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之研究與詮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之研究與詮釋"

Copied!
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演奏演唱組詮釋報告. 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之研究與詮釋 Carl Nielsen:Clarinet Concerto, op.57. 指導教授:陳威稜 研究生:朱嬿蓉. 2007 年 11 月 30 日.

(2) 內 容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卡爾.尼爾森…………………………………………………………...3 第一節 尼爾森所處之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風格………………………….3 第二節 尼爾森生平簡介…………………………………………………….7 第三章 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創作背景…………………………….…………..11 第四章 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14 第一節 第一樂章 稍快的小快板……………………………………….…14 第二節 第二樂章 慢板…………………………………………………….31 第三節 第三樂章 從容的快板…………………………………………….39 第四節 第四樂章 甚快板………………………………………………….50 第五章 結論……………………………………………………………………...55 附錄 卡爾.尼爾森主要作品年表……………………………………………...57 參考書目………………………………………………………………………….71.

(3) 第一章 緒論 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 1931)的單簧管協奏曲,在單簧管的獨 奏樂曲中是一首相當重要的曲目,但與尼爾森的交響樂相比,他的協奏曲是常常 被忽視的。協奏曲的曲風與他的作曲風格發展相違逆,最後的兩首木管協奏曲只 有更加的邊緣化,1而不是被當作晚期絕頂風格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尼爾森 的單簧管協奏曲看似交響素質,卻展示出結構上的凝聚力,單簧管與樂團間的關 係是平等的,時而互相競技,時而互相襯托,單簧管與樂團間有著複雜的對話, 卻也各有表現。尼爾森曾在描述他的第六交響曲時說到: 樂器在同一時間時,可溫暖心房,也可徹底歇斯底里,溫和如同鳳僊花,尖 2 叫就像一個電車行駛在舖不好的鐵軌上。 他的想法充分的表現在此首單簧管協奏曲中,樂曲中,可看到尼爾森在高音 上的著墨,企圖產生震撼聽眾且刺耳的音響;但尼爾森也標明了許多的平靜的 (tranquillo)樂段,由此可知尼爾森對音色效果的敏感要求。相較於 Bb 調單簧 管,A 調單簧管同時擁有尖銳與暗沉柔美的音色特性,因此可以得知尼爾森何以. 1. 長笛與單簧管協奏曲。. 2. 在 1925 年 12 月 11 日於丹麥有名的報社 Politiken,記者 Andreas Vinding 專訪尼 爾森〝kan være paa én Gang varmhjertet og bundhysterisk, mild som Balsam og skrigende som en Sporvogn paa daarligt smurte Skinner.〞Carl Nielsen to his Contemporaries (Copenhagen, 1999), 378. 1.

(4) 要用 A 調單簧管來演奏本樂曲。這首樂曲中充分發揮尼爾森的寫作特色,在演 奏技巧方面,如快速音群、大篇幅的跳音樂段、大跳以及音量上的迅速變化,一 再考驗筆者的演奏能力以及持續的專注力,因而激起筆者挑戰此樂曲的慾望,除 此之外,在炫技的演奏技巧之下,可發覺作曲者要傳達的深刻意涵,值得我們去 深入體會,所以在此次報告中,筆者藉此作品為探討主題,探討此作品的作曲背 景及樂曲分析。. 2.

(5) 第二章 卡爾.尼爾森 第一節 尼爾森所處之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風格. 遠離浪漫主義是二十世紀初期最重要的興趣。在 1890 年到 1920 年間,音樂創作環 境明顯出現了巨大的變遷,調性和聲在這幾十年之間,步入了瓦解的命運,此時期被稱 之為「後調性」 (post-tonality)時期。3以下就旋律、和聲、節奏、音樂組織、曲式這幾 個方面來探討: 一、二十世紀的旋律: 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並不喜愛使他的旋律形成任何標準的模式,他們不會因為前一個 樂句是四個小節或八個小節,而把下一個樂句也填補成那個長度;他們只把主題呈示一 次,避開勻稱與重覆,刪除多餘的東西,以期望塑造一種有活力而簡潔的旋律。他們理 想中的旋律是一種具有思想、感情、精練、且具有感性的線條。二十世紀的音樂已經使 器樂的旋律脫離聲樂的淵源,這種新的旋律並非一定無法演唱,也不一定是朗誦式的,. 3. 1890-1920 年之間,大批作曲家同時費盡心思,欲找尋一條脫離傳統理論的創作之路,眾 人欲解脫大、小調的束縛,開啟了音樂創作的新風格。 3.

(6) 只不過不再侷限於聲樂表現的能立範圍內,此世紀的作品主題包含了某些不適宜聲樂演 唱的大跳以及起伏不規則的樂句,線條傾向於活力及力度,而非流暢華麗。對聽眾來說, 他們必須提高警覺,集中注意力,才不會因為樂句不規則,就掌握不到它的意義。 二、二十世紀的和聲 和聲系統的完成是古典時期偉大的成就,在這個系統中,每個和弦都有特定的位置 及功能,這就是三和弦的和聲系統。到了浪漫時期,音樂家們想把心中的熱情表達出來, 使得此時期的音樂家不斷的擴大不和諧和聲的可能性。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引領著這股潮流,4並且發展到極致,華格納避免使用終止式,使他的音樂很具想 像力。不諧和音是提供力度以及張度的要素,不諧和音往諧和音的進行,反映出生命本 身的變化。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 1951)指出,5和聲的發展史是不諧和音的 紀錄,而不是諧和音的紀錄,不諧和音是引領作曲家走出老舊途徑的主要因素。 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在原有的三和弦結構上,再添加音上去,形成六個音或七個音的 組合,如此複雜的和弦使音樂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張力。七個音的和弦,事實上是一個複 和弦,作曲家同時控制兩、三組和聲的進行,使各組和聲彼此對立,正如同幾個單旋律 線條的結合,幾組獨立和聲的交互關係,為和聲領域拓展新的空間,具備無窮的冒險精 神,讓我們看到不斷擴大的聲音世界。. 4. 華格納以不和諧音響、遠系轉調、半音階和聲、不明確調性,大力擴張了調性和聲的範 圍。他並以音樂結合戲劇,發展了樂劇(music drama)的理念。 5. 荀白克在二十世紀積極解放大、小調調性和聲理論,他研發了「十二音列」(serialism) 更是引人注目。此理論為一套為無調性音樂所設計的有條理的理論體系,將每一個音排列組合, 避免三度音程及三和弦的構成。 4.

(7) 三、二十世紀的調性擴張 古典樂派的作曲家清楚的建立本調,強調自然的和聲。到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刺 激下,轉調充滿了驚奇,頻繁、突然且大膽,連續轉調的設計是為了製造驚人的戲劇張 力。十九世紀末,“十二選七"的方法瓦解了,二十世紀準備了一種新方法︰“十二選 十二"。6 二十世紀的調性擴張以三個觀念為主: (一)複調。7 (二)在調性範圍內,無預警轉新調,也無預警離開。 (三)每個音完全的民主平等。 四、二十世紀的音樂節奏 在東方歌謠、葛麗果聖歌、歌劇詠嘆調中,節奏的動機是來自於語言。十八、十九 世紀的作品,朝向標準化之律動節奏運動,以二四、三四、四四、六八拍寫成,重音很 規律的在每小節的第一拍重現,規律的節奏爲音樂捕捉舞蹈的幻想,以及身體律動的感 覺。此時期的作曲家把精神和注意力集中在和聲以及管絃樂的色彩,因而多少忽略了節 奏。 二十世紀的節奏遠離傳統的對稱,而愛好不可預期的效果,避開四拍的節奏傾向,. 6. 以 C 大調為例,十二個音內,十二選七為 CDEFGAB 為主。十二選十二為每一個半音為. 主。 7. 複調是直接將兩個不同調性的曲調重疊,使音樂產生衝突的美感。兩個不同調性的穿織、 組合、重疊,卻在某種程度上近似古代對位法的精神,在後調性時期是一非常時尚的作曲手法。 5.

(8) 作曲家利用奇數拍,一個小節五拍、七拍、或九拍,8也利用十一拍或十三拍一組的節奏。 以多種不同節奏模式來分割小節中拍子的小單位,此外,作曲家也把好幾個小節結合成 樂句,轉向多拍子,不斷的變換拍號,甚至有些作曲家放棄了小節線,聽眾找不到肯定 的拍子落點及可預測的重音,比過去的音樂更具彈性。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 1971)曾說〝我把節奏變得如此困難,對指揮者是一項考驗。〞9 五、二十世紀音樂的織度 織度分為單音音樂、複音音樂、主音音樂。10在中古時代末期與文藝復興時期,可 以看到複音音樂在宗教以及世俗的合唱音樂中。這個發展持續到巴洛克時期(16001750) ,而在巴洛克時期中的兩位音樂家,11將複音音樂發展到極致,他們的賦格曲是古 代複音音樂的最高成就。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們開發以和絃襯托單旋律線條的可能性,發 展出一種清晰的管絃樂組織。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強調的是和聲與色彩,主要興趣在於開 發和絃神秘的力量。 到了二十世紀,作曲家們為了使音樂再次獲得流暢無阻的感覺,必須削弱音樂的織 度,回歸巴哈時代的對位風格,以二度、七度這一類的音程,12其目的在使各聲部線條 8. 五拍為三加二或二加三,七拍為二加二加三、四加三或二加三加二,九拍為五加四或四. 加五。 9. 約瑟夫.馬吉利,《當代音樂介紹》 ,蘇同右 譯(台北:譯者自行出版,1990) ,24。. 10. 單音音樂為單音或單聲部的組織;複音音樂為各聲部都是獨立的線條;主音音樂為有一 個聲部負責旋律線條,伴奏的各聲部放棄了獨立性,互相併成了和聲,用來伴奏旋律聲部。 11.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1750)與韓德爾(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1759) 。 12. 諧和音程互相結合,不諧和音程造成分離。二十世紀以前大都使用諧和音程:五度、四 度、三度、以及六度。 6.

(9) 分明,清楚對立。. 第二節 尼爾森生平簡介. 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年6月9日生於富恩島(Fünen)的一 個小村子奧登賽(Odense)。家中有十二個小孩,尼爾森排行第七。父親尼爾斯.喬恩 斯(Niels Jørgense, 1835- 1915)其實是位油漆工,但大多數時間是在婚禮或其他節慶場 合拉小提琴,而母親瑪倫.克斯汀(Maren Kirstine, née Johansen, 1833- 1897)則是位傳 統婦女,得照看十二個孩子。六歲自父親接受小提琴的啟蒙,為了生計,他隨著父親在 地方上演奏,八歲的時候,尼爾森以古典音樂為模型模仿作曲,譜寫出生平第一件作品, 分別是現已失傳的《搖籃曲》(Lullaby, 1873)以及《波爾卡》(Polka, 1873),但他爸 爸對此沒太在意。他說: 〝你單獨做這些東西,沒人能隨之舞蹈的。〞很快地,他就將 重心轉移到吹奏樂器上面,1879至1883年擔任軍樂隊的法國號手以及演奏中音長號,這 段日子在他的自傳Min fynske barndom裡面有所描述,13在軍樂隊四年的時間裡,尼爾森 接觸到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等大師的經典作品,對他們的作品產生很大的興趣,更有 著名作曲家噶得(Niels Gade, 1817- 1890)的推薦,1884至1886年他到哥本哈根音樂院 (Copenhagen Conservatory),向多夫特(Valdemar Tofte)學習小提琴,與哈特曼(J.P.E Hartmann)學理論,當時並未展現出他將成為一個有名的作曲家。尼爾森第一次的作品. 13. 1927 年所發表,在富恩島上的童年(My childhood on Fünen)。 7.

(10) 發表是1888年9月在Tivoli花園的音樂廳,他指揮作品《為絃樂器創作的組曲》(Suite for Strings)獲得成功,這成了他的第一號作品。1889至1905年他成為史文生(John Svendsen, 1840- 1911)指揮的皇家管絃樂團的第二小提琴手。這期間的1890至1891年他接受丹麥 政府的獎學金前往德國,研究、了解華格納的音樂,但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對華 格納的音樂並不是非常熱衷,這兩年曾至柏林、巴黎與義大利旅行,旅行中,在德國遇 到了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 1897),布拉姆斯的人格特徵與音樂對他的創作 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公認最主要的影響為樂曲結構方面,他整肅了尼爾森過度的浪漫 主義傾向;在巴黎認識了雕刻家安妮.瑪莉.布羅德森(Anne Marie Brodersen),同年 兩人結婚,這是兩個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婚姻,猶如暴風雨般的婚姻,但他們從未分開, 雖然有很長的一段時期他們天各一方,一個作曲,是丹麥音樂協會(Danish musical society)的重要成員,另一個從事雕塑,有時近在咫尺,有時遠在希臘。1892年尼爾森 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1898年創作《愛之頌》 (Hymnus Amoris) ,是為妻子而作的。1900 年後他的個人風格形成,整體來說還是古典的形式,但使用了抒情的旋律,融合在一起 的是半音階為主的強烈不和諧和聲。1901年以作曲家的身份受到國家的援助,他得以全 職為作曲家。1902年他的歌劇《掃羅與大衛》 (Saul og David)首演,他親自指揮,同年 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性情》 (De fire temperamenter) 。1903年他偕同妻子去希臘旅 遊,途中創作了序曲《赫利俄斯》 (Helios) 。1908繼史文生之後就任皇家劇院樂長。1906 年輕鬆歌劇《假面舞會》(Maskarade)首演,這首曲子是根據丹麥文學之父路德維希. 霍爾伯格(Ludwig Holberg, 1684-1754)的喜劇寫成。直到1912年才首演的第三號交響. 8.

(11) 曲《擴張》 (Sinfonia espansiva),此首交響曲和他同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使他名揚海 外。1915年起在哥本哈根音樂院任教,此外,1915至1927年間,尼爾森也擔任音樂協會 指揮,除了丹麥音樂外,對於北歐各國的作曲家,尼爾森也給予極大的影響。一戰期間, 他寫了第四號交響曲,被視為丹麥當代最傑出的作曲家。當丹麥國家合唱協會(Danish National Choral Society)要委約一部康塔塔的時候,他們的首選當然是尼爾森,他也愉 快接受,創作了後來成為丹麥民族遺產一部分的作品,名為《富恩島之春》 (Fynsk foraar) 。 為什麼這是卡爾.尼爾森最歡快和引人入勝的作品之一,他自己做了最佳解釋: 富恩島的一切都和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無論誰悉心傾聽都會發現。蜜蜂以它們獨特 的嗡嗡聲帶有特別的富恩島口音,馬兒的長嘶、紅牛的哞哞叫聲,誰都能聽出和別 的地方相當不同。每當母親哺育嬰兒,鈴兒叮噹,公雞用富恩島方言啼叫,百鳥爭 鳴,好一曲歡樂的交響。靜謐中也唱著同樣的曲調,彷彿沉睡的樹也在睡夢中和著 富恩島大地的輕快節律。 同年他和作曲同僚 Thorvald Aagaard,Thomas Laub 和 Oluf Ring 出版歌曲集 Folkehøjskolens Melodibog,大多數歌曲在整個丹麥都是家喻戶曉,因為用的是優美的丹 麥詩歌,有新的,也有老的,配上了丹麥傳統而單純的歌曲的旋律。同樣在 1922 年他 為五位音樂家朋友寫了管樂五重奏,他還打算為其中的每一位寫一部獨奏樂曲,但他只 寫成了其中的兩部,長笛協奏曲和單簧管協奏曲,分別是 1926 年與 1928 年。尼爾森的 大多數音樂中都可聽到富恩島的方言,即使在複雜如管樂五重奏作品也是這樣,該作品 是基於對五位成員的個性和樂器演奏的能力所作。1925 年,他的 60 大壽,丹麥還舉國 慶祝。他的晚期作品,如兩部管樂協奏曲,1925 的第六號交響曲《樸素》(Sinfonia semplice) 和 1928 的三首鋼琴作品(op.59),音樂語言更現代化。他最後一部大型作品是他於 1931 年所完成的,那就是唯一的一部大型管風琴作品 Commotio。1931 年 10 月 3 日,卡爾. 9.

(12) 尼爾森因心臟病去世,那時他正在收聽他的音樂會的轉播。他逝世的消息引起了公眾極 大的悲傷,在哥本哈根大教堂(Copenhagen Cathedral) ,整個國家為他舉行了葬禮。那 時他妻子說: 我為他天性的豐富和自然而感激他,這是決不會停滯,永遠新鮮的,像起伏的流水, 湧動不竭的清泉。 他將永遠是偉大的丹麥作曲家!. 10.

(13) 第三章 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創作背景 1921 年,當尼爾森與哥本哈根木管五重奏(Copenfagen Wind Quintet)結識, 聽到他們所練習的莫札特《交響協奏曲》 (Sinfonia Concertante)後,就興起了要 為這五種樂器各寫一首協奏曲的念頭,不過在創作這些協奏曲以前,他在 1922 年,先寫了一首木管五重奏,題獻給這五位音樂家,並於同年 4 月 30 日在瑞典 的哥登堡(Gothenburg)舉行首演。直到他完成了最後一首交響曲第六號交響曲 後,尼爾森才於 1926 年 10 月 1 日完成第一首木管協奏曲-長笛協奏曲,並在同 年 11 月 9 日在巴黎由該五重奏當時的長笛家 Gilbert Jepersen 首演。 尼爾森的第二首木管協奏曲,也是他的最後一首協奏曲-單簧管協奏曲,被 承認的首演日為 1928 年 10 月 11 日於哥本哈根的 Odd Fellow Palæ 首演,首演當 天,由尼爾森親自指揮;但其實早在 1928 年 9 月 14 日,在哥本哈根北部的一個 小村莊 Villa Højtofte,由尼爾森早期的學生 Carl Johan Michaelsen 所贊助,並由 尼爾森的女婿 Emil Telmányi 指揮一個私人的 28 人管絃樂團,就已經發表過這首 樂曲,演奏者也是當時哥本哈根木管五重奏的單簧管樂手 Aage Qxenvad(1884-. 11.

(14) 1944) ,14當天的音樂會還伴隨著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in A, KV. 488, 1786)和韓德爾以及韋瓦第的小品。15 這首協奏曲音樂旋律上面近乎狂野,技巧上面也是狂放不羈的,讓當時的樂 評家與觀眾們瞠目結舌,就連為他指揮首演的女婿都稱此首協奏曲為〝來自外星 球的音樂。〞但該曲在音樂上的創新,更可以說是開拓管樂作品的新視野。接下 來的幾次演出後,16大眾逐漸了解這首充滿著尼爾森風格的樂曲,並且認同此曲 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單簧管協奏曲之一。 尼爾森晚年的音樂風格在這兩首木管協奏曲中充分的表現出來,創作長笛協 奏曲及單簧管協奏曲時已經是他人生的最後五年及最後三年,他原本打算為木管 五重奏裡的每一位成員譜寫一首協奏曲,但因心疾所苦而未能完成。 尼爾森的傳記家 Robert Simpson 描述這首協奏曲為〝生硬且時常充滿怒氣〞 的作品,17Aage Qxenvad 也形容本曲的演奏者必須〝能完全有演奏單簧管的自主 能力,不然無法演奏本曲中最糟糕的那些音。〞也說〝尼爾森必須親自演奏單簧 管,否則他無法發現那些音在演奏上是多麼困難。〞尼爾森寫作這首協奏曲時, 我們可以推測,他一定認為單簧管是個精神分裂的樂器,同時擁有溫暖、溫柔,. 14. Aage Qxenvad 向 Richard Muhlfeld(Brahms 單簧管作品的提獻者)的學生 Cal Skjerne 學習單簧管,但卻是當地第一位由德式系統 Oehler 系統改由法式系統 Boehn 樂 器的單簧管演奏家。 15. Kongelige Bibliotek, Carl Nielsen studies(Copenhagen: Royal Library, 2003), 36.. 16. 1928 年的 12 月 5 日、12 月 10 日,及 1929 年 4 月 7 日。. 17. Robert Simpson, Carl Nielsen, Symphonist 1865-1931(London: J.M. Dent, 1952),. 131. 12.

(15) 以及近乎歇斯底里的個性,在曲風中聽得出來尼爾森注意到 Qxenvad 那暴躁的 脾氣,也考量到他勇於嘗試新事物的態度,所以有許多突破樂器本身技巧的樂 段,由此可見本曲的難度與深度!. 13.

(16) 第四章 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一節 第一樂章 稍快的小快板. 本曲完成的年代,為調性音樂瓦解的時代,經過了「後調性」 (post-tonality) 時期的洗禮,甚至包含了「無調性」 (atonality)時期音樂的特質,18但在本曲中, 呈示部中卻用了奏鳴曲式,及賦格的對位手法來創作樂曲,包含了傳統與創新。 有別於尼爾森的小提琴與長笛兩首協奏曲,單簧管協奏曲為單樂章型式,雖 然本曲採取了不間斷的單樂章型式寫作,卻明顯的可以區分為四個速度與風格不 同的段落樂章,第一樂章為稍快的小快板(Allegretto un poco) ,第二樂章為慢板 (Poco Adagio) ,第三樂章為從容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第四樂章為甚快 板(Allegro Vivace) 。樂團的編制為小型編制:弦樂、兩把低音管、兩把法國號、. 18. 由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所發起,解放了大、小調和聲理論, 直接否定主和弦的重要性,樂譜上也沒有調號,以快速音型及遲滯音響為音樂主體,各 種新穎的樂器演奏法隨之衍生。到了 1920-23 年間,更進一部研發了「十二音列」 (serialism)理論,將每一個音排列組合,並避免三度音程及三和弦的構成。 14.

(17) 一個小鼓。 尼爾森給妻子的信中提到: 我對作品有一個新的構想,沒有任何的方案,但應該去抒發我們對生命的衝 動或是表現;可以說是:我認為任何會動的,渴望生命,那不是好也不是壞, 不是高也不是低,不是大也不是小,就是:"那就是生命"或"它就是渴望生 命",沒有任何明確的概念關於"浮誇"或"美好和精美"或關於溫暖或寒冷(或 許強大的),但就是生命和樂章,多變的,非常多變的,但總是保持在一起, 好像一直流動著,在一個大的樂章中,在一個單一的串流中。我需要一個字 或是一個短的標題來表示這全部。19 由此可知尼爾森認為音樂就是生命,不浮誇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即可隨意 取材,所以在此曲中,可以發現動機 a 很有鄉野風格,也以增值、減值或變形出 現在樂曲中,貫穿整首樂曲。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筆者將曲式分析歸納於下表。. 19. 尼爾森於 1914 年 5 月 3 日寫給他妻子的信〝og jeg har en Idé til et nyt Arbejde, som intet Program har, men som skal udtrykke det vi forstaar ved Livstrang eller Livsytringer, altssa: alt hvad der rører sig, hvad der vil Liv, hvad der ikke kan kaldes, hverken ondt eller godt højt eller lavt, stort eller smaat men blot:`Det der er Liv'-Forstaar Du: ingen bestemt Idé om noget `storlaaet'eller noget `fint og sart 'eller varmt og koldt(voldsomt maaske)men bare Liv og Bevægelse, dog forskelligt, meget forskelligt, men i en Sammenhæng, og ligesom bestanfigt rindende, i èn stor Sats i èn Strøm 〞Carl Nielsen, 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 with Anne Marie Carl-Nielsen( Copenhagen, 1983), 385. 15.

(18) 附表一 第一樂章曲式分析表 樂段. 小節數. 調性. 主題. 呈示部. 1. F. 主題 S. 9. F-Cb. 答句 A、對句 CS. 答句由屬音開始. 17. F. 由單簧管奏出 S. F 為起音. 27. E. S 的變型. 33. F. 主題二與動機一相互呼應. 弦樂為對位手法. 39. E. 主題二的減值與變型. 單簧管與樂團互相. Stretto. 備註. 對唱 57. d. 62. 發展部. 主題一與主題二 由單簧管演演奏主題二. 小鼓擊奏. 69. F. 樂團演奏動機 a. 強調 F 音. 79. F. 主題三. A tempo, ma tranquillo. 88. C. 樂團演奏主題三. 獨奏與樂團對唱. 101. F. 主題四. 弦樂 staccatissimo. 110. F#. 樂團與單簧管減值 對唱. 裝飾奏. 有如 E、F 的爭吵. 133. 16.

(19) 再現部. 142. F. 動機 a. F 的屬音,以 C 為起 音的動機 a. 150. E. 主題一、主題四. 167. Bb. 主題一、主題二. 調性不斷轉變,線性. 動機 b 不斷延伸. 和聲. 183 Codetta. 212-218. f. 動機 a 與動機 b 交錯出現 動機 a 與動機 b 交錯出現. 在樂曲的開端,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以鋼鐵般的堅定音色,大膽上升五度和 節奏鮮明的輪廓,是最突出的動機 a 思想。相較之下,第 3 小節上升半音倚音是 同樣重要的動機細胞,這倚音的突兀有如小提琴在第 23 小節出現的突發聲響。 動機 a 以 F 為起音,展開了主題一。【譜例一】第 1 至第 14 小節。 【譜例一】主題一. 倚音. 1. 動機 a. 8. 17.

(20) 到了第 9 小節,由 F 的屬音 C 為起音,中提琴與低音管奏出八小節的答句, 而相對應的對句伴隨著答句的進行,如同主題的陰影,對句力求節奏和音型的變 化,不單調但也不喧賓奪主。【譜例二】第 1 至第 20 小節。 【譜例二】 主題一 1. 答句 8. F. Cb. 對句 主題一. 18.

(21) 仔細研究指出尼爾森的作曲,發現受到線性的音程因素影響多過和聲,在樂 曲的開頭就可以發現了,調性從 F 到 Cb 的轉變立即產生很強的對立,衝突相當 明顯,開頭的主題也有混合旋律的動機從第 1 小節的 C 至第 6 小節的 F,為一 線性音程;我們也可以發現從第 3 小節的 C,通過了第 7 小節的 Ab,到第 12 小 節的 F,也是一線性音程。單簧管在第 17 小節展開主題一,充滿愉悅之感的主 題一,演奏時要有方向性,往第 27 小節的方向走去,才不會有原地踏步之感。 英美著作中的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研究的代表,羅伯特辛普森(Robert Simpson)指出,20本曲以 F 和 E 兩中心音的對立貫穿了整個作品,如同樂曲的 開頭以 F 為起音,但卻一直往第 9 小節的 E 前進,而單簧管的主題也是從 F 開 始,但顯著的改變,在第 27 小節以半音階的方式位移,起音跨越小節線重新著 重在 E 而不是 F,且調性為 E 大調,強烈的切分音節奏和極具模仿性質的緊急段 震撼了和聲效果也強化了意識,構成一個不具規矩的結構,令人感受到作曲者並 不是單純的重複更改。【譜例四】第 26 至第 41 小節。. 20. 羅伯特辛普森的專題著作 Carl Nielsen: Symphonist.書中有一章節以單簧管協奏 曲為研究主題,為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之研究權威。 19.

(22) 【譜例四】. Stretto. 主題二 動機 b. 20.

(23) 如譜例四所示,在第 32 小節,進入主題二,樂團低音聲部依然以動機的 a 的變型,有如頑固低音(Ostinato)為伴奏,小二度的下行音型為動機 b,絃樂 則分為三個聲部,以賦格的方式進行對位,21在第 38 小節,樂團的主題二以減 值的方式帶入,單簧管與小提琴猶如對唱般,相互應和,這你來我往的相互模仿 輪番出現,延續到第 57 小節,由 D 為開頭的動機 a 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當 輪到單簧管演奏主題二的減值時,法國號與低音管則以下行音型呼應。詮釋時要 特別注意銜接之處,且清楚的演奏每一個三十二分音符或是十六分音符,節奏上 也要相當精準區分開來,而旋律線條要往下延伸、發展,直到第 57 小節,單簧 管與樂團猶如不分軒輊般,各自掛帥,這個由 D 為起音的主題一,加深了獨奏 家和樂團的對立,樂團回到主題一,而單簧管則繼續主題二,尼爾森的安排相當 具有戲劇性。 這個對立到了 第 62 小節,由法國號和巴松管所吹奏的不對稱和聲而終止, 因尼爾森試圖彰顯它而以古怪不和諧和絃呈現,音量也是少見的 fortississimo。這 又引起來自於絃樂一陣清脆的撥奏“white noise",和首次進入的戲劇性的小鼓 相呼應。隨後到發展部之前,單簧管獨奏和小鼓幾乎總是一前一後出現。22 【譜例五】第 57 至第 63 小節。. 21. 「賦格」(Fugue) ,各聲部模仿同一主題,用以維繫音樂的整體線條。. 22. 這個安排就像蕭士塔高維奇(Dmitry Shostakovich, 1906- 1975)第一號鋼琴協奏 曲中的小號與鋼琴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於 1933 年 10 月 15 日首演,不同 於一般協奏曲,這首樂曲的編制是鋼琴、絃樂團與小號。 21.

(24) 【譜例五】 主題二. 主題一. 發展部為較具有歌唱性的主題三,開始於第 79 小節,擷取了呈示部主題一 中的上行全音,並稍做變化。尼爾森特別標明著平靜的(tranquillo) ,以及富表 現的(expressivo)術語,雖為 F 大調,但巴松管明顯瞬間強化關鍵音 C,F 已不 幸的削弱變成用來穩定主音中心的配角。到了第 82 小節轉為 f 小調,第 88 小節 則進入屬調 C 大調,由絃樂猶如對唱般奏出主題三的旋律。小鼓如同單簧管的 知音,偶爾出現提醒主旋律它的存在,其存在於樂譜是高度個性化,並一直用來 打亂、阻止單簧管想要嘗試產生的抒情動力。【譜例六】第 75 至第 88 小節。. 22.

(25) 【譜例六】 主題三. 主題三. 單簧管部分為 Db 大調,筆者於譜例七中的動機圈起,由單簧管的 Db-C- Bb-Ab-Gb-F-Eb-Db(參見譜例七),而第 99 小節所強調的音排列組合後 為反向的 E 大調音階 E-F#-G#-A。 第 101 小節為主題四,動機為大三和弦及小三度音程,主題四會以變形的方 式不斷的重覆出現,將在隨後的分析中提及。【譜例七】第 96 至第 105 小節。. 23.

(26) 【譜例七】. 主題四. 大三和弦 小三度. 進入裝飾奏之前,從第 117 至第 132 小節,是一段鋪陳樂段,單簧管以小聲 (p)的音量,情緒上較為平靜,一句一句為下行的音型,向﹟F 走去,弦樂則以 pp 的撥奏,音型卻為反向,往﹟C 走去,提琴聲部的﹟C 移調後為單簧管的 E, 再一次印證了辛普森所說的「F-E 中心理論」。23樂曲來到了令人最期待的裝飾 奏部分,尼爾森協奏曲的裝飾奏,含有很高的炫技成份在裡面,從主題中節選素 材,並靈活運用,豐富了音樂的想像力。筆者將裝飾奏分為兩部分,如譜例九所 畫之斜線,一部分為激烈的、刺激的裝飾奏,像是 E 與 F 的爭吵,尼爾森除了. 23. 同註二十。 24.

(27) 標示了許多強弱記號,還有強音(marcato)與持續音(tenuto),表情記號熱情 的(passionato)等等。另一部分為平靜的裝飾奏,擷取發展部的主題四為元素, 但變形為增七和弦加上大三度,以極為小聲的音量(pp),製造朦朧的美感,直 到裝飾奏結束。在演奏時對比必須要很明顯,從鋪陳開始,音型迅速往上,音量 要在短短的兩個樂句後,由 pp 增加到 f,接著如同情侶的爭吵,女生以 f 的音量 神經質般的叫囂,下一個樂句為男生以 p 的音量,猶如回嘴般奏出,並且帶一點 漸慢;隨後的樂句由慢而快,單簧管不斷的大跳翻滾,如同情勢急轉直下,到最 低音強音時,兩人已經吵得不可開交,緊接著剩下女生激動的獨角戲,最後如同 心情漸漸平復,漸弱且漸慢停在 bA 音上(在單簧管上為 F),並且消失不見。 技巧性方面,尼爾森運用了許多同音反覆的跳音,演奏時氣要不斷往前推,力求 清晰而精準。【譜例八】第 133 至第 142 小節。. 25.

(28) 【譜例八】. 動機 a. 26.

(29) 第 143 小節為再現部,巴松管先進入,似乎預告著 F 的開始。然而,小鼓於 第 150 小節的重新進入,使得音樂鮮明了起來,那是 E 的開始,第 151 小節單 簧管聲部擷取主題四的動機。在第一樂章結束前,從第 172 小節起,所有的元素 全數重新出現,單簧管不斷的重覆著動機 a,尼爾森特別標示一點一點的漸快 (poco a poco accelerando) ,而在第 166 至 172 小節連接一個概要的 cycle-of-fifths 發展,從 Bb 至 F,C 至 G 的和聲進展,而五度的發展增加了音樂的張力。從第 172 小節,尼爾森於跨小節產生出八度至十度線性和聲模式,隨後尼爾森放棄前 七個小節的減八度和小十度(8-10 線性和聲)改變小九和大七(9-7 線性和聲模 式),如此的改變,使音樂的韻律流暢一倍,這一樂段,猶如激烈的風暴,樂團 與單簧管不斷的累積情緒,卻反常的在第 198 小節進入單簧管的獨奏,一個全是 三十二分音符的跳音樂段,小鼓的適時加入增加樂曲的緊湊度,藉著單簧管的上 行音型以及小鼓的推波助瀾,所有的情緒終於在第 205 小節如山洪爆發一般,全 數傾洩而出,達到高潮,但可以感受到作曲者處理得很小心,令聽眾感受到樂曲 的張力,卻不會太過火。【譜例九】第 143 至第 184 小節。. 27.

(30) 【譜例九】. 動機 a. 主題一. Bb. F. bvi/C. 28.

(31) 動機 a. 8. 10. 8. 8. 10. 8. 10. 8. G. 10. 10. (8). 9. 10. 7. 9. 動機 a. 9. 7. 9. 7. 29. 8. 7. 9. 7.

(32) 雖然在第一樂章產生的強烈聲調衝突,但最後卻從 f 小調返回 F 大調,一直 到此樂章結束,最後的小尾奏(Codetta),從第 212 小節至第 218 小節,預示 著下一樂章即將出現的和聲音響,漸漸的,所有的音響走遠,還不斷的呈現動機 a。【譜例十】第 209 至第 218 小節。 【譜例十】 Codetta. F. 動機 a. 30.

(33) 第二節 第二樂章 慢板. 本曲樂章與樂章之間是不間斷的,而第二樂章速度改為慢板(Adagio) ,我 們也可以依樂章的架構,分為 A、B、A',加上 codetta。. 附表二. 第二樂章曲式分析表. 樂段. 小節數. 調性. 主題. 備註. A. 219. c 、E. 主題一. 複調的使用、動機 a. 227. a、C﹟. 主題一+主題. 單簧管演奏主題一. 二. 動機 b. 主題三. 動機 c. 主題三. 由單簧管演奏主題二,小. B. 253. 調性不明. 278. 鼓不斷變換節奏 A'. 292-313. codetta. 309-313. a、Db. 主題一 單簧管獨獨奏,速度自由 (a piacere). 31.

(34) 樂章開頭由法國號吹奏出不安的、灰暗的旋律,此旋律為主題一,由數個大 二度及小二度的動機 a 所組成,值得注意的是,尼爾森以複調的手法創作,法國 號的部份為 c 小調,低音管則為為 E 大調,巴松管闡明了明確的三和絃與法國號 第一部模糊狀態的旋律對比,垂直的和聲為俗稱魔鬼音程的三全音。24 【譜例十一】第 219 小節至第 221 小節。 【譜例十一】 主題一 c 小調. E 大調. 單簧管在第 227 小節奏出旋律性的主題一,有趣的是,單簧管未移調之前的 音,完全與法國號開頭所演奏的主題旋律一模一樣,足以見到尼爾森安排的用 心。第 227 小節的旋律與和絃,為第 219 小節整體往下移低小三度。演奏詮釋時, 心情要迅速轉換,由第一樂章原本的慷慨激動,轉為內斂沉靜、自我思考,將不 同的音樂風格作最恰當的詮釋,並且找尋最合適的音色。 尼爾森在第 236 小節承襲了前一小節結束音,將樂句延伸至第 245 小節,筆 者視此樂句為主題二,演奏時要將主題一與主題二,第 227 小節至第 245 小節想. 24. 三全音(Tritone) ,亦為增四度音程,在歐洲中世紀以來,此種音程即被認為是 不協和音程代表,包含此種音程的旋律進行即被稱為「音樂之魔」 (diabolus in musica), 在葛雷果聖歌和早期多聲音樂中遭禁。 32.

(35) 為一個大樂句。這個主題二的動機 b 為第一樂章的動機 a 的反向,而這樣的主題 會在第三樂章與第四樂章不斷出現。【譜例十二】第 225 至第 247 小節。 【譜例十二】 主題一. 繼續延伸 動機 b 主題二. 主題二. 33.

(36) 如譜例十二所示,尼爾森在第 247 小節標示了稍微漸快(pochettino accel.), 一直到第 253 小節進入 B 段,速度轉快(più mosso) ,詮釋時速度的掌握要得宜, 讓聽眾有循序漸進之感。 在第 248 小節,單簧管與樂團所呈現的音效,好像在互相拉扯一般,互不相 讓,尼爾森藉由這樣的音響,將和聲衝突的美感,在音樂中表達出來。第 250 小節,短短一小節的變換拍號,由三四拍變化成四四拍,有如掙扎般,不想太早 回到級進的動機 a。在演奏第二樂章這一開頭樂段時,要做到尼爾森所標明的表 情術語極富表現的(expressivo)與平靜的(tranquillo) ,筆者認為在演奏時,因 樂句很長而速度很慢,所以要特別注意音樂是往前流動的,而不是停滯不前的, 在換氣的時候,也要注意到不可破壞的整體美感,因旋律以級進為主,鮮少有超 過四度的音程,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些音程,在手指轉換時以乾淨的音色為佳,並 且在這些音程的轉換上,速度允許的範圍內,稍微有一點彈性速度(rubato)。 【譜例十三】第 248 至第 251 小節。 【譜例十三】. 小鼓突強 34.

(37) 這個猶如暴風雨前的寧靜的樂段並沒有持續太久,在第 253 小節進入一個完 全不一樣的樂段 B,在慢樂章中的中間片段(第 255 至 291 小節),完全在和聲排 列範圍外。尼爾森特別標明速度轉快(più mosso),以十六分音符與三十二分音 符的附點音符為動機 c 架構而成主題三,第二小提琴以三連音的姿態,與第一小 提琴構成三對二的 Hemiola,小鼓不甘示弱,也要來湊個熱鬧,直到第 288 小節 前,整個樂段以不同的素材,有時為兩部小提琴,有時加入小鼓,有時為小鼓與 單簧管,皆呈現 Hemiola。【譜例十四】第 252 至第 259 小節。 【譜例十四】 B. 主題三. Hemiola. 35.

(38) 而小鼓早在第 249 小節,即以一聲突強,預告著自己即將到來,接下來小鼓 在力道以及節奏密度方面,不斷的持續增加,如同宣示著自己的地位,到第 278 小節,進入滾奏,只剩下小鼓與單簧管的對話,原本小鼓演奏三連音,而單簧管 演奏附點,第 280 小節剛好相反,由小鼓擊奏附點音符,單簧管演奏三連音,兩 者要銜接好,才不會感覺突兀,演奏附點音符的那一方,要以輕快活潑似小跑步 之姿,與三連音抗衡,節奏要掌握得宜。直到第 286 小節,附點節奏交還給樂團。 【譜例十五】第 278 至第 286 小節。 【譜例十五】. 36.

(39) 整個 B 段,單簧管以悲泣般的旋律來對抗擁有複雜節奏的弦樂們,演奏時 要自己想像為一位抗戰士兵,勇敢的對抗著這些紛擾的小音符敵軍,在樂團與單 簧管互相銜接時,要當機立斷,並且要有準確的節奏感。當樂段於第 288 小節到 達以E的屬音為主的高潮時,以下行的音型,猶如崩潰般,回到第 292 小節的 A'。【譜例十六】第 287 至第 295 小節。 【譜例十六】. A'. A'樂段的單簧管只運用動機 a,而不與 A 段的主題全然相同,進入第三樂章 前,有一小段小尾奏(Codetta),一共六小節,是單簧管的獨奏,拍號由原本的 三四拍轉變為四四拍,第 309 小節為第 307 小節的增值,尼爾森特別標示此段為. 37.

(40) 隨意表現的(a piacere) ,筆者演奏時,速度相當有彈性,以 pp 的音量,像是微 醺一般的搖搖晃晃,往第 312 小節單簧管譜上所標明的 Eb 前進,緊接著的兩小 節則漸弱且漸慢,進入第三樂章。【譜例十七】第 309 至第 313 小節。 【譜例十七】. 38.

(41) 第三節 第三樂章 從容的快板. 第三樂章的速度為從容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拍號變換為三八拍, 為一詼諧曲。 筆者將第三樂章的曲式歸納於下表:. 附表三. 第三樂章曲式分析表. 樂段. 小節數. 序奏. 314-327. A. 328-385. e. 主題一. 主題一出現三次. B. 386-465. f. 主題二. 主題二富有歌唱性. C. 466-519. F. 主題三. 詼諧曲終止,拍號轉換. 巴松管與單簧管對唱. 為二八拍. 經過段. 調性. 主題. 備註 12 音半音階和聲. 以三十二分音符的三連. 520-527. 音為主 裝飾奏. 528. D. 529-546. 半音階和聲 E. 再現第二樂章的主題二. 39.

(42) 詼諧曲的序奏包含 12 音的半音音階, 由 E 的屬音 B 為起音,展開了如同地 獄般的和聲,而主題一卻與序奏相反,以全然不同的風格,是一輕快的旋律,也 由 B 起頭,由小提琴所奏出的十六分音符,它是第二樂章法國號主旋律的變形, 音型的起伏是相似的。 譜例十九,第 314 至第 336 小節。 【譜例十九】 半音階和聲. 主題一. 40.

(43) 主題一的旋律出現了數次,每次出現的方式不太相同,筆者簡單歸納於下: 附表四 主題一旋律的出現如下表歸納 小節數. 使用樂器. 說明. 328-335. 小提琴. 主題一完整出現,因量為弱(p). 336-343. 小提琴. 主題一的變形與移位(transposition) ,音量由 弱(p)漸強至強(f) 第 340 小節至 343 小節打破小節線,為二四 拍的音型。. 344-350. 單簧管與小提琴. 主題一的變形與移位,音量仍由弱(p)開始。. 352-356. 小提琴. 主題一的變形. 362-366. 小提琴. 主題一的變形,休息十六分音符後,音量為 強(f),並且每一個音符皆加重音(>). 演奏第三樂章時,心情要迅速轉變,輕快的旋律令人不禁聯想到巴洛克時期 的宮廷舞蹈,但在甜美的主題氛圍裡,尼爾森運用了強弱的對比,在第 344 小節 標示著弱(p),第 351 小節馬上轉換為強(f),而第 352 小節又回到弱(p)的 音量,音量的對比要做得很誇張,令聽眾有明顯的感受。【譜例十九】第 344 至 第 356 小節。. 41.

(44) 【譜例十九】 主題一. 主題一變形. 在第 356 小節,樂團與單簧管相互承接,銜接的樂句要緊密,音樂要有方向 性,在音量上,一句比一句還要多,如同浪花般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並且在第 360 小節達到高潮,隨即以降 a 小調下行音階回到樂團主題一。 【譜例二十】第 357 至第 372 小節。. 42.

(45) 【譜例二十】. 主題一變形. 如譜例二十所示,第 362 小節出現的主題一,與前幾次的主題一在音量上有 所不同,音量為強(f) ,以持續的十六分音符展現音樂的張力,音型為下行但音 量卻為漸強,鋪陳直到第 374 小節,單簧管以 ff 的音量以及高亢的音色與小鼓 互相較勁,第 374 小節至 377 小節處呈現三方互不相讓的局勢,到了第 378 小節, 43.

(46) 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下墜音型,樂團也以 pp 的音量漸行漸遠,進入 B 段。 【譜例二十一】第 373 至第 383 小節。 【譜例二十一】. 樂曲來到第 386 小節,B 段的速度稍微加快,主題二旋律線條加長了,富有 歌唱性,樂團持續著 C 這個低音,並且明確的走向 F。 【譜例二十二】第 384 至第 395 小節。. 44.

(47) 【譜例二十二】 主題二. 顯著的速度轉換為第 466 小節,尼爾森標示著速度稍微轉快(poco più mosso),結束了詼諧曲,進入 C 段,這個樂段是個古怪的進行曲,它返回到作 品開始時的音調和主題領域,巴松管的獨奏角色是散漫的演奏主題三,滑稽且神 氣活現,弦樂團以撥奏為巴松管的伴奏,而小鼓伴奏則是詭譎多變的,相當有趣。 【譜例二十三】第 466 至第 481 小節。. 45.

(48) 【譜例二十三】. 主題三. 在第 490 至 494 小節,絃樂團以反向的音型,堆砌著音堆而漸強,引導出單 簧管的到來,單簧管演奏著巴松管方才所演奏的主題三,而巴松管也沒閒著,不 斷與單簧管對唱,樂團要突然把音量壓低,讓單簧管與巴松管的旋律浮出來,演 奏時要互相傾聽對方的旋律,猶如對話一般。 【譜例二十四】第 490 至第 502 小節。. 46.

(49) 【譜例二十四】 主題三. 以半音階和聲為主的裝飾奏,單簧管從原本被擔任為無辜旁觀者的位置,再 一次的佔據舞台,在節奏急迫的節奏裡,有著內心的狂吼嘶喊。裝飾奏本質上仍 脫離不了炫技以期增加樂曲的色彩亮度,在詮釋時要考慮到音樂前後的氣氛,有 時空白也是一種美,在延長記號時,要去享受那短暫的寧靜,而此樂章的裝飾奏, 有著高難度的大跳及三十二分音符,增加樂曲的緊湊度與實際演奏的困難度,在 練習時,以不同的附點節奏先練熟。尼爾森在華彩樂段的最高音 E 標明了彈性 速度(ad lib.),隨後在一連串了三連音的下行後,也在每一個音加上重音記號 (>),演奏時都要特別強調這些音,這個華彩樂段,筆者會把它區分為二(如 47.

(50) 譜例二十五中所標),前段同音反覆時重且快速,而後的和絃音可在轉折處稍微 有 rubato,這一長串音在吹奏時頗為棘手,筆者建議可將它分為幾塊音堆,如此 會容易一些;後段速度要由慢而快,到漸慢之前要像煞車失靈般不斷加快,如能 做到,則可以增添整個華彩樂段的豐富色彩與音樂性。【譜例二十五】第 528 小節。 【譜例二十五】. 此外,我們在第 533 小節,再現部的慢板重現,強烈感受到情緒上明顯的 落差,這樣的安排,有著更沉重的音樂思維,詮釋時要傳達內心中最細緻的表現,. 48.

(51) 讓人有想回到第二樂章那種依戀不捨的情懷,猶如心中欲言又止的心境。直到第 三樂章結束。【譜例二十六】第 533 至第 537 小節。 【譜例二十六】 第二樂章主題二. 49.

(52) 第四節 第四樂章 甚快板. 第四樂章的結構為輪旋曲式(ABACA) ,擁有古典樂派的特質,為主旋律附 加伴奏的主音音樂(homophony)風格。整個樂章樂團音響不再厚重,淡雅簡約、 充滿活力的簡明音樂風格,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有如此大的改變,可以在尼爾森 的論文“莫扎特和我們的時間"(Mozart and our tiom)中發現端倪,25他把古典 風格作為一種自覺的反應,以免自己過度沉迷後期浪漫主義。26 速度上為甚快板(Allegro vivace) ,由小鼓擊出的八分音符為引子,兩小節 後於第 549 小節接主題一。主題一模進了三次,音響上一次比一次還要豐潤。在 演奏時,要掌握節奏的特性,給予全曲一股潛在的精神動力,如能掌握乾淨輕巧 的音色則更佳。【譜例二十七】第 547 至第 558 小節。. 25. Mozart og vor Tid.這篇論文最早出現於週期性的樂刊,Tilskueren,11 November. 1906。 2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為部份音樂家對「後調性」時期的音樂,感到茫然無 法適從,於是出現了一個新的音樂創作之路「新古典主義」。融合了傳統以及現代的音 樂創作風格,運用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時代的曲式、技法、風格從事創作為 特徵。 50.

(53) 【譜例二十七】 主題一. 主題一. 在本曲四個樂章中,小鼓從來沒有缺席過,有時是扮演附和的角色,有時扮 演搗蛋的角色,在第四樂章中,小鼓仍然有很吃重的地位。A、B 兩段之間,在 第 610 小節至第 617 小節為經過段(transition),作曲者也標示著一點一點漸慢 而弱(poco a poco calando) ,這一經過段的元素都來自於 B 段主題二的動機。第 618 小節,B 段的主題二較安靜且較歌唱性,作曲家標示了 molto tranqoillo 以及 espressivo。【譜例二十八】第 607 至第 613 小節。. 51.

(54) 【譜例二十八】 經過段. B 主題二. 第四樂章最主要的主題一以及主題二在不同的樂段中不斷出現,歸納如下: 附表五. 第四樂章主題一與主題二. 樂段. 小節數. 調性. 主題. 備註. A. 547. A. 主題一. 主題一出現三次,音量分別 為 mp、f、ff. 555. d. 主題一. 561. A. 主題一. 經過段. 610-617. B. 618-642. 主題二的動機 F#. 主題二. 第 631 小節樂團出現主題 一,與單簧管主題二相呼應. A. 643-673. a. 主題一. 第 654 小節單簧管出現主題 二. C. 674-681. B-Bb-. 第二樂章的主題. 第 676 小節至 679 小節出現. F#-c. 一. 兩次主題一. 主題一變形. 速度標示 poco meno. A. 682-709. B. Coda. 710-728. f-F. 52.

(55) 由表五可得知,第四樂章單簧管與樂團對話的重要性更為明顯,最後協奏曲 的結束闡明了一個難得的平靜,當獨奏的部分完全消逝時,單簧管猶如樂團一名 匿名的成員。這直截了當結束在諧和音上,可能令人感到不安,從第一次大戰以 來,我們已經變得習慣作曲家們的現代音樂聲響,幾乎是不可能聽到的一個簡單 主音的結尾且無任何諷刺的感覺。Coda 中,可以看到尼爾森內心掙扎,整個 Coda 樂段與整曲的曲風有許多不同之處,除了精緻的絃樂和聲,獨奏在低音域的範 圍,與樂曲開始以來大都以中高區域為主相反,最後的長音也與整曲遍佈的半音 階相反,最後的音樂情感為平靜的,也與情感爆發與歇斯底里的樂段完全不同。 而全曲中,佔有一息之地的小鼓似乎也有所自覺,慢慢的從交響樂的音響結構中 撤出,尼爾森的單簧管協奏曲,最後達到一個非凡的恩典狀態。 【譜例二十九】第 710 至第 728 小節。. 53.

(56) 【譜例二十九】 Coda. F. 54.

(57) 第五章 結論 在 1931 年他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報紙的採訪,此篇訪談發表於尼爾森往生 時,文中尼爾森試圖闡明他創作的邏輯: 我們對一件作品應該有同樣的感受,如同站在溪流旁,每個地方在整體中都 是一個環節,包含本身的源頭和流向的大海中,以及溪流沿途的每一點。27 筆者認為尼爾森在創作此單簧管協奏曲時,很注重每一個環節,但卻包含了源 頭,也就是動機,以及樂曲前進的方向。筆者將之分為四樂章,每個樂段雖然有 不同的音樂風格,速度及拍號也不斷的變化,但尼爾森譜寫此曲時,是將之視為 一個樂章,以相同的動機元素貫穿全曲,音樂也有明確的方向性,在詮釋樂曲時, 我們只能將拍號、速度、節奏的變化,視為尼爾森要求的樂曲及音色變化,應從 整首樂曲的層面切入,才不會為違背了尼爾森創作時的原意。 值得注意的是,尼爾森內心的掙扎,也可由下列筆者所歸納的四點中可以看 出:(一)作品中看到了尼爾森作品中主要的動機,第一樂章的動機 a 與第二樂. 27. 在 1931 年 10 月 4 日於丹麥有名的報社 Politiken,記者 Ole Vinding 專訪尼爾森 〝Man skal over for et Kunstværk have den samme Fornemmelse, man har, naar man staar ved en Bæk, det Sted, man staar ved, er et Led i et Hele, og det rummer i sig baade Kilden og Havet og alle Steder langs Bækken.〞Carl Nielsen to his Contemporaries (Copenhagen, 1999), 614-5. 55.

(58) 章的動機 b,節奏型態相同,但為反向音型,且為一剛一柔;(二)全曲結束於 和諧平靜的和弦,與整首樂曲的曲風截然不同;(三)尼爾森成熟的大型器樂作 品,沒有一個作品的結束與開始是同一個音;(四)在第三樂章詼諧的曲式與第 四樂章輕快的旋律中,都返回第二樂章較深沉的音樂旋律,這樣的掙扎,辛普森 為它作了總結: 這個作品不能因而稱之為悲觀, 雖然它包含了個人掙扎,但其實這種掙扎 是自我孤立的結果。28 筆者認為此曲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一個原因,是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 中豐富的音樂、複雜的對話交流,準確地反映出作品的音樂語言,深入分析後, 深深覺得此曲為二十世紀的音樂中最迷人和讓人興奮的作品。 此首樂曲的演奏技巧非常困難,對演奏者是個嚴峻的考驗,很多紛亂的小音符、 困難的指法、快速的同音反覆、即不規則的大跳等,加上 A 調樂器在氣的掌控 上較困難,所以在練習時氣的控制要適宜,並且放慢速度,確定每一個音,而樂 句與對唱線條的掌握,如何使音樂有凝聚力也是值得我們深思,此外,尼爾森在 譜上也標示著許多的速度與表情術語,詮釋時要特別注意承接的樂段,樂曲的情 緒起伏與變化要小心處理,才能帶領聽眾進入一段一段不同的樂思,使得整曲的 表達能更富饒意,演奏者也能更自在的演奏此樂曲。. 28. Simpson, 146.. 56.

(59) 附錄    卡爾.尼爾森主要作品年表29    縮寫對照:  Dania =Samfundet til Udgivelse af dansk Musik/Ed. Dania ( Society for the Publication of Danish Music Ed. Dania, Copenhagen). Sk. & B. = Skandinavisk og Borups, now Skandinavisk Musikforlag, Copenhagen. W.H. =Wilhelm Hansen, Copenhagen and Leipzig. U.P. =unpublished. PT. =playing time (approx.).. STUDENT WORKS (p. 187-8) 1881-2. Sonata, G major, vln., pfte. 1882-3. 'Quartet No. I,' D minor, 2 vlns., vla., vlc. UP. Duet, A major, 2 vlns. Trio, G major, vln, vlcs., pfte. 1883-7. Var. quartet movements. Fantasy, clar., pfte. 1887.. String Quartet, F major. UP. 1st perf. 25th Jan. 1888.. MAIN WORKS 1888 String Quartet No. I G minor (later revised), Op. 13, W.H. 1900. Allegro energico; Andante amoroso; Scherzo, Allegro Finale, Allegro (inquieto). Ded. Johan Svendsem. 1st perf. 3rd Feb. String Quintet (2 violas), G major. Dania 1937. Allegro pastorale; Adagio; Allegretto scberzando. Ded. Thorvald Nielsen, Erling Bloch, Hans Kassow, Louis Jensen. 1st perf. 28th April 1889. PT. 30 min..                                                         29.   資料來源 Robert Simpson, Carl Nielsen, Symphonist 1865‐1931(London: J.M. Dent,  1952), 212.     . 57.

(60) Little Suite, for strings, A minor, Op. I. W.H. 1889. Prelude; Intermezzo; Finale. Ded. Orla Rosenhoff. 1st perf. 8th Sept. 1888. PT. 16 min. 1889.. Fantasy Pieces, oboe, pfte., Op. 2 (Fantasistykker).W.H. 1890. Romance; Humoreske. ( Romance arr. for vln. and orch. By Hans Sitt). Ded. Olivo Krause. 1st perf. 16th March 1891. PT. 3 min. Symphonic Rhapsody, orch. UP. Orch. 2-2-2-2- 4-2-3 -timp.-str.1. 1890.. Five Piano Pieces, Op. 3. W.H. 1891. Folketone; Humoreske; Arabeske; Mignon, Alfedans. String Quartet No. 2, F minor (orig. Op. 6), Op. 5.W.H. 1892. Allegro non troppo ma energico; Un poco adagio; Allegretto scherze, ando; Finale, Allegro apassionato. Ded. Amon Svendsen. 1st perf. 8th April 1892. PT. 30 min.. 1891.. Five Poems by J. P. Jacobsen ( Fen. Digteaf J.P.J.), Op. 4. W.H. 1892. Sundown; In the garden of the harem; To Asali; Irmelin Rose; The day has gone. ( Solnedgang; I Seraillets Have; Til Asati; Irmelin Rose; Har Dagen senkæt). 1st perf. 28th April 1892.. Songs and Verses by J. P. Jacobsen (Viser og Vers af J.P.J.), Op. 6. W.H. 1893. Genre Picture; The seraphs; Silk shoes on a golden last; That must be paid for; Song from 'Mogens'; Had I, Oh, had ( Genrebillede; Serferne; Silkesko over gylden Læst Der búdes der for; Vise af 'Mogens'; Havde jeg, o havde jeg.) 1st perf 28th April 1892.  . 58.

(61) 1892.. Symphony No. I, G minor, Op. 7. W.H. 1894. Orch. 3-2-2-2-4-2-3-timp.-str. Allegro orgoglioso; Andante; Allegro comodo; Allegro con fuoco. Ded. Anne Marie Carl Nielsen. 1st perf 14th March 1894. PT. 34 min.. 1893.. Music for Snefrid (play by Holger Drachmann). UP. Revised and expanded, 1899; dated 9th Feb. 1899.. 1894.. Six Songs ( Ludvig Holsteln), Op. 10. W.H. 1897. You fine white apple blossom; Memory Lake; "Niled with lowers"; I walk in the sun; The gold and white heaven- light; Lazy fjord. ( Du fine, bvide Æbleblomst; Erindringens Sú; Fyldt med Blomster; I Solen gaarjeg; Der gyldenhvide Himmellys; Den dovne Fjord.) 1st perf. 3rd Feb. 1898. Symphonic Suite, pfte., Op. 8. W. H. 1895. Intonation, Maestoso; Quasi allegretto; Andante; Finale, Allegro. Dated 1st Aug. 1894. Ded. Victor Bendix. 1st perf. 4th May 1895.. 1895.. Sonata No. I, vln., pfte., A major, Op. 9. W.H. 1896. Allegro glorioso; Andante; Allero piacevole e giovaile. Dated 23rd Aug. 1895. Ded. Henri Marteauo 1st perf. 15th Jan. 1896. PT. 22 min.. 1896.. Hymnus amoris, soli, chor., orch: text by Axel Olrik (Danish), J. L. Heiberg (Latin), Op. 12. W.H. 1899. Orch. 3-2-c.a.-2 -2-4-3-3-tba.-timp.-str.; vocal soli:sop., ten.; 3-part children's chor.; 5-part mixed chor. Dated 27th Dec. 1896. 1st perf. 27th April 1897. PT. 25 min. Ded. Orla Rosenhoff..  . 59.

(62) 1897.. Humoresque-Bagatelles, pfte., Op. 11. W.H. 1897. How do you do?; The jumping-jack; The spinning-top; A little slow waltz; Doll's march; The musical box. ( Goddag, Goddag; Sprællemanden; Snurretoppen; En lille langsom Vals: Dukkemarche; Spilleværket.) Dated 12th May 1897. 1st perf. 3rd Feb. 1898.. 1898.. String Quartet No. 3, E flat, Op. 14. W.H. 1900. Allegro con brio; Andante sostenuto; "Allegretto pastorale"; Allegro coraggioso. 1st perf. 4th Oct. 1901. PT. 35 min.. 1899.. Festive Prelude ( Festpræludium), pfte. W.H. 1901. Ded. J. F. Willumsen. 1st perf. 4th March 1901.. 1900.. Cantata for the Lorens FrΆlich Festival (text: A. Olrik).UP.. 1901.. Opera, Saul and David (libretto: Einar Christiansen): 4 acts. W.H. 1904 (vocal score only). Orch. 3-2-2-2-4-3-3-tba.-timp.-harp-str.; solo voices; chor. Dated 20th April 1901. 1st perf. 28th Nov. 1902. Morten BΆrup May Song ( Morten BΆrups Majvise). Come, thou white sun ( Kom blankeste Sol) (text: Thura). Dated 9th April 1901.. 1902.. Cantata for the Students' Association (text: H. Drachmann). UP. Symphony No. 2 ( The Four Temperaments), Op. 16.W.H. 1904. Orch. 3-2-2-2-4-3-3-tba.-timp.-str. Allegro collerico; Allegro comodo e flemmatico; Andante malincolico;Allegro sanguineo. Dated 22nd Nov. 1902. Ded. Ferruccio Busoni. 1st perf. 1st Dec. 1902. PT. 30 min..  . 60.

(63) 1903.. Overture, Helios, Op. 17. W.H. 1905. Orch. 3-2-2-2-4-3-3-tba.-timp.-str. Dated 23rd April 1903. Ded. Julius Röntgen. 1st perf. 8th Oct. 1903. PT. 12 min.. 1904.. Sleep (SΆvnen), chor. and orch., Op. 18 (text: Johs. JΆrgensen). W. H. 1909. Orch. 3-2-c.a.-2-2-4-3-3-tba.-timp.-glocksp.-str;mixed 4-part chor. Dated 10th Nov. 1904. 1st perf. 21st March 1905. PT. 20 min.. 1905.. Strophic Songs, Op. 21 (begun). The Dream of a Merry Christmas, fant. for pfte. UP.. 1906.. Thou Danish Man ( Du danske Maud) (song by H. Drachmann). W. H. 1906. 1st perf. 27th June 1906. String Quartet No. 4, F major (orig. Piacevolezza, Op.19), Op. 44. Peters 1923. Allegro non tanto e comodo; Adagio con sentimento religioso; Allegretto moderato ed innocente; Allegro non tanto, ma molto scherzoso. Dated 2nd July 1906. Ded. G Breuning, Gerh. Rafn, Ella Faber, and Paulus Bache. 1st perf. 30th Nov. 1907. PT. 26 min. Music for Hr. Oluf, han rider ( Sir Oluf, he rides) ( H. Drachmann). W.H. 1906. Dated 15th Sept. 1906. 1st perf. 9th Oct. 1906. Opera, Maskarade (libretto: Vilhelm Andersen after Ludvig Holberg) 3 acts. W.H. 1906 (vocal score only). Orch. 3-2-2-basscl.-2-4-3-3-tba.-timp.-bassdr.-str.; solo voices; chor. Dated 3rd Nov. 1906. 1st perf. 11th Nov. 1906..  . 61.

(64) Come, God's Angel ( Kom Guds Engel) (song by E. Aarestrup). UP. 1st perf. 30th Nov. 1907. Song of the Siskin ( Sidskensang) (song by E. Aarestrup).UP. Dated 5th Dec. 1906. 1st perf. 7th April 1907. 1907.. Strophic Songs, Op. 21 (I and II). W.H. 1907. 1. Must the flowers fade; The hawk; The stone, breaker. II. Lower thine head; The first lark; Homeless; Good, night. (I. Skal Blomsterne da visne; HΆgen; Jens Vejmand. II. Sænkkun dit Hoved; Den foreste Lærke; Husvild; Godnat.) 1st perf. 30th Nov. 1907. ( The stone-breaker.). 1908.. Music for Forældre ( The Parents) (play by OttoBenzon). UP. 1st perf. 9th Feb. 1908. Music for Tove (play by Ludvig Holstein). W.H.1908. We sons of the plains; Bird-catcher's song; Tove's song;Hunter's song.( Vi sletternes SΆnner; Fuglefængervisen; Toves Sang; Jægersang.) Ded. Vilhelm Herold. 1st perf. 20th March 1908. Music for Willemoes (with Emilius Bangert) (play by L. C. Nielsen). W.H. 1908. The ocean round Denmark; Vibeke's song; Fatherland; Yes, take us, our mother.( Havet omkring Danmark; Vibekes Sang; Fædreland; Ja tag os, vor Moder.) Dated 30th Jan. 1908. Ded. Helge Nissen. 1st perf. 7th Feb. 1908. Saga-DrΆm ( The Dream of Gunnar), Op. 39. W.H. 1920. Ortho 3-2-2-2-4-3-3-tba.-timp.-glocksp.-str. Dated 1st April 1908. Ded. Bror Beckman. 1st perf. 6th April 1908. PT. 10 min..  . 62.

(65) Music to Ulvens SΆn ( Son of the Wolf) (play by Jeppe Aakjær). W.H. 1909. 1st perf. 14th Nov. 1909. Cantata for the anniversary of Copenhagen University (text: Niels MΆller), Op. 24. W.H. 1908. 1st perf. 29th Oct. 1908. Evening Mood ( Aftenstemning) (song by C. Hauch).W.H. 1908. 1st perf. 19th Oct. 1908. 1909. Cantata in celebration of the year 1659 (text: L. C. Nielsen). UP. 1st perf. 11th Feb. 1909. Cantata In memoriam P. S. KrΆyer (text: L. C. Nielsen).UP. 1st perf. 4th Dec. 1909. Cantata for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at Aarhus (with Emilius Bangert) (text: L. C. Nielsen). UP. 1st perf. 18th May 1909.. 1910.. Music to Hagbarth and Signe (play by Oehlenschlæger).W.H. 1910. Ded. Marie and Hother Ploug. 1st perf. 4th June 1910. At the bier of a young artist (Ved en ung Kunstners Baare),string orch. Sk. & B. 1942. Andante lamentoso. 1st perf. Jan 1910. PT. 5 min.. 1911.. Symphony No. 3 (Sinfonia espansiva), Op. 27. C. F.Kahnt, Leipzig 1913. Orch. 3-3--3-3-4-3-3-tba.-timp.-str.; vocal soli (sop.: bar.) Allegro espansivo; Andante pastorale; Allegretto un poco; Finale, Allegro. Dated 30th April 1911. 1st perf. 28th Feb. 1912. PT. 35 min. Violin Concerto, Op. 33. W.H. 1919, 1949. Orch. 2-2-2-2-4-2-3-timp.-str. Praeludium, Largo, Allegro cavalleresco; Poco adagio; Rondo,.  . 63.

(66) Allegretto scherzando. Dated 13th Dec. 1911. 1st perf. 28th Feb. 1912. PT. 35 min. Song for the Children's Relief Day (Bornehjælpsdagens Sang) (text: Johs. Jorgensen). W.H. 1916. 1912.. 1913.. 1914.. Nearer, my God, to Thee (Nærmere, Gud, til Dig), paraphrase for wind orch. UP. 1st perf. 22nd Aug. 1915. Sonata No. 2, vln., pfte., Op. 35. W.H. 1919. Allegro con tiepidezza; Molto adagio; Allegro piatevolo. Dated 13th Aug. 1912. 1st perf. 7th April 1913. PT. 20 min. Music for Sct. Hansaftensspil (a Midsummer Eve's Play) ( Oehlenschlæger). UP. Serenata in vano, clar., fag., cor., vlc., cb. Dania 1942. Dated May 1914. 1st perf. 13th April 1915. PT. II min. A Score of Danish Songs ( En Snes danske Viser) (with Thomas Laub), Book I. W.H. 1915. Dated 22nd Dec. 1914. 1st perf. 13th April 1915.. 1915.. In memoriam Franz Neruda, prologue, for recit. And orch. ( Jul. Clausen). UP. 1st perf. 11th Oct. 1915. Carl Nielsen Melody Book for Johan Borup's Song Book. W.H. 1916..  . 64.

(67) 1916.. Symphony No. 4 ( The Inextinguishable) ( Det Uudslukkelige), Op. 29. W.H. 1917, 1947. Orch. 3-3-3-3-4-3-3-tba.-2 timp.-Str. Allegro; Poco allegretto; Poco adagio quasi andante; Allegro. Dated 14th Jan. 1916. 1st perf. 1st Feb. 1916. PT. 37 min. A Score of Danish Songs ( En Sues danske Viser) (with Thomas Laub). Book II. W.H. 1917. 1st perf. 13th April 1917. Chaconne, pfte., Op. 32. W.H. 1917. 1st perf. 13th April 1917. PT. 9 min. Prologue to the Shakespeare Memorial Celebrations (text: H. Rode). Published: Ariel's Song. W.H. 1916. 1st perf. 24th June 1916. Theme with Variations, pfte., Op. 40. W.H. 1920. 1st perf. 29th Nov. 1917 PT. 16 min. Hymns and Sacred Songs ( Salmer og aandelige Sange). W.H. 1919.. 1917.. 1918.. Study after Nature ( Studie efter Naturen) (song by Hans Chr. Andersen). W. H. 1916. Cantata for the Centenary of the Merchants' Com-mittee (text: V. Rørdam). UP. 1st perf. 23rd April 1917. Pan and Syrinx, orch., Op. 49. W.H. 1926. Orch.2-2-2-2-4-2-0-timp.-side-drum-xyl-glocksp.-tamb.-cym.-clappers-trgl. -str. Dated 6th Feb. 1918. Ded. Anne Marie and Emil Telmányi. 1st perf. 2nd Feb. 1918. PT. 9 min. Music for LJøgnen ( The Lie) (play by J. Sigurjonsson).UP. 1st perf. 15th Feb. 1918..  . 65.

(68) Music for Aladdin (Oehlenschlæger) partly W.H. 1919 (3 songs, Op. 34), partly Sk. & B. 1926, 1937, 1940, 1945. 1st perf. 15th Feb. and 22nd Feb. 1919. 1919.. Suite, pfte., Op. 45. Peters 1923. Allegretto un pochettino; Poco moderato; Molto adagio e patetico;Allegretto innocente; Allegretto vivo; Allegro non troppo ma vigoroso. Dated Aug. 1919. Ded. Artur Schnabel. 1st perf. 14th March 1921. PT. 18 min.. 1920.. Music for Moderen ( The Mother) (play by Helge Rode), Op. 41. W.H. 1921. 1st perf. 30th Jan. 1921. Twenty Popular Melodies ( Tyve folkelige Melodier). W.H. 1921.. 1921.. Springtime on Fyn (Fynsk Foraar), 'Lyric humor-esque,' vocal soli, chor., orch. (text: A. Berntsen), Op. 42. W.H. 1921. 1st perf. 8th July 1922. PT. 18 min.. 1922.. Symphony No. 5, Op. 50. Borup and Dania 1926. Sko. & B. 1950. Orch. 3-2-2-2 (2nd doubles contra)-4-3-3-tba.-timpo.-cym.-trgl.-tamb.-side-drum-clsta.-str. Tempo giusto-adagio; Allegro-presto-andante poco tranquillo-allegro. Dated 15th Jan. 1922. Ded. Vera and C. J. Michaelsen. 1st perf. 24th Jan. 1922. PT. 40 min. Music for Cosmus (play by Einar Christiansen) UP. 1st perf. 25th Feb. 1922. Quintet, fl., ob., cl., fg., cor., Op. 43. W.H. 1923, 1928. Allegro ben moderato; Menuet; Praeludium (adagio)-Tema con variazioni. Dated April 1922. Ded. P. Hagemann, S. Felumb, A. Oxenvad, K. Lassen, and H. Sørensen. 1st perf. 9th Oct. 1922. PT. 25 min..  . 66.

(69) Four Popular Melodies ( Fire folkelige Melodier). W.H. 1925. Dated Aug. 1922. Homage to Holberg ( Hyldest til Holberg) ( H. H. Seedorff Petersen), vocal soli, chor., orch. UP.. 1923.. Song Book for the People's High Schools ( Folkehøj- skolens Melodibog)(with Laub, Ring, and Aagaard). W. H. 1922 and many later editions. Prelude and Theme with Variations, vln. solo, Op. 48. Peters 1925. Dated 24th June 1923. 1st perf. 28th June 1923. PT. 15 min. Christmas song, The Heavens darken, vast and silent ( Himlen mørkner stor og stum) ( M. Falck). W.H. 1923. Ballad of the Bear ( Balladen om Bjørnen), Op. 47 (text: A Berntsen after Almquist). W.H. 1924. Dated 15th Nov. 1923. Ded. Anders Brems. 1st perf. 13th March 1924.. 1924.. The Song Book Danmark (with Hakon Andersen). W.H. 1924. Der er et yndigt Land (Danish National Anthem) ( Oehlenschlæger). W.H. 1924. 1st perf. 1st June 1924. Four Jutish Songs ( Fire Jydske Sange) (text: Ant. Berntsen). Sk. & B. 1941.. 1925..  . Music to Ebbe Skammetsen (play by H. Bergstedt). UP. 1st perf. 25th June 1925.. 67.

(70) Symphony No. 6 ( Sinfonia semplice). Dania 1938. Orch. 2-2-2-2-4-2-3-tba.-timp.-glocksp.-trgl.-cym.-side-drum-str. Tempo giusto; Humoreske, Allegretto; Proposta seria, Adagio; Thema med Variationer. Dated 5th Dec. 1925. Ded. Royal Chapel Orchestra, Copenhagen. 1st perf. 11th Dec. 1925. PT. 33 min. 1926.. Ten Little Danish Songs ( Ti danske Smaasange). Borup 1926. Flute Concerto. Orch. 0-2-2-2-2-0-bass trbne.-timp.-str. Allegro moderato; Allegretto. Dated 1st Oct. 1926. 1st perf. 21st Oct. 1926. PT. 21 min. New Melodies for Johan Borup Danish Song Book. Borup 1926.. 1927.. Rhapsodic Overture, An Imaginary Trip to the FaroeIslands Islands ( En Fantasirejse til Færøerne), orch. Sk. & B. 1942. Orch. 2-2-2-2-4-2-3-timp.-side-drum-bassdr.-cym-str. Dated 6th Nov. 1927. 1st perf. 27th Nov. 1927. PT. 10 min. Vocalise-Étude, sop., pfte. Leducq, Paris.. 1928.. Preludio e Presto, vln, solo, Op. 52. Sk. & B. 1931. Dated 28th March 1928. Ded. Fini Henriques. 1st perf. 14th April 1928. PT. 12 min. Clarinet Concerto, F, Op. 57. Dania 1931. Ortho 0-0-0-2-2-0-0-side-drum-str. One continuous movement. Dated 15th Aug. 1928. Ded. Aage Oxenvad. 1st perf. 2nd Oct. 1928. PT. 24 min..  . 68.

(71) Bohemian-Danish Folk Tone ( Bøhmisk-dansk Folketone), paraphrase, str. orch. Sk. & B. 1942. Dated 24th Oct. 1928. 1st perf. 1st Nov. 1928. PT. 8 min. Three Piano Pieces ( Tre Klaverstykker), Op. 59 (posth.). Dania 1937. Allegro fluente; Molto adagio; Allegro non troppo. Dated 15th Jan. 1928; 1st March 1928; 6th Now 1928. 1st perf. 14th April 1929. 1929.. 29 Small Preludes, organ or harmonium, Op. 51. Sk. & B, 1930. Dated Jan./ Feb. 1929. 1st perf. 19th March 1930. Three Motets, mixed chon a capella, Op. 55. Sk. & B. 1931. Afflictus sum; Dominus regit me; Benedictus Dominus. Dated 15th June 1929; 25th May 1929; 28th June 1929. Ded. The Palestrina Choir and Mogens Wöldike. 1st perf. 2nd April 1930 Cantata for the Centenary of the Polytechnic High School (text: H. H. Seedorff Petersen). UP. Dated 5th Aug. 1929. 1st perf. 30th Aug. 1929. Hymn to Art ( Hymne til Kunsten) (text: S. Michaelis), chor., orch. UP. 1st perf. 12th Oct. 1929. Iceland ( Island), recit. and orch. (text: O. Lagoni). UP. Dated 29th Oct. 1929. Land of the Future ( Fremtidens Land) (song by Bj. Björnson). Dated 28th Nov. 1929. Two School Songs (text: V. Stuckenberg). UP. Denmark, now the clear night sleeps (Danmark, nu blunder den lyse Nat) (text: Thøger Larsen). UP. Dated 20th Dec. 1929..  . 69.

(72) 1930.. Piano Music for Young and Old ( Klavermusik for Smaa og Store), Op. 53, I, II. Sk. & B. 1930. 24 five-finger pieces. Dated Jan./ Feb. 1930. Amor and the Poet ( Amor og Digteren), music for the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Festival in Odense. (text: S. Michaelis). Published: In un boschetto, Italian shepherd's air ( G. Caval-canti), Op. 54. Sk. & B. 1930. The whole dated 22nd May 1930. 1st perf. 1st July 1930. Cantata for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Young Merchants' Education Association (text: H. H. Seedorff Petersen). UP. 1st perf. 3rd Nov. 1930.. 1931.. Commotio, organ, Op. 58. Dania 1932. Dated 27th Feb. 1931. PT. 30 min. Cantata for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Danish Cremation Union (text: S. Michaelis). UP. Dated 3rd March 1931 1st perf. 30th March 1931 Music for Paaskeaftensspil (Easter-eve Play) (text: N. F. S. Grundtvig). UP. Allegretto, 2 recorders, for C. M. Savery's School. Two Preludes, organ or harmonium. Sk. & B. 1947. What lightens over the field (Det, som lysner over Vangen) ( F. Poulsen). Dated 23rd Sept. 1931.  . 70.

(73)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李哲洋。《最新名曲解說全集》。台北:大陸書店,1998。 約瑟夫.馬吉利,《當代音樂介紹》,蘇同右 譯。台北:譯者自行出版,1990。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台北:美樂出版社,2001。 劉志明。《曲式學》。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9。 二、中文論文: 高慈。〈卡爾.尼爾森長笛協奏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許祐佳。〈卡爾.尼爾森長笛協奏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4。 三、西文書目 Carl Nielsen to his Contemporaries . Copenhagen, 1999. Carl Nielsen, 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 with Anne Marie Carl-Nielsen. Copenhagen, 1983. Grout, Donald Jay, and Claude V.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6th ed. New York: W.W. Norton , 2001. Kongelige Bibliotek, Carl Nielsen studies. Copenhagen: Royal Library, 2003. Mina Miller, Carl Nielsen: A Guide to Research. New York&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1987. Robert Simpson, Carl Nielsen, Symphonist 1865-1931. London: J. M. Dent, 1952.. 71.

(7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而諾貝爾之所以會成立諾貝爾 獎,其實與他的發明和理念有很 大的關係。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 藥的研究,也因此積累了不計其數

最新的權威性的美國市調公司─鮑爾市場研究公司 J.D.Power. 1)

下列哪個作品引用了英國作曲家浦賽爾(Purcell)的曲調?.[r]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pop

銀行 保險

( tongjiao). This represents the earliest stratum of Diamond Sutra comme ntary.. 2)Explanation of the Diamond Sutra (Jin'gangjing jieyi) and Secret Oral T eachings on theDiamond

牟尼從劣辨勝拂迹顯本尚非寂場之近況鹿園乎教主既爾所說之法可知觀者觀也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