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节 登山运动

本节学习目标:

了解登山运动历史

掌握登山运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预防损伤的方法

学会登山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一、登山运动概述

登山是体育运动的一类。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攀登各种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岭。

可分为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尔卑斯式登山和技术登山等数种。始于 18 世纪 80 年代。1786 年 8 月 8 日法国医生巴卡罗与石匠巴尔玛结伴第一次登山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 4807 米),次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 19 人登山队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运 动从此诞生。因为此项运动首先从阿尔卑斯山区开始,故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从 1786 年至 1865 年间,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峰相继为登山运动员登上,国际 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阿尔卑斯的黄金时代”。

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使用各种攀登工具和技术的技术登山日渐推广,其活动地区也从阿 尔卑斯低山区转向喜马拉雅高山区。1950 年至 1964 年,世界 14 座 8000 米以上的高峰,包括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相继为中、英、美、意、日等十多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所征服,

国际登山史上称此时期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

1964 年后许多登山“禁区”被突破,开始进入从来无人使用过的艰险路线攀登 7000~8000 米以上高峰的新时期。1978 年并在喜马拉雅高山区出现不用氧气登上高峰的阿尔卑斯式登山。

中国此项运动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1955 年出现第一批登山运动员,1956 年建立第一支登山 队。1960 年和 1975 年先后两次从东北山脊登上珠穆朗玛峰,并于 1975 年将一个特制金属测 绘觇标竖立在珠峰顶上,准确测出该峰的高度为 8848.13 米,是国际登山史上首次对世界最高 峰高度的确切测量。1964 年登上最后一座从未有过人迹的 8000 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在多次 登山活动中,登山运动员与科学工作者密切配合,进行了各种高山考察活动。

阿尔卑斯式登山是一种不依赖他人,完全靠主要登山者自身力量从事攀登各种山峰的登 山活动。因系阿尔卑斯山区登山运动的早期活动形式故名。20 世纪 20 年代后逐渐为金字塔形 兵站式登山所取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 年 5 月意大利登山家莱茵 霍尔特·梅斯纳尔和彼得·哈贝勒首次不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1980 年 8 月莱茵霍尔特·梅斯 纳尔又单人从海拔 6400 米的营地不用氧气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为这一登山活动形式的发展

开创了新途径。

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是一种依靠大量雇佣人员的高山登山活动。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国 际登山运动日益发展,攀登的高度不断上升,装备与食品的重量和运输量迅速增长,登山者本 身的力量难以完成在全部登山过程中所需物资的运输任务,故需大量雇佣当地山区居民为登山 队服务。登山队的人数与雇佣人员的人数比例一般为 1:3,即一个登山者配备三个辅助人员,

组成金字塔形的层层设站,站站留人的“兵站式”运输和支援线。此种登山活动已逐渐失去原 先的体育意义。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国际登山组织开始大力提倡阿尔卑斯式登山活动,以 恢复登山的体育运动意义和作用。

技术登山是一种依熟练的攀登技术和各种技术装备专门攀登悬崖峭壁的登山活动。始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世界著名难攀的阿尔卑斯山三大险峰(玛达霍隆、埃格尔 和古兰特·焦拉斯)的北壁路线均已被各国登山者征服。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随着攀登陡险 山崖峭壁所用的各种装备不断改进,此种登山活动已从欧洲的低山区引向亚洲的高山区。

二、登山运动基本知识

(1)冲顶。登山运动术语,指攀登高山过程中,在适应性训练、运输和建营等一系列登 顶前准备工作就绪后,向顶峰的冲刺。成败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天气的 好坏。据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统计,各国登山队在喜马拉雅高山登山活动中,因天气恶劣而 导致登顶失败的,占全部失败总数的 68%。

(2)单攻。以单一座山为冲顶目标,登顶后沿原路下撤。

(3)登山旅游。一种不登顶峰的旅行游览活动。登山爱好者背负必要的登山食品和装备 结组进入山区,观赏奇峰险岭,进行摄影和采集标本等活动。20 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登山运 动的发展而兴起。

(4)登山营地。登山运动术语。为登山运动员的适应休息和运输物资等需要而设置的营 地。攀登海拔 5500 米以上高峰时,一般设“基地营”和“中间营地”两种。前者是一次登山 活动的指挥部和后勤供应总站,也是登山队员经过适应性行军后,在突击顶峰之前进行休整的 总营地。设置位置要求:安全(无洪水、滚石、冰雪崩),便于观察所登目标的路线,便于取 水,能避风,日照时间长,地势平坦,能以汽车与附近城镇进行联系。后者主要为登山者适应 高山特殊环境保护(缺氧等)而设置。在升高过程中,能逐步适应环境对人体各部器官的基本 要求和运输物资供应需要。营地之间的距离适中。一些国家的登山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大 多建立 7 个营地,其高度大致为 5300 米(基地营)、6100 米(1 号营)、6400 米(2 号营)、6900 米(3 号营)、7400 米(4 号营)、7900 米(5 号营)和 8500 米(6 号营)。

(5)低压舱。登山运动器材。测试和锻炼登山运动员对缺氧耐力的装置。不一完全密闭 的小室,依抽气装置造成舱内的低压缺氧状态,并可按照需要调节至几千米或万米以上的模拟

“高空”气压。登山运动员通过在低压舱的逗留时间,可测试出其对缺氧的耐力,并由此测出 运动员的登高能力。在一般情况下,也可利用低压舱作为锻炼缺氧耐力的手段。

(6)高山病。也称“高山适应不全症”。人体对高山缺氧环境适应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各 种临床表现的总称。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

严重的可引起昏迷。给氧吸入后症状可缓解。高山病可分为高山反应、高山脉水肿、高山昏迷、

高山高血压、高山红细胞增多症、高山心脏病、慢性高山适应不全混合型等 7 种类型。

(7)高山反应。登山运动术语。凡急速进入高山地区,或在高海拔山区居住期间,由于 对缺氧不能完全适应而发生头痛、心慌、气促等症状,统称“高山反应”。无器质性的损害,

一般在一周左右即痊愈,亦有少数持续达数周者。持续三个月以上称“慢性高山反应”。

(8)三大北壁。阿尔卑斯山上三座险峰的北壁登山路线,分别为:①玛达霍隆峰

(Matterhorn,海拔 4478 米)。位于意大利与瑞士边境的阿尔卑斯山上,北壁垂直高度为 1100 米,海拔 3400~4478 米,平均坡度为 55°~60°,中间夹杂冰雪坡。②古兰特• 焦拉斯峰

(Grandesorasses,海拔 4208 米)。北壁的垂直高度为 1200 米,海拔 3000~4200 米,全程平 均坡度为 70°~80°。③埃格尔峰(Eiger,海拔 3970 米),北壁垂直高度为 1800 米,海拔 3000~

4208 米,平均坡度为 70°。是国际公认的三条难险度很高的登山路线。

(9)适应性行军。在登山运动中,指为提高适应能力的登山活动。攀登海拔 6000 米以 上的高山,因高差较大,人体的各种器官不能立即适应高山缺氧的环境,难以从基地营一次攀 登直达顶峰。一般多采取逐段适应升高的方法。如从 4000~5000 米的基地营出发,经过数次 行军到达 6000~7000 米的高度并取得一定适应后,再从基地营升高到 8000 米以上,以适应特 高的海拔高度的缺氧环境。

(10)山间危险。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危险。一般分两大类:天然危险和人为危险。前者 指自然界对登山者构成威胁的各种危险,如滚石、雪崩、冰崩、冰裂缝、山间急流、日晒、大 风、大雪、低温、云雾和雷电等。此类危险常造成登山者伤亡。后者主要指登山者由于不熟悉 或缺乏山间自然变化规律坠跌入冰裂中(或悬崖冰壁下),也有人为引起雪崩和滚石而造成重 大伤亡事故的。

(11)雪崩。山地大量积雪突然崩落的现象。由积雪本身重量、大风、新旧积雪面摩擦力 减少,积雪底部融解,气温骤升,以及地震、暴风雪等引起。一般多发生在 25°~40°之间的 斜坡上。切断了积雪表面的平衡,也能导致雪崩的发生。登山者误入雪崩区,会严重危害生命 安全。

(12)雪盲。高山病的一种。阳光中的紫外线经雪地表面的强烈反射对眼部所造成的损 伤。患者开始时两眼肿胀难忍,怕光、流泪、视物不清;长时间暴于紫外线者可见眼前黑影,

暂时严重影响视力,故误认为“盲”。登山运动员和在空气稀薄的雪山高原上工作者易患此病。

配备能过滤紫外线的防护眼镜,可起预防作用。

(13)雪线。终年积雪区与入夏积雪融化区之间的分界线。其高度一般随各地区纬度的 不同而差异,例如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平均海拔 2500 米左右;中国天山的平均高度为海 拔 4400 米;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喜马拉雅山中国一侧高度为海拔 5600 米。

(14)雪洞。登山运动中在雪坡上人工挖的宿营地。多在山坡陡峭,风力较强,不适合 支设帐篷的深雪坡面上挖筑。可避风,比帐篷舒适而暖和。

(15)越岭。以翻越棱线为登山路线,或登顶棱线附近的山头。

(16)纵走。连走数座同一山系之山头的长程登山路线。

(17)“之”字形攀登法。登山技术名词。在攀登比较陡险的草坡、碎石坡或冰雪坡面时,

为减少直线上攀所产生的难度和滑坠危险而采用的上攀法。因系曲折蛇形路线,形似“之”字 故名。

三、登山运动的好处

经常出外进行登山野营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的视力、心

经常出外进行登山野营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的视力、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