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情境與對象

本研究參與的對象採取立意取樣,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公立國中兩班九年級學 生,總共 63 位學生。由於研究所進行 REC 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科學解釋為主,

科學概念為輔,但所使用的學習教材是科學新聞,其中的科學概念屬於統整性、

跨領域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僅簡單扼要地介紹相關的科學概念,而九年級學生 相較於其他年級,已習得較多的科學概念,因此本研究挑選九年級作為研究對象,

以減少學生閱讀科學新聞時的認知負荷;而學校及班級選取則以校長及班級導師 同意為主要原則,其相關背景將闡述如下。

參與學校及班級背景 一、

參與學生所屬學校至今已滿 65 年,為三芝、石門地區歷史優久、師資設備優 良的學校之ㄧ,現有七年級 10 班、八年級 8 班、九年級 9 班、愛心班 1 班及資 源班 1 班,合計師生約 883 人。校風樸實良善,且校長細心經營,要求師資與教 學持續精益求精、環境與設備不斷充實改善。由該校選取兩個班級,並經其導師 及任課教師同意後,便開始進行研究。這兩個班級人數為男生有 30 人,女生有 33 人,總計 63 人,然而有部分學生在研究期間請假未到,將視為佚失資料,因 此參與整個研究過程的學生共 50 位,26 位男生,24 位女生。

活動進行的過程中,須將學生分組,人數為三到四人,分組的方式是採異質 性分組。先蒐集學生未進行測驗時前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一百學年度上學期 第二次段考成績,作為分組與決定訪談人選的依據,將學生分為高學業成就、中 學業成就與低學業成就三個群體。分群後將每位學生編好號碼,再進行抽籤分組,

採取分層分組,即在每一個群體中各抽取一人出來,組成一組;若是人數為四人 者,則考量使小組平均能力屬於中等程度,將從中學業成就群體中,再抽取一人。

共分為 18 組,並從中隨機抽取 6 組學生作為晤談對象,共 18 位學生,男、女生 各 9 位,但其中有 1 位學生因測驗時請假未完成後測,因而列為佚失資料之一,

實際晤談人數總計 17 人,男生 8 位,女生 9 位。

兩班原本任教的自然科教師之教學風格屬於活潑開放、願意嘗試,對於學生 的學習採取多元風格,除了一般課程內的教學與實驗活動之外,還曾進行過動手 做的活動,如簡易的科學實驗活動,甚至其中一班有進行閱讀科學家小傳的活動,

班上學習風氣亦屬於開放融洽,學生也比較願意表達跟呈現自己的想法,雖未曾

引入任何有關於科學解釋的學習,但是以較為活潑、多元的方式進行教學,也間 接培養學生閱讀、討論及表達說明的能力。

教師背景 二、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即為教學者。研究者本身背景是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物 理系,任教於某國中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理化教師,教學經驗為兩年半的時 間,現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以往上課方式是以課本為主,除了講 授課程之外,也會利用提問、獎勵、鼓勵學生發問等方式,增加互動,並依時間 與課程內容帶領學生進行實驗,也會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教師個別指導、分 組討論、將科學概念與思考跟生活經驗作連結、使用教學媒體或以實體教具讓學 生體驗科學原理等。

第四節 科學新聞的挑選與改編

在教學活動所使用的科學新聞來源是蒐集於科景新聞網(http://sciscape2.org/)、

中國時報的新聞資料庫(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雅虎新聞 中的科學發展(http://tw.news.yahoo.com/science/)等資源,但科學新聞中的內容經 常是跨領域且複雜的,並不符合也不全然適合直接拿來使用,因此考量學生的學 習起點,及盡可能降低閱讀文本時其他因素的影響,將依據前述文獻所整理出的 定義及下列原則進行挑選,再加以修改、編寫:

(一) 報導內容須為針對科學新知的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涉及廣泛,廣至與社會議題相關,甚至涉及政治議題。但在前述文 獻中已提過,在減少其他議題影響學生學習科學解釋實務的考量之下,將呈現科 學或科技的知識與資訊為主的研究報告式新聞報導為主,所挑選的原則是以科學 新發現為主要報導的內容,試圖在文本中排除其他的社會與個人因素,減低判讀 時的影響。

(二) 時間須為近十年的科學新聞:

由於本研究的科學新聞內容為科學新發現,然而由於科學新聞中的議題複雜,

但要符合原則一的數量較少,因此為增加能使用的科學新聞數量,本研究將所謂 的新發現之時間訂為十年,則原則二便是將挑選不超過十年的科學新聞,也保有 其內容中研究結果的不確定性。

(三) 科學概念的深度須為學校課程中所學過的科學概念:

依據前述文獻中所提,在閱讀或是判斷時,是會受到閱聽人的背景知識所影 響,若其背景知識的不足亦可能造成其誤解與誤判,而再加上科學新知有些是涉 及較深奧艱澀的科學原理或名詞,因此將以學校課程中所訂定的科學概念為原則 三,避免學生因知識不足而無法進行科學解釋實務的學習。

(四) 智識類型採用較易出現於媒體中的學科

在真實新聞中出現的科學知識類型,如電腦資訊、醫藥食品、環保、天然災 害及生物等,常見的科學新聞類型大多是民眾所關心、注意的議題,為增加學生 對科學新聞的熟悉度與接受度,因此將以這些常見的學科類別-環保、天然災害 及生物作為主要挑選的智識類型。

(五) 字數不可多於 500 字

本研究使用科學新聞是希望透過其中的科學解釋,讓學生投入科學解釋的實 務中,有鑑於他們是初次接觸科學解釋的學習,考量學生進行閱讀與撰寫活動上 的時間花費,因此所選新聞皆將在不失其原意之下進行刪減,且考量部分新聞為 轉譯稿,也將同時修改字句,使其語句更順暢,故原則五便是若將科學新聞進行 修改後,其字數須限於 500 字以內,以減輕學生閱讀的負擔。

在教學活動一所使用的教材是屬於改寫較多的科學新聞,教學活動二次之,

教學活動三所使用的教材則是改寫較少的科學新聞,但有將部分內容移至題組中 作為證據的挑選;而科學解釋評量中所使用的科學新聞,蜜蜂(題 6)的科學新聞 改寫較多,暖化(題 7)的科學新聞改寫程度則次之,冰原(題 8)與企鵝(題 5)的科 學新聞改寫最少,但亦有將部分內容移至題組中,作為證據挑選的選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