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質性取向進行研究,資料的取得是研究者從現場情境脈絡下,由研究參與 者的想法、行為或文件紀錄所展現的「真實」,透過研究者我來描述和解釋。研 究者隨時反省自己的主觀價值,以及對於研究過程與詮釋角度之影響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透過多方資料檢核、研究參與者、同儕檢核與自我檢核等落實,更有 助於研究信賴度的建立。

一、多方資料檢核

研究中以深度訪談為主,觀察、文件蒐集為輔,藉由這三種不同蒐集管道的 資料交叉比對,以求得資料的真實性。同時也會透過經常閱讀逐字稿,核對訪談 內容及可能的分析與解釋,並與研究參與者作確認、深究,以求得資料的正確性 與可靠性。

二、研究參與者的檢核

抱持請教與虛心的態度,有任何疑惑,要盡量與研究參與者進行討論及澄清。

並能將逐字稿稍加整理過後,拿給研究參與者確認,請他們提出錯誤或遺漏的地 方,最後再根據他們的意見,及尊重他們有些資料不願呈現的情況下,修改為可 行的資料。

三、同儕檢核

在研究過程的資料處理上,我會邀請一位修過質性研究的同學(她也正在進行 雙重特殊的相關研究)以及一位實際進行過質性研究的資優班老師,擔任我的協同 編碼者,透過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與經驗,將彼此的分析相互對照,並透過討論 歸結出可能的分析或解釋,形成分類的共識。

四、自我檢核

質性研究中,我就是作為蒐集資料的工具,我必須正視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 角色與主觀性。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認為既然在研究中,研究者的影響 是不可避免的,則「具專業素養的主觀」便成為質性研究者所應努力的方向。我 將透過前述的檢核,個人的研究日誌及札記,隨時反省與記錄,在研究過程中,

培養具專業性的主觀,不要因為融入個人經驗而造成封閉的世界,養成良好的自 省能力。

第七節 研究上的倫理

研究中我勢必會與研究參與者產生密切的互動關係,在進行研究資料收集的 過程,也會因為研究的需要及研究者身分的關係,而有機會滲入研究參與者的生 活領域中,深入了解研究參與者的生活經驗與內在世界。這段滲入的過程,對建 構研究資料的多元與真實是必要的,但任何實地研究,都潛藏著無數的權力與道 德危機(引自李奉儒譯,2001,p.370),所以我必須在著手進行研究之前,就謹慎思 考與規劃如何處理研究過程可能面臨的倫理問題。

一、 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

我選擇在熟悉的場域中做研究,認識我的人很可能不習慣將我看作中立的交 談者或觀察者,而仍將我視為教師或某一特定團體的成員。我首先必須面對改變 對自己以及我與他人關係的不同思考方式,從同事、老師的身份扮演起「研究者」

角色。在這個過程,我不希望我所邀請研究參與者是因為「要賣我人情」,或是 因為遷就我在研究場域上的方便而被我強迫的參與研究,研究前除了獲得他們的 正式的同意參與之外,我還必須敏感察覺到,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身為研究者的 我與研究參與者之間是否處在一種權力(power)平等的狀況(引自潘淑滿,2003)。尤 其是我研究中主要參與者為兒童,還包括幾位同儕兒童,我務必要卸下教師與學 生這層難以避免的權威關係,讓他們能與「研究者」身份的我,自在且無憂地平 等對話。

二、 標籤上的尊重

我在本章第二節介紹語任時提到過,語任疑似亞斯伯格症資優學生這件事,

在學校是隱而不現的狀況,我希望自己在進行研究的過程裡,可以做到尊重語任 及語任家人的意願,不用刻意去揭露語任的身份。

三、 資料的保密

對於研究參與者相關的背景資料我將以化名或匿名的方式處理,做到保密並 保護的原則。而資料蒐集過程中,我期待研究參與者能對我「以實相告」,研究 參與者的看法或觀點,有可能反應出這個環境環節中某些事件或某些人的「不友 善」,我必須謹慎處理,包括錄音、文字等資料都要妥善保管,讓研究參與者能 在一個信任又安心的狀態下暢所欲言。另外,由於我進行研究裡的這群參與者是 彼此熟識的,在訪談或取得資料的過程裡,而該參與者透露的訊息或話語,是不 希望其他人知道的,如果是必要的重要資料,我會透過適當的轉化方式讓這個訊 息得以保留,不去影響到參與者的意願;如果是非必要的,我將會嚴謹地處理不 外流。總之,資料的保密性是對所有研究參與者必要的尊重,我在研究過程中,

以此為優先考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