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為了因應社會文化的變化,國內對於教育改革的推動始終未曾停止,民國 91 年正式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國中小課程的科目與內容整合為同一主軸,

目的在使學生能獲得連續而統合的學習和知識,期許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並 融入終身學習價值觀,希望促成學生瞭解及分析知識的能力(教育部,2001)。

繼「九年一貫」之後,民國 103 年正式推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目標在 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厚植國家競爭力、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強化學生學習 成就評量機制以確保基本素質等(引自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2011)。九年一貫及十二年國教強調的精神及重點是使學生能獲得更多元的能力,

提升學生對科學教育的興趣,並讓教師提升自己的學科教育專業能力。因此,教 育現場中的教師需具備教學專業,活化教學活動而不死板、教學評量多元、讓學 生學習表達,創造帶著走的能力,將每個孩子都帶起來,以擁有好的學習成效。

然而,在傳統教學當中,想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通常都是利用紙筆測驗 所得的成績作為評斷標準,只是,紙筆測驗是否真的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引 發學習動機,增加學習成效嗎?其實並不一定。因此,在教師一味依賴紙筆測驗,

而少了在課堂學習中的立即觀察回饋,課堂後對學生資料作小概念的診斷,師生 互動式討論與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在科學概念上的理解,沒有以上的步 驟,是不易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的。然而,若要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狀況,

似乎在學習過程當中的觀察與回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是更多於總結性評 量的。所以,若要不放棄任何學生,更需要老師在進行補救教學之前,能具體發 揮診斷與評量的能力,好讓每位學生得到適性的教學安排。

九年一貫課程中提及「教學診斷與評量不宜侷限於同一種方式……評量時機 應兼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評量結果應用於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優 缺點,藉以達成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與改善學習的效果」(教育部,2001);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計畫中說明「研發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與實作程序…教師在教學 量大多是收集學生實作獲得的學習成果作為回饋資訊,然而根據 Gallagher 等人

(Gallagher,Parker & Ngwenya,1999)的研究,目前的多元評量並未真正將評量 與教學結合在一起,而是各自獨立,使得評量結果給予的回饋可信度降低。而「融 入式評量(Embedded assessment)」強調教學和評量間的界線較為模糊(Gallagher,

2000;Wilson & Sloane,2000),教學活動即評量活動,在教學中融入口頭問答、

觀察學生肢體反應等評量方式獲得學生的學習資訊,分析所得資訊後修正教學活

研究者發現學生對於電與磁有許多迷思概念,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電與 磁概念抽象,容易根據學生自我經驗,產生許多錯誤或模糊不清的連結,因而研 究者欲藉由融入式評量能夠即時收集學生學習資訊的特性,期待在分析學生資訊 後,藉由教師教學專業,適當修正教學,使學生能藉由教師的教學活動,獲得正 確的知識、產生理解即能夠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