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問題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對大部份從事藝術相關工作的人而言,科學這門學科一直就是一個深不可測 的領域,一般人並不容易了解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做的事,但隨著科普教育的發 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以較平易近人的方式來和大眾溝通科學的概念,他們 使用一般人看得懂的符號、圖像、模型來傳達研究的內容,而人文社會學家也同 時研究如何以文化社會學的觀點來接觸科學這門學問,在這個互動溝通的過程中,

「視覺化」(visualization)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為圖像本身對非專業的 人士而言,是較容易且有效的溝通方式。於是,視覺化在科技社會領域中,逐漸 變成一項重要的議題,也扮演文化發展中一個高動能的因素。牛津大學藝術史教 授、達文西權威專家 Kemp(2006)在他的《Seen / Unseen:Art, Science, and Intuition from Leonardo to the Hubble Telescope》一書中提到:「藝術與科學開始互動,必 須先擺脫各自原先的思考立場與知識,而視覺上的直覺是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最 有效的工具之一。」科學家用顯微鏡、望遠鏡、聲納等各種儀器工具去探索他們 看不到的世界,藝術家則用想像力、畫筆等工具,二者都使用一種直覺去感受自 然界中的基本結構。

只有頭腦「看得到」的事物才能成為藝術家的「材料」,「看」是為了讓我 們獲取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視覺是獲得知識最有效的方法,我們的眼睛一般會 選擇我們想要看到的。野獸派藝術的代表人物 Matisse 曾說:「視覺化是一種創 造的過程,需要精心努力才得以完成。」法國哲學家 Merleau-Ponty 也定義藝術 為具「暗示性邏輯的察覺世界」,分子美學的思維可以提供科學界與藝術界視覺 表現的另一種可能性。

5

1962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Perutz2(2009)以研究血紅蛋白(haemoglobin)的分子 結構聞名,Perutz 在他的著作《Protein Structure:New Approaches to Disease and Therapy》序言中提到:最開始的蛋白質結構顯現出大自然界中奧妙的新臉孔,

雖然這些新面孔並無法治療我們要研究的疾病,但當急之務是「視覺化」這些新 臉孔,而不是急著以數學公式或化學程式把它們計算出來。Perutz 認為這些公式 會把學生嚇跑,反之,將這些結構轉換成圖像式的內容,讓它們比較容易被理解,

顯然更為重要。如今科技進步,3D 的分子模型已成為醫學上中要的工具,它可 以協助科學家抑制不良蛋白質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最驚人的是這些結構可以 形成它們自己的「風格」,這種視覺上的風格就如同歷史學家可以從雕塑作品上 推敲出它的創作年份,形成這種視覺風格的元素包含:物質成份、顏色、紋理、

尺寸和形狀的語彙等。而研究者的分子美學創作,基本上也必須先將看不見的分 子,依科學家們所提出來的結構、模型等可理解的方式加以視覺化後,再執行設 計創作,並進一步發展出分子結構的美感與藝術性。

綜合以上論述,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一、藝術與科學「接觸」的歷史背景與後續互動、發展的過程為何?

二、分子結構成為設計領域創作題材的潛力及發展空間為何?

三、美學與科學之間互相交流借鏡並發展成一門「分子美學」的前景為何?

---

2. Max F. Perutz(1914-2002),奧地利裔的英國生物學家,他和他的學生 Kendrew 是 1962 年諾貝爾 化學獎得主,他們以研究血紅蛋白(haemoglobin)的分子結構而得獎,Perutz 進入血紅蛋白研究的 領域導源於 1937 年間他和捷克的化學家 Haurowitz 在布拉格的談話討論,同時期他結交的另兩位 分子生物學家 Bernal 及結晶學專家 Fankuchen 則教導他如何使用 X 光攝影,1938 年他們三人在自 然期刊(Nature, 141, 1983)中共同發表了一篇關於 X 光衍射血紅蛋白及糜蛋白酶(chymotrypsin)結晶 體的論文。

6

2011 年在德國 Karlsruhe 所舉辦的「分子美學論壇」 (Molecular Aesthetics Symposium)對研究者而言,是一項跨越研究領域的驚喜,也讓研究者更確認分子 美學已蔚為一門新興的學術領域,這場由德國 Baden Württemberg 科學部贊助,

並由 Karlsruhe 市的媒體藝術中心、Stuttgart 市的非牟利團體基金會和 Karlsruhe 理 工學院共同執行的論壇,是一個跨界的創舉,建立了分子科學與藝術發展之間的 互動管道,這個論壇也為美學提出新定義,我們正處在一個「材料變革」(material revolution)的交界點,牽涉到所謂的奈米科技,這正是物質的「分子層面」發展,

這些新發現改變了美學上的慣例,也是對本研究方向的一項國際級的背書。

研究者的分子結構創作從 1990 年萌芽發展至今,在一系列的實驗創作中,

發現無論平面、立體或影像的視覺化整體表現上,以球體與棒為基本元素的題材,

都具有強烈且獨特的風格,無論在視覺創作或學術領域都尚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依據研究者的研究背景與動機和研究問題,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提出結合藝術與科學的「分子美學」創作新空間,並為美學提出另一種新思 維。

二、提出以分子結構為設計元素的平面、立體、影像動畫等創作的應用。

三、首創華文社會裡以「分子美學」為設計創作發展的引介。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