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音樂資賦優異者的生涯發展歷程

第二節 音樂資賦優異者的學習生涯發展

二、 現代音樂資賦優異者的生涯發展歷程

從此以後,音樂家如貝多芬等人都是以演奏、教學生、

作曲、出版作品來從事音樂家的生涯。尤其在十九世紀初 期,從帕格尼尼及李斯特開始有專業經理人來安排一切演 出活動。在西方古典音樂世界就開始和宣傳、媒體、唱片 公司等商業行為有密切關係。從音樂家傳記中更難去了解 音樂家的學習生涯歷程。

二、 現代音樂資賦優異者的生涯發展歷程

(一) 從歷史角度回顧音樂家生涯的轉變

從 西 方 歷 史 的 角 度 來 看 音 樂 家 的 角 色 是 和 現 代 是 有些不同的。玆從作曲家和演奏家兩種身分、開始學習樂 器時間、演奏曲的技巧難易度、演奏方式等四向度來做進 一步的說明。音樂家的不同表現方式主要是受到歷史潮流 的影響,其原因包括:歐洲在法國大革命後,原來的社會 制度的改變,音樂不再屬於教會、王室貴族,逐漸轉變為 中產階級所參與的社交活動;其次是樂器的製造業不斷改 進,改變演奏技巧,另外社會大眾對音樂會品味改變;最 後是留聲機的發明,音樂可以大量透過 LD、CD 複製,觀 眾或聽眾可以對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版本加以比較,對演奏 家而言挑戰是越來愈大。我們很難在歷史長河上找到一個 確實的時間點,作截然的劃分,僅能說以李斯特為代表,

他 改 變 了 一 些 演 奏 家 的 表 演 方 式 。( 查 修 傑 等 譯 , 2001;

Lehmann & Ericsson,1998)

1. 作曲家和演奏家身分的改變

古 典 時 期 之 前 的 音 樂 家 通 常 都 是 身 兼 作 曲 家 與 演 奏家雙重身分,亦即他們是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甚至成 為宮廷音樂團的隊長時,還兼樂團指揮。這時他們是接受 教堂、王室貴族委託作曲。但是記譜方式通常不是寫得明 確,而是讓演奏家可以即興演奏,這也造成現代音樂家對 版本的不同詮釋。但是到了十九世紀,逐漸變成作曲家和 演奏家兩種身分分開的局面,大部分的演奏家僅是專演奏 別人已完成的作品;也有部分演奏家也轉成作曲家,如拉 赫曼尼諾夫。

2. 開始學習樂器時間

愈是早期的音樂家,學習音樂的年齡愈晚,甚至在 十歲之後才開始,而且以業餘音樂家居多。通常是樂團團 員之間互相切磋技巧,因此他們通常會演奏數種樂器,只 是技巧不容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進入二十世紀後,學 習音樂的年齡愈來越小,而且在年齡很小就接受相當專業 的音樂訓練,他們通常專精一種樂器,而且技巧出神入化。

3. 技巧難易度

樂曲的演奏技巧也是逐漸改變,亦即愈來愈難。在 早期古典時期或之前的樂曲,通常技巧不難,只要練幾次 就可以上台表演。到了貝多芬時代逐漸增加曲式的規模與 複雜性,李斯特的鋼琴改編曲其技巧更難,而蕭邦大量使 用黑鍵,對演奏家而言不再是練幾次即可,而是要投入大

量時間練習。

4. 演奏方式

在文藝復興時期,教會音樂強調人聲之美,那時候 聲樂受到重視。在巴洛克時期,以室內樂演出形式居多,

逐漸轉變為交響樂的形式。演奏方式從不照樂譜演奏而改 為視奏甚至即興演奏。李斯特率先以依照作曲家的作品背 譜方式演出,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改變了獨奏家的演出方 式。到了十九世紀,轉變為大型交響樂團編制。十九世紀 同時盛行歌劇,遂有歌劇明星的誕生。那時期也出現一些 偉大的鋼琴家。到了二十世紀,開始重視小提琴家。這都 是作曲家、演奏家和社會大眾共同造成一種流行趨勢。

(二) 音樂資賦優異者學習生涯發展歷程

Sosniak( 1985)對 二 十 一 位 得 到 世 界 鋼 琴 大 獎 的 年輕音樂家以深度訪談方式來探究他們學習生涯發展的歷 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開始學習階段:約維持三、四 年的時間,開始接觸音樂,由父母或老師陪著練琴。通常 是一段愉快的學習階段,養成練琴習慣,而且彈琴技巧也 顯著優於其他同儕。(2)青少年階段:這一段時間約在十至 十四歲。通常這段時間他們轉到比較優秀的教師處學琴,

家庭的支持與投入增加,開始參加當地的演奏、比賽。這 時他們已經在當地獲得鋼琴家的名聲,最後他們贏得國際 大賽的榮譽。在這段時間最重要是他們遇到音樂家的中年 危機,決定放棄音樂生涯或全心投入音樂的領域。(3)進入 成人階段:這個階段由於獲得比賽大獎,很自然進入國際

級大師門下,所謂「大師」就是在國際上的演奏地位已經 很穩固,而且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巡迴演奏者。他們這時 候 的 學 習 重 點 是 在 音 樂 詮 釋 、 表 現 方 式 上 接 受 大 師 的 指 點。此外,他們生活在音樂家之中,也從某種樂器的演奏 家蛻變為「音樂家」。

劉佳蕙(2001)分析三位台灣音樂資優者的個案研究,

將他們的生涯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1)興趣嘗試期:在 國小階段甚至幼稚園階段,通常因為他們喜歡音樂而開始 學 習 樂 器 , 然 後 進 入 國 小 音 樂 資 優 班 就 讀 ; (2)學 習 探 索 期:在國中、高中音樂班就讀,這時他們必須兼顧普通課 程及音樂專業課程。這時有人離開音樂班,也有人未進讀 音樂班就讀,但仍繼續學樂器,以便進入大學音樂系就讀;

(3)專業學習期:此階段進入大學音樂系,通常已接受長期 且正式的音樂訓練,更清楚要走音樂走這條路,也有極少 數例外,是以學科優異的條件而就讀;(4)轉型期:有些人 出國繼續唸與演奏有關的學位。有些人則轉念音樂相關科 系,如音樂教育、音樂治療、音樂學、藝術行政等;(5)自 我嘗試定位期:大部分選擇回學校教書,或自己成立樂團 或工作室。有人因音樂工作不易找,而改行從事其他工作。

綜合 Sosniak(1985)和劉佳蕙(2001)的研究所獲的 的結論,可以發現美國與台灣的音樂資優者的生涯歷程非 常相似,包括從小學習、投入大量的練習時間、好的鋼琴

教師及師生之間的密切互動關係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

一 旦 決 定 投 入 專 業 音 樂 家 的 領 域 , 就 不 易 改 變 他 們 的 選 擇,正 如:「 無 情 荒 地 有 情 天 」影 片 中 名 大 琴 家 杜 普 蕾 說 :

「除了音樂、拉琴之外,我不會其他的東西。」只是古典 音樂起源於西方國家,各式各樣的演出機會或比賽要比我 國多很多;顯然,西方社會有較多機會讓音樂資優者來肯 定自己的能力。

(三) 影響音樂資賦優異者學習生涯發展因素 1. 個人因素

要發展音樂資優者的音樂潛能,啟蒙時間是重要關 鍵,正如目前流行的學習機會窗口理論(theory of windows of opportunity for learning)-要掌握學習音樂的最佳時 間。Sosniak(1985)及 Lehmann & Ericsson (1998) 都指 出學習音樂時間越來越早,一方面是聽力的發展,另一方 面肌肉的發展。愈晚學習樂器手指的靈活度愈差。

其次,是學習音樂的熱忱。Kemp(1997)曾指出音樂資 優者熱衷學習音樂,有強烈的動機與毅力走上漫長辛苦音 樂學習之路。此外,他們從學習中,透過認知歷程,累積 了有關音樂的知識與技能,進而學會如何表現音樂中感動 人類情感的能力。

最後,創造力也是重要因素。Steptoe (1998)對莫札特 的 研 究 指 出 : 他 在 作 曲 方 面 具 有 創 造 力 , 受 到 聽 眾 的 歡

迎 。 現 代 的 馬 友 友 也 是 將 表 演 方 式 做 與 眾 不 同 的 表 演 組 合,如他出版的音樂的專輯—來自巴哈的靈感,便結合了 唱片和影片,跳出古典音樂的窠臼,而帶給他更多的挑戰 與成功(Levy & Handy, 1998)。這說明不僅作曲家,演奏 家亦需要創造力的發揮。

從上述文獻可知:音樂才能、氣質、認知結果與創造 力,音樂資賦優異者在這四種特質潛能的高低是決定他們 未來成就的重要因素。

2. 家庭因素

音樂資優者的家庭圖像(family image)也很特別,

他們大部分來自中上家庭,家庭中的父母中有的是專業音 樂家、業餘音樂家、或是家庭中充滿音樂氣氛,有時候則 是在親戚、祖父母中發現具有音樂的愛好者。亦即家庭中 聆聽古典音樂是很平常的休閒活動。

通常他們父母一方為了陪伴孩子練琴,不惜辭職在家 作一個專職的照顧者,為了他們學琴,可能要兼任司機送 孩子到遠地上課。整個家庭為了購買樂器或學費,必須改 變家庭經濟計劃,如延後換車或換房子,甚至搬家到主修 樂器教授所住的城市。因此,綜合文獻可確定:家庭中音 樂環境及家庭的支持,包括陪著練琴、經濟與精神上的協 助 , 是 影 響 學 習 生 涯 的 重 要 因 素 ( Feldman, 1991 ; Sosniak,1985)

3. 學習因素

音樂資優者最先接觸通常是啟蒙的老師(約在 5-9 歲)。Sosniak(1985)的 研 究 指 出,啟 蒙 老 師 大 都 是 在 自 家附近,通常具有溫和的個性,讓他們喜愛學習音樂,之 後他們進入學習中期(約 10-14 歲),轉至優秀教師處學 習。這些老師通常是在當地音樂系任教,或在樂團工作,

他們通常在基本技巧上為孩子打下良好基礎。這時也在這 些老師安排下開始參加各種比賽。當他們得到國際性比賽 大獎之後,他們通常轉到頂尖「大師級」的音樂家門下學 習。這時學習內容不再只是技巧,而擴及對音樂的詮釋及 表現的方式。這些教師也隨著程度越高,要求越加嚴格與 完美。在 Feldman(1991)的研究裡便指出師生關係的重要 性。有一學習小提琴的神童 Nils 在開始學習作曲後,原先 和老師關係不錯,某次演奏會因為作曲老師堅持鋼琴伴奏 必須由他指定,導致關係破裂,之後教師以拒絕態度對待 他 。 Nils 只 好 放 棄 作 曲 專 心 在 小 提 琴 的 演 奏 上 發 展 。 Feldman(1991)曾 指 出 作 曲 老 師 一 方 面 有 強 烈 的 個 人 音 樂 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他對 Nils 的才能是又羨慕又忌妒;他

他們通常在基本技巧上為孩子打下良好基礎。這時也在這 些老師安排下開始參加各種比賽。當他們得到國際性比賽 大獎之後,他們通常轉到頂尖「大師級」的音樂家門下學 習。這時學習內容不再只是技巧,而擴及對音樂的詮釋及 表現的方式。這些教師也隨著程度越高,要求越加嚴格與 完美。在 Feldman(1991)的研究裡便指出師生關係的重要 性。有一學習小提琴的神童 Nils 在開始學習作曲後,原先 和老師關係不錯,某次演奏會因為作曲老師堅持鋼琴伴奏 必須由他指定,導致關係破裂,之後教師以拒絕態度對待 他 。 Nils 只 好 放 棄 作 曲 專 心 在 小 提 琴 的 演 奏 上 發 展 。 Feldman(1991)曾 指 出 作 曲 老 師 一 方 面 有 強 烈 的 個 人 音 樂 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他對 Nils 的才能是又羨慕又忌妒;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