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學概念建構

當代的科學教育多認為教學就是教師的結論,把科學知識的建構視為傳遞經驗、刻 板文字以及不變的真理 (Driver, Newton & Osborne, 2000) 。但 Perkins (1991) 指出給予 學生「他們未接受過」的教育已證實是相當無效的做法,因為沒人可以用直截了當的方 式傳承過去未達成的部分。科學的學習其實是一種個人理論與模式的建構與重建 (熊召 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是帶著已有的概念去學 習,而非一張白紙。因此一個良好的學習活動應該幫助學生連結新舊概念或體念到舊概 念的不足,進而主動建構或重建。科學教育企圖傳遞的不只是那些知識是什麼(what)的 現象,還有這些知識如何(how)與其它事件有所關聯、為什麼(why)它重要以及這樣的觀 點是如何(how)形成的 (Driver et al., 2000) 。

建構主義思潮以來已發展成許多派流,如Geelan (1993) 以「個人-社會」以及「客 觀-相對主義」把建構主義分成六派,包括:個人建構主義(Personal constructivism)、

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社會構 成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批判建構主義(Critical constructivism)與情境脈絡建構 主義(Contextual constructivism)。本研究者認為在諸多的派別中大致可分兩派:根本(激 進)建構主義以及社會建構主義。

1. 根本(激進)建構主義: 以Von Glaserfeld為代表人物,主張知識不是認知個體被動的接 受,而是主動的建構。認知的功能在於適應,是要用以組織個體所經驗的世界,而 不在於發現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

2. 社會建構主義:Vygotsky為代表人物,主張知識是個人與他人經由協商的社會建構。

概念是由個體所持有的,但在改變所持有的概念過程中,強調同儕的支持與達成共 識的社會因素等的重要性。

綜合前文所述,雖然不同的派別對建構主義所強調部分有所差異,但核心概念不 變,大體來說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是主動建構的、新知識必須建立在原有概念的基礎 上、知識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然而,該如何進行建構式教學Driver 與Oldham (1986) 提出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教學流程應包含:確定探討方向、引出學生概念、學生概念的重 組(澄清與溝通、置於衝突情境、建構新的想法)、概念的應用、回顧所改變的概念 (郭 重吉,1992) 。這樣建構主義式的教學與傳統有何差異呢? Brooks 與 Brooks (1993) 整 理了傳統教室環境與建構主義式教室環境的比較,如表 2-1-1:

表 2-1-1 傳統與建構主義式教室環境比較表 (Brooks & Brooks, 1993)

(Data-D) 、宣稱(Claims-D)、依據(Warrant-W)、支持(Backing-B)及限制(Qualifiers-Q),

並排除了反駁(Rrebuttal-R)等成分,定義如下:

1. 事實(D):描述事實與現象。

圖 2-2-1 Toulmin 的論證分析架構(Toulmin,1958;2003)

Toulmin 非常重視論證的合理性(soundness),由資料到宣稱的過程要符合邏輯的推 據Krummheuer (1995) 把推理(reasoning)的解釋為獨自的論證,是單向的,而許多人推 理的過程則為論證,是雙向的。簡言之,論證是一種「個人企圖向他人來解釋自己推理 的過程」,透過論證可以看到人們的高層次思考以及推理的相關過程 (Kuhn, 1993) 。 論證亦可能是一種特定社群的社會協商活動 (Driver, Newton & Osborne , 2000) 。因 此,論證不只包含認知,還包含社會與文化的互動歷程。由於科學知識的形成是知識建 構社會化的過程,科學家從有效的證據中去想像、推測,從證據推理到宣稱並說明理由 (Newton et al., 1999) 。Lawson (2003) 曾針對假設-預測性(hypothetico-predictive)論證 研究,他認為論證的產生除了提出暫時正確的解釋外,還應包括在特定情況下對解釋的 檢驗、對證據的分析。科學理論的確立必須倚賴證據與解釋的相互配合,兩者缺一不可。

Glassner、Weinstock 和 Neuman (2005) 認為論證目的有兩種,一為理論的解釋,闡明 宣稱的因果關係;二為證據的支持,證明其宣稱的真實性。科學家必須思考提出的理論

是否得以成立同時必須顧及其他可能推翻自己主張的理由,並針對這些理由予以各個擊

van Eemeren、Grootendorst 和 Henkemans (1996) 在「論證理論的基礎(Fundamentals of Argumentation Theory)」一書中將論證依其目的不同分成三類型。第一種是分析性 論證(analytical argument):以邏輯為基礎,從前提經演繹(deductive)或歸納(inductive)的 方法推理到結論的部份。此種論證通常用於科學理論的推導與運用或是符號的推理等,

其為一種形式推理(formal reasoning)的過程。第二種是溝通性論證(dialectical argument):

當團體在討論問題時必須經溝通達成共識,其論述必須包含從前提推理到結論的過程,

但此過程無法只靠邏輯推理達成,中間還牽涉許多考慮的因素,如:判斷與決策等是一種 非形式推理(informal reasoning)的過程。第三種是演說性論證(Rhetorical argument):是個 人提出說服性的理由來向他人進行單方面的演說。Kuhn、Shaw 與 Felton (1997) 欲使學 生從事溝通性論證必須提升學生推理的練習。本研究著重科學理論的推導為分析性論

(justification)知識的宣稱、信念和活動以及了解本質 (Jimenez Aleixandre, Rodrignez, & 點。Osborne、Erduran 及 Simon (2004) 認為將論證視為學習科學的重心有兩個功能:

1. 啟發學習知識論與概念上的協調。

2. 呈現學習者的科學思考與科學推理,教師可以做為形成性評量。

由此可知論證在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許多研究指出論證的能力是可以由訓練與教育 的方式達到提升的效果 (Osborne et al., 2004;Simon, Drduran, & Osborne, 2006) ,但在 實際的課堂間,科學教師很少給予學生發展論證技巧的機會。大部分的時間仍以教師為 程具備科學探究的精神 (丁信中等,2001) 。Jimenez Aleixandre、Rodrignez與Duschl (2000) 亦建議設計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單元與活動來提升論證。而Lawson (1993) 認為 科學教育應該著重在假設-預測性論點的產生與爭論,如此一來可以改變學生概念的理 解與論證/推理的技巧。Hoskins、Stevens以及Nehm (2007) 更提出CREATE,這是透過 第一手資料教科學與科學本質的新方法,強調給學生像科學家般真實的實驗環境。

CREATE是C-考慮(Consider)、R-閱讀(Read)、E-說明假設(Elucidate hypotheses)、A-分析 並解釋數據(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data)、TE想下一個實驗(Think of the next

experiment),在此課程後學生獲得了閱讀以及評論分析科學數據的能力。除此,在 Herrenkohl、Palincsar、DeWater及Kawasaki (1999) 的研究中設計了三原則於教學模式 中,其三原則如下:

1.讓學生從事科學推理的練習,例如用模型來支持自己的解釋。

2.提供學生評量自己或其他人想法的明確準則。

3.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是一連串的修正以培養認識論觀點。

表 2-2-1 教師口語編碼和分類論證的過程(按照階層性排列) (Simon, Erduran, & Osborne, 2006)

教師口語論證編碼 教師口語論證分類

3.核心信念影響論證:學生常會依據自己的信念來產生自己的論點,如此無法有能力

Lound和Baker (2002) 研究指出同步(synchronous)的系統溝通相較於非同步

(asynchronous)系統可以傳遞更縝密的細節且建構一個普遍分享的論點,但這樣的同步模 式需要學習者有較高的能力來解釋所挑戰的概念。

Zohar & Nemet (2002) 研究結果顯示將論證教學能增強學生科學知識和論證的表 現,提升論證品質,同時學生能將相關背景所學的推理能力應用至日常生活中解決問 題。除此,許多研究都指出論證有助於科學學習可以幫助概念理解(Duschl & Osborne, 2002;Kuhn, 1992;Osborne, Erduran, Simon, & Monk, 2001;Osborne, 2006) 、發展科學 探究能力 (Driver , et al., 2000) 、了解科學的知識論(Driver, et al., 2000; Jimenez Aleixandre, Rodrignez, & Duschl, 2000)、促進批判思考與科學思考能力的發展 (Kuhn, 1992) 。然而論證還是很難在課堂上看到,Newton等人 (1999) 認為課堂中沒有論證的

Clark、Sampson 和 Erkens (2007b) 把測量學習者在線上論證環境中互動的分析架構 大致分為五種。1.正規的論證架構 2.概念的品質 3.對話的本質與功能之貢獻 4.認識觀本 質的推理 5.論證順序跟互動的模式。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第一種及第二種。學生在論證過 程中科學推理、論證能力是否有進步為關鍵,論證的歷程與結構是評論論證品質的重要 依據。根據Toulmin (1958;2003) 的論證能力指標:從事實得到宣稱(C)、可以提出依據 (W)、支持(B)、限制(Q)並排除反駁(R),Osborne 等人 (2004) 把論證進一步分成五個等 級,簡述如下:

稱(C)或反對的宣稱(C)。

5.第五級:論證中不只一個反駁(R)延伸論點。

Means與Voss (1996) 評估項目的合理性有兩個標準,對支持證據的接受度及其延伸支持 結論的關聯性提出下列標準評斷: Mason 與 Scirica (2006) 根據先前的研究(Means & Voss, 1996;Zohar & Nement, 2002) 綜 合評估根據理由的數目與內容給予分數,其給分標準與分級制度相似,詳述如下:

分配不當而非農業不發達。例如巴西在農產品輸出上全球第三,然而卻有18%的 人口營養不良。因此這不是食物短缺的問題,而是跨國公司把窮國當奴隸,因為 他們懂得如何生產新的有機品。

Mason 與 Scirica (2006) 評斷學生論點的品質有三個主要的因素:第一有辯護支持的 論點較簡單的主張佳,第二考慮只有可接受與相關辯護支持的結論,第三有許多可接受 的理由之論點較為有力。

Clark 與 Sampson (2007a) 的研究中更把溝通性論證的品質分成零到六級。

1. 第零級:沒有反對的。

2. 第一級:論證有簡單且有理由(grounds)的宣稱(C)但無反駁(R) 3. 弟二級: 論證有理由的宣稱(C)或反面的宣稱(C)但沒有反駁(R)

4. 第三級: 論證有理由的宣稱(C)或反面的宣稱(C)但只有單一個反駁(R)來挑戰這 些宣稱。

5. 第四級:論證包含多個反駁(R)來挑戰理論性宣稱(C)但這些反駁無法挑戰有理由 支持的宣稱(C)

6. 第五級:論證包含多個反駁(R)且至少有一個反駁可以挑戰包含理由支持的宣稱 (C)

根據 Osborne 等人 (2004) 、Sadler 與 Fowler (2006) 、Mason 與 Scirica (2006 )以及 Clark 與 Sampson (2007a) 的研究整理論證品質的評鑑標準,請見表 2-2-2:

表 2-2-2 論證品質評鑑標準表 Osborne & Erduran

& Simon (2004)

Sadler &

Fowler (2006)

Mason &

Scirica (2006)

Clark & Sampson (2007a)

由表2-2-2可以看到,評鑑論證本質時多數研究者根據正規的論證架構結合概念的品 質並考量提出的次數與完整性來做評斷。大體而言,包含反駁的論點的層次最高,有根 據(可能是依據或支持)的論點的層次次高,僅有宣稱(C)的論點的層次最低。

除了以論證架構的成分予與等級之分,有一部分的研究是以論證模式 (Toulmin’s argument pattern, TAP)來評量論證的品質。在 Simon 等人在 2006 年的研究,以教師為研 究對象分析其論證模式(TAP ,Toulmin’s Argument Pattern)的要素 CD、CW、CDW、

CDR、CWR、CDWB、CDWR 來做分類評量,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其 TAP 越 來越複雜,例如從CD(宣稱-事實)轉換到 CDWB(宣稱-事實-依據-支持)。

相較於Toulmin以依賴事實(D)、依據(W)和支持(B)而為宣稱(C)作正確辯護(Justify) 的論證,Lawson的假設-預測性(hypothetico-predictive)論證研究是以多個解釋的假設-預 測性為基礎,不只對假設進行檢驗,同時也討論幾種另有觀點。因此,Lawson的模式從 推論的正確性與否出發,強調對假設的解釋進行檢驗評估、預測與檢驗結果是否符合以 及結論是否具有說服力等方面,來評估科學論證的品質。在Kuhn與Udell (2003) 的研究 中將論證概念的品質分成三種階層。最低階是「無辨護的論點(nonjustificatory

相較於Toulmin以依賴事實(D)、依據(W)和支持(B)而為宣稱(C)作正確辯護(Justify) 的論證,Lawson的假設-預測性(hypothetico-predictive)論證研究是以多個解釋的假設-預 測性為基礎,不只對假設進行檢驗,同時也討論幾種另有觀點。因此,Lawson的模式從 推論的正確性與否出發,強調對假設的解釋進行檢驗評估、預測與檢驗結果是否符合以 及結論是否具有說服力等方面,來評估科學論證的品質。在Kuhn與Udell (2003) 的研究 中將論證概念的品質分成三種階層。最低階是「無辨護的論點(nonjustificator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