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行為流行病學架構 (Behavioral epidemiology framework)探 討臺灣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現況及其與健康指標、個人背景因素、認知 環境因子的關聯性,針對臺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三個縣市進行調查。

本章共分為五節,分述如下: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 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限制」、第五節「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一、臺灣成年人生活型態轉變,身體活動不足比例越趨嚴重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日常生活中的實質、經濟及社會環 境產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改變主要包括交通型態的改變 (如私人汽機車 的普及率不斷上升,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通訊方式的改變 (如電腦、

平板及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普及)、工作型態的改變 (如機器代替人力,以 坐在辦公室為主的工作型態)以及娛樂活動的改變 (如看電視、打電動成 為國人主要的休閒活動)。這樣的改變減少人們在生活中從事身體活動的 機會,相對地增加了許多從事靜態活動的時間 (Owen, 2012; Owen et al., 201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缺乏身體活動已經成為全球死亡因素中 的 第 四 位 危 險 因 子 , 僅 次 於 高 血 壓 、 抽 菸 及 高 血 糖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10)。充足的身體活動能降低死亡或罹患心血管疾 病、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癌症、憂鬱症、高血壓等疾病 的危險性,同時也可增加心肺/肌肉適能、促進骨骼健康及改善認知機能 (C. J. 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 Haskell et al., 2007; Lee et al., 2012; Taddei et al., 2013)。一項國際性的調查結果指出 (Bauman et al.,

2

2009),臺灣地區 18 至 64 歲的成年人中,約有 42.3%的人身體活動不足,

意即近五成的臺灣成年人每週參與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時間,並未達國 際間身體活動的最低建議量-每周 150 分鐘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 (Haskell et al., 2007);在該調查的 20 個國家之中,臺灣地區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 的比例僅低於日本 (43.3%)及比利時 (43.0%) (Bauman et al., 2009)。因此,

如何增加身體活動量,成為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及相關公共衛生團體所關 心的重要議題之一,因而發展有效策略及方式促進臺灣成年人達到充足 身體活動有其必要性。

二、騎乘自行車為有效促進身體活動的方式之一

在全球肥胖盛行率、身體活動不足比率及私人運具的擁有率不斷攀 升的情況下,騎自行車被認為是在日常生活中,促進人們參與規律身體 活動的有效方式之一,如騎自行車去上班、上課、休閒活動或是轉乘大 眾運輸工具,且相較於走路可以到達較遠的距離 (Hamer & Chida, 2008;

行政院交通部,2010)。對成年人而言,利用走路或騎自行車等方式,不 僅可以增加日常身體活動量,達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及肥胖的發生率 (Furie & Desai, 2012; Wanner, Gotschi, Martin-Diener, Kahlmeier, & Martin, 2012),還能夠「替代」騎機車、開車或坐車的時間,同時有助於環境保 護 (Merom, Miller, van der Ploeg, & Bauman, 2008)。此外,騎自行車是生 活中較容易進行的身體活動方式,如果能以騎自行車來替代騎機車或開 汽車等靜態交通方式,將是人們改變生活型態的有效途徑。因此,增進 騎乘自行車人口數的各項策略紛紛受到矚目,其中一項即是增設公共自 行車租賃系統。

三、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作為支持性環境

為紓緩交通、減少汽機車廢氣和噪音的危害,「騎自行車」被認為是 在都會地區汽機車的重要替代工具,為了增進騎乘自行車的人口數,增

3

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是其中一項策略,因此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設 置在歐洲、美國和亞洲國家越來越普遍 (Rojas-Rueda, de Nazelle, Tainio,

& Nieuwenhuijsen, 2011)。像這樣較為平價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最早在 1965 年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開始,在法國里昂(2005)、斯德哥爾摩(2006)、

巴塞羅那(2007)、塞維利亞(2007)、巴黎(2007)、圖盧茲(2007),

杭州(2008)、米蘭(2008)、布魯塞爾(2009)、蒙特利爾(2008)、墨 西哥城(2010)、倫敦(2010)、廣州(2010)等城市實行,截至 2014 年 8 月已經近有 600 多個城市開始實施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計畫,希望能 夠鼓勵市民多使用公共自行車做為不同運輸工具間的連結 (Rojas-Rueda, de Nazelle, et al., 2011; S. Shaheen, Guzman, & Zhang, 2010)。

臺北市於 2009 年 3 月 11 日正式啟用公共自行車示範計畫的營運,

目前有 162 個租賃站、提供 5,350 台自行車,根據 2014 年 3 月底的最新 統計,每日周轉率為 10.81 次,累計使用人次為 1,795,393 人 (YouBike 臺北市公共自行車,2014);新北市共有 15 個租賃站、280 台自行車,累 積約 65 萬租借人次。高雄市為全國最早建置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在 2009 年 3 月 1 日正式啟用,目前在高雄市各區設有 138 個租賃站、7,000 輛自行車提供租借用 (高雄市公共腳踏車資訊網,2014)。目前臺中市、

彰化市、員林市在 2014 年正式啟用 You-bike 的計畫,而桃園市、新竹市、

臺南市、屏東縣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也積極的規劃中。目前臺灣使用 公共自行車的人數日益增加,但較少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的相關研究。

四、臺灣極需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的相關研究

國外對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的研究現況大致可以分為在健康、認知 環境、環境/能源、使用族群等四個部份。在健康方面,總體來說有正向 的利益,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不僅提升了身體活動量,也降低了慢性疾 病的發生率;倫敦的公共自行車研究發現,騎乘公共自行車的健康效益

4

男性大於女性且高齡者大於年輕者,但其潛在效益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族 群 (Woodcock, Tainio, Cheshire, O’Brien, & Goodman, 2014a)。在環境或能 源方面由於油價上漲、交通壅堵惡化、人口增加和對溫室效應意識的產 生,為了讓人們有環境無害、高效率且經濟上可行的方式,發展公共自 行車租賃系統為有效方式之一 (Paul Demaio MetroBike, 2009)。認知環境 上發現住家附近有公共自行車租賃站且目的地附近有租賃站者,其公共 自行車使用率較高;透過改善人行道、自行車道的不安全性,住家附近 的環境狀況,皆使得公共自行車使用率更加提升 (Maizlish et al., 2013;

Pucher, Buehler, Merom, & Bauman, 2011; S. G. Shaheen, S., and H. Zhang 2010)。在使用族群方面發現,年輕族群、較高學歷者及本來就有騎乘自 行車習慣者或有汽車駕照者,對於公共自行車的使用率及接受度較高 (Bachand-Marleau, Lee, & El-Geneidy, 2012; Fuller et al., 2011)。

國外對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的健康及認知環境方面之各項益處有一 定的探討,但臺灣目前較少相關的研究,隨著使用公共自行車的人數日 益增加,若能進一步瞭解公共自行車的使用族群及使用公共自行車可以 帶來的好處,對於政府未來推動政策有一定的助益,因此利用理論架構 深入研究公共自行車使用有其必要性。

五、利用行為流行病學觀點瞭解「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之重要性 儘管部分的研究證據指出「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對於健康可以產 生正面的效益 (Woodcock et al., 2014a),然而,目前臺灣較少有針對成年 人的「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與健康指標之關聯性相關研究。本研究參 考 J. F. Sallis, Owen, and Fotheringham (2000)及 Owen (2012)提出以「發展 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為目的之「行為流行病學架構」,以此架構的第一 階段-「建立行為與健康的關係」為基礎,由於臺灣目前較少針對此健康 行為的探討,所以要先瞭解「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與健康指標之關聯

5

性;並且利用第三階段-「找出需要介入的高危險族群及其行為的關聯性 因素」確認需要介入的目標族群及「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之關聯性因 素,以便於未來設計有效的介入方案,進而提供政策執行之參考依據。

因此,如何透過環境策略的發展,長時間且大範圍的影響多數人的身體 活動,成為近年來國際上行為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領域重要的議題 (Cerin et al., 2013; Guell, Panter, & Ogilvie, 2013; Inoue et al., 2009; Inoue et al., 2010; Koohsari, Sugiyama, Kaczynski, & Owen, 2013; Kozo et al., 2012;

Reis, Hino, Parra, Hallal, & Brownson, 2013; J. F. Sallis et al., 2009)。透過此 流行病學架構將可進一步瞭解與「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的個人及認知 環境相關因素。

六、瞭解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做為未來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據

臺灣政府部門在積極提升國民體能、身體活動量及培養規律運動之 際,如果能針對實質環境進行營造,如增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站或打造騎 自行車的友善環境 (如自行車安全、自行車道規劃),藉以推動國民在日 常生活中以「公共自行車使用行為」做為主要通勤或休閒方式,來替代 需騎機車或開車進行的靜態通勤/休閒活動,不僅可以減少能源浪費及環 境汙染,也是改變臺灣國民生活型態的重要開端,而本研究結果亦可做 為推動政策及方案之依據。

此外,臺灣人口老化的情況嚴重,如何透過環境的整備促進成年人 在生活中進行規律的身體活動,發展與推動出國民在日常生活中從事身 體活動的策略,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性。因此,本研究針對臺灣地區設 有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達三年以上的縣市進行大規模且完整的調查,結 果除能與國外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比較,更有助於提供後續從事成年人 參與身體活動的相關學術研究之參考基礎。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