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嬰幼兒按摩是 0~3 歲嬰幼兒保育技術中普遍被運用的技巧,是 東方古老民族文化的傳統育兒藝術,在印度、埃及和古希臘的許多古 蹟繪畫當中,都可以看到嬰幼兒按摩的圖像,而中國更早在春秋戰國 時代,古籍皇帝內經中即有嬰幼兒按摩(小兒推拿)的詳盡記載,但仍 屬於中醫學之醫療養生專業,並非一般家庭之育兒技術。現代,雖然 嬰幼兒按摩在許多開發中國家,例如印度、巴里島、菲律賓、南美洲、

愛斯基摩、尼泊爾、北斯堪地那半島…等仍可見到,但是,在已開發 中國家此技術逐漸成為一般家庭育兒技巧則始自 McClure(1986)創立 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並培訓講師以嬰幼兒按摩親子課程教導父母親 藉由肌膚與子女做親密的接觸,進而發展出親子間心靈密切的依附關 係。

近 20 年來,探究嬰幼兒按摩之影響的研究與論述(McClure, 1998;Dellinger-Bavolek, J. 1996; Muscarella, E.1996; Scafidi, etc. 1990; Schneider, 1996;Cigales, etc. 1997; Field, 1995;

Lundy, etc. 1996; Malphurs. etc. 1996; Molloy, 2000; Montague, 1986; 鄒國英, 2000)肯定了嬰幼兒按摩對幼兒的好處。例如,促進 發育、放鬆、提高身體自覺、促進血液、荷爾蒙、淋巴與消化系統循 環、提昇肌肉發展以及增進睡眠品質。此外,對於運用嬰幼兒按摩的 父母,嬰幼兒按摩亦幫助他們增進親子關係與增加親子一對一互動之 機會,並且提昇親職的自信與能力(Lappin, 2005; Lapin &

Kretschmer, 2005; Pardew, 1996; McCarthy, 2004)。研究顯示,

有親職自信與能力的父母親能培育子女安全型依附感、合作性、守 法、與高學習成就。相反的,缺乏親職自信與能力的父母則容易培育 子女不合作與偏差的行為(Belsky, 1990; Collins, Maccoby, Steinberg, Hetherington, & Bornstein, 2000;Guidubaldi &

Cleminshaw, 1989; Maccoby & Martin, 1983)。此外,正向的親職 自信與能力對子女正向的影響極為長遠,研究指出,直至青少年時 期,正向的親職自信與能力仍可在子女的學科能力、心理發展以及利 社會行為塑造有利之影響(Baumrind, 1967, 1989, 1991; Dornbusch, Ritter, Leiderman, Roberts, & Fraleigh, 1987; Lamborn, Mounts, Steinberg, & Dornbusch, 1991; Steinberg, 1990; Steinberg, Elmen,

& Mounts,1989)。

Lappin (2005)針對一位學習嬰幼兒按摩的母親探究其親職能力 的改變,在沒有學習嬰幼兒按摩之前,此位母親與嬰兒的關係冷淡,

且排斥照顧嬰兒,她多半的時間將嬰兒孤單地放在床上,沒有任何肢 體的互動,嬰兒對母親的反應也趨於平淡無表情。而學習嬰幼兒按摩 後提升了此位母親的親職能力,增加她的保育知識,她開始主動逗弄

嬰兒,以兒語的方式慈愛地和嬰兒說話,也開始將嬰兒抱入胸懷,母 嬰關係也明顯改善。

由上可知,嬰幼兒按摩的好處及其對親職能力的影響。其實台 灣傳統民俗也有嬰幼兒按摩的習慣。傳統婦女以黑麻油為新生兒去胎 脂,是一項母傳女的養育技術,然而台灣近代因為社會經濟與家庭結 構的變遷,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已被父母與子女為主之核心家庭所取 代,因此,家庭中藉由母傳女、婆傳媳代代相傳嬰幼兒教保的親職教 育機能已逐漸地消失,父母親之親職知能轉而需要由家庭外的機構所 提供。

除了小家庭之父母需要親職教育以傳承育兒教養知能外,學者 指出未婚媽媽、單親家庭、隔代教養之祖父母、外籍配偶、未成年父 母以及家庭暴力者都需要接受親職教育(郭靜晃,2005;黃秋玉、張 晏翎 2006;黃秋玉等,2006;),遺憾的是,這些對象亦是台灣社會 文化變遷下,快速增加的人口(韓嘉玲,2003;郭靜晃,2005;內政 部統計處;潘維剛 2001;張明正,1999)。而研究雖然肯定親職教育 的功能,卻也指出我國親職教育內容系統性建構的欠缺。

近年來,已有少數學者探討嬰幼兒按摩納入親職教育課程的影 響,以傳統小組(1~4 對)親子傳授方式教導研究對象,探討嬰幼兒按 摩對特殊族群-新住民、青少年父母、瞌毒少女的親職能力影響(Bardi, 1996; Lappin & Kretschmer, 2005; Porter & Porter, 2004),研 究並未著墨於課程發展與教學應用等教育專業層面。因此,嬰幼兒按 摩課程仍為一高成本之一對一或一對小組模式之課程。

在台灣,雖然嬰幼兒按摩是傳統的保育技術,但是亦是一逐漸 消失被現代父母遺忘的傳統,考其原因,在傳統母傳女、婆傳媳之家 庭功能勢微後,嬰幼兒按摩並未被廣泛地推廣,而推廣的最好方式即 為納入親職教育。本研究嘗試將嬰幼兒按摩課程發展為一有系統的團 體親職知能訓練課程,將國際性僅針對已為人父母之嬰幼兒按摩課程 (IAIM,1986)發展為包含台灣社區第一級預防功能之一般性親職教育 課程,使尚未為人父母者亦能接受此課程。

此外,國際性課程亦需經過本土化才能達到國民教育的目的。

我國學者黃政傑(2006)指出,教育需要在本土化與全球化間找到平衡 點,透過本土化啟發國民的主體意識,使其關切自己國土所發生的 人、事、物,而透過教育的全球化則使地球村之居民文化能趨於同質 性和一元化,過度強調教育的本土化則將缺乏世界觀,而過度著重教 育的全球化則難避免被西方主流強勢文化的主宰。課程與教學是教育 的核心,因此本研究在以嬰幼兒按摩做為親職教育改革的同時,以建 構一本土化與全球化之課程與教學為目標,瞭解台灣父母親育嬰親職 能力之現況,融合國際流行之嬰幼兒按摩理論與實務,建構一台灣本

土化且全球化之親職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並探究此一嬰幼兒按摩團 體課程在無嬰幼兒參與,而以成人團體課程模式進行時,是否能成功 地保留其優點?並藉由團體式嬰幼兒按摩課程與教學之建構,推廣嬰 幼兒按摩為基礎之家庭嬰幼兒保育技術,並為我國建構系統性親職教 育之課程與教學做奠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