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配合三種踏車運動負荷量,分別為50%、65%、80% POV(power output at V‧O2 max)等共九種實驗情境。受試者進行測試之前需先測量腿

週,第二階段為以受試者之50%、65%、80% POV訂定為實驗中的三 種運動強度情境。

POV之測試方法以Lode踏車運動測功儀進行,受試者以60 rpm/50 W(Watts)強度進行熱身五分鐘。熱身後強度提升至由100 W進 行測試(圖3-1)。首先100 W之負荷維持3分鐘,第四分鐘起負荷升 至150 W維持兩分鐘,第六分鐘起以每兩分鐘提升25 W的方式漸增負 荷(Brooks, Fahey & Baldwin, 2005),直至受試者踩踏迴轉速低於 90%(54 rpm)的目標迴轉速止,此階段的負荷量再加上此階段的運動 時間迴歸負荷值,訂為該名受試者之POV。

圖 3-1 漸增阻力運動實驗流程(Brooks, Fahey & Baldwin, 2005) 100 W

第二階段實驗開始時受試者經五分鐘之50 W熱身後,進行踏車 運動實驗,九種實驗情境每種需進行一次、同一實驗情境測試開始 時由心率表監控第二分鐘與第三分鐘末30秒之心跳率,當達到穩定 狀態(steady state)時,開始35秒的資料收集測試,組間休息3分鐘。不 同實驗情境之測試順序以平衡次序法亂數決定之。

實驗過程中肌電與踩踏力量之同步化採用Vicon 3D動作分析系 統處理,擷取頻率設為250 Hz。配合反光球(marker)在空間中之座標

位置來判定動作型態與完成同步化作業。首先黏貼受試者身上的反 光球(附錄三),其黏貼法以Plug-in-Gait貼法(圖3-2)之下半身為主。

圖 3-2 實驗受試者反光球黏貼位置圖

實驗中肌電圖部分計畫以1000 Hz的頻率,擷取左腳股內側肌 (vastus medialis, VM)、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 VL)、股直肌(rectus femoris, RF)、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 BF)、脛前肌(tibialis anterior, TA)、內腓腸肌(gastrocnemius medialis, GM)、外腓腸肌(gastrocnemius lateralis, GL)等七處作用肌之肌電訊號。實驗中所有資料收集結束 後,進行受試者個人自主最大等長收縮肌力測試(isometric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s, MVC),分別測試研究範疇中之七處下肢肌 肉,以供肌電圖數據標準化使用。本研究中因實驗設計情境皆為中 等運動強度之活動,因此由肌肉疲勞所造成的肌電圖數據影響應會 較小,故MVC測驗設計於最後階段測試,避免產生先測試MVC而影 響後續實驗肌電圖數值的狀況。

MVC之測驗方法是以目標肌群之等長向心收縮法為主。電極貼 片黏貼於目標肌群肌腹中段處,同時使MVC測驗之目標肌群肢段彎 曲,約至肢段活動範圍的1/2處,配合固定帶限制肢段活動範圍,將 肌肉控制為等長收縮。告知受試者配合在測驗期間內使用100%肌力 做出向心收縮動作,收集5秒之MVC資料供實驗EMG標準化處理 用。並依序收集實驗所設計之七處目標肌群MVC數值。

踩踏力量部分則以ATI六軸測力計(force/torque sensor)固定於原 地踏車運動測功儀之左側踏板,擷取頻率設為1000 Hz。並於測力計 與鞋底接觸面上黏貼止滑材料,配合膠帶於鞋面固定整體足部,避 免踩踏過程中因腳掌滑動對所測數據造成影響。實驗中腳掌之踩踏 位置統一規範應以腳掌第一趾指關節垂直投影於踏板中軸上,兩側 腳掌互成平行位置,不可使用內八字或外八字之踩踏方式,此踩踏 位置可保有下肢膝、踝關節較佳的活動自由度。並於右側踏板設置 與左側踏板測力計同等重量的配重裝置,避免兩側踏板因重量不一 而對曲柄旋轉產生影響。

(二)實驗前準備事項

實驗進行前需確認與備妥項目:

1. 受試者之權利與須知

(1) 實驗進行前主持人應向受試者仔細說明實驗目的、實驗流 程,並告知受試者應有之權利。

(2) 實驗進行前請受試者填寫受試同意書、基本資料等。受試者 個人資料妥善保管且保密。

2. 實驗器材之測試與校正

(1) 原地測功儀座墊位置與高度調整。

(2) Vicon 3D動作分析系統的檢測與校正空間座標。

(3) 肌電圖設備的檢測與校正歸零。

(4) ATI測力計的檢測與校正歸零。

3. 實驗施測人員之說明與測試

(1) 研究實驗主持者向各器材測驗人員說明研究目的、方法。

(2) 測驗人員需充分了解各項器材之設定與操作。

(3) 實驗進行前各測驗人員需充分溝通實驗流程、分工。

(三)實驗中不同運動測驗情境代碼

表 3-1 實驗中不同運動測驗情境代碼 velocity

intensity 60 rpm 75 rpm 90 rpm

50% POV (E) 60E 75E 90E

65% POV (M) 60M 75M 90M

80% POV (H) 60H 75H 90H

三、實驗器材與設備

(一)Vicon 3D動作分析系統(MX 13+ Oxford Metrics. UK)

同時利用十部Vicon紅外線攝影機(圖3-3),以1000 Hz拍攝受試者身 上所黏貼之反光球(圖3-2),將所拍攝得之三維座標資料,配合 NEXUS 1.2版軟體建立出動作過程軌跡,供實驗中測力計與肌電圖同 步化分析作業等。

圖 3-3 Vicon 3D動作分析系統

(二)ATI 六軸測力計(660-60 ATI. U.S.)

為可同時量測三軸力量(force)與三軸扭矩(torque)的感測器(圖3-4),

將其安裝在測功儀左側踏板,用以全程記錄改變負荷與迴轉速之踩 踏過程中的力量變化。

圖 3-4 測力計軸定義方向與受力感測方向

(三)Biopac 多功能訊號紀錄系統(MP150 BIOPAC. U.S.)

為可將各項實驗器材訊號整合之多工記錄系統,利用網路線作為統 一規格的訊號傳輸媒介(圖3-5),省去不同器材在傳輸媒介的複雜線 材。在多項實驗器材同時使用與記錄數據時有極大的方便性。

圖 3-5 BIOPAC 多功能訊號紀錄系統

(四)肌電訊號收集設備(MP150 BIOPAC. U.S.)

以MP150A-CE、HLT100C、UIM100C設備配合AcqKnowledge 3.8.1 軟體進行肌肉活動電位訊號的資料收集,預計設定8頻道以擷取七處 (RF、VL、VM、BF、TA、GL、GM)肌肉電位訊號以及觸發啟動訊 號(Trigger)輸入等

(五)氣體代謝分析系統(Vmax 29 SensorMedics. American)

為利用感測單元偵測人體進行活動時,吸入與呼出氣體中氧分子含 量的儀器。可藉由呼吸過程的氧氣消耗改變量而判定人體運動強度。

(六)踏車運動測功儀(Groningen Lode BV. Netherlands)

為腳踏車形式之輸出功率測量系統(圖3-6),透過調整飛輪之踩踏阻 力與踩踏迴轉速,達到控制輸出功率的器材。用以量測踏車運動中 之輸出功率,或搭配其他器材做生理反應分析、運動力學分析等。

圖 3-6 原地踏車運動測功儀

(七)心率監測錶(S725X Polar. Finland)

利用心率表(圖3-7)在測試POV過程中監控心跳率,以判定受試者 之身體活動狀態。

圖 3-7 心率監測錶

(八)電子節拍器、電暖器、採氣接嘴(mouthpiece)、肌電電極貼片、藥用 酒精、消毒棉花、透氣膠帶、雙面膠、除毛刀、防滑砂紙等耗材。

四、實驗流程圖(圖3-8)

圖 3-8 實驗流程圖

向受試者說明實驗流程與方法,告知受試 者權利並填寫受試者同意書。

填寫受試者基本資料。

測量身高、體重、腿長,並設定踏車運動 測功儀之合適座墊位置。

第一階段:測試POV,測試完成後經一週 進行第二階段實驗。

第二階段:受試者熱身,並黏貼反光球與 電極貼片等。

開始進行各項測驗,組間休息3 分鐘,反 覆施測至完成。

完成後重新檢查反光球及電極片位置,以 及各項實驗數據確認無誤。

資料分析與處理

五、實驗過程照片

圖 3-9 實驗第一階段之POV測試過程

圖 3-10 實驗第二階段之不同運動強度測試過程

六、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同時另外計算不同運動情境間的平均踩踏合力值與合力方向,繪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之肌電圖比較,呈現不同受試者間 肌力標準化(normalized)參數以供分析。2.肌電圖擷取頻率設定為 1000 Hz,透過 AcqKnowledge 3.8.1 軟體進行肌電資料的濾波、翻正、修勻 等步驟,以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方式呈現並施以統計處理。

帶通濾波(band pass filter)頻域設為:低頻 10 Hz、高頻 500 Hz。而原先

1000 筆/秒的資料比對 Vicon 3D 動作分析系統之同步時間後,將同步 訊號前之資料排除,取同步訊號後第一次上死點起之數據做為分析資 料來源。以配合動作分期與測力計之資料進行後續分析比較。

(三)踩踏作用力與作用肌活化率之標準化處理

將踩踏作用力經轉換為平均體重百分比後,除以加總後的每條肌 肉肌電作用率百分比。

(四)Vicon 3D 動作分析資料處理

Vicon 3D 動作分析系統之資料擷取頻率為 250 Hz,以踏板中軸所 設置的 marker 做為踩踏動作分期的基準點,在曲柄上死點(top dead center, TDC)設為 0°度之迴轉週期起點,當曲柄旋轉經曲柄下死點 (bottom dead center, BDC),再次回到上死點後計算為一次踩踏。以此法 做為區分一次完整的踩踏。

(五)統計分析方法

1. 使 用 重 複 量 數 二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法 (repeated measures two-way ANOVA),比較受試者進行 60、75、90 rpm 三種迴轉速(A 因子,不 同踩踏速度)時,與50%、65%、80% POV 三種負荷量(B 因子,不 同踩踏負荷)下,在曲柄位置 0°、90°、180°、270°四處位置之踩踏力

量趨勢的改變情況,當統計上達到顯著水準的差異時,再以 LSD 法進 行事後比較。

2. 使 用 重 複 量 數 二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法 (repeated measures two-way ANOVA),比較受試者進行 60、75、90 rpm 三種迴轉速(A 因子,不 同踩踏速度)時,與50%、65%、80% POV 三種負荷量(B 因子,不 同踩踏負荷)下,下肢作用肌之肌電反應與踩踏力量週期的改變情況,

當統計上達到顯著水準的差異時,再以LSD 法進行事後比較。

3.本研究以 SPSS 17.0 版本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之計算與處理,各項顯著 水準定為 α =.0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