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教學品質之關係及其實際 情況。本章緒論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析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依據 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第三節闡述研究方法與步 驟;第四節則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本研究動機形成之背景與原因;第 二部分則提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茲分述如次:

壹、研究動機

1970 年代以後,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造成多數已開發國家面臨沉重 的財政負擔,也因此使得高等教育的經費受到限制,故自 1980 年代開 始,許多國家便把提昇高等教育品質列為高等教育政策與規劃重點之一

(戴曉霞,2000)。在此趨勢下,我國同樣必須面對大學校數的急遽擴 增導致民眾對高等教育品質下降的憂慮,為改善高等教育品質,並提昇 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教育部近年來試圖藉由各項競爭性專案的實 施、退場機制的引進與大學評鑑的推動,來確保我國高等教育的品質

(楊瑩,2005)。而大學肩負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多元功能與任務

(Shen, 1997),其中尤以教學益形重要,所謂「沒有教學,就沒有大 學」(何福田,1985;Perkins, 1973),亦是真正影響大學教育品質的原 因所在(Bok, 2006)。2008 年末,美國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主任 J. Wilkinson 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更直指迎接今日知識持續變動的挑 戰,大學教授必須重新思考怎麼教學,並試圖將教育焦點從內容轉移至 過程,也就是「如何教」比「教什麼」重要,從而陶冶學生自學的能力

(李雪莉、彭昱融,2008)。上述充分顯示提昇大學教學品質的重要 性,既然勾勒卓越教學品質的理想藍圖乃大學教育之本職所在,則將該 理想藍圖加以推砌實現,誠為大學學府所不可卸責之重要使命。

在打造大學卓越教學品質的進路上,國外教育先進國家紛紛挹注為 數可觀的資源與精力於改善大學教學體質,例如英國《教與學卓越中心 計畫》、日本《高品質大學教育促進課程計畫》、美國哈佛大學的伯克 教學中心與伊利諾大學的教學卓越中心、新加坡大學的教學發展中心 等,均可視為推動大學教學品質提昇之領航者,作為其他國家學習與取 經的典範。惟爬梳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脈絡發現,無論是《大學學 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發展國際一流大 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等政策內涵,或是根據科學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和社會科學引用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等國際知名期刊論文的發表篇數作為研究獎勵與專題計畫審查標 準的要件,顯示政府追求高等教育研究卓越的積極用心,與此情勢相較 之下,高等教育的教學任務似乎並未得到同樣的尊重與認同。直到 2004 年 12 月,教育部特別訂頒之《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下簡稱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希冀藉由競爭性的獎勵機制,補助國內 145 所大學中 約 30%至 40%的學校,經由學校整體制度面之改善,進而提昇大學教學 品質(教育部,2006a),是唯一強調以「教學」為核心的高等教育政 策。由此可見,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本身與教學品質具有密切關係,職此 之故,本研究選擇與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相關的政策規劃與執行人員作為 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教學品質兩者之間的關係究竟 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由於大學普遍仍以研究作為教師聘任、留任及升等的主要指標,導 致教師在分配有限的教學時間與資源時常以出版研究為主,準備教學次 之為考量(王秀槐,2004),影響所及是合理化大學教師過度投入研究 工作卻疏於增進其教學品質的價值信念,以致衍生大學普遍重研究而輕 教學的失衡現象,這樣的發展亦與國際趨勢不同步。當教育部推動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之後,此一結構性變革促動向來尊重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 的大學學府意識到教學品質在全球化競爭潮流裡之重要性,開始各校教 學品質的競逐,同時提醒不少大學教師深切省思自身教學品質良窳的議 題。誠如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所言,現行的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業已發揮帶 動效果,許多大學紛紛展開教學改革與革新(陳曼玲,2006),如此轉 變無論對大學教師或大學本身都帶來相當契機和衝擊。大學教學卓越計 畫推行迄今已完成第一期(即 2005 年度至 2008 年度)的執行期程,並 正式邁入第二期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運作當中,然而,除了從教育部辦 理的公開成果展與主題記者會,或者大學校院在其教學卓越計畫專屬網 站公告的執行成果可以粗略瞭解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執行情況外,事實

上,對於大學校院在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教學品質的實際情況仍值得商 榷,故本研究欲探究現階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教學品質的實際情況為 何?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計畫願景旨在藉由競爭性的獎勵機制,補助國 內 145 所大學中約 30%至 40%的學校,經由學校整體制度面之改善,進 而提昇大學教學品質(教育部,2006a)。然而,計畫願景僅是勾勒政策 理想藍圖,第一期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執行期程結束後,是否收到良好 的執行成效?則有待實徵研究加以證明。細究教育部(無日期)大學教 學卓越計畫核定名單發現,經教育部核定通過而取得經費補助的大學校 院僅占全部 30%至 40%,其中每年均獲補助的學校(不含技職校院)僅 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中原大學、世 新大學、東吳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及輔仁大學等 9 所,由此觀 之,各大學校院其實在落實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程度不盡相同,外界如 媒體或立法委員甚至質疑大學校院使用補助經費的正當性與效率性,故 而釐清現行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政策規劃與執行方式是否有調整之需 要,實屬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因此,除探討現今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 實際情況外,本研究還想瞭解執行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面臨何種困境?又 有何具體因應策略?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若要衡量現階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大學教學品質的實際情況,絕 非端賴文辭並茂的官樣文章、精美細緻的宣傳禮品或活潑生動的網頁設 計等表面資料足以作為令人信服的評斷指標,尚待嚴謹而系統性的研究 進一步驗證。有關「大學教學」可說是近幾年間國內高等教育研究的新 趨向,不過大部分文獻侷限於「教學評鑑」的主題(如毛郁雯,2000;

吳佩真,2007;周祝瑛,2003;孫志麟,2007;崔長風,2003;張郁 雯,2003;張倍禎,2001;張德勝,2004;陳珮軒,2000;陳琦媛,

2006),尤其聚焦在「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向度(如毛郁雯,2000;

崔長風,2003;張郁雯,2003;張德勝,2004;陳珮軒,2000),甚少 針對整體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大學教學品質的現況進行深入探討。倘若 再以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中「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為搜尋範圍,鎖定 大學(不含技職校院)教學品質為主題的相關研究,發現其論文篇數屈 指可數,且探討方向則多關注於教學品質的影響因素(黃豪臣,2002;

劉煒仁,2001)、指標建構(沈峰吉,2004;謝曜鍾,2004)及其提昇 策略(王貞婷,2006;侯辰虹,2007;梁淑芬,2004)等研究取向,僅 侯辰虹(2007)針對大學教學評鑑之制度政策對提昇教學品質進行深入

研究,至於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教學品質之相關性的研究結果卻和其重 要性成反比。

另外,同樣依據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中「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為 搜尋範圍,檢視我國以「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為主題的研究論文發現至 今只有 5 篇(吳伯毅,2006;計智豪,2008;劉育慈,2006;詹文碧,

2007;鍾昌蘊 2008),又該等論文所分析探究之內容(大學經營績效與 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之關聯、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執行現況及其影響 因素、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經費使用效率、我國大專院校辦學績效與教 育部獎助款之研究、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政策分析)皆與本研究主題不 盡相同。惟鍾昌蘊(2008)雖有涉及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執行成效之探 討,然其研究對象主要係針對單一年度(即 2007 年度)獲大學教學卓越 計畫經費補助額度最高之北、中、南三所學校的計畫相關人員(含執行 者、決策者或主持人)、教育部行政人員及學者專家,然而僅憑藉單一 年度之三所學校計畫相關人員的看法來推論所有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執行 成效似乎較為受限。鑒於此,足見本研究拓展學術關懷之必要性。

貳、研究目的

基於前揭研究動機,本研究在於探究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教學品質 之相關性及其實際情況,並以計畫相關人員(含教育行政機關主管、學 校專責單位主管與學者專家)為研究對象,作為大學改善教學品質及政 府檢討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內涵之參考。具體研究目的臚列如下:

一、探究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政策內容與教學品質的關係。

二、瞭解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政策執行與教學品質的現況。

三、分析執行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所面臨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四、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政府檢討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及大 學校院改善教學品質之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