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驗數據結果

4.1 立柱輪盤強度試驗

圖 4-1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A(顯示整體)施加 50kg 之應力圖

圖 4-2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A(鋼管部分)施加 50kg 之應力圖

圖 4-3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A(鋼管部分)施加 50kg 之應變圖

圖 4-5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A(鋼管部分)施加 200kg 之應變圖

圖 4-6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B(鋼管部分)施加 50kg 之應力圖

圖 4-7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B(鋼管部分)施加 50kg 之應變圖

圖 4-9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B(鋼管部分)施加 200kg 之應變圖

圖 4-10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C(鋼管部分)施加 50kg 之應力圖

圖 4-11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C(鋼管部分)施加 50kg 之應變圖

圖 4-13 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C(鋼管部分)施加 200kg 之應變圖

由分析結果可以發現,當立柱輪盤受到 Z 方向的力,其最大應力與應變皆為輪盤 與鋼管之交接處,最大位移量是在輪盤外端處,再將模擬數據整理如下表 4-1 至 4-3。

表 4-1: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A 模擬結果數據表

施力(kg) 50 100 200 400 600 800 應力

(kgf/mm2) 0.285635 0.57127 1.145 2.286 3.429 4.572 應變 2.04E-08 4.09E-08 8.19E-08 1.64E-07 2.45E-07 3.27E-07 實驗體 A 在模擬時材料降伏強度參數為 24.983kgf/mm2,所以施加力大約在 4373kg 時應力值已達到 24.983 kgf/mm2,因此推估當施力為 4373kg 時,將會達到降伏,

再以此電腦線性模擬分析之數據與實驗數據做比對。

表 4-2: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B 模擬結果數據表

施力(kg) 50 100 200 400 600 800 應力

(kgf/mm2) 0.226707 0.453413 0.907208 1.814 2.722 3.629 應變 1.63E-08 3.27E-08 6.54E-08 1.31E-07 1.96E-07 2.62E-07

實驗體 B 在模擬時材料降伏強度參數為 24.983kgf/mm2,所以施加力大約在 5509kg 時應力值已達到 24.983 kgf/mm2,因此推估當施力為 5509kg 時,將會達到降伏,

再以此電腦線性模擬分析之數據與實驗數據做比對。

表 4-3:立柱輪盤強度實驗體 C 模擬結果數據表

施力(kg) 50 100 200 400 600 800 應力

(kgf/mm2) 0.166775 0.3337 0.667342 1.335 2.003 2.67 應變 1.09E-08 2.17E-08 4.34E-08 8.69E-08 9.69E-08 1.74E-07 實驗體 C 在模擬時材料降伏強度參數為 24.983kgf/mm2,所以施加力大約在 7486kg 時應力值已達到 24.983 kgf/mm2,因此推估當施力為 7486kg 時,將會達到降伏,

再以此電腦線性模擬分析之數據與實驗數據做比對。

從實驗體 A 與實驗體 C 模擬數據中可發現,兩者皆為厚度 8mm 之輪盤,卻 因其設計輪盤之孔洞大小、開孔處至鋼管與輪盤搭接觸的距離而有所影響,使兩者同 一處應力、應變數據不同。而實驗體 B 因其厚度為 6mm 之輪盤,使之受同一施加力所 產生之應力、應變數值略大於另兩種實驗體。

4.1.2 立柱輪盤實驗數據

由之前的表 3-1 與各廠輪盤之形狀、孔洞與輪盤大小的樣式與材料性質。各類型 試體壓測完畢後,各試體破壞之類型分為兩種:

1. 立柱鋼管變形

(電腦車床)或雷射等高精密儀器裁切,因精準度不夠,導致立柱切口並未與輪盤成 水平狀態,令夾具加壓於輪盤時單邊受力,而使之輪盤歪斜。立柱變形實驗體破壞位 置,皆為輪盤下方一公分處之鋼管上,壓測實驗體之數據如表 4-5,強度皆為 20 噸以 上,可以從中推估出,立柱與輪盤搭接觸強度皆大於 20 噸,可以看出全周焊之效果。

表 4-4:立柱輪盤強度測試結果

實驗樣品 銜接方式 輪盤厚度

(mm)

厚度基準值(mm) 荷重、強度(kg) 平均值

A1

皆為全周焊 符合 E60 焊道

標準

8.42

6± 0.3 以上

22044

21292.667

A2 8.39 21550

A3 8.44 20284

B1 6.34 22521

22931.667

B2 6.25 23047

B3 6.07 23227

C1 8.16 24982

25302

C2 8.05 25020

C3 8.12 25904

在實驗過程中,電腦所顯示之荷重位移圖中發現,其中 A1(圖 4-14)線條前端部分 與其他線條不同,經實驗後觀測其實驗體,發覺是因夾具先壓至焊接處的突起塊而導 致的,其他線條(圖 4-15、4-16)則可以看出,皆無曲線達到立柱輪盤破壞強度,仍可持 續加壓,但因荷重無上升走勢,避免實驗體破壞後彈出,導致人或機械受到傷害,便 停止加壓。而切口少許歪斜之 A3 實驗體與 C2 實驗體在荷重位移圖中,並無與其他同 廠之線條不同,表示切口少許歪斜影響不大。

荷重-位移(A)

0.00E+00 5.00E+03 1.00E+04 1.50E+04 2.00E+04 2.50E+04

0.00E+00 2.00E+00 4.00E+00 6.00E+00 8.00E+00 1.00E+01 位移(mm)

荷重(kgf) A1

A2 A3

圖 4-14 A 組立柱輪盤荷重位移圖

荷重-位移(B)

0.00E+00 5.00E+03 1.00E+04 1.50E+04 2.00E+04 2.50E+04

0.00E+0 0

2.00E+0 0

4.00E+0 0

6.00E+0 0

8.00E+0 0

1.00E+0 1 位移(mm)

荷重(kgf) B1

B2 B3

圖 4-15 B 組立柱輪盤荷重位移圖

荷重-位移(C)

0.00E+00 5.00E+03 1.00E+04 1.50E+04 2.00E+04 2.50E+04 3.00E+04

荷重(kgf) C1

C2 C3

在數值模擬與實驗數據之比對下,可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 數值模擬實驗體 A 與 C 之比對下,發現輪盤在同樣厚度下構造型式之不同,

將會影響立柱輪盤強度。

2. 數值模擬顯示,輪盤最大應力於立柱與輪盤搭接處,可推估其破壞處為此,但 因焊材與母材兩者材料混合後產生之焊道,以焊材須符合 E60 級,焊道強度必 定大於 SS400 一般鐵,卻因材質混合無法推估焊道材料性質,因此只顯示鋼管 之處應力與其分部,發現與實驗破壞模式相同。

3. 數值模擬推估達降伏強度之荷重與實驗數據不符,其原因在於此分析以線性外 差法做為一推估值,但模擬出應力最大處與實際實驗破壞處相近,所以仍須以 實驗之方式來判定破壞強度為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