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史融入高中教學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科學史融入高中教學的相關研究

早期的科學教育,經常只著重於觀念的講解、公式的推導以及問題的解題 技巧,學生總是被要求著不停的演練試題,背誦著老師精心整理過的重要觀念與 公式,其他跟科學相關的因素,例如:科學家的人性、科學與社會間的關聯、科 學概念的發展過程…等,因為考試不考,所以幾乎都不受到重視。在這樣「純」

的、「體操式」的科學教育之下,學生對於歷史上有名的科學家,總是懷抱著偉 人式的崇拜態度,似乎這些科學家們都是不食人間煙火,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科 學的、無私心的(傅大為,2001)。

即使到了現在,仍然有許多科學教師認為,使用內容精要、缺乏詳細描述的 講義或自編教材,將科學研究的最終結果,以精要、有條理的方式,正確地描述 給學生,是最有效率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濃縮式的食譜教育方式下,程度好的學 生也許只要上課聽懂老師的上課內容,再利用課餘時間多做演練,即可達成教師 預期的教學目的;然而,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學生程度差異越來越大,反應 沒有那麼快的學生,沒辦法同步聽懂老師的授課內容,這些學生很難藉由重新閱 讀這些只有綱要的教材,靠自己學會課程內容。

22

許多學生對物理的印象常常是公式一大堆、題目看不懂,杜鴻模(2002)認為 學生對於物理會有這些印象的原因在於,物理教師經常在教學時間壓力下,為了 提升教學的效率,將描述內容詳盡的教科書閒置在一旁,提供學生不合適、內容 較精簡的講義教材。此外,物理的概念是人們藉著思索的過程,經由科學社群的 努力所建構出來的產品,學習物理的目的並不是背誦重點、記憶公式,定律與公 式僅僅是思索過程的最終結果。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伴隨著相關的科學史,能 讓學生對於物理概念的思索過程有更深刻的體會,公式與定律自然而然地就成為 幫助學生對於相關物理概念與思考過程,做總結的最佳工具。

本研究所採用林陳涌(1996) 所發展的「了解科學本質量表」對於學生的科 學本質觀點進行前後測的比較,該量表的作者建議高中教師如果想要提升學生對 於科學本質的認識,可依據年級與選修類組的不同,著重於不同的地方,其建議 為:可在高一的基礎理化、生物、地科教學中增添科學史的介紹,或是對於高二、

三的第一類組學生進行 STS 科學課程教學;除此之外,林陳涌(1996)也指出透過 STS 或科學史教學在學生學習科學的程序性知識時,能提供有效的幫助,然而,

這類型的教學活動不易在現行教科書文化及高升學壓力下執行,也許是因為上述 兩個原因,在提升學生科學本質認識的教學策略上,針對高二、三自然組的學生 並沒有提出任何相關的建議。

近年來,許多將科學史融入高中教學的相關研究其對象大都是在升學壓力較 小的高一學生。陳淑媛、洪振方(1998) 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實驗組 與對照組,透過歷史個案研究、互動式歷史小品兩個模式,進行高一基礎物理光 學、熱學兩個單元的教材編寫與教學,根據其研究結果指出,持續地進行科學史 融入教學的確能幫助學生更加瞭解科學本質。Galili & Hazan (2001) 將早期科學 家們建立光的認識、想法、觀點、概念..等融入課程內容中,並提出經科學史融 入教學後,學生在學科知識上的表現獲得提升效果的結論,並指出透過接觸科學 各個面向的教材,能正面地影響學生對於科學的觀點,並提升學生的興趣與學習

23

動機,這樣的課程才是物理教育,而不是物理訓練。

在科學史教學的課程安排上,關於科學史素材與教科書內容的教學順序,邱 奕華(2012) 在科學史融入高一基礎物理課程的研究中,探討科學史與概念學習 的順序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並指出恰當的科學史教學順序對於學生的學習是有 助益的,不恰當的科學史教學順序容易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荷,因此 建議在科學史融入教學前,可先進行相關科學概念的教學。Dagenais (2010)藉由 自述回顧的方式,說明自己如何利用一連串的故事,進行中學物理的教學活動,

並於文中提出在科學史課程設計時,應根據科學史是否具有社會與經濟影響後果 概念以及能體會當代科技技術發展概念的原則,做為融入科學史課程的篩選條 件。

相較於上述在高一階段進行的科學史教學研究,將科學史融入高二、高三自 然科課程的國內相關研究數量較少,姜志忠、張惠博、林淑梤、鄭一亭(2006) 根 據 Monk 和 Osborne(1997)所建議的模式,將物理史融入高二及高三的物理教學 課程,讓學生討論歷史情節,並於課後提供詳細的歷史資料與反省作業,協助學 生學習現代的科學認識觀點,經由長達兩年的教學活動,其結果顯示假若教學時 間足夠,物理史融入教學的學生,其科學認識觀將會更符合現代的觀點,尤其是 原先保持著傳統科學認識觀的學生,進步更明顯。

在科學史教材的設計上,國內多數的相關研究都是以教科書內容為主體,在 完成教科書的科學概念教學之後,再將科學史素材以附加補充教材的方式進行教 學。林陳涌、鄭榮輝、張永達(2009)則是針對高三分子生物學的單元,將原有教 科書的內容與科學史素材整合,編輯為一份完整的科學史教學教材,其教材內容 分為五個主軸,藉由呈現科學活動、科學知識與科學社群的動態交互作用,設計 相關的科學史課程,歷時約 60 年,包含將近 20 則科學史事件,該研究指出經過 科學史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在科學本質觀以及對科學態度的表現上,顯著優於對

24

照組學生。

從上述國內科學史融入高中教學的相關研究得知,大多數的研究皆認同藉由 科學史融入教學的模式,能夠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點產生影響,而且能夠因此更 加接近現代的科學本質觀點。另外,許多現職教師往往擔心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 會因為原有課程的教學時間減少而受到影響,對於科學史教學恐怕會影響學生學 習成就的疑慮,上述相關的科學史教學研究多數認同在教學活動後學生的學習成 就表現,並不會因此而明顯的表現不佳,即使是將面對升學考試的高三學生,也 得到相同的研究結果。

經由文獻探討的過程,研究者對於近幾年國內科學史融入高中教學的相關研 究有了基本的認識後,開始進行相關科學史素材的收集,並進行相關課程、教學 活動的規劃,期待藉由安排合適的科學史教學活動,能夠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點 產生影響,並且使其更接近現代觀點。在國內科學史融入教學的研究中,大多數 都是透過傳統試題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然而此類型試題並不能測量學生的科學 素養,而科學本質正是科學素養的其中一部分,因此本研究將透過傳統試題以及 自行設計的 PISA 試題對於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評量,比較在科學史教學之後,

學生的表現是否有所差異。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