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註:資料來源,柯進雄(民 86)學校行政領導研究

第六節 相關研究比較分析

壹、與公立高職行政績效相關之論文研究之探討

一、鄭文宗(民 93)「高中職行政主管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以高雄市全市公私立高級中學、職業學校,共計 30 所之全體行 政主管,即各處室主任及組長為研究對象。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 的高中職行政主管,在轉型領導風格與學校效能上的異同,以及其轉 型領導與學校能間的關係。

二、梁復興(民 93)「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績效評估」

係針對直轄市公立高級職業學校 12 所,與非直轄市 83 所,共計 95 所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為研究對象。就各校人事、校地、校舍、圖書 及經費的配置情形,運用類別資料包絡分析法了解各校資源運用狀 況。進而評估直轄市與非直轄市,各公立高職整體效率、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與混合效率,藉以了解各校經營績效。

三、吳清鏞(民 91)「高級中學行政組織再造過程與滿意度之研究」

係藉由組織設計、組織再造、和學校本位管理的相關理論與研 究,分析高級中學行政組織再造的相關法律背景,歸納目前高級中學 組織再造之過程,實施高級中等學校行政組織再造意見調查研究。調 查對象為台灣省公立高中,計七十所學校,以學校規模為主軸每校選 取六人為調查對象。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作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對高 級中學進行組織再造法令與制度規劃,或學者進行相關研究之參考。

四、陳群龍(民 92)「高中職教師兼任行政與學校效能、公教分途之研究」

係以高中職校教師兼任行政與學校效能、公教分途為研究主題,

以了解高屏地區公私立高中職校之兼任行政教師與學校效能知覺,教 師與公教分途知覺關係之現況。並分析高中職教師之學校效能與公教 分途之關聯情形,進而了解教師對公教分途體系之意見。研究對象係 以高屏地區公私立高中職之兼任行政教師及非兼任行政教師,包含了 專任教師、導師、科主任、組長、處室主任及校長等。

五、林金福(民 92)「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為了解當前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知識管理及學校效能現 況,分析不同校長背景、教師背景、學校背景下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

學校知識管理及學校效能之差異情形。係以任教於台灣地區之公私立 高級中學與職業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

六、鄭曜忠(民 90)「高級中學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學校組織文化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旨在探討高級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與學校 組織效能之相關性,並以研究結果做為改進高級中學組織文化、提升

行政主管知識管理能力及增進學校效能之參考。研究對象為 89 學年 度全國 234 所高級中學專任行政主管及教師兼任行政人員,以期探討 高級中學行政主管個人背景變項及學校背景變項、學校組織文化、行 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與學校能之關係。

七、藍鴻輝(民 93)「高中職校長知識管理素養之研究」

係採用調查法以了解台灣省高中職校長對學校知識管理之重要 性認知及其具備學校知識管理知能之現況。以 92 學年度第二學期台 灣省公私立高中職校長為研究對象,進行高中職校長學校知識管理知 能量表的測試,根據校長之不同背景(性別、學歷、服務年資、高中 職、公私立、區域、歷史規模)之差異情況為基礎,以了解校長學校 知識管理素養的差異。

貳、學校績效相關的文獻歸納與分析

教育學家 Rutter、Purkey 和 Degen 等人認為ㄧ所有績效的學校故應 加強學生的學業表現,同時也應該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高層次思考 能力及職業謀生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強調學習機會的均等(equality of learning opportunity)。

綜合有關學校績效的文獻摘要,ㄧ所有績效的學校必須具備下列八個 特徵(張德銳,民 83):

ㄧ、重視學校環境的維護(Armstrong,1989)

學校地面需經常保持清潔,行政人員須經常巡視校園,對於校園 須加以綠化、美化、教育化,以發揮「情境教育」的功能。

二、學生紀律良好,老師能有效控制教室秩序(Edmond,1979)

邀集老師、家長和學生代表,訂立ㄧ套合理可行的學生紀律守則 及處理方案,以維持學生紀律。在守則及方案公佈後,校方應公正無 私的貫徹到底。

三、教師和行政人員都能體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老師相信每位學生都能學習,並依其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了解,給 予學生適度的期望(Murphy,1985)。學校行政措施是以支援教學、服 務教學為目的,便利教學、促進教學則是學校決定政策時的首要考量。

四、學生的學習成就和老師的教學成就普遍受到肯定(Liphem,1981)

學校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訂立適當獎勵標準。因此,每個學生 只要努力,都有受獎勵的機會。至於老師教學成就的評定是根據行政 人員的教室訪視、老師同儕的評價及學生的意見反應。

五、在有績效的學校,行政人員和老師享有高度的自主權

校長能依據教育政策、學校的歷史背景、社區環境及個人的辦學 理想,決定學校的辦學方針。再者,老師能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 習興趣,決定適當的教材教法,不會受到行政人員的不當干預。誠如,

史密斯(Smith,1983)所言,在有績效的學校,老師對其工作感到很滿 意,教師教學自主權正有利於教師工作滿意感的提升。

六、有績效的學校,能創造並維持和諧的學校氣氛

老師能體恤行政人員的辛勞,並樂於配合學校行政措施,同時老 師們也能保持高度的合作精神。老師和學生之間也能培養出良好的師 生關係,學生對老師的教學熱忱,回報以無限的景仰和尊敬。

七、學校會提供給學生自治、參與校務及服務的機會

在自治、參與校務與服務過程中,學生學得要成為好公民必須具 備的知識和素養。校方可透過「學生交通服務隊」的設立,培養學生 民主與自治能力、服務他人的習慣。

八、鼓勵家長參與校務

學校可發展出一套家長參與校務的方案,如:著重學校與家長的 雙向溝通、召開親師座談及家庭訪問、鼓勵家長擔任學校義工、邀請 家長參與學校決策等等。學生家長參與校務,可培養其對學校歸屬 感,有利家長對學校校務的支持。

参、激勵理論的相關文獻

激勵(motivation)一直是研究行政績效中很熱門的課題,在公立高職 教師自主性(autonomy)很高,學校行政主管如何激起教師們的工作熱忱,

這的確是值得研究思考的議題。本單元將就行為組織學大師:史蒂芬羅賓 (Stephen P .Rbbins, 2003)所著之文獻摘要,探討:激勵的基本概要、

及部份重要的激勵理論(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民 95)。

一、激勵的定義

激勵是個體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雖然是同樣的「你」,但在不同 的「情境」下確有不同的激勵效果。所以,我門在分析激勵觀念時,

除了要暸解激勵的效果會因人而異外,即使是同一個體,也會因情境 差異而有不同。所謂激勵作用

(motivation)

為個體願為目標努力的強 度、方向、及持久的過程。普遍來說,激勵作用是指個體對任何目標 的努力,這個目標是指組織的目標(Stephen P .Rbbins, 2003)。

Stephen P .Rbbins 激勵的定義共含三個要素,即強度

方向及 持久度。強度係指個體努力的強弱程度,通常提到激勵時,也都是鎖 定再這一點。當部屬受到激勵時,除非他努力的方向是朝向組織的目 標,否則付出再多,也不可能有我們樂見的績效出現。因此,除考慮 努力的強弱外,努力的品質也是我們所關切的,也就是說,努力的方 向是否與組織目標一致是我們相當重視的。激勵還包含持久的層面,

為衡量個體能維持努力至多久的程度,也就是受到激勵的個體會堅持 多久以達到他們的目標

(Stephen P .Rbbins, 2003)

二、早期的激勵理論

1950 年代是激勵理論發展的鼎盛時期,雖然年代久遠,但它們的 理論與專門術語,卻是現代理論架構的基礎不可不了解。這三種理論 分別是:需求層級理論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XY 理論

(theories X and Y)、

二因子理論

(two-factor theory)。

(一) 需求層級理論

最著名的激勵理論莫過於 Abraham Maslow 的需求層級理 論,該理論假設人有五種需求的層級,分別為(Maslow,A.H,1954):

1.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包括飢餓、口渴、蔽體、性及其他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