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

豐富的生態系並非單指生物的數量多寡而已,同時要求生物的種 類相也要多,藉以表現該生態系統的豐富程度,亦即所謂的生物多樣 性(郭,2001)。而生物多樣性簡單來說就是「全部的生命型態所呈 現出來的複雜性」(Williams,1998)。臺灣四面環海,具有廣闊的沿 岸水域,兼具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特徵,因此沿岸海洋生物種類繁多,

數量也很豐富,而且,由於沿岸各區生態環境之不同,生物群聚也有 相當大的岐異(戴,1989)。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附著生物的多樣 性分析,來了解新竹漁港消波塊的環境生物豐富度情形,並進一步以 環境因子的探討,來分析生物多樣性與環境間之相關。

4-1、生物相似性及多樣性分析

4-1-1 分析方法 A.相似度分析

本研究為探討兩測站間生物群聚之相似度(Similarity),分別 以共有種率(Percentage of species shared)(Rosenberg, 1973)

及 Czeknowski 相似度係數(Odum, 1971)進行分析,計算方式如下:

a. 共有種率

PS = C×100 /(A+B-C)﹪

b. Czekanowski 相似係數 CZ=2C /(A+B)

上兩項指數

A:表示第一個測站之種類數目

C:表示第一個與第二個測站間所共有之種類數目

B. 多樣性分析

生物的多樣性通常以生物群聚的歧異度(Species diversity)

變化來了解,而歧異度是以生物種類組成的結構關係,可用來表示自 然集合群聚的變化情形。且小世博昭等(1995)也指出多樣性指數高 的場所,反映出良好的棲息環境。故本研究使用下列之多樣性指數

(Pielou,1975;Pielou, 1977 ;Pielou,1984;Ludwing and Reynolds, 1988):分別為優勢度指數(Dominace Index,C)、Shannon 種歧異度指數(Shannon diversity,H’)、均勻度指數(Evenness index,J’)及種數的豐富指數(species richness index,SR)

來進行分析。各種指數之計算表示如下:

a. 優勢度指數(C)

C =Σ(ni / N)2

b. Shannon 種歧異度指數(H’)

本指數可綜合反映一群聚內生物種類之豐富程度(species richness)及個體數在種間分配是否均勻。

H’ = -Σ(ni / N) ln(ni / N)

c. 均勻度指數(J’)(Hurlbert, 1971)

J’值表示群聚內種間分配之均勻度,J’值愈大,則表示個體 數在種間分配愈均勻。

J’ = H’ / Hmax Hmax = ln S

d. 種類的豐度指數(SR)(Margalef, 1958)

SR 值表示群聚內種類數的豐富情形,指數值愈大則群聚內生

物種類數愈多。

SR=(S-1)/ ln N 上列各項指數

ni:表示為該測站第 i 種生物之個體數 N:表示為該測站所有生物種類之總個體數 S:表示為該測站所出現生物之種數

4-1-2 分析結果

A、各測站間之相似度變化

為探討兩測站間附著生物群聚之相似度(Similarity),本研究 分別求得共有種率(PS)及Czeknowski相似度係數(CZ),其結果如 圖4-1a、圖4-1b所示。由圖4-1a顯示,測站1與測站2間有86.43﹪共 有種率,測站1與其它測站間共有種率在39.33~63.77﹪間;測站2對 其它測站間,共有種率均在42.69~58.41%之間;測站4與測站5、測站 6、測站7彼此間共有種率在77﹪以上,表示四個測站較為相似;測站 3對測站8彼此間(82.22%)比對其測站有較高之共有種率。

另外圖4-1b所表示為以Czekanowski相似係數得到之結果,各測 站間之相似度介於53.48~92.40﹪間,相似度分析結果與前述一致。

其中,測站1與測站2有高達92.40%的相似,而測站1與其它測站間的 Czekanowski相似率介於56.25~73.76%之間;測站4與測站5、測站6、

測站7彼此的相似係數皆在87﹪以上,而測站3對測站8有高達91.20%

的相似率。

綜合以上兩種相似度分析,可歸納成三個相似類群,其中測站1 與測站2為一群,測站4與測站5、測站6、測站7四個測站為一群,測 站3與測站8為一群。

St1 St2 St3 St4 St5 St6 St7 St8 St1 - St2 86.43 - St3 63.77 58.41 - St4 39.91 44.78 46.35 - St5 47.90 48.69 52.76 78.14 - St6 42.35 47.16 49.64 85.16 83.70 - St7 39.33 42.69 43.04 83.59 77.30 80.54 - St8 58.64 53.18 82.22 38.31 44.20 42.19 36.78 -

﹪ >8 0 60-80 40-60 20-40 <20

圖 4-1a、8 個測站之共有種率示意圖(方格數字代表兩測站間共有種百分率,從 2002 年 6 月至 2003 年 5 月之全年平均)

St1 St2 St3 St4 St5 St6 St7 St8 St1 - St2 92.40 - St3 77.71 73.59 - St4 56.86 61.76 63.19 - St5 64.42 65.14 69.00 87.62 - St6 59.20 63.99 66.13 91.95 91.01 - St7 56.25 59.63 60.00 90.87 87.01 89.14 - St8 73.76 69.36 91.20 55.21 61.22 58.99 53.48 -

﹪ >80 60-80 40-60 20-40 <20

圖 4-1b、8 個測站之 CZ 相似度係數示意圖(方格數字代表兩測站 CZ 值,從 2002 年 6 月至 2003 年 5 月之全年平均)

B、各測站間之岐異度變化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各測站間之四項指數岐異度變化詳如附 表1及圖4-2~圖4-6所示。首先,由優勢度指數(Dominace Index, C)

所得到之結果,若其數值愈大顯示該測站有明顯優勢種出現;如圖4-2 所示,其數值隨季節變化及各測站間的不同而有差異,其中以測站1

及測站3之12個月數值變化為較高,測站2、測站4與測站8其數值也相 對於測站5、測站6、測站7高,顯示測站1、測站2、測站3、測站4與 測站8五個測站較其他三站有明顯優勢種出現;而以季節性來看(如 圖4-2),測站3、測站4、測站5、測站6及測站7從九月入秋後其指數 值有較明顯升高之情形,表示生物間群聚情形的改變,此結果主要由 於入秋後氣候的驟降,造成某些附著生物(如藻類等)因無法生存而 消失;從2003年3月開始,其數值有逐漸下降之趨勢,此乃因季節正 式進入春季,氣候逐漸回暖,許多附著生物(如海葵、滸苔、指枝藻、

蜈蚣藻等)逐漸於消波塊上著生。由圖4-2中可看出測站8在2月至3 月間其數值有很明顯的下降現象,除上述的原因之外,另根據本研究 現地觀察發現該測站因為覆沙問題致使消波塊上附著生物死亡,導致 指數值降低。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MONTH

0.2 0.4 0.6

0.1 0.3 0.5 0.7

INDEX

ST 1 ST 2 ST 3 ST 4 ST 5 ST 6 ST 7 ST 8

圖 4-2、八個測站優勢度指數之月別變化(從 2002 年 6 月至 2003 年 5 月)

種歧異度指數(Shannon diversity, H’)之結果隨季節變化及 各測站亦有不同之差異,其結果如附表1及圖4-3所示,本指數數值愈

高顯示該測站有較豐富的生物相,亦表示該測站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 性。各測站間之比較情形如下所述,位於迎波面海水交換良好的測站

(測站4、測站5、測站6及測站7)均有較高的指數值出現,但以測站 1及測站2來說,雖同樣屬於迎波面,但其數值普遍不高,其原因為該 兩測站在漲退潮期間有較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因而形成較長的乾水 期,造成附著生物不易生存的棲息環境。而測站3與測站8其數值也同 樣普遍不高,此乃因該二測站位於背波面,海水交換不良,無法提供 附著生物較佳的棲息環境,只有耐受性較高的生物(如黑齒牡蠣等)

在此大量著生,而造成該處生物多樣性較低。另探究八個測站之季節 變化情形,如圖4-3所示,其中測站3、測站4、測站5、測站6及測站7 於九月入秋後有較明顯之下降變化,亦即表示生物多樣性降低。此結 果顯示這些測站的附著生物受到季節變化影響而消失或減少,造成生 物群聚改變,因而導致指數下降,直至1、2月份開始,因氣候逐漸回 暖,其數值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而經本研究現地觀察發現有些附著生 物(如石蓴、海葵等)於1、2月份開始逐漸於消波塊上著生。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MONTH

0.8 1.2 1.6 2 2.4

INDEX

ST 1 ST 2 ST 3 ST 4 ST 5 ST 6 ST 7 ST 8

圖 4-3、八個測站種歧異度指數之月別變化(從 2002 年 6 月至 2003 年 5 月)

均勻度指數(Evenness index, J’) 表示群聚內種間分配之 均勻度,其值與C值趨勢相反,J’值愈大則表示個體數在種間分配愈 均勻。其結果如附表1及圖4-4所示,而由圖中可看出測站1與測站5其 數值相對於測站4、測站5、測站6、測站7低,此結果與優勢度的趨勢 相反,但其所呈現的結果一致。由圖4-4中顯示各測站之均勻度指數 季節變化情形,其中測站3、測站4、測站5、測站6及測站7在九月皆 有明顯下降情形,顯示這些測站之附著生物有部分受到季節環境影響 而消失或減少,因而導致指數下降,此下降情形亦即表示生物群聚改 變,生物群聚的均勻度下降,更顯得環境的變化對於生物生存的不 利;直至1、2月份開始,其數值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中上升最明顯 的為測站2,在1月份時其數值高達0.6018,但於2月份時卻下降至 0.5733,經由本研究現地觀察發現在2月份時有明顯覆沙現象,因而 造成數值下降;而測站8也有相同的情形,從1月份0.6653下降至2月 份0.6556,推判其原因,可能與覆沙問題有關因而致使附著生物的滅 絕。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MONTH

0.2 0.4 0.6 0.8

INDEX

ST 1 ST 2 ST 3 ST 4 ST 5 ST 6 ST 7 ST 8

圖 4-4、八個測站均勻度指數之月別變化(從 2002 年 6 月至 2003 年 5 月)

最後,種類數的豐富指數(species richness index. SR)表示 群聚內種類數的豐富情形,SR值愈大則群聚內生物種類數愈多。由圖 中顯示測站1、測站2、測站3與測站8其數值都相對於測站4、測站5、

測站6與測站7低,換言之,測站4、測站5、測站6與測站7群聚內的種 類數較為豐富,其原因為這4個測站皆位於堤頭附近,其海水流動性 相當良好可提供生物較佳的棲息環境。由圖4-5中顯示八個測站種類 數的豐富指數之季節變化情形,其中測站1在6月至8月間有很明顯的 下降情形,推判其原因可能該測站在漲退潮間因附著生物暴露於大氣 中的時間較長且因夏季氣候嚴酷對於生物的生存造成相當不利的棲 息環境;而測站4、測站5、測站6及測站7自九月後有明顯下降變化,

其中以1、2月份為最低,此結果與前述各項指數的季節變化一致,表 示在入秋後附著生物可能因氣候的轉變與海水溫度的驟降而影響其 生存環境;直至3月份開始,其數值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亦顯示出本 研究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有逐漸豐富的傾向。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MONTH

0.8 1.2 1.6 2 2.4

INDEX

ST 1 ST 2 ST 3 ST 4 ST 5 ST 6 ST 7 ST 8

圖 4-5、八個測站豐富度指數之月別變化(從 2002 年 6 月至 2003 年 5 月)

另外,如圖4-6至圖4-9顯示各測站從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各測 站間四項指數之季節變化情形。以岐異度而言,在各季節中均以面海 的測站(測站4、5、6及7)較其他測站高,亦即顯示出環境良好其所 反映出的生態多樣性也較佳。而探討種豐富度及均勻度之各測站間變 動趨勢,其結果也與上述歧異度結果相同。另外,由優勢度來看,可 得知測站1、2、3及8在四季的變化趨勢均較其他四個面海的測站較 高;然而,測站4在進入秋、冬之際時,其指數值有較明顯升高的情 形,亦即顯示該測站在季節交替中,生物的群聚有相當的變化。

綜合上述所言,顯示測站間因環境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生態效 果產生,位於海水流動性較佳的場所(測站4、5、6及7)其生物多樣 性較為豐富,而位於水質不佳(測站3、8)或曝曬時間過長(測站1、

2)的地方,其多樣性較差且較易有優勢種的產生。另外,由各項歧 異度指數結果所顯示各測站間的附著生物亦會受到季節的影響而有 消長的情形。

1 2 3 4 5 6 7 8

STATION 0

0.5 1 1.5 2 2.5

INDEX

● :均勻度

╳ :歧異度

▲ :優勢度

◆ :種豐富度

圖 4-6、八個測站各項歧異度指數之夏季變化圖(從 2002 年 6 月至 2002 年 8 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