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 1 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及 研究方法;第四節為研究對象及研究限制;第五節為研究流程。

1.1 研究動機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國際之間的競賽日益白熱化,同時,有鑑於人力資源在知識 經濟時代的重要性,各國無不卯足全力進行教育改革,而自由化、市場化可以算是主 要的改革基調,台灣也不例外。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振興經濟、促進社會繁榮,邁向 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全人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不可或缺的國家基本政策 (黃榮村,2003)。

近 50 年來,臺灣後期中等學校入學與考試方式的發展,分為高中職聯招時期和多 元入學方案暨國民中學學生基本能力測驗實施時期兩個階段。在 2001 年前的高中職聯 招時期,入學制度採分類型聯合招生考試併同聯合分發的方式設計,並以考試分數的 高低決定學生選擇學校的先後順序。此種「單一考試、聯合分發」的入學設計無法解 決學生分流所面對的問題。在 2001 年之後實施的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希望在公平公 正之前提下,改變傳統聯考以單一智育成績分發篩選,改以學生基本學習能力評量作 為門檻檢定,期能導引國民中學教育轉向注重學生學習潛能之啟發與多元適性之發展。

為加速入學制度的改革,緩解國中學生升學競爭壓力,教育部於 2009 年開始宣導推動 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期以漸進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逐步提高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應新世紀的來臨、舒緩升學壓力、導引國中教學正常化,增進國中學生依其性向、

興趣發展,獲得適才、適性的教育機會,教育部宣布於民國 103 年正式實施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以達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與優質銜接等五大理念。

在上述背景脈絡下,紙筆測驗始終被認為是較為客觀公平的評量方式,即使接軌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採用紙筆測驗以外的多元方式 ( 如實作評量、檔案評量、口語 評量等),展現學生的不同能力,但在現行狀況下,仍需規劃實施教育會考,以做為學 力檢定機制與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的比序項目之一。從許多研究(李堯,2006;謝文 全,2001;鍾宜興,2004)的歸納整理顯示,雖然各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對於「設立不同 性質學校以提供不同教育內容」有不同的時間點,但最終都必須將學生依照能力、性 向差異分流進入各種類型的學校就讀。因此,如何設計可處理學生分流問題的入學制 度,以臻公平性,也就成為重要的教育議題。

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目的是為促進學生五育均衡發展,兼顧國中學習品質 及日常生活表現,教育部訂有「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參考項目」及「多元學習表現採計 原則」(詳見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網站)。因此,無論是紙筆測驗或多元評量方式,建 議應透過分數調整機制(moderation)以保公平性與可比較性,所得之最終評核分數多 是作為後續畢業或升學的用途(Mercurio, 2008)。

戴岑熹 (2011)「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採計國中在校學科分數加權機制之研究」

一文中,其運用類主成份分析與類典型相關分析,決定各科在校成績的權重,以求得 一個新的合成變量,其中,在「類典型相關分析」裏戴岑熹只考慮了國中在校學科分 數與基測總分間的相關性,但並未考量到各科量尺分數,亦即基測各科的權重是相等 的;因之本研究延伸其概念與方法論將各科量尺分數考慮進來,欲了解採計學生學習 表現時,透過數學理論與統計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各領域學科權重取決方式,探討 國中在校學科分數 (以下皆稱為「在校綜合學科分數」) 與基測各科成績 (以下皆稱為

「基測綜合量尺分數」) 的關聯性;典型相關分析與類典型相關分析的差別在於限制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件的不同,典型相關分析為係數平方和等於 1,而類典型相關分析中,則是加權總和 等於 1 與各科權重值大於或等於 0(亦即,每科的權重不必完全相同,不可為負,也不 能全部為零)。因此本研究為了區別之便,將戴岑熹的研究方法稱為「特殊類主成份分 析」與「特殊類典型相關分析」,而本研究則稱為「類主成份分析」與「類典型相關分 析」,探討在校綜合學科分數與基測綜合量尺分數間的相關性是否最為密切,以期達到 符合客觀、公平的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