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應用遙測影像分類技術,以獲取蘭陽海岸地區在 2003 年、2006 年及 2009 年之土地覆蓋資訊,並藉由馬可夫轉移矩陣以及量化之地景指 標,以探討三時期土地覆蓋及地景結構的變化及差異,最後,透過二項式 Logit 迴歸分析,以推估沙丘性海岸之空間分佈機率,研究結果如下。

(一) 衛星影像分類:

本研究採用階層式分類法,結合監督式與非監督式影像分類 程序以進行土地覆蓋分類,結果共將試區分為水體、建成與交通 用地、沙地、農地及林地五大類別,經由檢核區進行影像分類的 評估結果可知,雖然沙地及農地兩類別之光譜特徵較易混淆,但 其使用者精度仍在 82%以上,並且整體之分類準確率及 Kappa 值 亦高達 93%與 91%,結果尚稱滿意。

(二) 土地覆蓋變化:

三時期土地覆蓋變遷之分析結果指出,沙地與農地面積逐期 遞減,而建成與交通用地則呈現遞增的趨勢;在水體變化方面,

2003 年至 2006 年面積減少約 3%,但至 2009 年時面積則增加約 5%,發生變化的區域主要位於蘭陽溪出海口處;而林地在 2003 年至 2006 年間增加約 4%,至 2009 年時則減少約 1%。此外,蘭 陽溪出海口在三個時期的地景變化甚大,但其河口堆積的沙洲處 則持續有人為耕種的情形發生。

(三) 地景指標與 Shannon 多樣性指標 t 檢定:

本研究選擇五項地景層級之量化指標,並應用 Shannon 多樣 性指標 t 檢定法測驗各時期地景變遷的程度差異。結果顯示,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2003 年及 2006 年間,除了形狀變異數減少外,其餘之指標包括區 塊數量、地景形狀指標、平均加權形狀指標與 Shannon 多樣性指 標之值均有上升;而 2006 年至 2009 年間則呈相反之趨勢。至於 在變遷程度的檢定結果則指出,2003 年至 2006 年之地景結構雖有 差異,但其變遷程度未達 5%之顯著水準,但至 2009 年時其變化 的程度便已達統計上的顯著程度。

(四) 馬可夫鏈預測模式:

由卡方檢定檢驗結果證實,2003 年至 2006 年各土地覆蓋型 之轉移機率矩陣具有馬可夫特性,便以此建立土地覆蓋面積之馬 可夫預測模式,在 2009 年模式驗證的部分,以水體與農地類別與 真值相差較大,分別約減少 7.67%與增加了 6%,而兩時期在沙地 預測面積之結果良好,與真值差均小於 1%。

(五) 二項式 Logit 迴歸分析:

本研究利用二項式 Logit 迴歸模式,首先探討兩時段(2003 年 至 2006 年,以及 2006 年至 2009 年間)之土地覆蓋變化與海岸變遷 之關聯性,然而結果顯示,兩時期土地覆蓋型的變化,並非影響 海岸變遷之主要因子。

其次,為探討沙丘性海岸變遷與環境因子間的關係,故本研 究選擇十五項與沙地發生有關的地形、環境及氣候因子,透過二 項式 Logit 迴歸分析,以探討蘭陽地區沙丘的變遷機率。結果顯 示,海拔高、坡度、距堤防遠近、距河流遠近、距海岸保安林遠 近、秋季風速、冬季風速與冬季風向等八項因子與沙丘性海岸的 發生具有顯著的關係,其中以秋季風速、冬季風速與冬季風等三 項因子之影響程度最大。

進一步,透過數學轉換與 GIS 的空間分析技術,以推估蘭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地區沙丘海岸之空間機率分佈圖,並利用 2006 年與 2009 年沙地 之分類結果進行套疊檢核,結果指出,分別有 80%與 75%之沙地 係發生機率 0.5 以上的範圍內。

綜合以上結果可知,在 2003 年、2006 年及 2009 年三時期間,蘭陽地 區的沙質海岸確有逐期遞減的趨勢,其中又以風速及風向因子之影響為主 因,此外,結合量化之地景指標、統計模式與 GIS 的空間分析及展示功能,

實有助於了解地景結構的空間變化情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4

第二節 建議

(一) 本研究利用衛星影像之分類資料作為研究材料,為避免資訊組類 (Information class)進行影像分類時之混淆問題,本研究統一以土地覆蓋 型,亦即光譜組類(Spectrum class)作為分類類別,此方法雖可降低分類 之誤差,然而在進行後續的模式分析時,確實較難直接反應出真實的 土地覆蓋型對海岸變遷的影響效應。此外,由於衛星影像與第二次國 土利用調查資料仍有一年的時距,故後續如可得更為精細、以及時間 上更為相近之地面調查資料,將有助於提高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二) 本研究採用階層式影像分類法,整合傳統之監督式與非監督式影像分 類進行土地覆蓋圖之生產,然而此方法並未考慮到各像元的空間相關 性。近年來物件導向式的分類方法愈趨盛行,因其可改善逐像元式分 類所產生的椒鹽效應,故建議後續研究可嘗試不同方式的影像分類技 術,進而提高分類結果的準確度與可信度。

(三) 本研究在進行沙丘性海岸環境特性之分析時,受限於社會、經濟及政 策面等資料蒐集及取得上的困難,故僅選取十五項地形、環境及氣候 有關的變數進行分析,然事實上諸如人口分佈、旅遊人口數量、工業 區的開發、海岸保安林種植之作物種類、管理單位之處理策略等社會 面向之因子亦可能影響沙丘的變遷,基於此,建議後續在從事相關研 究時,可將上述之社會、經濟因素納入考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