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萊內克 D 大調長笛協奏曲作品 283 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 第一樂章

amabilita (和藹可親地)

colla parte (跟隨主奏)

28

m1-4 為序奏。鋼琴首先以 p 的音量彈奏四個和絃,第一個和絃使用的不是主調的 主要和絃,而罕見的使用 IV6 級和絃,令調性模糊不清,充滿不安的氣氛,接著左手低 音聲部降半音,借用 d 小調的 ii 級減七和絃,接著又降低半音回到 D 大調的 I 級六四和 絃,接著使用 V9 和絃,最後才正式進入 D 大調的 I 級原位。請參考【譜例 4-1】

【譜例 4-1】 第一樂章 序奏(m1-m4)

長笛序奏的第一音#F,因為弱拍所以需緩緩出來,小心地前進,且 m3 為 D 大調的 I 級六四和絃,而不是 I 及原位,讓調性不是那麼的明顯,讓序奏的開始只是一個預告 作用。m3 標示了溫和優雅地(con amabilita)且速度任意自由地(apiacere),因此#C 和 D 速 度可出現的稍稍的晚一點,再向前推進到 m4 D 大調 V9 和絃的 B 音。B 音為序奏的最 高音,且同時為 V9 和絃的九音,接著強調 V9 的七音 G,再順著 V9 和絃的下行組成音,

正式進入到 D 大調的 I 級和絃,需要強調的音分別為#F→B→G。

m4 長笛的漸弱記號只出現在鋼琴伴奏譜上,而長笛的分譜上卻沒有此記號,在此,

筆者選擇使用長笛分譜的版本,不使用漸弱記號,而是更向前推進到 m5,因 m5 的 I 級才是真正的確立調性進入到 D 大調。

29

m5 開始正式進入到呈示部,速度標記 e=176。

長笛由序奏承接過來停在 D 音,為 D 大調的主音,並且鋼琴部份以 D 為中心音,

採大跳迂迴的圓滑線方式演奏帶出第一主題。在長笛第一主題出現前,第一主題先由鋼 琴演奏四次,分別採用不同的音域、音高演奏,請參考譜例【譜例 4-2】。m5 鋼琴第一 次旋律出現的第一個音採用是主音 D 開始,且不斷運用連續屬和絃的半音下行做變化,

讓開頭有點不確定感,直到 m9 第二次主題出現才下移至屬音 A 作為旋律的第一個音並 加以擴張,m17 第三次主題出現則回至主音 D 為開始,鋼琴伴奏改以快速滾動的十六分 音符半音音群,製造前進的感覺將長笛如夢幻般(wietraumend)的引入。m22 第四次主題 出現,是鋼琴第三次主題的低兩個八度,出現在鋼琴左手的低音聲部,長笛的出現屬於 外聲部,音域較高,需特別注意與鋼琴間音量的主客關係,避免喧賓奪主,m22 長笛 A 長音如夢幻般的進入後,需漸弱讓鋼琴的主題出來,而鋼琴主題也需富有感情且明顯有 力的(espr. e marcato),m24 長笛 A 裝飾音,因前面還有一個半拍的同音 A, 筆者可以 特別強調裝飾音 A,使裝飾音 A 出現在正拍。

30

【譜例 4-2】 第一樂章 呈示部第一主題(m5-m27)

31

32

m37 長笛部份利用附點拉長將速度逐漸轉慢(un pochettinoslentando),而鋼琴隨著 長笛的速度改變(colla parte),長笛在這兩小節有很大的自由度及空間製造速度的鬆緊

33

連吐記號縮短,製造出不安的氛圍,在此連吐音須更加明顯,讓每一組圓滑線的波動感 更加緊湊不安。m47 調性轉為#f 小調,第二大拍的#F 看似為樂句的尾音,但因#F 為此調 的主音,並且鋼琴聲部也以八度音階下行將樂句承接到下一小節,且 m48 長笛音量部 分也標記為大聲,因此#F 要注意氣的支撐,以及情緒上的連接,使下一個樂句順暢的 接下去,而不是另一新樂句的重新開始。請參考【譜例 4-3】。

34

【譜例 4-3】 第一樂章 呈式部第一主題的擴充(m39-52)

35

36

【譜例 4-4】 第一樂章 呈式部最後段落(m56-66)

37

過門樂段速度較慢(Menomosso),速度標記為

e

=168 。鋼琴以雙手八度音型模

進,左右手相互模仿,經過五小節後,從 m71 開始節奏型態轉慢,運用大量的 A 素材,

接著由十六分音符漸漸轉為八分音符,此段音樂類似圓舞曲的型態。透過此過門將與第 一主題風格相異的第二主題帶出,請參考【譜例 4-5】。

【譜例 4-5】 第一樂章 過門樂段(m66-m74)

38

m74 長笛小聲地進入富有感情(espreessivo)的第二主題。第二主題有別於第一主題 的優雅,旋律更富有情感,節奏也出現許多音值較長的長音,速度由過門承接過來,同 為

e

=168,相較於第一主題

e

=176 是比較慢的。第二主題分為兩個段落,分別有兩個

樂句,m74-82 為 a 小調,音量也較小為 p,m83-93 為 A 大調,音量也轉為大聲。

特別一提的是 m79 長笛樂譜標記著 pp,延續前一個小節的漸弱,但同時也因附屬 和絃的關係,造成的灰暗音色,在此筆者希望從 m77 開始便延長樂句至 m80 再加以換 氣,讓音色轉換的美感更加強烈。m82 利用共通和絃由 a 小調轉為 A 大調,m83 開始也 隨著調性及音量,情緒轉為開闊激昂,筆者建議在此音色須更加厚實飽滿,音樂情緒更 加連貫,且確實做好每個連吐記號的分句以及重音。m92 速度逐漸加快(accelerando)並 以快速華麗的三連音群,由第二主題接到結束主題,正如同第一主題銜接到過門時的手 法,只是這次使用的是以 A 大調音階作為銜接,參考譜例【譜例 4-6】。

39

【譜例 4-6】 第一樂章 呈示部之第二主題長笛部分(m73-m93)

40

41

【譜例 4-7】 第一樂章 呈示部結束主題(m93-m118)

42

43 (espressivo),音量漸漸轉弱(decresc.),整體速度自 m144 開始漸慢且轉弱(poco calando)。

請參考【譜例 4-9】。

44

【譜例 4-9】 第一樂章 發展部之第一個樂段(m118-m143)

45

46

m144 進入發展部的第二樂段,速度也從原本結束主題的

e

=184,回到原本的速度

e

=176(Tempo I),調性由前段的a 小調利用 ii 級和絃轉為b 小調。在此筆者希望長笛

出現如夢幻般進入,速度先由慢進入,因此將(Tempo I)往後移至下一小節 m145。

鋼琴旋律素材使用極富表情的第一主題,運用大量的音量表情記號,長笛也大量 的使用二分法與三分法交錯的節奏形態,並利用大量的震音(trill)拉長音加以炫技,但以 mf 的音量勾勒出如夢境般的旋律線條,鋼琴左手部分則大量的使用附點四分音符的八 度音,作為節奏上的穩定。

m146-m147 漸強漸弱的符號引導到 m147 第一次的小高潮(高音G),m150 第二 次的小高潮,由長笛連續三個震音漸強到b 小調屬音(高音 F),鋼琴持續漸強繼續引 出 m152 第三次高潮 fp 的(高音 A),隨即轉弱到第三樂段。參考譜例【譜例 4-10】。

發展部的第二樂段,突然從升系調音階轉為小調的降系調音階,旋律隱藏在鋼琴 聲部中流動,而管弦樂版本是以小提琴及大提琴互相銜接圓滑現的方式呈現,因此在這 長笛屬於伴奏的角色,因此震音部分需跟著鋼琴旋律線,作音色與音量上的變化,使之 更加流動。

47

【譜例 4-10】 第一樂章 發展部第二樂段(m144-m152)

m152 為發展部的第三樂段,長笛運用大量的十六音符連續跳音發展第二主題,鋼 琴彈奏連續 7 小節的八度震音 A(Tremolo),A 為 a 小調的主音,同時也是 D 大調的屬音,

萊內克藉由 A 音,暗示即將轉回再現部之 D 大調。鋼琴以八度震音以及八分音符跳音,

兩者互相競爭,不斷衝刺,接著長笛出現四組上行琶音,鋼琴也隨之漸強(cresc.)連接至 再現部。

48

m152,長笛大量運用弱起拍才出現的十六分音符,雖為跳音,但為了使吐音更加 清楚以及情緒不斷的累積,演奏時可將跳音演奏的稍長一些,作出果斷有力且清楚的吐 音。m157 連續三次的後半拍素材,需要越來越深的情緒與層次,並利用不斷一次又一 次的漸強引領到下一段的再現部,請參考【譜例 4-11】。

【譜例 4-11】 第一樂章 發展部第三樂段(m152-m159)

m159 再現部如同呈示部,第一次的第一主題,仍由鋼琴演奏,調性同為 D 大調,

但主旋律並非完全依照呈示部的第一主題,而是根據原本的音型走向變形並且長度增

49

加,且兩手位置相當開離,雙手皆使用八度音加上和絃來彈奏,以增加音響的厚度,更 顯得氣勢磅礡。m167 鋼琴雙手間隔兩個八度做同音音階下行,音量與情緒由氣勢磅礡 逐漸轉弱,m171 右手由音階凝聚成半音的十六分音符震奏,m174 巧妙地加入柔和的長 笛,帶出 B 大調的第一主題。請參考【譜例 4-12】。

【譜例 4-12】 第一樂章 再現部第一主題(m159-m165)

50

m177-188 再現部第二次出現的第一主題,同呈示部仍由長笛演奏旋律,鋼琴為伴 奏,且和呈示部第二次出現的第一主題 m28-m41 是一模一樣的,直到 m189 旋律做了稍 稍的改變,並在 m191 加上八度的琶音,m191 開始加入非常多的三連音,m192 第二主 題的主旋律由長笛及鋼琴互相對唱,和呈示部不同的是,這邊的伴奏形態由八分音符改 為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請參考【譜例 4-13】。

【譜例 4-13】 第一樂章 再現部第二主題(m191-198)

51

m205 進入到再現部的結束主題。m225-236 由鋼琴最後一次演奏第一主題,樂曲進 入與開頭相互輝映的尾奏。m237 和聲停留在 D 大調 I 級和絃,和序奏第一個 IV 級和絃 不同,隨即又借用 d 小調的 ii 級減七和絃,和序奏的和聲配置一樣,長笛以同樣的旋律 加以拉長,加上長達兩小節主音 D 的震音,最後停留再 D 大調 I 級三音的#F結束第一 樂章,和聲配置請參考【譜例 4-14】。

【譜例 4-14】 第一樂章 尾奏(m237-244)

52 段聚集(Group Form),樂曲的結構表如下。

【表 4-2】 第二樂章之曲式架構

m6 長笛以悲痛的情感進入(con dolore),並銜接前二次法國號出現的動機,第三次 動機轉為長笛出現,也是音域最高的一次,作曲家由中高音域一路往下,先由第一樂章 D 大調的高音 D 開始,下行音型走向至第二樂章 B 小調的 B 音,接著又向波浪一樣一 次次的推進,在此筆者建議演奏者情緒需連貫,演奏出連綿不絕之哀傷的音色,並隨著 12 次鋼琴伴奏的哀慟斷音,進入永無止盡的哀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