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 20 分)

B  此三種異構物中,均可和乙酐進行酯化反應。

C  鄰羥基苯甲酸可生成分子內氫鍵,間位和對位則不會生成分子內氫 鍵。

D  鄰羥基苯甲酸中,全部7 個碳原子均為 sp2混成軌域。

E  羥基苯甲酸呈酸性,可與鹼發生中和反應,故在鹼性水溶液中的溶 解度會大於在水中的溶解度。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大滿貫複習講義.化學(下)》 第 104 頁範例 13、第 242 頁第 7 題、

第244 頁第 3 題、第 250 頁生活時事

《指考關鍵60 天.化學》第 150 頁第 6 題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 20 分)

說明: 本部分共有兩大題,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標明大題號

(一、二)與子題號(1、2、……),作答時不必抄題。計算題必須寫出計 算過程,最後答案應連同單位劃線標出。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 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 王同學與三位同班同學在「探究與實作」課後,想以「氣體的反應物與產物的 定量關係」作為探究的主題。在張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一個可操作的實驗。實 驗過程如下:

  1  從管理室領取一塊含鈣的白色固體甲,先將其打碎後做一系列的實驗。

  2  固體甲不溶於水,但溶於稀鹽酸,並產生一種無色氣體乙。

  3  氣體乙會使澄清的石灰水混濁,產生沉澱丙,繼續通入氣體乙,則溶液的 濁度逐漸增高,達最高點後逐漸降低。至此同學們討論並推測固體甲與沉 澱丙可能是同一化合物,而且更進一步推測出甲、乙與丙是什麼化合物。

不過,對於如何測定氣體與沉澱的量束手無策,於是再請教了張老師。老 師借給了同學們氣體計量器與濁度計各一部。四位同學研討了許久,並做 了多次預備實驗,終於找出了溶液的濁度與沉澱的質量關係。

  4  為了研究氣體反應物乙與固體產物丙的定量關係,取了一個盛裝氣體乙的 鋼瓶,在20 nC 以及 795 mmHg 的壓力下,經過氣體計量器,徐徐把氣體 乙連續通入5 L 的澄清石灰水 Ca(OH)2中,則見溶液逐漸變混濁。

  5  在通入氣體乙的過程中,每通入20 mL 氣體,就測量溶液的濁度 T。

  6  最後將溶液的濁度T 換算成沉澱丙的質量 W,得表 2。

表2

測量序數 1 2 3 4 5 6 7 8

氣體乙的體積V(mL)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沉澱丙的質量W(mg) 87 175 260 350 370 280 190 105    已知在此實驗的溫度與壓力下,1 mol 的氣體約 23 L,則根據實驗結果回答下

列問題。(共12 分)

  1  在答案卷作圖區的方格紙上,以自變數為X 軸,描繪 V 與 W 的關係圖。

(4 分)

  2  試從所繪圖上,找出濁度最高(亦沉澱量 W 最多)時,通入氣體的毫升 數。(2 分)

  3  寫出固體甲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乙的平衡化學反應式。(2 分)

  4  為什麼通入氣體乙於澄清的 Ca(OH)2 溶液,則見溶液的濁度逐漸增高。

(2 分)

  5  在此實驗,為什麼不直接稱取沉澱丙的質量,而採用測量溶液的濁度,再 換算成沉澱丙的質量?(2 分)

1

2 大約 90

3 CaCO3(s)+2HCl(aq) → CaCl2(aq)+H2O()+CO2(g) 4 因生成難溶的 CaCO3

5  因生成的 CaCO3顆粒太小,形成膠體溶液或懸浮液,沉澱不完全,

無法求得全部沉澱的質量,因而採用可連續監測的濁度計,來測量 溶液的濁度,再換算成沉澱質量的方式

基礎化學(一) 第3 章 化學反應

基礎化學(二) 第1 章 常見的化學反應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學解釋問題的能力 1  利用作圖,可找出濁度最高(亦沉澱量 W 最多)時,通入氣體大約

為90 mL。

2  由題意可知固體甲不溶於水,但溶於稀鹽酸,並產生一種無色氣體 乙;而氣體乙會使澄清的石灰水混濁,產生沉澱丙,繼續通入氣 體乙;則溶液的濁度逐漸增高,達最高點後逐漸降低。由化學知識 可推知固體甲為碳酸鈣CaCO3,氣體乙為 CO2,通入石灰水發生反 應:CO2(g)+Ca(OH)2(aq)→CaCO3(s)+H2O(),溶液的濁度逐漸增高,

混濁的現象是因為產生難溶的CaCO3;繼續通入CO2,則溶液的濁 度逐漸增高,達最高點後逐漸降低,這是因為發生反應:

  CO2(g)+CaCO3(s)+H2O()→Ca(HCO3)2(aq),生成了可溶性的Ca(HCO3)2 之故。

難 易 度

二、 去年(2016)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分子機械的研究。它是最小機械的極致,將 使奈米機器人成為可行,例如分子肌肉需要一個可擴張和收縮的結構,並且這 兩種結構可以選擇性地轉換,類似於肌肉的功能。

   化學家設計了一個化合物,其化學構造如圖 5 的化合物甲,具有環烷、鏈烷及 阻塞團三部分,如圖6。合成時將兩個甲分子互相穿插,得到二聚體乙,如圖 7。利用過渡金屬錯合物中,金屬離子對配位數目及配位結構具有強烈的選擇 性,這些高度的專一性質可控制金屬錯合物的生成。例如綠色鎳(II)離子水溶 液中逐滴加入乙二胺溶液,即漸漸轉變成藍、靛紫色。反之,銅(I)離子只與四 個氨結合。

   若將莫耳比為 1:1 的二聚體乙與 Cu(I)離子,在無氧的適當條件下進行化學反 應,可得到化合物丙。若將化合物丙與氧氣在適當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可得 到化合物丁,其中金屬離子錯合物的配位幾何形狀如圖8。若用電化學控制進 行反應,可使化合物丙和丁兩種結構選擇性轉換。

  

圖 5 化合物甲

  

            圖 6 化合物甲的三部分示意圖

        

圖7 二聚體乙 圖8 金屬離子的錯合物

  根據這些敘述,回答下列問題(每一子題2 分,共 8 分):

  1  根據圖 6 的示意圖,畫出化合物甲中鏈烷的雙牙配位子及三牙配位子結 構。(2 分)

  2  寫出化合物丙中,Cu(I)離子的配位數目。(2 分)

  3  寫出化合物丁中金屬離子的氧化態及其配位數目。(2 分)

  4  寫出Cu(I)離子的電子組態。(2 分)

1 雙牙配位子:

  三牙配位子:

2 4

3 氧化態為 +2,其配位數目為 5 4 1s22s22p63s23p63d10

選修化學(上) 第1 章 原子構造  第5 章 氧化還原反應 選修化學(下) 第6 章 無機化合物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閱讀、分析及應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了解電 子組態的寫法

1  分子結構中,N 原子上的孤對電子可作為配位之用。

2  由題幹的敘述:「銅(I)離子只與四個氨結合」,因為氨為單牙配位 子,故可知Cu(I)離子的配位數目為 4。

3  因Cu(I)離子為還原劑,可被氧氣在適當條件下進行氧化反應,生成 Cu(II)離子,又由題圖可知其配位數目為 5,其機制如下頁圖所示:

4  Cu 的基態電子組態為 1s22s22p63s23p63d104s1,形成離子時,先移走主 量子數最大軌域上的電子,故Cu+的基態電子組態為

1s22s22p63s23p63d10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大滿貫複習講義.化學(下)》第 217 頁第 23 題、第 219 頁第 31 題 F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