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

一、角色模式理論

根據 Barish(1979 年)的研究指出 53,醫師對於執業科別、地點 及執業態度、方式的選擇是一種「角色模型理論」事業化的過程。而 此過程中影響因子有:

1.醫學教育訓練的內容及方式(包括實習及住院醫師訓練)。

2.個人身分背景、人格特質、態度等。

3.執業科別(如職業中醫或西醫或中西醫結合)、本身的制度。

4.同儕團體的觀念及社會大眾普遍的看法。

5.醫師執業市場的供需問題以及預期收入的多寡。

6.其他因素(如醫療體的政策)。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探討主題,是醫療社會變遷中,醫師受人性自我實現之 角色知覺影響下,成為一位中西結合醫師後,其對中西醫結合的認知 及其未來角色期望為何?所以本人希望由中西結合醫師從事中西醫 結合醫療工作之動機、學習歷程之經驗、對醫療服務品質的影響、在 中、西醫的合作關係方式如何、其對臨床執業角色定位之看法及期望 將來扮演何種角色,此五方面來進行探究。因此,一開始乃藉由影響 角色知覺之因素,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架構,次則對該醫師培育完整歷 程(包括:醫療工作動機、學習歷程經驗與對醫療服務品質的影響)之 設計。其中工作動機除了受到醫師個人之角色知覺之影響外,亦會受 到對醫療看法之影響。而在學習歷程部分,大致分為四個項目進行瞭

解:課程之選擇、師資、教材、專業成長期望。最後對醫療服務品質 影響之部分,則大要區分為診療影響與醫病關係影響此二層面。

本研究根據問題和目的,進行文獻探討,並藉重角色理論及人類 心理發展,結合醫學教育之目標。以中西結合醫師的人口因子,瞭解 其對中西醫結合的認知,及其角色期望之看法,並藉由控制人口因子 等因素,探討影響中西醫結合的認知及角色期望的差異情形。研究架 構設計如下(圖 3-1-1):

圖 3-1-1 研究架構

中西結合醫師基本資料(人力庫)

中西醫結合認知之看法 1.工作動機 2.角色定位 3.合作關係 4.醫療服務 5.學習經驗

人口因子

1.性別 5.教育訓練 2.婚姻 6.執業訓練 3.宗教 7.醫師身份 4.年齡

角色期望之看法 1.醫療服務 2.教學指導 3.學術研究

三、研究變項說明

(一)人口因子

1. 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婚姻、宗教、年齡。

2. 教育訓練:畢業學校、畢業學系、最高學歷、醫師身份。

3. 執業訓練:執業資格、目前職務、執業院所、相關中西醫 部門、臨床經歷醫類、臨床科別、臨床年資。

(二)中西醫結合認知之看法

1. 工作動機:影響中西醫結合醫療工作動機之因素包括:興 趣、診斷率、治療效果、慢性病及老人病的防治、醫病溝 通、醫學知識、工作成就感、收入、社會地位。

2. 學習經驗:對中西醫結合課程、師資、教材、實習、醫師 專業成長等方面的學習經驗程度。

3. 角色定位:曾有文獻提及,具有中醫師、西醫師雙重資格 的醫事人員,以新的角色投入臨床工作,在執業角色定位 上必引起醫療界不小的爭議,故對中西結合醫師的角色定 位之看法是很重要的,包括「中西結合醫師之資格」、「家 庭醫師」、「專科醫師」、「中西“結合”醫師」、「中 西“整合”醫師」、「中西醫結合政策之限制」。

4. 醫療服務:根據文獻分析指出,中西醫結合對醫療品質的 影響,(比單以中醫或西醫而言),是希望達到更高療效的 目的、醫病關係的改善及滿足複向求醫行為的特色,所以 此一變項的內容包括:「診斷率」、「治療效果」、「慢 性病及老人病的防治」、「基層醫療照護」、「醫療浪費」、

「醫病關係」、「複向求醫行為」、「醫源性的傷害」(例 如:侵襲性、非人性化的診斷治療、打錯針、吃錯藥)。

5. 合作關係:在中西醫結合的看病部門而言,中醫和西醫的 合作關係為何?在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模式而言,中醫和西 醫的合作關係為何?

(三)角色期望之看法

中西結合醫師經培育後,在醫療服務

教學指導及學術研究等方 面,其期望能扮演的角色功能,其變項整理如下:

1. 醫療服務方面:「家庭醫師」、「專科醫師」。

2. 教學指導方面:「醫院臨床教學醫師」、「學校醫學教育 教師」、「全民健康教育指導者」、「醫師繼續教育指導 者」。

3. 學術研究方面:「基本理論研究者」、「臨床治療研發者」、

「診斷技術研究者」。

四、研究假設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出下列假設:

(一)中西結合醫師因人口因子、教育訓練與執業訓練等不同對中西 醫結合的認知不一致。

(二)中西結合醫師因人口因子、教育訓練與執業訓練等不同對中西 醫結合的角色期望不一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