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窮理盡性」之修德工夫原則

《周易》昭示太極化生之理,同時人是萬物最為靈秀者,稟賦了天道仁德,

與天地並立為三才,而能夠參贊天地之化育。為實現此最高價值,《周易》不斷 強調人須修養己德,以趨吉避凶,進而保存與體現自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就 是對天地生生仁德之彰顯及實踐。積極地說,《周易‧文言傳‧乾》曰:「子曰:

君子進德脩業」(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5),有德之人就是要增進美 德、營修功業,又《周易‧大象傳‧蹇》云:「蹇,君子以反身修德」(王弼(魏)、

韓康伯(晉),1999:121),《周易正義》且有言:「蹇難之時,未可以進,惟宜 反求諸身,自脩其德,道成德立,方能濟險」(王弼(魏)注、陸德明(唐)音 義、孔穎達(唐)疏,1983:Vol.7 442),這是消極地說明反省於自身,修養自 我的德行,人方能度過危難、解決困難、甚至化險為夷。

至於《周易》所揭示的道德修養,則不僅是要人效法天地,依循宇宙運行的 秩序法則行事,亦告訴人要著重擴充存養之內省工夫,實現發揚自我所稟賦的仁 性善根,因此,《周易》這樣的修德工夫是由外而內、由內向外,既有他律的遵 循規範、也有自律的反省知性,展現「合內外之道」的修德精神(余敦康,2005:

128、129)。

《周易‧繫辭傳上》第七章云:「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王弼(魏)、 韓康伯(晉),1999:208),韓康伯注曰:「知以崇為貴,禮以卑為用。……極知 之崇,象天髙而統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也」(王弼(魏)、韓康伯(晉),

1999:209),朱熹(宋/1983:240)解釋道:「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謂存 而又存,不已之意也」,《周易》蘊含的道理,是聖人用以增益其德性且開展其功 業的,人的智慧以崇高的境地為可貴,而人際間的禮法則以謙卑為重要的內涵,

人要成就崇高的智慧,必須仿效天道變化的運行,要懷有謙卑的態度待人接物,

就必須取法地道順承寬厚以涵養萬物的功能,天地各有其德性以化育萬物、生生 不息,易之道就是如此地運行,人若掌握易之道,將天道賦予自我的善根仁性反 覆涵養蘊存,把握不放,此即為修養德性、實踐義行的門戶(黃壽祺、張善文,

2001:542;金景芳、呂紹綱,2005:532)。

其次,《周易‧文言傳‧坤》有言:「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

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13),《易經蒙 引》有言曰:「直不自直,必由於敬,方不自方,必由於義。直,即主忠信,方,

即徙義。直,即心無私,方,即事當理」(蔡清,明/1983:Vol.29 86),又者,

《周易正義》云:「内,内謂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心,義以方外者,用此義事 以方正外物。……身有敬,義以接於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徳不孤也」(王 弼(魏)注、陸德明(唐)音義、孔穎達(唐)疏,1983:Vol.7 333),此即言

「直」是專一體悟而端正、挺立,「方」為正當地、適宜地依理作為,有德之人 誠敬且專注地反省與存養,以端正並堅定自我的天賦仁性,依循天道、是非分明 且適切正當地行事,以實踐天地運行蘊含之道理,同時,用誠意仁心和是是非非

的正當作為待人接物,他人也會相等地回應,人與人之間於是和諧地相處,因此 人就不會孤獨(呂紹綱,2005:195)。

由此可知,天道賦予人善根仁性,人藉由反省、體悟、不斷涵養的工夫,而 能彰顯本性以發揚天道,或者,天道明示予人變易運行、生生化育之法則,人透 過觀察、仿效、取法的方法,不斷地遵循此法則而適切地、正當地作為,內化成 為自己的德行,最後亦能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融、生生不息。《周易》所展示的修 德工夫,即為「敬」與「義」之由內而外、由外向內的雙向修為方法,也就是《周 易‧說卦傳》所說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

235),窮究天地運行化生的道理,並且,反省體悟而發揮自我本有的仁性,時時 存養並實踐之,如此便能達到天地合德、生生不息的最高境界,成就與實現人的 生命價值。而實質上,瞭解天道內涵也就瞭解人的本性,體悟人所稟賦的仁性也 就體悟了天地運行化育之生生仁德,所以「窮理」與「盡性」亦可理解為同一件 事!是故,《周易》所揭示這樣「合內外、通天人」的修身思想,也就是融合了 主體自覺的「自律道德」以及依循客觀規範的「他律道德」(余敦康,2005:130)。 在《周易》「他律道德」層面的意涵上,主要著重於效法天地運行的法則,

用以提示人所應當作為之規範,《周易‧繫辭傳下》第五章云:「精義入神,以致 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王 弼(魏)、韓康伯(晉),1999:222),朱熹(宋/1983:258)則云:「因言屈信 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亦有自然之機也。精研其義,至於入神,屈之至也,然 乃所以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无適不安,信之極也,然乃所以為入而崇德 之資。内外交相養,互相發也。……至於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 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信也,是亦感應自然之理而已」,人深入地鑽研 天地運行之理,藉以修養自身而欲達到最高的境界,是為了能發揮運用,如此可 安頓且涵養自己的生命,並使自我的德行更加精進,但超過這樣的境界,再發展 便極難知悉,要窮究的萬物事理實在是太多了!然而,人若能夠努力窮盡知曉以 體悟天地萬物運行化育的意義和法則,即成就且實現了非常成熟、完滿而盛大之 德行。

承上所述可知,《周易》對於「窮理」修為工夫的功用十分重視(金景芳、

呂紹綱,2005:581)。如《周易‧文言傳‧乾》有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 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德也」(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8),

《周易正義》:「君子學以聚之者,九二從微而進,未在君位,故且習學以畜其德;

問以辯之者,學有未了,更詳問其事,以辯決於疑也。寛以居之者,當用寛裕之 道居處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王弼(魏)注、陸德明(唐)

音義、孔穎達(唐)疏,1983:Vol.7 324),有德之人能多所見聞、廣泛涉獵以 累積智識;以發問和論辯的方式將是非對錯分辨清楚,將困難之處解決;開闊自 己的胸懷與度量,容納不同的思想意見;根據天道仁理行動作為,這便是有德行 之人的表現(金景芳、呂紹綱,2005:32-33)。

是故,想要窮究天理則必須靠不斷努力地學習,並將所見所聞實踐然後能內 化,以涵養自身的品德。此外,《周易‧大象傳》也有許多提示,說明人須取法 天地以安頓生命,如《周易‧象傳‧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王弼(魏)、 韓康伯(晉),1999:4),《周易‧象傳‧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王 弼(魏)、韓康伯(晉),1999:10),以及《周易‧象傳‧升》:「地中生木,升,

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144),《周易正義》

亦曰:「地中生木,始於毫末,終至合抱,君子象之,以順行其徳,積其小善以 成大名。故繫辭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是也。」(王弼(魏)注、陸德明(唐)

音義、孔穎達(唐)疏,1983:Vol.7 464)「健」是運行不息的意思,天之運行,

四時交替、晝夜更迭、沒有止息、沒有差錯,君子應效法天之「健」勉力自強、

勤奮不已;大地厚實而和順,能蘊育涵養萬物,君子應如大地一般寬厚其胸懷、

謙卑柔順以待人接物;地中生出樹木,慢慢地萌發生長、向上增高,由幼小細嫩 之芽長成枝繁葉茂的巨木,故君子應順著天道而精進、依循天時而行事,並且謹 慎地積累小的善念善行,從日常生活的善念善行逐漸累積,最終便能成就大業,

日積月累能便成就德業,同時亦須注意防微杜漸、防患未然。(黃壽祺、張善文,

2001:382;金景芳、呂紹綱,2005:18、47、363)。這表示《周易》十分強調 人必須法天以作為行事之準則與修德之方法。

另一方面,關於《周易》「自律道德」的層面上,其要求人須反身體悟自己 的天賦仁性而不斷地存養保持,並且減損及克服不好的欲望,以彰顯實現人的仁 德,進而與天地生生不息,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周易‧文言傳‧乾》云:「子曰:……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王弼(魏)、韓康 伯(晉),1999:4),程頤(宋/1987:12)曰:「既處无過之地,則唯在閑邪,

邪既閑則誠存矣。善世而不伐,不有其善也。徳博而化,正己而物正也」,《周易 正義》亦言:「德能廣博,而變化於世俗」(王弼(魏)注、陸德明(唐)音義、

孔穎達(唐)疏,1983:Vol.7 319),本段即說明了有德之人平時的言論都能說

到做到、言而有信,平常的行動作為都能謹慎有節度,並且,其防患與杜絕邪惡 的思想和行為,保持誠敬的意念和舉止,涵養體現自身的仁性,發揮成為日常生 活的善行卻不驕傲自誇,擴充廣博自我之德行,甚至能以「仁」感化天下(黃壽 祺、張善文,2001:12)。防範邪惡的欲望而不遮蔽自我的仁性,便能保持彰顯 此誠敬之心,《周易》認為此自我仁性、誠敬之心就是修養出發點,也是修養的 根本,「自律道德」從此開始萌發。同時,《周易》尚且還提示人要兼善天下、己 達達人、化育萬民,使天地和諧、生生不已,含有「內聖外王」的修德之終極關 懷(金景芳、呂紹綱,2005:24)!

此外,如《周易‧象傳‧晉》:「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王弼(魏)、 韓康伯(晉),1999:109),程頤(宋/1987:308)曰:「君子觀明出地上,而 益明盛之象。而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知,昭明徳於己也。明明德於天下,昭明 徳於外也,明明徳在已,故云自昭」,以及《周易‧象傳‧損》:「山下有澤,損﹔

君子以懲忿窒欲」(王弼(魏)、韓康伯(晉),1999:128),《周易正義》云:「君 子以法此損道,以懲止忿怒,窒塞情慾。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動,境有順逆,故 情有忿欲。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忿、欲皆有往來,懲、窒互文而 相足也」(王弼(魏)注、陸德明(唐)音義、孔穎達(唐)疏,1983:Vol.7 447),

晉卦所揭示的,是明日從地面緩緩上升,愈來愈彰顯其光輝,但是日的光明是日 出前就是本有如此、毫無減損,因此,有德之人其修為應該去除遮蔽的邪惡欲望,

晉卦所揭示的,是明日從地面緩緩上升,愈來愈彰顯其光輝,但是日的光明是日 出前就是本有如此、毫無減損,因此,有德之人其修為應該去除遮蔽的邪惡欲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