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學教育 課程指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小學教育 課程指引"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公布供學校採用 二零二二年

簡易版

小學教育 課程指引

(試行版)

(2)

主席: 譚嘉因教授 MH, JP

副主席: 陳碧華博士 ( 當然委員 )

委員: 陳美娟女士 陳安欣女士

陳少泉先生 ( 當然委員 ) 鄭家豪先生 MH, JP 張澤松博士

程瑋琪教授 許夏薇女士

管浩鳴法政牧師 BBS, JP 郭展幹先生

李偉雄先生

秘書: 洪志彬先生

李伊瑩女士 梁敏儀工程師 盧鳴東教授 吳佳筠女士 石偉強先生 薛慧萍教授 戴麟先生

魏向東教授 ( 當然委員 ) 黃裕良先生

葉志兆博士

課程發展議會成員

(2021-2023)

(3)

ѻ໕㻬

ࠑ㓂Ҹ㻬 2021 1 4

2020 7 13 2021 1 3

ఁࢿ㻬

଼ㄊఁࢿ㻬 2021 2 2 2022 5 17

∋ᓺ㻬 2022 7 8

2021 11 24 2022 6 28

2021 10 11 2020 11 21

2021 9 6 2021 10 10

2020 7 13 2021 8 8

͇඀ങᏥ♚ⶉ∧ቀཽ͈

൹⺝ఁࢿᔁᆏࢿ

㻚✰ 2020 7 13 ᑃ⼅㻛

(4)

頁數

分章一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2-7 分章二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8-12

分章三 持續專業發展與學習型組織 13-16

分章四 有效的學與教 17-20

分章五 評估求進 21-24

分章六 有效益的課業 25-28

分章七 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 29-33

分章八 全方位學習 34-37

分章九 各教育階段的銜接 38-41

分章十 學校、家庭與社區聯繫 42-43

目錄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

(5)

1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

2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1 本章目的

配合中小學課程的發展:

以 2014 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為基礎,檢視現況與反思小學教育的 未來發展需要

提出更新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以配合社會轉變與學生需要 訂定小學課程更新藍圖,闡明三大方向及七大重點

1.2 背景

「學會學習」課程改革自 2001 年推行以來,有賴教育界各方同心協力,備受本地和國際 學術界的肯定。為讓學校教育能與時並進,課程發展議會於 2014 年公布《基礎教育課程 指引(小一至小六)》,並以「學會學習 2.0」闡明課程更新是持續的過程;及至 2017 年 課程發展議會公布《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後,十五年一貫的 學校課程架構亦隨之更新,標示「學會學習 2.0」已邁進課程持續更新的「學會學習 2+」

新階段。

根據《行政長官 2017 年施政報告》的建議,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專責小組)於 2017 年 11 月成立,負責整體檢討中小學課程。專責小組於 2020 年 9 月向教育局提交以

「優化課程迎接未來 培育全人啟迪多元」為題的檢討報告,當中提出六個方向性建議1, 並於 2020 年 12 月獲教育局接納。

專責小組的建議當中與小學教育密切相關的包括:優先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生命 教育、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創造空間以促進全人發展及加強 STEAM 教育2

1 報告中六個方向性建議:彰顯全人發展的重要性、優先推行價值觀教育、創造空間和照顧學生多樣性、進一步 推廣應用學習、提高大學收生靈活性,以及加強 STEM 教育。

2 為配合新一屆政府的施政倡議,教育局正式將 STEM 教育易名為 STEAM 教育。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6)

1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

2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20 年成立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專責委員會)負責因應

《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和《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專責小組的建議,以及社會人士的 意見,適時更新《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4),以配合社會發展、學與 教新常態和學生的需要,強化小學與幼稚園階段及中學階段的銜接,並加強培育學生 所需的品德和素養,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經歷。

更新後的指引名為《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小學指引》),與 上 述 兩 本 課 程 指 引 互 相 銜接,一脈相承。指引當中會闡明學習時間(學時)的概念,亦會清楚指出學校應強化 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協助學生了解國家的最新發展和 國情,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增強民族 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

課程發展議會希望小學能繼續建基優勢,深化過往實踐的成果,聚焦本指引建議的課程 更新重點,並按學生的學習進程,持續推動「學會學習 2+」,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1.3 深化成果 聚焦學習

小學在過去多年的課程發展歷程中,積累了不少寶貴的實踐經驗,近年亦取得不少令人 欣悉的成果,如:

• 持續整體課程規劃

• 採用多元化學與教策略

• 發展 STEM / STEAM 教育

• 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 推動價值觀教育

• 豐富且多元化學習經歷

• 運用多元化評估

• 加強學習階段的銜接

• 推廣閱讀

• 強化教師專業能力

1.4 迎變求進 機遇處處

近年,國家、香港和世界在科技、社會和經濟各個領域的迅速發展,為教育帶來不少挑 戰和機遇,學校課程需要調適和靈活更新,繼續邁步向前,為國家和社會培育新一代 人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所長,以保持香港的獨特優勢。

(7)

1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5

4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 加強價值觀教育(尤其生命教育、

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

• 促進學生身心的均衡發展

•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 貫徹學生為本的學、教、評循環

• 持續推動 STEAM 教育

• 加強媒體和資訊素養

• 拓寬學習的邊界

• 把握「新常態」的契機

• 開展小學的生涯規劃教育

• 提升持份者的支持

• 強化各學習階段的銜接

• 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及實踐社群

專責委員會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歸納以下維度,作為課程更新的考量:

1.5 更新七個學習宗旨

小學教育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強調培育國家觀念、中華文化、價值觀教育、主動學習、

STEAM 教育、媒體和資訊素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身心均衡發展的重要性。 我們期望學生完成小學教育後,能夠達至下列更新的學習宗旨(見圖 1.1):

圖 1.1 小學教育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

(8)

1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5

4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6 小學課程持續更新方向

不論學校和學生的背景和特質如何,七個學習宗旨是每個學生完成小學教育後,應具備 和展現的能力和素質,也是所有學校發展校內課程發展的總目標。

在下一階段的小學課程可循三大方向-「立德樹人」、「創造空間」及「學生學習為 中心」持續更新。

立德樹人:培育德才兼備的新一代,有承擔、有視野、愛國愛港愛家的終身學習者。

創造空間:善用「學時」,透過優化課程、評估、課業及全方位學習,讓學生享有更 廣闊的學習空間。

學生學習為中心:運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支援和資源以切合不同學生的興趣和 需要,並鼓勵他們循序漸進、積極自主地學習。

1.7 課程更新重點

訂定課程更新重點是為學校提供策略和行動方案。

所有小學聚焦下列七大重點優化學校整體課程,根據中央課程架構發展校內特色課程,

以協助學生達至更新的七個學習宗旨 ( 見圖 1.2 ):

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國民及國家安全教育)

善用學時創造空間,促進身心均衡發展 豐富全方位學習經歷,促進全人發展 加強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強化STEAM 教育、培養學生媒體和資訊素養 加強跨課程學習和閱讀,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 提升評估素養,促進學與教效能

(9)

1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7

6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8 學生的整體學習經歷

學校應配合教育目標發展「德、智、體、群、美」五育,為學生在課堂內外提供豐富 多元的學習經歷,並應重視各學習階段間學與教策略的銜接,讓學生獲得整全和循序 漸進的學習經歷。

圖 1.2 小學課程持續更新的三大方向及七大重點

(10)

1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7

6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本指引分為十個分章,各分章的內容摘要如下:

分章一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提出更新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小學課程持續更新的 主要三大方向、七大課程更新重點及相關建議。

分章二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闡明學校整體課程規劃的主導原則及學習時間(學時)的 概念,就學校善用學時及靈活編排時間表提供建議和示例。

分章三

持續專業發展與學習型組織

闡明教師應具備正確價值觀和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學校 持續專業發展應配合課程更新重點,並就持續學校實踐社群 及進一步發展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提供建議和示例。

分章四 有效的學與教

討論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靈活運用有效的學與教 策略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討論如何照顧學生的 多樣性,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資優學生。

分章五 評估求進

就如何提升各持份者的評估素養、優化學校評估政策,以 創造全人發展的空間提供建議和示例。

分章六

有效益的課業 闡釋有效益課業及如何完善校本課業政策,以創造空間,

並就推動課業模式轉變提供建議和示例。

分章七

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

說明教師需因應社會和教育的不斷發展,反思在學生整個學習 過程中擔當的多重角色,並闡釋教師是學生學習經歷的促進 者,他們運用專業知識設計和靈活布置多元學習經歷,幫助 學生身心均衡發展,達至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

分章八 全方位學習

闡明全方位學習的主導原則、推行模式及反思策略,並就 學校善用資源,組織多元化全方位學習活動及促進學生全人 發展提供建議和示例。

分章九 各教育階段的銜接

就學校如何優化校本的全面協作模式,以幫助學生順利適應 從幼稚園升讀小學及小六升讀中學提供建議和示例。

分章十

學校、家庭與社區聯繫 列舉不同家校合作和社區聯繫模式,並就如何優化家校合作 及社區聯繫以支援學生學習提供建議和示例。

學校可因應其辦學理念、校情和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需要,按本指引不同分章提供的 建議,優化整體課程規劃,持續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提供多元、適切和有意義的學習 經歷,拓寬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視野,達至終身學習及全人發展。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11)

2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9

8

2.1 本章目的

闡明學校整體課程規劃的重要性及主導原則

重申學校需加強連繫各課程更新重點,以優化整體課程規劃的重要性

闡明學時的概念,並建議學校善用學時及靈活編排時間表,創造空間以促進學生的全人 發展

2.2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的重要性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建議學校進一步優化整體課程規劃,靈活運用學時,從而創造 空間和提供更多元化及豐富的學習經歷,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均衡 發展。

2.3 優化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架構,提供寬廣均衡的整體課程,以協助學生達至七個學習 宗旨。[ 詳見分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和實施須因應校情、學生需要和最新教育趨勢,採用適切的學、教、

評策略,以達至學習宗旨為依歸。

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經歷,引導學生學會訂立學習計劃、管理個人的學習進度,以提升 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習的擁有感和責任感。

學習不應局限在校內或課室內發生,整體課程規劃應充分善用學時空間和多元化的學與 教資源。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12)

2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9

8

優化在整體課程規劃前進行情境分析,運用以下的分析工具,或因應需要配合其他工具 以作規劃:

強項 弱項

機遇 危機

強弱機危

保持 改善

開始 停止

保改開停

圖 2.1 學校的形勢分析 圖 2.2 「保改開停」分析

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及「全校參與」

的方式,把更新重點融入整體課程規劃中。

積極設計多元化而有意義的跨課程學習經歷,有效運用學時,包括「可供彈性處理的 課時」(彈性課時),或採用不同的聯課方式騰出空間,令學習模式變得靈活有趣味。

所有教師擔當學生學習經歷的設計師、促進者及引領者,讓他們發展個人興趣及潛能,

達至身心均衡發展。[ 分章七: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將進一步闡述教師的角色 ]

2.4 善用學習時間

學生的學時包括:

課時(教師和學生上課的時間,但上課地點不限於課室)

上課以外的留校時間(小息、午膳、課後時間、開放日、考試時期)

假期[學校可教導學生如何善用假期自主學習,例如閱讀、參加體育活動、網上 學習、參觀考察(包括本地、內地和海外)等,但同時也要創造空間,讓他們可自主 地運用假期的時間充分休息或發展個人興趣 ]

如學生能在其學時(包括課時及課後空間)依個人興趣靈活自主地學習,成效會較顯著。

(13)

2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1

10

學校應審慎檢視及優化各項相關安排(如校曆表和時間表),配合全人發展所需,以 達到全日制政策目的。

教師可有策略地引導學生在周末和假期延伸多元化及有益身心的學習經歷,讓學生從 中學懂自我規劃和管理時間,並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拓寬視野和思維。

教師亦可設計具思考性及趣味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享受餘暇,保持動力並延續至 假期後的學習。

小一至小三(第一學習階段) 小四至小六(第二學習階段)

小學每學年的上學日數 190日或 8871小時 小學每學年的課時

(不包括考試時間 ) 172日或 792 小時

表 2.1 全日制小學的上學日數及課時

因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早前在公眾諮詢期間收集到有關小學的可供彈性處理課時 (彈性課時 ) 的意見,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專責委員會認同將彈性課時比率由 19% 提高至 25%,旨在為學校拆牆鬆綁,增加整體課程規劃的彈性和跨課程學習的空間。各科組應 緊密合作,互相協調,靈活編配課時以回應及連繫課程更新重點。

1 數年內的平均數值

上課日

學校假期和週末

培養興趣 遊戲

閱讀 休息 學習 體育活動 康樂

和朋友見面 學習 學習

家庭樂 內地交流

圖 2.3 學習時間的概念

(14)

2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1

10

學習領域/科目 佔總課時的百分比

中國語文教育 不少於 23%

英國語文教育 不少於 16%

數學教育 不少於 11%

科學教育

常識科小學 不少於 11%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藝術教育 不少於 9%

體育 不少於 5%

可供彈性處理的課時 * 不多於 25%

六年總課時 4752 小時 (792 小時 x 6) (100%)

表 2.2 小學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課時分配

* 建議運用彈性課時的例子:

多元化的全方位學習活動,加強認識中華文化、《憲法》、《基本法》教育及國家 安全教育

安排與生涯規劃教育、媒體和資訊素養及健康校園等相關的講座/參觀 跨科內地交流考察活動

進一步推動跨課程學習/閱讀活動 強化 STEAM 教育

學校應優化課程規劃及靈活地編排時間表,合理分配課堂學習、全方位學習、評估、

小息、午膳、導修課,以及考慮學生課後需要的自主空間。

因應疫情期間半天面授課堂安排所獲得的經驗,重新規劃學生在下午的學時,以照顧 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的需要。

(15)

2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2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學校應按學生的程度和需要進行課程調適,減少課程內容上的重疊;並完善評估及課業 政策,如:小一上學期不設測考;推行趣味默書;減少測考日數等,以及靈活運用學時,

鼓勵學生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16)

3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3

2

3.1 本章目的

闡明教師具備正確價值觀和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闡明學校持續專業發展應配合課程更新重點

建議持續學校實踐社群,並進一步發展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3.2 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持續專業發展

教師的一言一行,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也為學生的成長帶來關鍵的影響。教師具備良好 的品德、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和言行態度,對於學校營造有利的學習氛圍、推行適切課程 及培養學生的品格素質極為重要。

教師需要展現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品德素養和專業操守,樹立良好的榜樣,持續提升 教學專業能力,積極擔當學生學習經歷的促進者,才能幫助他們學會學習,達至全人 發展及終身學習。

教師是實現學校課程目標的關鍵。作為專業發展的目標,「T - 標準+」描述校長及教師 的專業角色及應具備的專業表現,包括教學專業能力、專業操守和價值觀、反思求進 以達自我完善的精神。

3.3 整體課程規劃與持續專業發展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在 2020 年的最後報告中,不單就創造空間與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提出多項建議,更強調須提升學校領導層規劃課程的專業能力,並進一步加強價值觀 教育、STEAM 教育、評估素養、課業設計和生涯規劃教育等的教師專業發展。

作為學校的領導,校長應對課程更新重點[ 詳情可參閱分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 ]有充分的認識,並能訂定清晰的發展方向和緊扣更新重點的課程 規劃。

持續專業發展與學習型組織

(17)

3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5

14

中層人員在學校亦扮演關鍵的角色,應能夠貢獻個人才能,並有效地組織人力和資源,

與團隊成員通力合作,達成學校的發展目標。

校長和中層人員除了個人需要積極提升專業領導能力外,應協助教師準確掌握課程理念 和課程發展趨勢,並致力促進校內教師團隊的專業成長及其承傳。

學校在規劃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時,必須聚焦配合最新的課程更新重點,周詳地考慮和 部署不同層級教師的專業發展模式和具體安排,促進開放及反思性的學習文化。

3.4 專業發展的不同模式

學校應提供充足機會讓教師參加教育局舉辦的培訓課程或專業發展計劃,以掌握課程 發展重點和創新的學、教、評策略,與時並進。學校亦應參考教育局專業發展架構,

照顧不同教師的發展需要。

培養協作文化是增進教師專業知識、改善學生學習、推動學校不斷完善的有效策略。

有效的專業發展應讓教師採用共同語言、主動參與,將觀課、評課視為團隊學習,共同 透過教學或評估實踐、觀察、自我反思和轉化,進一步改善教學質素。

教師參與不同模式的專業發展活動後應進行自我反思及分析,以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

3.5 持續發展學校實踐社群

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而由教師組成的「實踐社群」

(Community of Practice) 就是實現學習型組織的基礎和主要途徑(見圖 3.1)。

(18)

3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5

14

學校在持續發展學校實踐社群時,可考慮以下措施:

持續發展 學校實踐社群

回應 共同願景

加強 擁有感

適時肯定 與支援 善用

評估數據 共同的

理解 發展團隊

的持續性 賦能與

賦權 善用

資訊科技

聚焦 學生學習 成員達成協議及

分享想法,形成 特定的實踐社群

社群

成員間共享資源、

經驗及實踐方法,

確立實踐社群

實踐

成員身處共同 的教育領域

領域

學生 學習成果

圖 3.1 學校實踐社群

圖 3.2 學校在持續發展學校實踐社群時可考慮的措施

(19)

3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6

學校領導需要有敏銳的觸覺,了解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和教師需要的新知識,適時檢視 教師團隊的能力,鼓勵教師成為善於協作及樂於反思的學習者,繼續透過教學反思和 積極實踐,提升學生學習的質素,以對應未來的挑戰。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20)

4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7

3

4.1 本章目的

探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靈活運用教學策略,以促進有效的學與教 建議學校加強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對應未來所需

討論如何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資優學生

4.2 促進有效的學與教

教師的角色不再限於傳授知識,而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透過提供適切的學習經歷、

活動和學習資源,裝備學生迎接未來機遇和挑戰。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創設學生主導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和終 身學習的能力。

學習動機是引發學生投入以至持續學習之原動力,是影響學習效能的重要因素,讓每個 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成功感,有助提升他們的內在動機,持續學習興趣。

教師應配合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情境,多嘗試和靈活運用不同的學與教策略。

有效的學與教

創設多元化學習經歷,

提升學生互動及 學習成效 提供學習資訊,

組織學習網絡

授課、提供及 講解知識

言傳身教,並與學生 一同學習,互相交

流,建立積極的 學習氣氛

資訊提供者

關心學生需要,

適時提供建議和 支援

輔導者

知識傳授者 學習經歷

促進者

讓學生了解自己的 強、弱項,改善

學習,以達到 學習目標

評估者

激發學習動機,領導 學生自主學習

領導者

楷模及 學習夥伴

圖 4.1 教師的多重角色/任務

(21)

4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9

18

教師適當地運用資訊科技可減少時空限制,豐富學生學習,並加強彼此在課堂以外的 互動交流。善用電子學習也可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提升學習效能。

學校需要善用混合式學習帶來的創新思維及靈活性,適當安排學生的學習空間,適時 整合線上線下不同平台的教學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至電子課業及評估工具;加強 實體課堂與電子學習策略,各方面互相配合、互為補足。[ 相關建議可參閱分章七:

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 ]

自主學習包括五個學習元素―設定目標、自我規劃、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及自我改進

(見下圖 4.2)。靈活的學習策略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是成為自主學習者的重要條件。

4.3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每個學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潛力,學校應容許學生透過不同途徑學習,

展現與發展自己的多元智能。

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並不是盡量減少學生在能力表現方面的差異,而是因材施教,讓每個 學生都能夠盡己所能學習,體驗學校生活的樂趣,找到學習的意義。

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因應學生的不同特質和需要,教學也應當採用豐富多元、

適異性及廣泛選擇性的策略,並適時給予學生更正和自我完善的空間和機會。

設定目 標

學生辨析 個人學習目標

及學習活動

我 改 進 自我

規 劃

自 我 監 控 自

我 評 價

● 學生根據教師或同儕在不同階

段的回饋改進他們的課業

● 學生能反思他們的學習並在新

的環境應用所學

● 學生按評估準則評價

個人學習進展或表現

● 學生仔細地規劃與學習

相關的安排,例如製作學 習時間表

● 學生管理個人的學習

時間和進展,在學習 過程中調整學習策略 圖 4.2 自主學習的元素

(22)

4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19

18

學校推行切合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的政策和課程設計,協助不同的學生充分發展潛能和 個性,有助學生得到機會以不同方式和步伐改進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感。

4.4 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能力、環境要求和適應情況均不同,學校應按他們的具體 情況,採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及支援措施,對他們在學術、社交及情意各方面的發展 持合理的期望。

學校應參照融合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架構[ 可參閱分章三:持續專業發展與學習型組織 ], 有系統地安排教師接受培訓,從而協助他們掌握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 力,提升學校推行融合教育的成效。

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可有效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在學習、行為、社交、

情緒方面的不同成長需要。

課程調適是指根據學生的個別能力和需要,適當調整學習內容、方式、進度和預期學習 成果。

教師宜優化課堂教學策略,並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模式。

學校應有系統地制定學習支援政策和措施,三層支援模式見圖 4.3。

個別 加強支援

額外支援

優化課堂教學

第三層

第二層

第一層

為有持續及嚴重學習或適 應困難的學生提供個別化 的加強支援,包括訂定個 別學習計劃

安排額外/提供「增補」

輔導予有持續學習或適應 困難的學生

及早識別,並透過優化課 堂教學,及早照顧所有學 生的不同學習及適應需要,

包括有輕微或短暫學習或 適應困難的學生

圖 4.3 三層支援模式

(23)

4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0

4.5 資優教育

學校應培育擁有不同才能的資優學生,亦應發掘資優學生不同方面的天賦。

鼓勵學校採用「三層架構推行模式」(見圖 4.4),以規劃及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計劃。

每所學校、每位教師皆有責任推行資優教育。資優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架構已為教師提供 清晰的專業發展途徑[ 可參閱分章三:持續專業發展與學習型組織 ]。

教師可因應不同的學習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力、興趣和需要,

靈活運用一種或結合多種適異性教學策略布置課堂教學。

有部分資優學生的潛能可能被不同的因素掩蓋,須透過學生個人、家庭及學校三方 合作,分析學生潛能未展的成因及按學生的需要,共同制定支援方案。

第三層校外支援

第二層校本抽離式計劃

第一層校本全班式教學

特別資優學生 3E

於某特定範疇表現 出色的學生

2D

(滲入資優教育三元素)

所有學生 1A

(適異性教學)

於個別學科表現出色的學生 1B

校本學生人才庫 擁有特別才能或於

學科表現出色的學生 2C

(一般性增潤)一般性 專門性

(特定範疇)

課程內容

浮尖 展才

圖 4.4 資優教育三層架構推行模式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24)

學與教

課程(學習目標)

優質的回饋(評估)

5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1

4

5.1 本章目的

說明評估的目的及學校如何透過評估幫助學生邁向「學會學習」

闡明如何透過提升各持份者的評估素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建議學校如何優化學校評估政策,為各持份者創造空間,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5.2 評估與「學會學習」

評估是課程、學與教及評估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圖 5.1 所示)。

透過評估搜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成果作為學習顯證,審視學生表現,為學生提供 適時和優質回饋,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進程,調整學習策略,改善或延展學習,達至

「評估求進」。

學校和教師透過整合和分析評估數據,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和學習難點,優化學校 課程及學與教策略,協助學生在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上得到均衡的發展。

家長亦可透過評估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適當運用教師的回饋和建議,作出相應配合。

評估求進

圖 5.1 課程、學與教和評估循環

(25)

5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3

22

評估的最終目標必須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循序漸進地 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打好「學會學習」的基礎,為終生學習作好準備。

5.3 評估的持續發展重點

學校應積極提升各持份者的評估素養,並善用評估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教師層面

明白評估是用以檢視學生學習進度和輔助他們改善學習。

了解並因應課程內容,以及相關的學習目標及重點,設計或選取適切的評估活動。

靈活運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並給予學生優質和正面的回饋。

學生層面

明白評估的目的是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改善學習。

主動積極參與評估活動,善用教師和家長的回饋進行反思,持續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家長層面

鼓勵子女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參與評估。

不會盲目要求子女追求分數或等級。

重視子女的學習興趣及意願,為他們創造空間。

連繫「促進學習的評估」與「作為學習的評估」

「促進學習的評估」是教師對學生的評估資料作分析及提供回饋,而整個評估過程是 以教師為主導。

「作為學習的評估」則期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評估,整個評估過程是較以學生 為主導。

兩種的評估模式有不少互相扣連和配合的地方,學校可有機結合兩種評估模式,設計 整全的學習活動。

(26)

促進學習

回饋流程 回饋流程

(取材自Shirley Clarke)

• 讓學生理解學習的目標

• 有 效 的 提問(例如:提 供 時間,讓學生思考及回答 問題;不同類型的問題—

開放式題目和有固定答案 的題目、由內容主導轉為 學生主導)

• 觀 察(例 如:身 體 語 言、

面部表情)

• 同 儕 學習(例 如:學 生在 班上留意及反思同學的答 問)

• 有 效 的回饋(例如:提 供 明確的建議,讓學生能有 所改善或鞏固所學)

• 學生主動投⼊學習

• 提高學生的自我形象

• 多元化

不同模式的評估(例如:筆 試、專題研習、學習歷程檔 案等)配合學習目標、學習 成果和過程

多方 參 與(例 如:學 生自 評、同 儕 互 評、教 師 作 評 估/家長作評估)

以不同策略評估學習的質 素(例如:除了賞罰之外,

提供適合學生能力並富挑 戰性的評估)

• 利用測驗結果作為診斷及改 善學與教(例如:寫字、閱讀 理解、口語表達、語文運用、

文學創作、綜合題等)

• 提 供 機 會 讓 學 生學習和 改善,而不是要他們互相 比較分數

• 以測驗、考試成績評定等 級或級別(例如:期考、年 終試)

• 記錄

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

• 報告

優質回饋,減少依賴等 級和分數

學與教過程 校內評估

例如:

全 港 性 系 統 評 估 學 生 評 估 資 源 庫 (STAR) 網 上 學 與 教 支 援 (WLTS)

校外評估

學校實施評估的理念架構

總結性評估 (量度成績) 進展性評估

(回饋學與教)

5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3

22

電子評估讓教師更容易分析學生在學習上的強弱項和學習難點,在學生學習的進程中 提供適時的回饋,促進學與教和評估循環的效能和學生有效學習。

要有效應用電子評估推動「作為學習的評估」,教師必須了解和善用資訊科技工具的 優點。

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整個學習任務,按預期的學習目標和成果加入電子評估元素

(如加入「學習提示」要求學生檢視自己的答案或作品,通過電子方式記錄及反思自己在 不同階段的想法和成果等)。

5.4 制定及優化學校評估政策

在制定評估政策時,可參考圖 5.2「學校實施的評估理念架構」及圖 5.3「學校規劃評估 政策的流程圖」。

圖 5.2 學校實施的評估理念架構

(27)

第一步

根據課程更新重點及校情,規劃和制定學校整體評估 政策(包括評估的主導原則、課堂內外評估任務的設計 與實施、評估數據的蒐集、分析和跟進、評估的行政 安排等)

第二步

透過不同渠道讓各持份者(教師、學生和家長等)

了解學校評估政策,尋求他們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步

實踐評估政策,蒐集及分析評估資料和各持份者意見,

適時檢討成效及優化學校評估政策

5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4

圖 5.3 學校規劃評估政策的流程圖

規劃整體學校評估政策時,學校應以課程更新重點、學校校情、學生的能力及需要等作 考量,制訂適切的評估政策,達至「評估求進」。

學校貫徹落實執行所訂定的評估政策後,必須持續搜集評估資料以及各持分者對評估的 意見作分析,適時檢視計劃成效及實踐情況。

特別就評估模式、數量和頻次訂定檢討機制,檢視各級測考和默書的頻次、內容或範圍 和時間編排,探討以其他的評估模式代替傳統的紙筆評估,減少默書和測考次數或取消 個別年級的學期考試,尤其是小一上學期應以多元化評估代替測驗和考試,一方面為 教師拆牆鬆綁,另一方面為學生創造全人發展的空間。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28)

6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5

5

6.1 本章目的

說明課業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作用

闡明設計有效益的課業的原則,建議如何兼顧課業的質與量及有效指導和回饋學生的 課業

建議學校如何制定適切的校本課業政策,為學生創造空間以促進全人發展 說明家長在課業方面擔當的角色

6.2 課業在學習、教學與評估循環中的作用

在學生學習歷程中,教師會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循序漸進達至預期的 學習目標,當中包括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完成不同形式的課業;而讓學生在完成課堂前後 自行完成的課業,在小學教育中泛稱為家課,亦屬於課業。

教師為學生布置的各種課業,都是學生學習經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學生透過完成不同形式的課業,加深對課題的理解,建構知識,鞏固課堂所學,激發 思考。

課業的目的和質素較數量更為重要,而課業的數量與學業成績亦無確實關聯。學校及 教師應善用有效益的課業及推行適切的學校課業政策(包括家課政策),避免機械式的 操練。

6.3 設計有效益的課業

教師緊扣學習目標和其他學習活動,以學生整體學習時間(「學時」)的概念[ 可參閱 分章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 參與 ],布置課堂內外的課業,讓課業達至促進學生學習的果效。

有效益的課業

(29)

6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7

26

設計有效益的課業時,應注意下列各項原則:

1. 目標明確 6. 重思維、協作

2. 多樣化 7. 生活化及「從做中學」

3. 具彈性 8. 合適的課業情境

4. 富趣味和具挑戰性 9. 運用合適的學與教資源 5. 加強閱讀 10. 調節學習進度

6.4 課業質與量的平衡

課業的質比量更為重要,而當中的家課絕對不應過量。

應安排多元化、適量而有效益的家課,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學校須訂定機制如何持續優化課業質素,盡量減少內容重覆的課業,和適切減省整體課 業的數量。

6.5 對學生的指導與回饋

教師安排課業時,須提供充分的指導及說明,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鷹架,讓學生清晰教師 的要求和明白完成課業的方法。

學校應配合學生需要,提供不同支援。

適時給予學生具體而具建設性的回饋,除了分數和等級外,也可多用評語以提供具體清 晰的回饋。

應給予針對性的回饋,避免給予過於籠統空泛或嚴苛的評語。

應多勉勵及讚賞學生,肯定學生為學習而付出的努力。[ 有關課業的批改,可參閱分章 五的附件三「適切批改」]

(30)

6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7

26

多方面的回饋有助推動「作為學習的評估」,讓學生在課業以至整個學習經歷中不斷求 進,追求卓越。

[ 有關回饋和同儕及自評的部分,可參閱分章五第 5.3.2 節 - 深化與連繫「促進學習的評估」

與「作為學習的評估」及其附件四「優質回饋」]

6.6 制定和完善適切的校本課業政策

學校須定期檢視校本課業(包括家課)政策,因應學生及課程發展的需要,整體調整 課業的布置和模式。

須主動為學生創造空間,促進他們的全人發展,必須考慮家課質與量的平衡。

學校應按校情及學生的需要,靈活編排時間表,盡量在課時內安排如導修課時段,讓 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部分家課。

需協調各科在不同班級家課的合理分配。

學校應向家長及學生詳細解釋家課政策及具體實施安排,幫助他們明白家課的目的,

並與不同持份者充分溝通,聆聽他們對校本家課政策的意見。

如個別學生有學習困難,應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彈性安排課業。

為學校訂定家課「一刀切」的硬指標,難以為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帶來有效益的學習。

學校和教師應訂定和執行適切的校本課業政策,按校本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要作專業 決定。

(31)

1. 培養子女承擔責任及盡力做好的態度 2. 培養子女明白「自強不息」的道理 3. 對子女應有合理的期望和要求 4. 接納和鼓勵子女

5. 為子女創造「留白」的生活空間 6. 與教師保持連繫

角色:

學習目標和

學 校

學習重點

家 長

7 6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8

圖 6.1 家長在課業方面擔當的角色

6.7 家長在課業方面擔當的角色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32)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29

7.1 本章目的

說明教師需因應社會和教育的不斷發展,反思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擔當的多重角色。

闡釋教師是學生學習經歷的促進者,他們運用專業知識設計和靈活布置多元學習經歷,

幫助學生身心均衡發展,達至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

7.2 教師在學生學習經歷的多重角色

為協助學生應對轉變中的社會需求,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於傳授知識,而是要以學生的 學習為中心,並提供適切及多樣化的學習經歷,以照顧學習多樣性。

教師在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中有多重角色和維度,而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經歷 的促進者。

教師一直是專業楷模和學生學習的良好榜樣,他們除了要對課程最新發展、課程和學習 目標、學習模式及學習資源的運用,有透徹的認識及了解,融會貫通地運用不同策略

(如善用學時、課程和教學上運用「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等)設計學習任務外[ 詳見分 章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深化成果 迎變求進及分章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有 機結合 自然連繫 多元策略 互相配合 課堂內外 全校參與 ],亦需要持續學習,不斷提 升專業能力[ 詳見分章三:持續專業發展與學習型組織 ]。

教師在設計和安排整全的學生學習經歷時,可嘗試多從「時」(學生學習時間)、「地」

(學習情境與學習資源)及最重要的「人」(教師與學生的互聯關係及互動)三方面考慮,

有意識地將學校整體課程的內容和重點,靈活運用專業知識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並 發揮教師促進學生學習經歷的角色。

7.3 為學生創設多元而豐富的學習經歷

教師和學生在整個學習進程的互動至為重要。

促進學習經歷的教師

(33)

Arousal

喚起 Flow

心流 Anxiety

焦慮

Control 掌控 Worry

擔憂

Apathy 無感

Boredom 無聊

Relaxation 放鬆 High

Low Low 挑戰水平 Challenge level

Skill level 技巧水平

High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1

30

教師需具靈活應變的思維,因應急促的社會轉變和當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從學生學習 為中心的角度出發,運用專業判斷,靈活地就課程內容、學習活動的規劃、設計和推行 模式作有機結合、自然連繫,讓七個學習宗旨能貫穿在學生的不同學習經歷中。

7.3.1 聚焦連繫課程目標與學生學習

教師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進程中,需因應不同學生的特質和需要,靈活地以不同角色和 策略促進學生學習。

教師需具備能靈活調整學與教的心態,理解課程重點和運用多元策略,以學生學習為 中心作中軸,透過不同學習經歷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成為他們學習經歷的促進者。

教師需擔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讓他們能從的不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中得到滿足感,

從而提升對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詳見分章四第 4.2.2 節「自我效能感」]。

善用學時可提供空間,讓教師為不同能力的學生預先安排切合其能力的課前預習或課後 延伸、跟進學習任務。[ 詳見本章第 7.3.2 節「靈活運用學時布置學生學習經歷」]

如教師能透過給予學生有益難度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學習的挑戰中經歷專心致志的 狀態,甚至達到「心流」(Flow)(見圖 7.1)。這不但能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同時亦能 發掘學生潛能,讓他們有勇氣及能耐迎接未來的挑戰。

圖 7.1 「心流」的經歷

(34)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1

30

7.3.2 靈活運用學時布置學生學習經歷

在多變的教育環境下,教師一方面需打破「學生只能在課堂中才能學習」和「教師需肩負 著學生的所有學習」等觀念;另一方面要抱持信念,認同學生在適當的引導下,能發展

「時時學、處處學」的態度、能力和習慣,並透過靈活運用學與教策略規劃學生課堂內外 的學習時間,並適當地「留白」,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教師為他們設計學習框架以外的學 習經歷。

規劃與善用學時的概念不只局限於學校領導,任何教師均可提升這意識,學習如何逐漸 運用自如釋放學與教的空間,並有意識地將學生相關的「時」(學生學習時間)、「地」

(學習情境與學習資源)及「人」(教師與學生的互聯關係及互動)組織起來。

校長和學校教師是小學生直接學習的對象,以「立德樹人」的理念為學生樹立良好楷 模,特別在推動價值觀教育方面,是十分重要。

教師需預測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難點,適切分配學習任務,將學生能透過教師 提供的鷹架或自行處理的學習內容安排在課堂以外的時間進行。

教師亦可因應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在設計學習任務時「留白」,讓學生運用學時,按自 己的能力和需要延展學習,將學習任務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態度 和能力。

由課程規劃到課堂教學,所有教師需具備「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的教學思維,跳出單 一科目學習的框架,運用專業知識作靈活變通,以「多元策略,互相配合」的模式促進 學生「課堂內外」學習。

為有效善用學時提升學與教效能,教師可有機結合不同科目的學習內容,以跨課程學習 模式,「共同參與」為學生設計多元化而有意義的跨課程學習經歷。

7.3.3 善用資源擴闊學生學習經歷

優質學與教資源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發展技能、培養正面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提升 學習興趣和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推動他們延展至課堂以外學習,創造有意義的學 習經歷。

教師篩選不同學與教資源後,亦需因應學生的能力、興趣和需要整合和調適,配合多元 化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達至學習目標(如圖 7.2)。

(35)

學與教過程及經驗 學與教資源

學習成果

教學法

學校圖書館資源

教科書

其他資源

選取、整合和調適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3

32

學校不同層級的領導層透過了解和監察教師選取或編訂的教材的內容和質素,制定審評 機制,評估和適時更新這些校本資源。

教師需運用專業知識選取及運用適切的閱讀資源,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教師可與學校圖書館主任透過共同備課或課堂協作,運用學時的概念和「有機結合、

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思維及策略,一起為學生創設 多元而有意義及全方位的閱讀經歷,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教師須專業地挑選合適的網上資源,以符合和體現課程宗旨和目標,切合學生的不同 需要,達至促進學習的果效。

教師在運用電子學習資源之前,必須判斷有關資源是否合適,能為學生帶來有意義的 學習經歷,有助他們掌握學習目標。

學校及教師培養學生媒體和資訊素養,刻不容緩,使他們能有效及符合道德地運用資訊 及資訊科技,並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終身學習者。

圖 7.2 善用學與教資源於學與教

(36)

7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3

32

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相關的教學內容及活動,幫助學生辨識資訊;

尋找、評鑑、提取、組織、表達訊息;創造新的意念;應對資訊世界的變化,以及拒絕 不道德地使用媒體、資訊及資訊科技(如侵犯知識產權),同時保護自己免受負面不良 的網上活動所影響,以達至健康的數碼生活。

7.3.4 給課程領導和教師的建議

校長、副校長及學校課程決策者需帶領學校不同成員整體規劃學校課程和檢視學校不同 政策的推行成效,重視學生在整個學習進程中不同學習階段獲得的學習經歷,能否彰顯 學校辦學理念和幫助學生達至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

中層課程領導(如科主任、不同範疇的統籌人員如活動主任、資訊科技主任、特殊教育 需要統籌主任等)需協助學校領導層從理念層面出發,加以規劃和落實學校課程和整體 學與教安排,並以不同方式帶領教師策劃和進行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從中給予指導、支 援和鼓勵,協助教師在學生學習經歷中發揮促進者的角色。

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學習夥伴和榜樣,學生除在課堂內與教師的互動中學習,在課堂以 外相處的時間亦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深遠的影響,建議教師適時檢視作為學生學習經 歷的促進者的成效。

7.4 教師在任何時候仍然不能被取代

教師可多花心思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多從學生的角度了解他們的需要,發揮教師「傳 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不只擔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還需擔當陪伴學生健康 快樂成長的同行者和支持者。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37)

例如:社會服務、

外語、校園電視台

例如:參觀博物館、內地 交流計劃、海外考察活動

學 習 領 域

課堂為本的體驗

例如:領袖訓練計劃 制服團隊、創意解難比賽

促進 擴闊

例如:《基本法》學生 校園大使培訓計劃、

STEAM跨科活動

擴闊

延伸

8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5

34

8.1 本章目的

說明全方位學習的重要性及其與課程的關係

闡明全方位學習的主導原則、推行模式及反思策略

建議學校善用資源,組織多元化全方位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說明全方位學習的注意事項

8.2 全方位學習的重要性

全方位學習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所得的切身體驗,能讓學生更有效掌握單靠課堂 學習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

全方位學習能為學生創造深度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連繫各學習領域/科目的知識、

將新知識與現有知識相結合,透過體驗、參與、「從做中學」去理解和應用所學。 學生從體驗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掌握的技能及培養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有助 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實現全人發展的目標,以面對成長的機遇和挑戰。全方位學習的 形式多樣,與各學習領域的課程關係密切,與課堂學習相輔相成。

全方位學習

圖 8.1 透過全方位學習延伸、擴闊及促進學生在各學習領域的學習

(38)

校園

校 園 校 園 校 園

校 園

價值觀教育

智能發展 體藝發展

社會服務 與工作有 關的經驗

學生學習

家庭 社會服務 及制 機構

服團

自然環境

宗教團體

8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5

34

圖 8.2 全方位學習的不同情境

透過在不同情境的全方位學習機會,學生可獲取不同的基要學習經歷。

8.3 小學階段全方位學習的重點舉隅

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

以全方位學習,豐富或延伸不同學習領域 和小學常識科的課堂學習,以提升國民 身份認同及 STEAM 等

以全方位學習活動豐富或延伸各學習領域 和小學常識科的課堂學習外,也可拓展 其他學習經歷

促進學生的生活技能,建 立 健 康 生 活 的 習慣

為學生提供體藝發展的機會,發揮潛能,並 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 提供更多服務機會和崗位,培養學生的

責任感和歸屬感

可盡量利用社 區 資 源 和 電 子 學 習 媒 介, 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與工作相關的學習經驗宜透過課堂或校內 活動獲得

有機結合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認 識 自 我、逐步認識工作世界與個人素質和技能 的關係

(39)

提供均等 機會 共同學習

力求連貫 注重質素

學生為本

彈性處理

以實踐經驗 為基礎

8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7

36

圖 8.3 全方位學習的主導原則

8.4 全方位學習的整體規劃

學校可根據圖 8.3 所示的七項主導原則推行全方位學習計劃。

學校可善用課堂內外,以及校外時間(包括假期),為學生創造空間進行全方位學習活 動,透過不同模式把全方位學習滲入學生的學習經歷中,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需要。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反思,可把經歷轉化為學習。

學校應靈活運用津貼,配合教育局及其他適用資源,為學生組織有意義的全方位學習 活動。

8.5 其他重要事項

教師在安排活動時,須參考教育局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引或資訊,如《戶外活動指引》、

《境外遊學活動指引》、天氣資訊和健康資訊,須確保活動安全以保障學生,並達到 預期的學習目標。

(40)

8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7

36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學校應提醒家長在為子女安排活動時,不但需要考慮他們的能力、興趣和需要,亦需要 為他們的成長「留白」。

(41)

99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8

9.1 本章目的

建議學校如何優化校本的全面協作模式,以助學生適應不同階段的銜接

闡釋可進一步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從幼稚園升讀小學及小六升讀中一兩個教育階段的具體 措施

建議學校如何與家長共同協作,幫助學生盡快融入新的學習環境

9.2 銜接的重要性

適切的銜接措施有助背景各異、學習和成長需要不同的學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培養正面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發展獨立學習及應對轉變的能力,並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和全人發展。

各持份者應尊重和理解學童的學習多樣性,在教學和指導上配合他們的學習和發展步 伐,並對學童建立合理期望。

9.3 整體規劃與各持份者的參與

小學應與幼稚園及中學保持緊密溝通,策劃更切合學生需要的針對性支援策略。

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發展和學習需要,以及家長擔當的角色。

各教育階段的銜接

(42)

緊密溝通

專業交流

中學

緊密溝通

幼稚園

專業交流

小學

學校整體課程規劃 了解和考慮學生的 成長發展和學習需要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規劃

第一(小一至小三)和 第二(小四至小六)

學習階段的課程 重視課程的縱向連貫性和

橫向連繫

規劃階段性的教學策略及 評估安排

9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39

9

9.4 協助學生適應不同階段銜接的行動建議

幼稚園生升讀小一︰

剛升上小學的新生,因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的轉變,或會有不安的情緒。幼稚園 可讓幼兒逐步了解小學的學習生活,而小學應以迎接新生和接納的態度,幫助小一 學生以積極態度認識新環境和學習要求。

在小一上學期應以多元化評估代替測驗和考試,並按校情和學生需要,延後、減少 或取消小一學生校內默書、測驗及考試的頻次和內容或範圍,採用靈活及有趣的 評估模式代替。

小六生升讀中一︰

學校需要為他們創造空間,讓他們認識自己和發展個人興趣,協助他們初步規劃 個人目標。

加強他們的自我管理和抗逆能力,建立正面積極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應對未來 不可預知的挑戰。

圖 9.1 整體規劃與各持份者的參與

(43)

進行適切 的課程規 劃及調適

給予具體 而合理的

要求 組織各種

迎新活動

營造關愛 校園

設計多樣 化的課業

給予清晰 的指示

提供正面 善用朋輩 的回饋

資源協助 新生適應

設計生涯規劃 課程

與中學保持緊密

的聯繫及溝通 善用校友會和網絡 鼓勵家長留意 子女的轉變和需要

9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40

幼小銜接措施包括:

[ 有關評估和課業的安排,可參閱分章五「評估求進」和分章六「有效益的課業」]

中小銜接措施包括:

9.5 加強家校合作

家校建立夥伴的關係,保持緊密的溝通和協作,有助學生適應新的教育階段。

學校應鼓勵家長與子女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尤其在心理和情緒上作適切的支援,更能 有效地照顧子女的學習和成長需要。

引導及提醒家長關注子女的全人發展,尤其需注意培養他們正面的價值觀、態度和行 為、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促進他們的身心均衡發展,以面對新的教育階段的挑戰。

圖 9.2 幼小銜接措施

圖 9.3 中小銜接措施

(44)

9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41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每一位兒童是獨特的,有其個人的發展路向和步伐,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和實際的期望必 須合理、切實,要給予他們適當和足夠的發展空間。

家長應與學校攜手共創學習和成長的空間。

(45)

學生學習

學校

家庭 社區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43

42

10

10.1 本章目的

重申學校、家庭及社區的共同合作對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重要性 如何優化家校合作及社區聯繫以支援學生學習

闡釋學校在規劃與實踐相關活動時的考慮要素 列舉不同家校合作和社區聯繫模式及提供示例

10.2 學校、家庭及社區的共同合作的重要

學校、家庭及社區的共同合作,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營造家校同行的氛圍。

學校應善用社區資源以配合學生的全方位學習。

學校、家庭與社區聯繫

圖 10.1 家庭、學校及社區共同合作

(46)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小學教育課程指引

43

42

10

10.3 家校合作及社區聯繫

家長是子女的楷模,在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及積極態度方面的角色十分重要。

學校應進一步優化家校合作模式,加強家校聯繫與溝通,積極地與社區保持聯繫,引入 不同社區資源以支援學生學習。

學校可進一步加強家長教師會(家教會)的角色和提升成員的能力,讓家教會舉辦多元 化的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活動。

10.4 規劃與實踐

學校應為教師提供培訓,強化教師在家校合作的角色及提升他們相關的能力,進一步 為學生創造更多空間,促進他們的均衡發展。

簡易版只載有分章重點,詳情請參閱《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相應分章全文,以更全面理解有關內容。

(47)
(48)
(49)

https://www.edb.gov.hk/pec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

校本文化 文化 文化及 文化 及 及文學課程 及 文學課程 文學課程整體規畫 文學課程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Educatio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Hong

可承認之非 本系學分數 上限包含外 系學分、課 程規劃中未 有之本系課 程、超修的 本系專業選 修學分或校 訂必修及選 修學分。.

可承認之非 本系學分數 上限包含外 系學分、課 程規劃中未 有之本系課 程、超修的 本系專業選 修學分或校 訂必修及選 修學分。. 四、

可承認之非 本系學分數 上限包含外 系學分、課 程規劃中未 有之本系課 程、超修的 本系專業選 修學分或校 訂必修及選 修學分。. 四、

可承認之非 本系學分數 上限包含外 系學分、課 程規劃中未 有之本系課 程、超修的 本系專業選 修學分或校 訂必修及選 修學分。. 四、

進而能自行分析、設計與裝配各 種控制電路,並能應用本班已符 合機電整合術科技能檢定的實習 設備進行實務上的實習。本課程 可習得習得氣壓-機構連結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