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 五 章

討論與啟示

壹 、 政大 教 研 所 懸缺 課 程 研 究結 果 之 討 論

對於研究生提出的教育實踐體驗與實務性質、教育理論和方法論 性質、基於教育現場問題性質、教育研究能力導向性質和符應當下、

未來教育之趨勢這五個層面懸缺的思考,研究者給予認同。而且這五 個層面的懸缺並非僅在政大教研所,世界其他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所 也面臨這些問題。例如研究生們反應出的教育實踐、實習課程的缺乏,

英美澳等國為應對專業教育的需求和產業環境的變化,將碩士學位分 成學術導向和專業導向,中國大陸自 2009 年起也加速推動大學專業 碩士學位的發展,然而認為專業碩士課程「有利於」和「非常有利於」

實現增強實踐技能目標的學生僅占 12.6%(趙方波,2015)。可見要 推動專業碩士實踐性課程體系的建設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而要在學術 研究型導向的系所裡兼備實踐性課程則更加不容易。

研究生們期望能有專門的實踐實習課程,無疑是出於接觸真實的 教育場域,拓寬認識的期望。而實踐性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幫助 學生兼顧理論與實際的融合,但若沒有精心的課程設計和安排,又容 易流於形式,使得學生萬分期待的「實踐課」淪為所謂的「水課」,

即混學分的課程。或許我們可以將更多的實踐實習、參訪等安排融入 到現有的各個課程中,鼓勵教師在現有課程中加入這方面的設計,為 學生創造走出教室,看看外面的機會,也為現有課程增添一抹多元的 色彩。

再參照文獻分析中對七所其他高教研究所的課程設置,我們可以 發現各高教教研究所在課程上都比較重視本土課程,側重對本地的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育了解和研究,他國教育往往是作為對比或輔助資料。例如英美國家 的教研所課程通常會忽略了東方國家,而亞洲的大學教研所是先重本 地,再輔以英美國家,對於地緣較為臨近的諸如東南亞等國家以及

「 非 英 語 系 」國 家 的 教育幾乎沒有涉及。加 之 如 今 台 灣 教 育 現 場 中 父 母 是 來 自 東 南 亞 的「 新 住 民 」孩 子 越 來 越 多 ,一 個 學 校 或 班 級 裡 的 成 員 組 成 更 為 多 元 和 複 雜 ,教 師 在 面 對 這 些 孩 子 時 也 需 要 考 量 更 多 的 背 景 因 素 ,學 會 變 通 。但 我 們 的 教 育 中 普 遍 缺 乏 對 這 些 「 新 台 灣 之 子 」 的 來 源 背 景 或 東 南 亞 等 國 的 認 識 。

學生的觀點多少能反映出目前課程中缺乏的成分,但對其採納的 程度也要同系所規劃、教育信念精神以及實際情況相結合而考慮。隨 著政大整體正朝向國際化、世 界 頂 尖 大 學 發 展 的 趨 勢 ,各 系 所 也 在 相 應 地 為 此 做 調 整 ,政 大 教 研 所 還 將「 拓 展 國 際 視 野 與 多 元 教 育 觀 」 納 入 系 所 課 程 發展的核心能力與指標中,佔有 20%的 權 重 。 但 從 教 研 所 目 前 現 有 課 程 來 看 , 課 程 的 國 際 化 並 不 明 顯 。

「 教 育 全 球 化 」 、 「 比 較 教 育 」 等 都 是 研 究 生 們 提 出 的 懸 缺 。 此 外 , 「 教 育 實 習 與 參 訪 」 、 「 實 踐 性 課 程 」 、 「 研 究 能 力 」 等 類 型 的 課 程 其 實 也 都 是 教 研 所 設 定 的 目 標 中 所 訴 求 之 內 容 , 但 在 實 際 課 程 的 運 行 中 似 乎 被 遺 漏 了 。

課 程 好 比 是 一 個 甜 甜 圈 , 看 得 見 的 一 圈 是 現 存 實 有 的 課 程 ,而 懸 缺 課 程 就 是 甜 甜 圈 上 的 洞 ,看 似 什 麼 都 沒 有 ,卻 影 響 著 最 後 出 爐 的 面 包 的 模 樣(Steven,1987)。研究生們雖然提 出 很 多 各 式 各 樣 對 於 「 教 育 研 究 」 的 定 義 以 及 「 懸缺課程」 , 但 教 育 研 究 所 並 非 是 一 個 具 備 所 有 的「吃到飽」自助餐廳,高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雖然研究生們的觀點不一定要 全 部 接 納 或 認 同 ,但 他 們 長 期 作 為 學 校 課 程 的 接 受 者 ,他 們 很 少 被 聽 見 的 聲 音 ,未 必 不 是 對 當 下 教 育 反 思 的 新 角 度 ,和 對 未 來 課 程 建 構 完 善 的 一 個 重 要 突 破 、 考 量 方 向 。

同時,研究者自身作為一個研究者和分析者的立場,在對於研究 對象所構建出的懸缺課程圖像,以及對蒐集到的語彙資料進行反复咀 嚼、消化和呈現以外,也試圖從研究對象的懸缺圖像裡看到可能有的 懸缺。研究者從對岸而來,在台灣兩年的學習期間,對這塊土地上生 長出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反觀台灣本地的學生卻並沒有很多的 契機去了解對岸的教育情況,本研究中也沒有研究生提及大陸教育。

當然,這可能與本研究之問卷中蒐集到 102-105 學年度的課程一覽表 中含有「中國大陸教育研究」有關。教研所在 102 學年的確曾開設有

「中國大陸教育研究」這門課,但 103 學年後這門課便沒有再開設。

隨著大陸目前二孩政策的開放,以及越來越多大陸家長開始認可 教育目的在人而非在識,考試也不是唯一,對幼兒期間的科學、優質 教育需求一直在增長。目前大陸在幼兒教育、科普教育、智慧學習以 及實驗教育方面有非常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而台灣在這幾個領域,

以及一直堅持的教育理念和積累的教育經驗相對而說都是優勢,如果 讓台灣青年在就學期間有機會了解更多對岸的教育情況,對於台灣青 年未來的創業和就業來說未必不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貳、政大教研生觀點對課程之啟示

(一)增加實踐、行動性課程

實踐、行動性的課程是政大教研生眼中重要但未提供的學習內 容,是學生對於直接參與、體驗、參訪、觀課、實習、實作課程的需 求。通常這類課程在師範類院校或師培中心會比較強調,而一般學術 研究型的教育研究所很少涉及。在保持原有學術研究氛圍的同時,系 所可以給予實務課程適當比例規劃,建立實務課程學分、實習平台,

鼓勵課程走出校門,適度吸收社會相關產業專業能量,充分利用系所 周邊附屬資源,促進學用結合。

(二)促進實驗教育的特色化課程建設

通過上述關於實驗教育之討論與分析,可以看見政大教研生對於 實驗教育的興趣和期待濃厚,難得的是政大教研所擁有實驗教育的氛 圍和師資資源,實驗教育的研究一直走在台灣高校的前沿。在研究所 增設專門的實驗教育課程不僅是對大學部已有的實驗教育課程的承 接與深化,也是教研所建設本所特色課程的一方契機。

(三)增加基礎理論、方法論類課程

從政大教研所課程開設情況來看,研究方法操作類如量化統計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問題解決和滿足,而是在企求智慧的歷程中,引導研究生成為主動的 思考者,給予研究生精神上的陶冶與滋養。

(四)增加系外選修學分,給予學生自由的選擇權

政大教研生觀點下的教育研究有著海納百川之姿,包羅萬象之 勢,與其他各學科領域盤錯交織,相輔相成。增加系外選修學分讓研 究生有更多自由課程選擇的機會,同時也建議系所主動增加與外系所 之間的交流合作,鼓勵研究生選修不同領域課程,培養尋找自我所需 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開拓、豐富思考的維度。

(五)主動蒐集在學和畢業生之於課程建構的建議

儘管每個學期中、末都會有教學意見調查,但該意見調查大多局 限於學生對課程學習後自我能力發展以及教師教學情況進行的等級 制評量。對於系所課程的發展與建構,學生課程的評析與需求並未提 供表達與回饋的機會。建議教研所在未來能更為開放式地鼓勵學生表 達對課程運行的想法和建議,課程規劃的教師可以定期召集學生代表 進行會談,聆聽學生真實的想法。並且可以給畢業校友寄發網路問卷,

了解進入職場後的研究生在回看在教研所學習期間所受益的以及缺 乏的學習內容是什麼。建立系所課程自我回饋機制,讓系所課程在不 斷的調整中得以進步和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于曌(2013)。台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與管理的研究。復旦大學碩士論 文,上海。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 研究方法(頁 1-21)高雄:麗文。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五南,第十六版。

王倘等(1928)。中國教育辭書。上海:中華。

王嘉陵(2011)。臺灣高等教育課程地圖繪製之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

(2),57-80。

王聽(2008)。美國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高等教育與學術研 究,4。

王凡(2005)。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及借鑒意義。中國地 質教育,2005,4:119-122。

李坤崇(2009)。成果導向教育的大學課程革新。教育研究月刊,181:100-115。

李豔琴(2014)。四川省農村幼稚園懸缺課程現狀調查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成都。

吳淳肅(2014)。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之教學實踐-以通識課程為例。

臺南大學博士論文,臺南。

宋宸儀(2014)。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實施的困境與出路——基於一所案例 大學的質性研究。廈門大學碩士論文,廈門。

林瑞榮(1997)。「空無課程」的概念分析。國教之友,49(3),43-44。

周祝瑛(2016)。從政大「新制課程精實方案」看臺灣高教世界排名之困境。臺灣教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課程研究。5(2)高等教育,112-113。

陳政宏(2010)。大學課程之重新分類:擺脫通識與專業 課程二分法的問題。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3),257-288。

陳新豐,舒緒緯,李雅婷(2015)。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地圖建構之探究。

教育研究與發展,11(2),109-134。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懸缺課程的概念,頁 27。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懸缺課程的概念,頁 27。台北:師大書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