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理論文獻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將分成兩節,分別介紹與銀行準備金有關之理論文獻及實證文獻。

第一節 理論文獻探討

Caprio Gerard and Klingebiel (1996) 指出資料顯示歷史上銀行倒閉的主要原 因之一為銀行恐慌 (bank panic), 意指發生擠兌和準備金不足現象。Diamond and Dybvig (1996) 的 研 究 中 提 出 最 終 借 貸 者 一 詞 並 指 出 自 我 實 現 的 預 期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最終將導致金融危機發生,意指當銀行突然發生擠兌現 象時,由於此時銀行存在倒閉風險,因此將吸引更多的儲蓄者前來擠兌導致銀行 的流動性不足。Champ et al. (1996) 為了研究貨幣在銀行擠兌現象及金融危機中 扮演的角色而研擬出區隔市場模型,模型中假設一個經濟體由無限序列 (infinite sequence) 的兩期代紀重疊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組成,並將這個世界分為兩 個不同的空間 (locations),決策者會以隨機的機率被指定執行重置行為,由於最 初即設定不同空間中只有法定貨幣是共通的,因此此時決策者必須提領存款並攜 帶著搬遷至另一個空間,此種重置行為即代表上述 Diamond and Dybvig (1996) 中突如其來的擠兌現象。

另外有研究指出在較高的名目利率或通貨膨脹率下發生銀行恐慌的機率也 較高,而在 Friedman Rule 下最適的名目利率為零,因此有許多文獻主張施行的 貨幣政策應符合 Friedman Rule。Smith (2002) 提出當名目利率越低時因為投資 無利可圖,將誘使銀行提高現金準備,導致市場上的投資降低甚至不足。且由社 會福利的角度分析發現社會福利與名目利率呈正相關,因此在 Friedman Rule 下 資源的配置上並非最適。文獻最後提出若政府能在貨幣成長率與名目利率乘積為 一的規範下操作貼現窗口,將能同時施行 Friedman Rule 與提高社會福利。

拆款市場在金融體系中具有重要功能,該市場機制可使流動性資產由低流動 性需求的銀行流向高需求銀行。Allen et al. (2009) 指出當拆款市場機能良好時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需央行介入,但若銀行面臨無法由拆款市場借貸來應付的流動性衝擊時,此時央 行以公開市場操作干預市場將可使結果回到有效率的分配。

政府作為最終借貸者的功能包含提供存款保險 (deposit insurance) 系統與 提供貼現窗口借貸 (discount window lending)。Williamson (1998) 對此兩種功能 提出討論:第一,當經濟體系中存在貼現窗口借貸時,銀行的投資組合將不因考 量流動性而受限,但會產生道德危機;第二,因為政府無法完全的預測流動性衝 擊,因此存款保險系統無法完全的使風險分散。但因為銀行在兩種制度下皆能較 有效率的分配資源,因此皆能改善社會福利。

政府的貼現窗口借貸又可視為彈性的調整貨幣供給,Sargent and Wallace (1982) 討論了在名目利率為零之下,彈性的調整貨幣供給對於經濟的影響。對 於此項目的 Kareken and Wallace (1978) 討論銀行在不同的借貸成本下對其投資 組合及準備金的調整;Fischer (1999) 指出最終借貸者的存在將誘使銀行降低準 備金產生道德危機,最終導致金融危機;而 Bagehot (1873) 的看法為當發生金 融危機時最終借貸者應以懲罰性利率讓銀行自由借貸。Antinolfi et al. (2001) 比 較當最終借貸者存在與不存在時,對於均衡解的差異:當最終借貸者不存在時,

經濟體系將存在唯一的穩定均衡,此均衡下伴隨著物價水準固定且所有銀行的準 備金占投資組合的比例為固定,但此均衡並非具柏拉圖效率;若存在最終借貸著 貼現窗口且借貸的名目利率為零且無借貸限制時,則均衡為柏拉圖最適穩定均衡,

另外與 Fischer (1999) 看法一致的是銀行將持有較低的準備金。

Matsuoka (2012) 討論當央行同時擁有最終借貸者身分且亦能以管控貨幣供 給 成 長率 為其 貨幣 政 策時 ,對 經 濟 體系的 影 響 。先由 在有限溝 通 (limited communication) 限制下,極大化代表性世代的預期效用得到受限下的有效分配 (constrained-efficient allocation) 。 再 討 論 當 經 濟 體 系 存 在 流 動 性 限 制 之 倒 帳 (limited commitment) 的問題時,得到相關的結果有:(1). 若拆款市場具完全性 (perfect),則央行施行零通膨政策 (zero-inflation policy) 可達到受限下的效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constrained-efficiency);(2). 當拆款市場因為流動性限制之倒帳而喪失應有的功 效,使借貸無法被滿足時,此時即使央行施行最適的貼現政策,依然無法使市場 均衡達到受限下的效率;(3). 在拆款市場已因流動性限制之倒帳而喪失應有的功 效下,若央行以印鈔的方式提供貼現窗口,且收取的貼現率與拆款利率相同,則 此時所有原本因為拆款市場失靈而受到借貸限制的銀行將可借到足夠的流動性 需求,且在此時施行零通膨政策,市場均衡將達到受限下的效率。

本文依據 Matsuoka (2012) 的理論模型為參考基礎,將由台灣中央銀行及主 計處所蒐集之數據,代入 Matsuoka (2012) 中在最終借貸者存在的情況下求出之 銀行準備金比率與其他相關變數的恆等式中,並探討各解釋變數對於銀行準備金 比率造成的影響。相關的理論推導將於第三章做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