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樂章 甚快板

第四樂章的結構為輪旋曲式(ABACA),擁有古典樂派的特質,為主旋律附 加伴奏的主音音樂(homophony)風格。整個樂章樂團音響不再厚重,淡雅簡約、

充滿活力的簡明音樂風格,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有如此大的改變,可以在尼爾森 的論文“莫扎特和我們的時間"(Mozart and our tiom)中發現端倪,25他把古典 風格作為一種自覺的反應,以免自己過度沉迷後期浪漫主義。26

速度上為甚快板(Allegro vivace),由小鼓擊出的八分音符為引子,兩小節 後於第 549 小節接主題一。主題一模進了三次,音響上一次比一次還要豐潤。在 演奏時,要掌握節奏的特性,給予全曲一股潛在的精神動力,如能掌握乾淨輕巧 的音色則更佳。【譜例二十七】第 547 至第 558 小節。

25 Mozart og vor Tid.這篇論文最早出現於週期性的樂刊,Tilskueren,11 November 1906。

2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為部份音樂家對「後調性」時期的音樂,感到茫然無 法適從,於是出現了一個新的音樂創作之路「新古典主義」。融合了傳統以及現代的音 樂創作風格,運用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時代的曲式、技法、風格從事創作為

【譜例二十七】

在本曲四個樂章中,小鼓從來沒有缺席過,有時是扮演附和的角色,有時扮 演搗蛋的角色,在第四樂章中,小鼓仍然有很吃重的地位。A、B 兩段之間,在 第 610 小節至第 617 小節為經過段(transition),作曲者也標示著一點一點漸慢 而弱(poco a poco calando),這一經過段的元素都來自於 B 段主題二的動機。第

618 小節,B 段的主題二較安靜且較歌唱性,作曲家標示了 molto tranqoillo 以及 espressivo。【譜例二十八】第 607 至第 613 小節。

主題一

主題一

【譜例二十八】

由表五可得知,第四樂章單簧管與樂團對話的重要性更為明顯,最後協奏曲 的結束闡明了一個難得的平靜,當獨奏的部分完全消逝時,單簧管猶如樂團一名 匿名的成員。這直截了當結束在諧和音上,可能令人感到不安,從第一次大戰以 來,我們已經變得習慣作曲家們的現代音樂聲響,幾乎是不可能聽到的一個簡單 主音的結尾且無任何諷刺的感覺。Coda 中,可以看到尼爾森內心掙扎,整個 Coda 樂段與整曲的曲風有許多不同之處,除了精緻的絃樂和聲,獨奏在低音域的範 圍,與樂曲開始以來大都以中高區域為主相反,最後的長音也與整曲遍佈的半音 階相反,最後的音樂情感為平靜的,也與情感爆發與歇斯底里的樂段完全不同。

而全曲中,佔有一息之地的小鼓似乎也有所自覺,慢慢的從交響樂的音響結構中 撤出,尼爾森的單簧管協奏曲,最後達到一個非凡的恩典狀態。

【譜例二十九】第 710 至第 728 小節。

【譜例二十九】

F Coda

第五章 結論

〝Man skal over for et Kunstværk have den samme Fornemmelse, man har, naar man staar ved en Bæk, det Sted, man staar ved, er et Led i et Hele, og det rummer i sig baade Kilden og Havet og alle Steder langs Bækken.〞Carl Nielsen to his Contemporaries (Copenhagen, 1999), 614-5.

章的動機 b,節奏型態相同,但為反向音型,且為一剛一柔;(二)全曲結束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