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代教育酬利第二十卷第一期

i,開U4J4·

ti

,iii'fJW

i

(.j,§,,;(,n.l.t'3j1·X研!ill'幢幢鵬最

親自出席參加最後考試。最近兩年,丈部科學省核定開課的機構,包含各大 學,地方教育委員會與法人或民間機構等,必修課程在2010年為242所、 2010

年增至285所;選修課程在2010年有396所, 2011年則增至439所,為方便瞭解

開設換證講習之機構別、開課狀況與參加人數等資料,研究者茲以丈部科學省 發布的2011年資料為主(文部科字省,

2011a)

,整理開設教師換證講習的各項

概況,如表3所示。

經比較2010年與2011 年開設講習的各機構及講習課程數量後可以發現,

有稍微增加的趨勢。從表3 中也可知,私立大學開設講習的狀況是占總開設機 構中最多者 (72.06%) ,其餘如部分的地方教育委員會,或是民間法人機構,

也有開設講習課程的狀況。另外,受講者在講習結束後,尚需填具一份評鑑

書,對該講習內容、方法以及有效性等調查進行意見回饋。

在換證講習參加費用方面,文部科學省認為,教師換證是為了維持任教

區區 i乙、 日本 ill 小耶教 00巾損 J制度 l'J h~:"/

,,'I'til

[~l ,""小 21

.

林,僅智、吳清山幣1

所需之基本條件需求,因此,認為參與講習應採自費制度,由換證者自行負擔

(笠井尚, 2010) 。目前的規定大致上是以 1 小時 1 ,000 日圓計,參與30小時的 講習約須花費3萬日圓(約合新臺幣 12,000元,以2011年年中匯率計算)。由於

參與一個六小時的講習課程需要三日(每日 2小時)的時間,若合計往返講習 機構的交通費與食宿費(路程較遠者) ,則花費更為高昂。本項自費規定除了 吸引許多私立、短期大學開設講習課程之外,亦有許多民間機構向丈部科學省 提出開課申請,但對於換證教師來說,經濟上的支出和自行辦理換證活動的負 擔,實造成倍大的壓力。

肆、省思與討論

日本的教師換證制度在討論以及政策形成階段,已經有不少反對的聲

浪,復以自 2009年實施迄今之兩年歲月中,對整個制度實際運作的檢討與策進

建言也時有所聞,萃綜合日本各界之看法,將該制度分為制度面、執行面與配 套面等三個面向,依序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制度面

教師換證制度在制度面上,可就制度形成面與制度本身之兩大要點加以 評述。首先,就制度形成面來看,該制度成立過程係為日本的內閣與中央政府

在改革與財政等考量之下,才予以實施的制度。特別是在制度形成、立法通過 最重要的兩年 C

2006'""

2007年)間,其立法過程之快,超越了日本既往教育改

革總採漸進勵各'在確認符合教育各利益團體的共識之後,才付諸執行的作法 CSchop阱, 2007) 。此制度當時在國民的「不信任教育」、「不信賴教師」﹒的社

• r 不信任教育」與「不信賴教師」兩詞之日文原文為「教育不信」及「教師不 信 J '你才屆國民對教育與教師的不信任態度。在日本,由於接連發生教師醜間和不

2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卷第一期

年Ti1r-:ri喃喃TiTI:t7 fllIr.I l r:r.r.1 l:m喃而﹒ II叮I.卅.

會氛圍下(喜多明人、三浦孝啟編,

2010)

,形成了輿論與民意對推動該制度 的支持,而讓其含有「政治主導」與「民粹型立法過程」的特徵。然而,由於 形成過程在「教育改革」大義的驅動下,缺少了教育界的充分參與及討論,也

種下了反對聲浪不斷的惡因。

其次,就制度本身來看,由於研講過程含有排除不適任教師之用意,使 得制度本身的實施目的產生混淆。該制度之目的雖在於經由換證,用以確保教 師之最低素質能與時俱進,以期對社會有所交代,但衡量其開設講習之地點為

大學,且授課者亦須為大學教授等規定來看,本制度實為師資培育系統的延伸 (岩田康之, 2009的。教師在修畢師資職前課程進入職場後,需要以「繼續教 育」的名義再回到大學修習學分的方向可謂明朗,但何以單設計「換證J '而 不就整體師資培育系統做政策通盤考量,也令人質疑。

再者,制度本身在設計上,為何不仿照進行教師換證已有多年經驗的美 國各州之作法,將教師的多元發展成果納入換證規範上,而僅以「參加講習」

作為最低標準;且在年限設計上,也捨五年週期不用,並自創10年週期?固以 日本的相關理論依據看來,一個教師的任教過程,大約需經「初任期」、「中堅

期」與「資深期」等三階段職業生涯,因此,需要換證三次(以每次間隔 10年

計算)。然而,每次換證講習也僅需修習30個小時,倘不論課程是否具有代表 性,能否因應社會快速的變動而讓教師保持最新知能等,就強度與時效性而 言,仍稍嫌不足。此外,日本對於處理不適任教師的問題亦有相關機制,例如

強迫研習或轉任其他職務等,本制度在規劃上本應與其較無關聯,試想只要不

過任教師引起的問題,國民對學校教育與教師產生了不信任戚,復以社會上因景氣 不住引發人際問漸失信賴和寬容的氛圍,輿論對教師的要求與在處理不過任教師問 題的態度上漸趨嚴格,以致其對「周教師換證來排除不過任教師」太多持贊成立 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