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況,並希望研究結果在未來能夠提供舉球員及教練在訓練或比賽時做為戰術運用的參 考,同時,也可以藉由研究數據的結果來預設對方攔網球員或是舉球員的慣性與戰術設 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舉球員在不同舉球位置組織快攻戰術的表現,並觀察在位置 與戰術應用的關聯性,以本研究的結果,做為在未來訓練及比賽時戰術的設計與應用,

來提升競賽成績表現。欲探討問題如下:

1. 探討不同舉球位置與快攻戰術在不同波次之應用情形。

2. 探討不同舉球位置之快攻戰術表現情形。 3. 觀察不同對戰結果在快攻應用上的差異。

4. 觀察靠網與離網在同性質的區域上應用快攻的表現情形。

5. 舉球位置、攻擊位置與得分情形之關聯性。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 2013 年天津東亞運中華男子排球代表隊做為分析對象,男子組參賽隊伍分 別為中華隊、日本隊、韓國隊、中國隊、香港隊共五隊,以系統性影片觀察記錄方式進 行資料處理,統計本賽會我隊在不同舉球位置時,舉球員應用快攻戰術的表現情形,其 他技術表現與得失分結果則不在此研究的討論範圍中。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僅以 2013 年天津東亞運中華男子排球代表隊為研究對象,將比賽過程透過影

片統計量化後做為參考依據。

4

2. 本研究僅以男子組單一隊伍做為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可能無法試用於其他層級之 隊伍或女子組等各級球隊。

3. 本研究僅觀察快攻戰術的應用情形,整場的戰術搭配與設計以及其他得失分狀況暫 不列入研究範圍中。

4. 本研究欲記錄之影像取得,是研究者於比賽時自行架設攝影機攝影,由後方進行全 場拍攝,可能會因拍攝角度、拍攝距離或其他人為因素而有無法判定的現象,此狀 況將以裁判最後之判決與球員動態等相關位置來協助判斷,以進行記錄分析。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不同舉球位置

Ø 本研究將前排攻擊區依照不同接球到位情形分成靠網與離網等由研究者定義的 8 個區域 (圖 1.)。

1. 靠網 (距離中線一公尺內) :舉球員在此範圍可以照原本的時間、角度與路徑進 行傳球動作,而快攻手除了在四個不同區塊的助跑路線有改變以外,起跳時間 與相關位置是不變的。

2. 離網 (距離中線一公尺外) :舉球員因距離球網較遠,在進行傳球動作與靠網時 的角度、路徑和力道都不相同;而快攻手因為舉球員位置的變化,也要機伶的 調整起跳位置,技術難度相對增加。

5

6

(圖 2.) 。

(1). A 式快攻:快攻手在舉球員正面進行近身起跳攻擊。

(2). B 式快攻:快攻手在距離舉球員正面約 2-3 公尺進行起跳攻擊。

(3). C 式快攻:快攻手在舉球員背面進行近身起跳攻擊。

圖 2. 快攻攻擊位置示意圖

舉球員 快攻位置 舉球軌跡示意線

B A C

舉球員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快攻在排球運動的重要性

扣球是排球運動基本技術之一,是必備的重要進攻技術,更是排球比賽主要得分手 段。近年來,隨著排球運動技術水準不斷的提升和規則更趨完善的修改,在比賽攻守中,

雙方在網上的爭奪就更顯激烈 (吳福明,2003;林竹茂,1995)。而在整體戰術中快攻佔有 不可或缺的地位,在第一時間進攻戰術中,它具備掩護攻擊、奇襲的能力,成為現代排 球進攻戰術的主體,它也是所有進攻戰術中首先發動的位置,以攻擊類別與型態的績效 而言,成功率最高的是有組織的戰術攻擊和三號位置快攻 (洪文平、王登基、李惠婷,2012)。

所以有效的快攻戰術往往能造成對方攔網不及,也透過掩護製造我方良好的攻擊時機,

進而扣球得分 (胡林煥等,2004)。

尤其在高水準排球隊接發球進攻時,快攻的效果比長攻好;在防守反擊時,快速反 擊的效果也比長攻好,這也需透過大量的訓練使反擊方能在防守被動的狀態將球轉換成 自己的進攻節奏。因此,世界強隊都十分重視快攻的運用與創新,這樣既可以完善我方 的戰術體系,又可以豐富進攻手段,進而提升整體實戰能力。但在快攻戰術的應用中,

需要教練或舉球員視臨場情況有意識地變化快攻節奏,如果臨場長時間保持同一快攻節 奏,同樣的位置、戰術,對方一旦適應,我方快攻的攻擊力將會大大削弱,也連帶影響 其他攻擊手的發揮 (楊江明、柯育,2012) 。但在強力排球的發展下,跳躍發球技術的產 生、運用和發展,使球的速度越來越快,力量越來越大,接發球的一傳到位率變低,防 守反擊也是如此,由此而導致組織前排令人眼花繚亂的快攻戰術也就越來越難,失去出 奇制勝的效果 (答邦俊、朱國有,2003)。

所以針對扣球的指導與訓練不應該只以長攻扣球技術為主,必須積極運用快攻掩護 策略增加進攻戰術的多樣化,達到牽制對方攔網者的效果,進而提升隊伍整體進攻技術 之侵略性 (邱榮貞、林婉婷,2007) 。要提升攻擊效率的做法之一,除了增加快攻手在不

8

同狀況下的攻擊能力與處理球能力,另外在國際上的快攻戰術也演變成開網扣球的概念,

它與後排攻擊的意義很相似,球員在扣球時距球網較遠、較開網,假設攻擊手在自身可 扣球攻擊角度固定的情況下,當開網攻擊時因擊球點離網較遠,則自擊球點延展出可攻 擊範圍相對的會比較近網時要增大許多,在遇到對方攔網時,選手便能夠因為開網所擁 有較大的攻擊範圍,不需要再運用更多的技巧,擊球手臂也不用做出大幅度的扣球動作,

便可以輕易的突破對方球員在網上的攔網區域 (胡林煥、吳柏叡、吳忠政,2004),這也 可以應用在前排的長攻位置,球員亦省略掉對於三米線踩線的顧慮,營造出後排攻擊的 效果。

小結:觀察國際間快攻戰術的發展,即便外國選手身材高大,身體素質優異,但不 見他們以靠網高打點的方式來進行攻擊,而是將擊球位置向後調整的方式來增加空間並 延長打線;反觀國內的攻擊,不僅僅是快攻手,大多數選手的攻擊點都還停留在較靠網 的位置,雖然攻擊手較好出手,但如此一來攔網者也能較準確的進行封阻,在落地時也 增加更多攻擊手跟攔網者之間可能碰撞的危險性。所以在固有的技術條件之下,如果能 夠在這些層面上有所改變,在加上我國原本保有的快速攻擊風格,在戰術上的應用絕對 可以更豐富多元。

第二節 接發球與防守進攻型態探討

從實行得球得分制之後,接發球進攻從過去只能得搶回發球權的位置提升到了直接 得分的地位,尤其在男子組的比賽,第一波進攻的得分率占 40%,如果能夠奠定在第一 波得分的優勢,則獲勝機率高,但這只是最穩定的得分型態,也可以說在高水準比賽中 應該具備的能力。雖然第一波的得分率高達 40%,但針對世青賽、國內體委盃及大專排 球聯賽的數據顯示,勝局在防守反擊的成功得分更均明顯高於負局 (張木山、紀忠呈,

2002) ,且無論男排或女排,勝局中的防反地位率高均於負局,勝負局之間相差 20%以上 (鍾秉樞等人,2000) ,接球 (防守) 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占了大部分的時間與次數,從這

9

些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勝局在第一波得分所占的比例低於負局,反而是防守反擊得分所 占的比例高於負局,客觀的指出防守反擊與接發球進攻在比賽中的關係,更反應防守反 擊在比賽中的地位 (紀進、徐雄杰、李瑜、朱唯萍,2001) 。有 86.7%的人同意防守反擊 系統仍是比賽勝利的重要因素,45.3%的人認同防守反擊是最後取勝的決定因素 (李建平 等,2009) ,這樣的結果表明,接發球進攻是累積分數與球隊立於不敗之地的首要手段,

而防守後攻擊得分才是積極獲勝的保證 (黎玉東,2001) 。

鄔燕紅 (2002) 與胡旭 (2006) 的研究指出,排球比賽中防守是進攻的基礎,進攻是防 守的持續,如果防守成功率太低,即會造成比賽的劣勢與失敗,在握有發球權的情況下 還需借助出色的防守再仰賴有效的反擊,這樣的方式才能在勢均力敵的對戰中拉開與對 方的比分差距 (胡旭,2006;張利明,2003;鄔燕紅,2002) 。而自由球員規則的增設,

也是為了增加比賽防守反擊的次數,由於自由球員在一傳和防守中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

攻擊手相對減輕在攻擊以外的其他壓力,無形的在攻守取得平衡的狀態下也增加了比賽 可看性 (李建平、莊清泉、楊聯琦,2009) 。

排球比賽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在於攻防雙方在網上激烈的爭奪,排球有著攻防結合 緊密、攻防轉換快速的特點,往往最令觀眾驚奇的畫面就在球隊執行戰術時,經過攔網-接球-舉球-攻擊得分,在短短的幾個擊球中,像是國慶活動,國軍戰鬥機畫破天際的震撼 感,球員間各司其職所創造出來的一個華麗的畫面 (李建平、楊聯琦、鄭金昌、陳和章,

2009) 。

小結:防守反擊的前線是攔網,攔網也包含在防守反擊的範圍內,有好的攔網除了 可以封阻對方攻擊直接得分以外,具有威脅性的攔網也容易造成對方失誤或是將對方強 攻化解成對我方有利的機會球,與防守反擊是相輔相成的,是促使我方連續得分的重要 環節。相較於接發球進攻只需要面對一位發球者,防守反擊包含更多不可控制之因素,

需要反應的時間更短,要考慮的範圍更大,將牽涉到團隊默契與球員處理球穩定性等各 種表現。然而防守反擊的成效,除了直接反應在比分之外,更能從這樣的表現中判斷出 隊伍能力的強弱。

10

第三節 淺談舉球員

舉球員可說是策動整個比賽節奏的核心人物,貫徹全隊戰術意識,組織與應用各種 進攻戰術,選擇最佳突破點,將球舉給適當的攻擊手,皆由舉球員視臨場戰況決定,而 不是由攻擊手來決定,甚或是教練也只能在場邊適時的給予戰術的指示 (張然,2000) 。

舉球員可說是策動整個比賽節奏的核心人物,貫徹全隊戰術意識,組織與應用各種 進攻戰術,選擇最佳突破點,將球舉給適當的攻擊手,皆由舉球員視臨場戰況決定,而 不是由攻擊手來決定,甚或是教練也只能在場邊適時的給予戰術的指示 (張然,2000)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