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進行雙北地區國中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調查。本章共分四節,

依序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解釋以及研究範圍與限 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媒體無所不在,影響深遠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生活中,媒體幾乎無所不在!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

解,不再只是透過書面文字的訊息,更多是透過強而有力的聲音或影像(Thoman

& Jolls﹐2005),從電視、網路、廣播、報紙、雜誌到電影等等,人們經常性的 接觸各類媒體,花費許多時間與金錢在媒體上,經由媒體獲取訊息、娛樂、教 育文化,甚至透過媒體表達意見, 成為公民參與的重要管道,正如 Roger Silverstone(1999)曾說:「現在的媒體位居人們經驗的核心,並且決定我們是否 有能力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此些現象在在顯示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媒體!

根據 NCC〈廣播通訊事業概況總覽〉(2010)資料顯示,以國內合法傳播事 業的概況統計,也可看出傳播媒體的普及性和影響力:2010 年第 1 季無線廣播 共 172 家、無線電視 5 家、衛星頻道及有線電視有 60 家、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共 107 家(國內有 79 家、境外有 28 家),擁有總頻道數高達 231 台,數量繁多;

另外,2010 年 3 月調查 3G 行動通信網路的普及率,達 71.7%,可見現代人隨時 隨地接觸媒體的機會大大增加,它如同空氣一般密佈在我們的生活周圍,無形 中強化了媒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媒體在今日已經不是影響人們的生活,媒體 本身就是人們文化的一部分(Thoman﹐1999)。

長久以來,學校一直被認為是教育的代名詞,但時至今日,學習方式已經

穿透了學校的圍牆,不僅撼動了學校教育的權威地位,家庭教育的功能也在逐 步瓦解中,媒體教育的角色已直逼傳統的「第一教育體制」(徐明珠,2007;楊 洲松,2003)。媒體是一個教育環境,每個人都透過媒體來認識這個世界,體認 人、事、地、物與自己的關係,無論我們是否感受到媒體對我們的影響,我們 與他人已透過複雜的媒體互動關係,以及其所建立與型塑的社會,整合成為現 今日常生活的樣貌(吳翠珍、陳世敏,2007)。然而,傳播媒體的大眾思想與行 為的滲透力相當強,從正面而言,可以塑造大眾文化;從負面來說,媒體也會 影響到社會與家庭的和諧(張宏源,2001)。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隨處可及的 媒體會為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影響,端看人類如何使用媒體來決定!

當這些多樣的媒體已經是我們獲取資訊及與他人溝通的基本,媒體在公民 社會裡愈形重要,且媒體識讀能力已成為積極、成熟公民所具備的重要能力之 一(as cited in Nijboer & Hammelburg, 2010);甚至學者 Hobbs(2005)指出,通訊 和教育領域交集所產生的媒體識讀將是一個新興議題,並在整個二十一世紀初 期更加茁壯;當我們具備了媒體識讀能力,你可以去建造你想要的世界,而不 是任由媒體創造他想給你的生活(Potter, 2010)。

二、媒體識讀能力 100 學年度正式納入國中小課綱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所提出的「公民關鍵能力」有三個維度,其中第一項即為「能使 用工具溝通」,包含資訊科技(媒體)的正確使用,另外,美國規劃培育二十一 世紀人才核心能力之架構,也強調「資訊、媒體與科技能力」(張鈿富,2009),

這表示各國教育對媒體識讀與運用能力的重視。而我國教育部於 2002 年 10 月 24 日公佈《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2002),希望透過媒體素養教 育的機制,強化全民對媒體的釋放與賦權,以建立一個「健康媒體社區」(Healthy Media Community)。並在 2003 年 6 月正式成立媒體素養教育委員會,其後於 2008

年 5 月公布微調後的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增加媒體識讀基本知能,並在 100 學年度成為正式教科書內容。此一政策推動的過程,教育部、世新大學與富 邦文教基金會,成立「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專案小組,透過媒 體素養教學手冊的研編、種子師資及種子學校培育、100 場巡迴講座、到校服務 等各項媒體宣傳與活動推廣,期待讓媒體素養教育落實於國民中小學。

政府透過現行教育體系推展媒體素養教育,無非就是要讓國民中小學的學 生,培養可以帶得走的媒體識讀能力,自教育部 2002 年公佈《媒體素養教育政 策白皮書》至今,也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我們的孩子是否已經具備媒體識讀 的基本知能了呢?正是研究者想要了解與探究的議題。

貳、研究動機

一、教學現場發現國中學生受媒體影響甚鉅

研究者在教學場域中的實際經驗,深刻體會國中學生受傳播媒體的影響甚 深。在一次向國中七年級學生解題的過程中,討論到女性演藝人員以露出「事 業線」與否決定所占的媒體版面大小,原本是在說明對女性的物化及性別不平 等現象,研究者卻發現在國中學生的觀念裡,女藝人露出「事業線」來搏取版 面本來就是理所當然,因為電視和報紙都是這樣,沒有物化女性的問題,此一 狀況,實在令人憂心。

此外,研究者本身任教於臺北市的國中,曾擔任導師職務。發現全校導師 早自習進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請全班同學將身上的手機繳交出來,由導師統一 保管,等到放學再發還學生;此一舉動在二十年前的國中教室,幾乎不可能發 生,這現象說明了受通訊科技快速發展的影響,現在的國中學生「人手一隻手 機」的狀況,變得不再稀奇,甚至手機配有上網功能的情形,也有漸增的趨勢。

從前,孩子學習的對象是父母、師長,現在卻是由商業媒體打造,提供他們角 色典範(林倖妃,2011),國中學生與媒體的連結關係越是緊密,媒體識讀能力

的培養就越是刻不容緩!

二、缺乏區域性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的相關研究

根據研究者在 101 年 10 月至「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的查詢,於 搜尋主題中鍵入「媒體識讀」及「媒體素養」兩個關鍵詞,共可找出 86 篇國內 相關學位論文的發表,經過整理歸納,發現論文題目主要與學生媒體識讀能力 相關的占了 17 篇,與教師相關的占了 16 篇,其餘還有和被視為閱聽人的社會 大眾相關,以及與媒體或媒體非營利組織本身相關的研究,而占最多的主題是 媒體識讀課程與教學的行動研究。

進一步分析與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相關的 17 篇論文中,對象為幼稚園的有 1 篇,國小的有 8 篇,國中的有 2 篇,高中職的有 3 篇,大學學生的則有 3 篇。

研究對象為國中學生的主題仍為少數,且其中對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調查 只限於新北市和基隆地區。

當然,以「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為平台搜尋相關研究,必定會 有所疏漏,但就同樣身為研究生的研究者而言,不失為一客觀的參考準則,從 中發現以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為研究題目者已占少數,又研究地區以單一縣 市為主,更無將研究地區設定為雙北地區的研究;研究者認為臺北市、新北市 兩個區域的地緣關係接近,人口密度居全臺之冠,是臺灣政治、文化、商業、

娛樂、傳播等領域的中心,而在國中階段的教育政策常形成策略聯盟,就升學 的考區畫分亦為同一考區(基北區),也可說是台灣的首善之區,研究者好奇此 地區的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現狀,有調查之必要。

三、欲了解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現況

由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委託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策劃執行的「2008 全 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顯示,電視(佔 97.3%)及網路(佔 90.2%)

是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媒體,近半數(53.9%)青少年一週內曾閱讀雜誌,近 5

成(48.9%)青少年一週內曾收聽廣播節目,另外,73%的青少年有手機,平均 1.3 年汰換一支手機。由以上數據可知,當今社會媒體的發展已經成為影響人們 生活的重要因素,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現今青少年形成世界觀、

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影響源頭,青少年已然成為媒體時代的「原住民」,媒體 更被稱為「看不見的學校」(党靜萍,2008)。

因此,培養青少年成為耳聰目明的觀眾或讀者,必須對媒體有深入的瞭解,

不再消極地閱讀和接收媒體訊息,而能積極「解毒」與「解讀」媒體,成為主 動的閱聽人(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2001);然而,「使用」媒體和「會 用」媒體,是否能畫上等號呢?研究者想透過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現況的調 查,窺知一二。

四、了解不同背景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差異以提供教學助益

對於教學現場的教師而言,提升學生能力是首要目標。從教案設計的流程 可知,教學者必須先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才能以此為基礎,讓學生的學習產 生伸展跳躍(佐藤學,2012)。

由於國中學生可能因為不同的性別、就讀年級,或來自不同的學區、不同 的家庭背景,而在媒體使用行為上有所差異,這是在教學現場的教師無法得知 的,因此,研究者欲透過對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調查,了解個人背景變項 及媒體使用習慣不同,在媒體識讀能力上是否產生顯著差異,將研究結果提供 教師作為教學設計時的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