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相關名詞 之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針對各部分詳細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國內外科學教育界認為「對科學本質有充分的了解」是具有科學素 養公民的重要表徵(教育部,民 92;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 1989)。因此,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柯 玉婷,民 88)。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已成為現代科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因此增進對科學本質的了解,是學生具備科學素養所必要的學習目標(柳信榮,

民 91)。對科學教師與其學生教授科學本質已成為目前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

(Alters, 1997)。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生及教師對於科學本質的觀念是破碎、不完整的,仍然停 留在傳統的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上。例如:丁嘉琦(民 88)的研究發現學生相信 科學知識及科學研究是絕對且正確的;科學家從事客觀的工作以揭露自然定律和 事實;科學理論在持續的檢驗和確證下會變成定律;科學定律和社會的法律相同 等觀點。

充分的理解科學本質有助於我們對科學真實面貌的瞭解,提高對科學理想與 道德的信心,對科技社會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同時不致於因為對科學的誤解,影 響對我們對科學與科技發展的觀念與態度(王靜如,民 90;AAAS,1993)。然 而不同的科學哲學觀點造就了不同的科學本質觀,科學本質的內涵也一直不斷的 跟著改變(江維信,民 89)。

科學哲學對知識的主張,深深的影響著科學教育的發展、科學教育學者對科 學教育與其教學實務的思考、科學家對知識的態度(何俊青,民 84;莊淑琴,民 89;Abimbola, 1983)。所以它可以說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許玫理,民 81;

莊淑琴,民 89;Shapere, 1987);然而科學哲學是一個動態的、轉變中的領域

(Abimbola, 1983)。故其對於科學知識的判斷標準,也會因為不同的立場而有多 種的論點(廖應慈,民 92)。

Smith 和 Scharmann(1999)將科學家與哲學家所陳述科學本質內容分成兩 方面:1.科學研究的目的與過程;2.科學理論的價值判斷標準。科學研究的目的 與過程方面,有五項特徵:(1)經驗性(以直接或間接的觀察為基礎)、(2)可 測試性(有事實根據的)、(3)重複性(可重複檢驗的)、(4)暫時性(舊的理論 可以被新的證據推翻)、(5)自我修正性(排除錯誤);在科學理論的價值判斷標 準方面,可分成七點:(1)解釋力(the largest explanatory power)、(2)預測力

(predictive power)、(3)創造力(fecundity)、(4)包容性(open-minded)、(5)

簡明性(parsimony)、(6)邏輯一貫性(logical coherence)、(7)質疑性(skepticism)。 近年來,國內外科教界對於科學本質的相關研究不少,大多是直接調查受試 者的科學本質觀點(例如:許玫理,民 81;丁嘉琦,民 88;江維信,民 89;王 靜如,民 90;柳信榮,民 91; Lederman, 1992; Pomeroy, 1993; Tsai, 2002)。然 而科學本質涉及科學的認識論及社會學,科學式認知的方式,或是對於科學知識 與其發展固有的價值與信念(Lederman, 1992);此外廖雁慈(民 92)認為要了 解個人科學本質的觀點,應針對科學本質所涉及的內容加以深入探討,也就是針 對個人對科學理論與其發展固有的價值與信念進一步深究,因此對科學理論的評 價是理解科學本質的一個重要向度。本研究針對大學生對科學理論與其發展固有 的價值與信念進一步探究,以了解大學生的科學本質觀點。

目前國內學者對於學生或教師在科學本質之理解與教學的相關研究,主要著 重於引介或修改西方學者的評量工具,關注於「通則性」的科學本質命題,例如:

科學知識具有暫時性、做科學沒有唯一的方法、觀察是理論負載等等(巫俊人,

民 94)。此外,國內對於科學理論評價之觀點的相關研究,已趨由多向展開進行

(例如:廖應慈,民 92;陳雅惠,92;陳時平,民 94;巫俊人,民 94)。其研究 對象皆為教師,而關於大學生對科學理論評價之觀點的相關研究卻是付之闕如,

此亦為值得研究探討的部分,故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陳時平(民 94)採用 Q 方法(Q methodology)來探究職前與在職教師對科 學理論所持有的價值觀,以量化的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分別以「理論的建立過 程」、「理論的形式」、「理論對生活的影響」、「理論的功能」、「理論與其他理論的 互動」與「社會因素」等六個向度來探討教師對科學理論評價觀點,結果發現教 師的觀點傾向於傳統科學哲學觀點,與廖雁慈(民 92)之研究互相呼應。該研究 並且以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萃取出五個因素,分別命名為「理論對生活 的影響」、「理論的形式」、「理論與其他理論的互動」、「科學社群」與「理 論的功能」,本研究即以此五個因素作為問卷之向度。

此外,巫俊人(民 94)指出不同的科學理論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探究教師或 學生對於競爭理論的傾向時,應注意研究對象是否了解不同理論的內容,否則研 究對象可能只是憑著膚淺的印象或大眾的評價做決定。因此本研究工具以情境式 問卷取代條列式問卷,應能讓受試者更理解題意,做出明確的判斷,使研究結果 更具可靠性。

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正面臨革新的挑戰,本研究將採用問卷方式來分析大學 生對科學理論評價的觀點,以量化的方式針對大學生對科學理論評價觀點進行統 計分析,期盼能了解大學生所持的科學理論評價觀點,提供科學課程的修訂與發 展之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