程決策者需帶領學校不同成員整體規劃學校課程和檢視學校不同 政策的推行成效,重視學生在整個學習進程中不同學習階段獲得的學習經歷,能否彰顯 學校辦學理念和幫助學生達至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

中層課程領導(如科主任、不同範疇的統籌人員如活動主任、資訊科技主任、特殊教育 需要統籌主任等)需協助學校領導層從理念層面出發,加以規劃和落實學校課程和整體 學與教安排,並以不同方式帶領教師策劃和進行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從中給予指導、支 援和鼓勵,協助教師在學生學習經歷中發揮促進者的角色。

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學習夥伴和榜樣,學生除在課堂內與教師的互動中學習,在課堂以 外相處的時間亦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深遠的影響,建議教師適時檢視作為學生學習經 歷的促進者的成效。

在文檔中 小學教育 課程指引 (頁 32-3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