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科書的角色與評鑑、分析

一、教科書對科學教育及學生所扮演的角色

教科書是教材的最重要組成部份,它是根據各科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 寫的教學用書,它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具體輔助工具,是師生教學的主 要材料。換言之,教科書是教學活動中最具體的教育素材,也是教師在教學與學 生學習的重要依據。

Stake 和 Easley (1978)報告指出:(1)很多教師對教科書並不滿意,但又 不得不使用它。(2)教師至少用 90% 的時間來講述教科書內容,並以指派-背誦 -測驗-討論(assign-recite-test-discuss)的傳統方式來教學。Yager(1983)

指出科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相當依賴教科書,很多教師使用講課(lecture)或 問答(question-and-answer)的方式來呈現科學內容,而其內容之建立是根據 教科書內的知識。陳中德(民 2002)分別以教師、學生、社會大眾及政府等四個面 向,提出教科書之功能如下:(1)教師:中小學教師大多數是依據教科書或教學 指引,來規劃教學的內容和活動。(2)學生:教科書是最早的學習書籍和讀物,

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和學生得到知識和技能的方法。(3)社會大眾:內容權威、

正確,而且對教育來說是必需的。(4)政府:對學生施以公民訓練,培養國家未 來發展人才的工具。可見教科書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對中小學教育而言,教科書是課程主要的傳輸機(major conveyer)(Apple,

1995)。對科學教育來說, Collette 和 Chiappetta (1989) 指出許多當代的科 學教科書被用來引起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並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劉昭宏和郭 重吉(民 84) 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來觀察本國國中理化教學中教科書的應用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教科書除了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之外,也是教師授課的主要內 容。因此就課程而言,教科書因為有最具體的教育內容,不僅是師生教與學的重

要依據,更扮演了傳遞人類文化的精華,塑造社會價值的媒介(Stray, 1994)。

教育的首要目標在增進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而教科書居於教育系統的核心地位是 中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最主要資源,對於個人的知識發展和國家文化水準的提 升,扮演不容忽視的角色(鄭世仁,1992)。

對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育而言,由於課程綱要的規劃是以「能力導向的課 程」為主,教科書之內容應符合能力指標所揭示要達到的目標,編輯教材內容須 對應能力指標。許良榮(1994)指出科學教科書不只是"告知"新的訊息或概念,同 時具有協助及促進讀者理解的積極功能。例如教科書提供具有關連性的圖文,以 及具評量作用的問題或練習題。柴田義松(1988)指出一本教科書的好壞不能單 憑外表來判斷,教科書內容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是非常重要的,圖表和相片的部分 也是編輯的重點。

二、教科書的評鑑規準

隨著課程改革與教科書的開放,要如何評鑑教科書是當務之急,要評鑑教科 書首先要有其評鑑的規準,而教科書選用評鑑規準的功能是在於協助瞭解教科書 品質好壞,及判斷教科書是否適合選用者的需求(張祝芬,1994),所以如何建 立及找出適合的評鑑規準是教科書評鑑的要點。黃政傑(1994)認為教科書審查 標準的建構,必須把握有效、可行、適切、客觀、周延等五項原則。

而有關於教科書的評鑑規準國內外已有許多文獻可供參考,像是Gall(1981)

提出的評鑑規準分為四大部分,分別說明如下:

1. 發行與費用:考慮作者是否合格、費用是否合理、購買程序及師資訓練 等。

2. 物理屬性:考慮美感、耐用性、成分(教學指引、習作、影片等)、材 料品質(紙張、裝訂、是否反光)等。

3. 內容屬性:考慮教學目標是否清楚、多元文化觀與性別角色是否具備、

範圍順序是否合宜及有無時效性。

4. 教學屬性:考慮評量設計、可理解性、配合性、個別化(適合不同學習 者)、教學效果、教學型態是否有趣、先備條件是否明確說明、是否具 可讀性、教師及學生角色主動或被動等。

DuKe(1985)則提出六項評鑑的要點如下:

1. 物理特性:紙質、裝訂、插圖、結構外觀、耐用性、聲音、顏色的品質。

2. 目標:是否清楚敘述、有無與主題一致、是否適當。

3. 教學的應用:學生能否參與、學生能力能否擴展、與其他科目的相關程 度、無經驗教師的使用性、學生創造發展的活動等。

4. 內容評鑑:適合於群體的目標、正確性、發展批判思考、寫作技術良好 等。

5. 範圍與順序:涵蓋基本能力、教師手冊的使用、教材的補充資料等。

6. 文化敏感教材的處理:包括人種、性別、宗教及其他等。

國內的學者黃政傑(1990)亦有提出選用規準如下:

1. 發行:教材自發展至成品出現、推廣等程序。

2. 外表:課程材料的物理特性。

3. 內容:包括事實、概念、原則、理論、方法、程序、價值、角色等。

4. 教學:指教材是否便利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5. 效果:(外在規準)實際產生的效果。

6. 學生:對象、動機興趣、未來進路、可讀性、可理解性等。

7. 教師:教學指引、使用條件、必備能力、激發研究、調整方法、教師角 色等 。

8. 其他:簡介、提示、實例、問題、操作、練習、測驗、回饋、內容歸納、

自學指導。

歐用生(1995)提出的評鑑和選擇教科書的一般效標如下:

1. 物理特性:外觀、印製、字體、裝訂、紙張。

2. 內容屬性:理論基礎、目標、均衡、範圍和順序、主題選擇、知識正確 性和時效性、潛在課程。

3. 使用屬性:可讀性、可理解性、分量(是否適合教學時間)、評量形式、

教學型態、相關教材。

4. 發行屬性:發行者、作者、發行日期、費用、附屬性質、研究發展。

綜合上述國內外文獻不難看出,大部分教科書評鑑規準是就整本教科書分析而 訂,大致可分為內容、教學、物理、發行等四大部分。而本研究是針對教科書中 之特定概念(電路學概念)來分析評鑑,所以著重在內容屬性的分析。

三、教科書的相關分析

教科書的設計,因涉及教育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時數、學生程度等不同的 因素,因此任何教科書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梁榮財,1995)。Collette 和 Chiappetta (1989) 認為一本完整的教科書應包含內容、組織、閱讀層次、瞭解 科學概念和原理原則、教學方法、圖表說明、每個章節後面的作業及進一步的研 究資料、實驗活動及手冊、教師手冊、索引及詞彙、裝訂容貌共 11 項。教科書 的內容分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藉以提供多元的訊息給使用者及課程設計者參 考。

李宗薇(1997) 指出教科書外表的美觀與裝訂的精緻固然能吸引學生的目 光,有一定的外在效度,但教科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教材與相關教學活動,唯有 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兼具知識與趣味的圖文內容才能吸引學生閱讀,達到教學目 標。

近年來因教育改革之潮流,國內有關國小教科書的研究日益增多,藍順德

(2004)研究民國七十三年至九十二年間,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 指出國內有關中小學教科書的研究,從四十五學年至七十二學年,研究生之論文 只有3篇。但自七十三學年至九十二學年總計有272篇,以數量而言,逐年增加之 趨勢十分明顯,而前十年(73-82)僅有37篇,八十三至八十七學年的五年裡有 46篇,最近五年(88-92)則有189篇,尤其最近二年(91-92),每年均有50篇 以上,顯示近年來國內教科書研究之數量已大幅成長,推論此現象應與教科書開 放政策有密切關係。將272篇論文分為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與教科書發展過程研 究二大類,其中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有169篇,已超過總數之六成,顯見國內 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以內容分析之研究佔大多數。

其中針對自然科學教科書做內容分析,如:劉昭宏(1995)觀察我國國中理 化教學中教科書的應用情形,研究結果指出在升學制度下,教科書對於理化教學 的影響力很大。教科書中的圖片、習題、與實驗部份,是目前最被認同、也是使 用率最高的部份。任課老師的做法與看法,深深影響到學生應用教科書的情形與 對教科書的看法。

黃瓊瑱(1996)對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內容之科學知識本質進行研究,發現 自然科教科書之課本內容,在文字敘述上涉及科學知識本質的比重很少的(僅佔 0.084%)。

吳美蓉 (2000)根據:(1)發行與費用、(2)物理屬性、(3)內容屬性、(4)教 學屬性等四項屬性,分析國立編譯館的自然課本第五冊教科書,結果發現沒有一 本教科書是十全十美的。

陳甲辰(2001)以科學教育目標來分析國小審定本自然科教科書,亦針對教 科書內容關於科學過程技能進行研究,發現科學過程技能所佔的比例以觀察、操 作處理、記錄資料、測量,所佔的比例較多。

鄭文光(2003)針對國小自然教科書中之「月亮」單元做內容分析,發現在

教材結構方面:「月亮」單元所需各項先備知識應提前教授。在教材內容方面:

朔望月與農曆日期關係的描述,不符合科學事實。關於月亮觀測面對南方的提 示,易引發學生的迷思概念。

邱玉如(2003)以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做內容分析,發現各書之印 製與版面設計等物理屬性頗為接近,頁數、紙質與定價的差異頗為懸殊,科學家 的國籍以西方科學家為多數,不同版本之科學史與科學本質的含量差異頗大。

曾郁庭(2004)設計 14 個內容分析類目:單元頁數、主題概念、科學史實、

實驗、科學方程式、計算、圖片、表格、名詞定義、材料、器具、操作、活動、

問題等,藉以分析九十二年二月底以前審定通過之國一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教科書,六個版本共 12 冊之教科書內容。研究發現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之主題概

問題等,藉以分析九十二年二月底以前審定通過之國一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教科書,六個版本共 12 冊之教科書內容。研究發現各版本教科書內容之主題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