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整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問卷回收後,將受試者所填答的資料,作初步的整理,刪除未答題過多、填 答過於規律之無效問卷,將剩下的有效問卷予以整理、分類,並進行資料的編碼、

登錄與核對等步驟,資料建檔後,以統計軟體SPSS 10.0 版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 與考驗。資料編碼與統計分析詳細說明如下:

一、資料編碼

本研究依受試者的基本資料予以編碼,如下所示:

(一)性別:「男」=1,「女」=0。

(二)系別:「理工科系」=1,「非理工科系」=2。

二、統計分析

(一)以描述性統計觀察各題填答分佈;採用百分比次數分配法,分析受試者背 景資料之比例及得分分佈情形。採用平均數、標準差以瞭解不同的自變項 在依變項的得分情形及差異情形。

(二)為了瞭解不同背景的大學生對科學理論之評價是否有顯著性差異,以「性 別」、「系別」兩項因子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三)變異數具有同質性,是進行變異數分析時的重要假定,所以須先進行同質 性檢定,若同質性檢定結果未達顯著,才能進行變異數分析。

(四)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後,若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達到顯著水準,再進 行單純主要效果之考驗;若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則觀察因子之 主要效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將針對所獲得的樣本資料作統計的分析整理,並就分析的結果提出解釋 與討論。在第一節中先概述樣本的背景資料及說明本研究問卷各題目之方向性與 得分之意義,並且探討大學生對科學理論評價的傾向;第二節至第六節則分別對

「理論對生活的影響」、「理論的形式」、「理論與其他理論的互動」、「科學社群」

與「理論的功能」等五個向度進行分析;第七節針對本章各節的結果進行綜合討 論。

第一節 大學生對科學理論評價之傾向

本節先概述樣本背景資料,再說明「大學生對科學理論之評價問卷」各題目 之方向性及得分意義,最後根據大學生在各題的得分情形,探討大學生對科學理 論評價之傾向。

一、樣本背景資料概述

表 4-1-1 問卷調查樣本數與回收情形

學校類別 寄出問卷 回收問卷 有效問卷 回收率(%)

A 校 154 136 129 83.77

B 校 70 53 47 67.14

C 校 125 121 116 92.80

D 校 90 13 13 14.44

E 校 120 110 103 85.83

合計 559 433 408 72.99

本研究樣本來自於五所教育大學的學生,研究者共寄出 559 份問卷,回收 433 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 25 份,有效回收率 73.0%,如表 4-1-1 所示。研究者依據 樣本的的性別、系別等項目做為分類,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 4-1-2 所示,

在 408 位受測的學生中,理工科系背景的學生有 172 位(42.2%),約佔全部受測 學生的四成,其中男生有 81 位(19.9%),女生 91 位(22.3%);而非理工科系 背景的學生有 236 位(57.8%),約佔全部受測學生的六成,其中男生有 51 位(12.5

%),女生 185 位(45.3%)。所以,在所有的受測學生中,以非理工科系的女生 所佔的比例最高,而以非理工科系的男生所佔的比例最低。

表 4-1-2 樣本背景描述及分佈

理工科系 非理工科系 合計

人次(人) 百分比(%) 人次(人) 百分比(%) 人次(人) 百分比(%)

81 19.9 51 12.5 132 32.4

性 別

91 22.3 185 45.3 276 67.6

合 計 172 42.2 236 57.8 408 100

二、科學理論評價問卷各題目之方向性及得分之意義

本研究工具為情境式問卷,問題呈現方式是以甲、乙兩人對科學理論的某一 判斷準則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支持或反對該準則的理由,題目的形式則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方式依支持程度由「甲」至「乙」分別給予 5 至 1 分。分數越高,

表示受測者越傾向甲的觀點,表 4-1-3 為本研究問卷各題之方向性及得分所代表 之意義。

表 4-1-3 科學理論之評價問卷各題目之方向性及得分之意義

8.科學理論的內容是否淺

三、大學生對科學理論評價之傾向

大多傾向於中立的觀點,並未具有個人獨特的看法。

以標準差來看各題看法的歧異性,由表 4-1-4 可得知,得分標準差介於 0.74

~1.15,而標準差大於 1.00 的有第 2、3、5、6 題共 4 題,其中以第 2 題的標準 差最大(1.15),顯示大學生在「道德倫理的問題」、「提出者的聲望」、「發 表的期刊」及「理論的形式」等問題,彼此之間的看法較不一致;另一方面,第 7 題的標準差最小( .74),表示大學生在科學理論能否「促進科技發展」的意 見較為相同;相較之下,大學生在「科學社群」此向度的看法較為不同,各向度 得分情形分析如下:

在「理論對生活的影響」向度方面,第 2 題「道德倫理的問題是否會影響科 學理論的重要性?」得分平均數為 2.71(SD=1.15),即大學生的觀點比較偏向

『道德倫理的問題不會影響科學理論的重要性』;第 7 題「科學理論是否能促進 科技發展?」得分平均數為 3.07(SD= .74)與中間值 3.0 相當接近,即大學生的 觀點傾向中立,比較偏向『能促進科技發展的科學理論較為重要』;第 11 題「科 學理論是否需要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得分平均數為 3.17(SD= .99),即大學 生的觀點比較偏向能『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的科學理論比較有價值』。

在「理論的形式」向度方面,第 6 題「科學理論的形式應以公式呈現或是以 文字呈現?」得分平均數為 2.94(SD=1.00)與中間值 3.0 相當接近,即大學生的 觀點傾向中立,比較偏向『以文字所呈現的科學理論較為重要』;第 8 題「科學 理論的內容是否淺顯易懂?」得分平均數為 2.87(SD= .98),即大學生的觀點比 較偏向『內容是否淺顯易懂不會影響科學理論的重要性』。

在「理論與其它理論的互動」向度方面,第 12 題「新科學理論與舊理論的 關係是延伸還是推翻?」得分平均數為 2.87(SD= .83),即大學生的觀點比較偏 向『能推翻先前舊理論的科學理論較為重要』;第 13 題「科學理論是否被後續

的理論推翻?」得分平均數為 2.19(SD= .89),即大學生的觀點比較偏向『已被 推翻的科學理論更有價值』。

在「科學社群」向度方面,第 3 題「科學理論提出者聲望的影響力?」得分 平均數為 1.87(SD=1.00),即大學生的觀點比較偏向『聲望不會影響科學理論 的重要性』;第 5 題「科學理論公開發表於科學專業期刊或一般期刊?」得分平 均數為 3.40(SD=1.05),即大學生的觀點比較偏向『發表於專業期刊的科學理 論比較重要』。

在「理論的功能」向度方面,第 1 題「科學理論是用來解決人類社會問題或 是用來解釋自然現象?」得分平均數為 3.05(SD= .99)與中間值 3.0 相當接近,

即大學生的觀點傾向中立,比較偏向『能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科學理論較為重 要』;第 4 題「科學理論解釋範圍大小的重要性?」得分平均數為 3.08(SD= .76)

與中間值 3.0 相當接近,即大學生的觀點傾向中立,比較偏向『解釋範圍大的科 學理論較為重要』;第 9 題「科學理論是否具有預測性?」得分平均數為 2.91

(SD= .95),與中間值 3.0 相當接近,即大學生的觀點傾向中立,比較偏向『是 否具有預測性不會影響科學理論的重要性』;第 10 題「科學理論有無激發後續 的研究?」得分平均數為 3.43(SD= .86),即大學生的觀點比較偏向『能激發後 續相關研究的科學理論比較重要』;第 14 題「科學理論是無意間發現的或是透 過假設驗證而得到的?」得分平均數為 2.95(SD= .88)與中間值 3.0 相當接近,

即大學生的觀點傾向中立,比較偏向『透過假設驗證而建立的科學理論較為重 要』。

第二節 理論對生活的影響向度之分析

本向度所欲探討的內容是大學生對於科學理論在日常生活的層面,其所持有 的評價觀點,並針對向度內的 3 個題目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與考驗。

一、各題選答項目之分配

表 4-2-1 「理論對生活的影響」分量表選答項目分配表

分數

5 N(%)

4 N(%)

3 N(%)

2 N(%)

1 N(%)

平均 SD

2 30(7.4) 86(21.1) 77(18.9) 166(40.7) 49(12) 2.71 1.15 7 12(2.9) 83(20.3) 241(59.1) 65(15.9) 7(1.7) 3.07 .74 11 35(8.6) 119(29.2) 152(37.3) 86(21.1) 16(3.9) 3.17 .99

本研究「理論對生活的影響」向度共包含 3 題,表 4-2-1 為各題之選答項目 分配表。第 7 題和第 11 題的平均分數在 3 以上,表示大學生的觀點較偏向甲方;

而第 2 題的平均分數在 3 以下,表示大學生的觀點較偏向乙方。各題分析如下:

(一)第 2 題「道德倫理的問題是否會影響科學理論的重要性」之分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學的進步帶給人類生活許多的便利,但也帶來 許多棘手的道德倫理問題。例如:質能互換的理論引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核子危 機、複製技術的發展引起人類倫理上的恐慌;而在美國新的科學課程計畫《Project 2061》中,對科學的世界觀之描述亦提及從事科學應考慮倫理的問題(AAAS,

1989)。由表 4-2-1 可得知,第 2 題「道德倫理的問題是否會影響科學理論的重要 性?」得分平均數為 2.71(SD=1.15),有五成多(52.7%)的大學生填答 1 和 2

(偏向乙觀點),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比較偏向『道德倫理的問題不會影響 科學理論的重要性』,另外有 18.9%的大學生填答 3(中立的觀點),而填答 4 和 5(傾向道德倫理的問題會降低科學理論的重要性)之大學生佔 25.5%,顯示 偏向甲觀點的人數較少,與近代科學本質觀所強調從事科學必須要考慮倫理的原 則有所差異。

就本研究對於道德倫理問題持有不同觀點之人數百分比而言,與許玫理(民 81)和廖雁慈(民 92)等人之研究結果有所不同;許玫理之研究結果發現,有 63.7%的科學教師認為科學研究應該是中立的,人只要謹慎使用即可,而有 22.7

%的科學教師認為科學研究如果會傷害大自然或人類就應該要停止;廖雁慈的研 究結果也指出,有 59.4%的受訪教師站在中立的立場,有 34.4%受訪教師認為沒 有引起道德倫理的理論較為重要,只有 3.1%的受訪教師認為引起道德倫理這方 面問題的理論是比較重要的理論;此外,陳時平(民 94)針對 121 位教師所進行 Q 分類分析,在 36 項科學理論所具備的條件裡,「該理論所帶來的科技發展會 引發社會倫理的問題」此條件之重要性排序第 18 名,顯示與其它條件相較之下,

教師對「社會倫理的問題」持中立的觀點;上述之研究結果均顯示出教師大多未 持有近代本質觀點-從事科學必須要考慮倫理的原則。值得注意的是,此題得分 的標準差為 1.15 是 14 項題目中最大的,也顯示出大學生在「道德倫理問題」的 看法有較大的歧異性。

(二)第 7 題「科學理論是否能促進科技發展」之分析

ㄧ個完善的理論加以綜合運用,除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之外,也可加快推動科

ㄧ個完善的理論加以綜合運用,除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之外,也可加快推動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