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 「發展型國家」理論概念在中國大陸研究中的適用性

一、「發展型國家」概念在中國研究的運用

自中國大陸經改以來,便有許多學者嘗試運用「發展型國家」

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轉折,更有研究指出中國的確運用了

「發展型國家」的經驗來作為其經濟發展時的政策指導。91由於過 去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完全是依賴官僚體系的計畫與協調,官 僚體系運作決定了整體經濟發展的結果,也因此,在對大陸經濟進 行觀察時,自然會將焦點放在政府運作能力上。92

88. Peter Evans and James Rauch, “Bureaucracy and Growth: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Weberian State Stru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64, No.5 (October 1999), p. 750.

89. 龐建國,「國家在東亞經濟轉化中的角色」,頁46~47。

90. 龐建國,「國家在東亞經濟轉化中的角色」,頁51。

91. Mary Elizabeth Gallagher, Contagious Capitalism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92. Victor Nee and Sijin Su,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Robust Economic Performance:

Public-Sector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 in Jeffrey Henderson e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Eastern Europe in the Light of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 p. 167.

東亞發展模式中政府介入的模式,一方面符合大陸過去經濟制 度的運作方式,另外一方面也符合社會主義國家黨政合一的內在邏 輯,所以東亞「發展型國家」既是研究的對照概念,也是中國經改 的仿效對象。

吳國光、鄭永年等人便曾援引東亞國家的發展模式來分析中國 的改革,進而導出大陸「發展型地方主義」(development localism)

的概念,93吳國光等人以東亞模式中「發展型政府」的概念來類比 大陸改革的經過,認為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由於產權改革的關係,

因此地方政府運用了許多政策和非政策的手段來引導和干預地方 經濟,而在市場化的結構下,這種政府干預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因 而產生了經濟成長的結果。94

戴慕珍(Jean Oi)、魏昂德(Andrew Walder)等人更進一步地 認為,中國大陸財政改革導致了地方政府擁有權力,藉由共同集資 來創建集體企業而獲利,對此,地方政府由於擁有強烈的動機因而 增進了經濟的成長。95

然而面對政府中心的解釋觀點,在理論的對立面,倪志偉

(Victor Nee)則試圖自市場的角度進行理論建構。而在倪氏的觀 點,蘊含在大陸此種地方組合主義式統合結構中的政經邏輯,與東 亞國家的發展模式是十分相似,只不過大陸的情況是較常發生在地 方政府的層級。96

但對於經改後續的制度發展,倪志偉的研究卻點出了不同的觀

93. 所謂「發展型地方主義」基本含意有二:一、強調發展的取向,尤其是地方政府 以經濟發展作為基本取向;二、強調地方的特點,認為地方利益是引導發展的主 要機制。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頁 26。

94.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頁28。

95. Victor Nee and Sijin Su,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Robust Economic Performance:

Public-Sector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 pp. 167~168.

96. Victor Nee and Sijin Su,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Robust Economic Performance:

Public-Sector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 p. 170.

察點,中國改革改變了官員與企業原先的誘因結構,由於市場行動 者的出現與經濟體制的快速變遷,市場發展導致企業降低了對政府 的依賴,造成地方政府經濟管理體制由原先的計畫指令移轉到組合 主義式的統合結構。

地方政府藉由與企業契約的重新協議過程而獲得了許多的利 益,由於企業與政府的契約依賴政府保證,因此必需存在某種可依 賴的管道來確保契約兩造的利益,而藉由長期存在於政治行動者與 經濟行動者之間的網絡關係,一方面可以確定了契約的內容,另外 一方面也促使地方政府從寬解釋中央政策以符合企業利益,為此地 方政府與企業之間存在著一種新的制度安排,由地方組合主義式的 協議、制度與網絡組合所建構的圖像,便是倪志偉心中大陸經濟快 速發展的原因。97

然而值得注意之處在於,無論是政府中心或市場中心,不同學 者在運用「發展型國家」的理論概念是,都是鎖定在地方層次。換 言之,相關研究者的研究假設顯示出,基本上其是將地方政經層面 的差異性作為前提,唯有存在著「地方差異性」,才有可能讓地方 政府發展出不同的經濟成長模式。

二、轉型過渡時期的理論典範

然而隨著經濟轉型的完成,「發展型國家」的理論典範是否仍 然能夠對中國經濟中的政府角色提供適當的解釋?特別是在政府 與企業互動時的領導與跟隨,仍然與過去的模式相同嗎?對此,已 有許多學者提出質疑。

首先,「發展型國家」典範中所描述的官僚體系的運作模式,

與中國大陸近年來的政府部門所呈現的執政圖像(機構人數膨脹、

97. Victor Nee and Sijin Su,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Robust Economic Performance:

Public-Sector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 pp. 184~185.

官倒腐敗問題嚴重)似有顯著出入,98故以官僚能力的表現是不足 以說明何以中國經濟仍能夠維持成長?

其次,「發展型國家」十分強調國家與企業社會的緊密鑲嵌,

然而這種鑲嵌關係似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而帶來了不同的 影響。99倘若站在中央的角度,今天的中國政府在領導產業發展時,

似乎未見緊密的產官鑲嵌,大多數的產業政策是直接來自於政府內 部的研擬與官員的判斷;而若是立足於地方層級,則產官間的緊密 鑲嵌所引發的腐化問題,已經產生了許多有礙市場競爭的案例。

再者,「發展型國家」的概念往往是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來觀 察政府部門在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未觸及中央政府與地方 政府的互動或博奕,然而這個情況在中國大陸的發展過程中,這卻 是無法迴避的問題。那我們要如何去看待在相同的中央政策作為之 下,不同地方所出現的不同結果?又為何,有的地方政府表現出發 展型政府的特徵,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卻出現了掠奪或剝削企業利益 的情況?

最後,「發展型國家」概念原型(如日、台、韓)等國近年來 都出現了經濟發展減緩或停滯的現象,其中政府的政策失敗與官僚 效率降低等都被認為是現象背後的主要原因,許多論著業已指出,

「發展型國家」或許只是東亞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推動經 濟成長的動力已由政府而讓位給其他因素(如市場或企業)。倘若 制度原型出現了上述的變化,那麼以其作為對照的研究架構勢必也

98. 陳淳斌,「中國官僚機構過度膨脹的制度解釋:非正式侍從依賴的觀點」,考詮季 刊,2004年第37期(2004年1月),頁133~134。

99. 產業界與政府間之互動的討論,參見王信賢,「將社會帶回?中國大陸中介組織 的發展與理論省思:以W市商會與行業協會為例」,頁293~326。而透過非政府組 織的研究,學者也發現政府對於社會組織的掌握能力出現了衰退的現象,見Ma Qiusha, “The Governance of NGOs in China Since 1978: How Much Autonomy,”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 31, No. 3 (September 2002), pp. 305~

328.

要加以修正,倘若要完整地評價後進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政府角 色,就必須在原先的「發展型國家」理論之外,另外收納新的理論 觀點。100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理論本身的解釋層面或是大陸當局在經濟 管理上的種種表現來看,「發展型國家」的理念已經無法統攝解釋 大陸發展的總體表現,大陸地方政府的表現雖符合「發展型國家」

的特徵,但是中央政府卻明顯的是扮演「管制型政府」(regulatory government)101與「市場保護型政府」的角色,102特別是近年來,

由於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程度日趨密切,面對外資大量流入與本國 產品輸出所引發的貿易糾紛,北京方面的管制特徵與保護色彩日益 明顯,而這已背離了「發展型國家」之「引導市場」或「統御市場」

的內涵。更甚者,從近年來中國官方多次運用宏觀調控的方式來管 理其經濟成長速度,反證出其對於私營經濟部門或市場運作在管理 層面上的問題,而我們亦能以此來凸顯出目前其國家對於總體經濟 掌握的方式在事實上是與「發展型國家」存有明顯的歧異。

當若干地方政府具有「發展型國家」的特色,但中央政府卻呈 現「管制型國家」與「市場保護型國家」時,我們要如何在總體的 角度來建構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中政府角色的理解?當中央政府屢 屢採用行政介入與資金約束的方式來管制市場時,外界又該如何歸 納與理解當前中國政府對於經濟運行的治理方式?對此,本文以 為,若是嘗試針對宏觀的角度來理解中國的總體發展,發展型政府 的概念恐怕已無法再提供具有意義的理論指引,重建適宜的理論分 析架構將會是當前中國研究的重要課題。

100. 徐斯儉,「有特色的發展型國家-以長江三角洲IC產業為例」

101. 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徵便是民間各種作為皆需經過政府審批,因而讓政府能夠 有效掌握社會動態,而此正是目前大陸多數地方政府所呈現之政務管理狀態。

102. 市場保護型政府是以防衛本國市場利益為主要目標,而近年來中國大陸政府在 匯率議題與能源、通訊產業上的表現,便呈現出明顯的市場保護特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