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研究之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五項 :

一、集居環境規劃與建築型態塑造相關理論與文獻之回顧

本單元之主要探討內容包括以下三項,即有關集居環境規劃與建 築型態塑造之﹕

(一)相關理論之探討

(二)文獻回顧

(三)未來發展趨勢

二、台灣集居環境與建築型態發展現況與課題探討

檢討現行台灣集居環境規劃與建築型態塑造上的發展現況與課 題。其探討內容包括以下兩項﹕

(一)集居環境規劃

1.集居環境發展沿革

2.集居環境規劃理念與原則之探討 3.現行法令制度之檢討

4.廿一世紀台灣集居環境規劃作業方針

(二)建築型態塑造

1.都市風格與建築型態塑造

2.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型態塑造之探討 3.國際化建築型態塑造之探討

4.廿一世紀台灣建築型態塑造指導方針

三、台灣現行集居環境規劃與建築型態塑造之目標與策略研擬

探討台灣現行集居環境規劃與建築型態塑造所面臨之課題及其 改善對策,經本研究的歸納整理,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層面:

(一)法令制度修訂層面

包括建築技術規則之檢討、都市設計相關法令規章、老人 安養制度及社會福利政策之修正配合。

(二)規劃設計落實層面

在規劃設計的落實方面,訂定可因應廿一世紀集居環境規 劃與建築型態塑造理想目標方針,並尋求可以具體落實的執行 策略,以達有效解決現行課題的目的,朝廿一世紀勾勒出之美 麗都市遠景邁進。

(三)計畫推動層面

將研究成果化為行動方案,並提供主管機關作為政策制定 的參考依據,其次擴大國際交流層面,提昇相關指導政策之國 際觀,為齊身國際社會作暖身;此外,配合教育之推廣,凝聚

全民之共識,有助於行動方案之推動。

四、廿一世紀集居環境規劃與建築型態塑造之行動方案

本單元主要係根據所研擬的目標與策略,依其執行急迫性考量,

訂定短期、中期及長期的行動方案,期使目標與策略的效益得以獲得 具體的落實,徹底改善現行不良的居住環境及失去風格之建築型態,

以嶄新的都市風貌迎接廿一世紀國際都市的挑戰。

五、廿一世紀集居環境規劃與建築型態塑造案例範型介紹

本單元主要係配合研究內容之需要,因應未來集居環境之規劃與 建築型態塑造之發展走向國際化、休閒化、資訊化、高齡化與永續化,

蒐集了國外發展較為成功的案例範型,並針對其設計理念或構想、空 間規劃配置準則、建築特色、設備內涵與建築材質功用及未來發展趨 勢等五項內容作分析說明,提供做為國內未來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所採用之方法主要有二:

(一)文獻回顧法:

回顧國內目前在集居環境用地規劃、集居環境品質評估、

建築型態塑造等環境規劃設計之相關作法及規劃理念,再與歐 美先進國家在居住環境規劃與建築型態風格塑造方面較為成功 與具代表性的規劃案例做一比較,提供作為未來國內在行動策 略實行之參考,並且同時融入生態社區規劃與社區永續經營的 理念,使集居環境之規劃與建築型態之塑造能朝向國際化、資 訊化、休閒化、高齡化、永續化的目標邁進,確實達到提昇居 住環境品質的目標。

(二)專家座談法:

藉著專家座談之辦理,邀請國內在環境規劃、社區開發、

都市設計與建築設計等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針對因應未來多 元化集居環境之規劃及建築型態塑造提出建言,歸納整理各相 關領域專家之意見,作為本計畫推動之參考。

研究流程如下所示﹕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 2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第二章 回顧與前瞻

回顧國內目前在集居環境用地規劃、集居環境品質評估、建築型態塑 造等環境規劃設計之相關作法及規劃理念,再與廿一世紀台灣集居環境規 劃與建築型態塑造指導方針配合,提供作為未來國內在行動策略實行之參 考,並且同時融入生態社區規劃、社區永續經營、高齡化社區及國際化都 市等未來發展趨勢,使集居環境之規劃與建築型態之塑造能朝向國際化、

資訊化、休閒化、永續化、高齡化的目標邁進,確實達到提昇居住環境品 質的目標。

第一節 文獻回顧

集居環境與建築型態乃是都市環境品質的基本構成要素,為求台灣在 廿一世紀來臨時能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品質,就須由規劃高品質集居環境及 塑造良好建築型態做起。本研究文獻回顧方面主要係針對有關集居環境規 劃與建築型態塑造之相關研究過去在國內之發展現況及其未來之規劃方 針,藉此提供作為未來廿一世紀集居環境規劃與建築型態塑造之研究方向 訂定參考。

一、集居環境規劃

針對提昇居住環境品質方面蒐集有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為營造 一個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以提昇台灣之國際競爭地位。本研究乃就都 市住宅社區環境品質改善、居住社區環境品質評估及社區永續發展等 三方面相關規劃理論與研究進行探討。

(一)都市住宅社區環境品質改善

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人們對於居住品質的要求也漸 漸的提高,除了希望內部居住面積擴大,對於外部空間整體環 境條件亦要求改善;而住宅社區的規劃建設,對於社會結構、

都市發展、及生活環境等,亦有所影響,因此為現階段都市發 展的重要課題。國內相關研究:

1.『都市住宅社區環境品質改善及社區設施規劃之研究』(經建 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89)認為都市住宅社區環境問題的探 討,可以由建築本身的實質因素及其外部社區空間等二方面 予以探討;若於規劃階段時,未能對住宅社區作正確的掌握,

尤其是住宅社區外部空間及公共設施層面的考慮,則整個居

住環境可能淪為另一種水泥化堆砌的貧民窟。因此其針對規 劃階段時住宅社區的外部空間(包括建築配置、鄰棟間隔、

道路計畫、空地綠地及其他生活必須設施等),透過國內規 劃案例及國外經驗,並藉規劃階段的相關法令加以檢討,以 作為未來住宅社區環境品質改善的依據。

2.『全國土地問題會議-合理規劃住宅用地,解決國民居住問 題會議實錄』(內政部營建署,1991)其住宅建設目標包含量 的供給及品質的提昇,而其基本建設因素在於住宅用地,是 故住宅用地量之供給及如何妥善規劃,則是解決居住問題之 重要課題。在人口日增、都市住宅用地日益匱乏及地價高漲 的情形下,住宅用地的取得除由原都市計畫區內住宅用地供 給外尚需向外擴大於都會區及開發新市鎮用地,副都市中心 取得建築用地,同時應檢討原有都市內不合理使用及低度利 用之土地,加速推動都市更新以取得住宅用地,長期而言更 應建立住宅用地儲備制度,以供未來人口成長居住所需之住 宅建設。另住宅建設品質方面,則有賴規劃體系的健全,及 規劃技術的提昇,合理選定住宅用地區位,並控制住宅內部 與外部空間之設計水準,以達「合理規劃住宅用地,解決國 民居住問題」。

(二)居住社區環境品質評估方面

社區為都市的縮影,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昇,社 區居住環境的良善與否也成為政府部門及相關研究關心的課 題。社區居住環境評估的相關研究包括有:

1.內政部營建署在『住宅社區環境改善策略研究』中亦提出社 區居民主體、維生系統、居民互動、人和自然的關係、社區 經營成長、社區意識及認同等六大項評估指標。

2.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提出社區實質環境品質涵構之內容項目 以及環境品質指標,前者包括社區的管理與維護、建設配置、

交通系統及服務設施等項目及各種指標,並以安全、衛生、

便利、舒適、美觀、發展、永續作為環境品質指標。

3.台灣省住都局針對國宅居住狀況所作的居住滿意度調查評估 中,區分為住宅基本需求、內部環境、社區外部環境及鄰里 關係四類調查項目,其中社區外部環境的評估指標有:交通 情形、買菜購物、子女就學、幼教設施、公園綠地、居住密 度、環境衛生、社區安全、安寧程度、道路設施、停車狀況、

管理維護及外部總評價等十二項。

4.黃定國(1994)亦對住宅區的環境規劃設計,參照 WHO 之 CHEC 指標提出人命安全、活動建全、移動便利、景觀優美、場所 舒適及生態保育等指標及各項定量評估元素。

5.林佳弘(1995)及王建雄(1994)將環境評估用於軍眷村更新及 國宅社區更新之研究上;前者提出都市環境條件並將之分為 基地環境、建築物現況、鄰近公共設施及公用設備等評估項,

後者則是對社區環境就土地使用、交通、公用設備、公共設 施及公害等方面進行窳陋程度的評估,以作為更新之依據。

6.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作業手冊』(施鴻 志,1996)認為社區的發展不僅為城鄉空間帶來新成長契機,

同時亦為新環境的改造引來新的原動力;雖然社區實質環境 不若都市環境複雜但基於其為一個小型社會的概念,不同社 區有其不同的發展目標,進而形成該社區特有的發展條件與 屬性。因此採用分析階層程序法(AHP),藉由專家問卷填答方 式,協助社區評估模式的建立,以決定評估指標權重之依據。

同時亦為新環境的改造引來新的原動力;雖然社區實質環境 不若都市環境複雜但基於其為一個小型社會的概念,不同社 區有其不同的發展目標,進而形成該社區特有的發展條件與 屬性。因此採用分析階層程序法(AHP),藉由專家問卷填答方 式,協助社區評估模式的建立,以決定評估指標權重之依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