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 、 策略彈性 、 策略彈性 策略彈性 策略彈性

策略彈性指透過不斷改變現有的策略行動、資源配置、投資策略等,

來加速內部變化的腳步,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遷(Aaker & Mascarenhas, 1984;

Bahrami, 1992; Hitt, Keats, & DeMarie, 1998; Sanchez, 1995)。策略彈性通常建 構在具彈性的資源池(resource pool)以及多元的策略選擇組合(portfolio of strategic option)之上,讓公司得以有效率地管理不確定性以及變化快速的市 場(Aaker & Mascarenhas, 1984);也有學者認為策略彈性可用來增進溝通、

計畫、與策略的效率,再加上調整後的產品與行銷組合,可增進公司的績 效表現(Miles, Snow, Meyer, & Coleman Jr, 1978)。

策略彈性經常被用來探討與績效表現之間的關係。Nadkarni and

Narayanan (2007)的研究指出,在產業脈動速度(industry clockspeed)快的產業,

策略彈性可帶來公司優良的績效,反之則有負面影響;而在 Grewal and Tansuhaj (2001)的研究中,說明當企業處於競爭強度高(high competitive intensity)、需求不確定性大(high demand uncertainty)、科技不確定性大(high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的環境中,策略彈性大有助於企業獲得優異的績效 表現。因此,在高度競爭、動態性高的環境裡,策略彈性的效果會相對於 顯而易見。

Johnson, Lee, Saini, and Grohmann (2003)整理前人的論述,發現儘管研 究產出相當多元,但學者大都忽略了市場、行銷等面向也可能包含在策略 彈性之中,此外,過去的文獻也幾乎只視策略彈性為回應性(reactive or responsive)的動作,故作者認為策略彈性的概念應納入市場、行銷等觀點,

並同時囊括主動性與回應性的架構,因此在該篇研究中,視市場導向為策

32

略彈性的內涵,一方面密切關注消費者需求與市場最新趨勢,另一方面則 會時刻掌握競爭者的動態,避免市場上的突發狀況。

Zhou and Wu (2010)則探討技術能力(technological capability)、利用與探 索(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之間的關係,以及策略彈性所扮演的調節角 色(moderating role)。技術能力指公司運用不同技術資產的能力,這些資產 可能包括專利、技術人員、或是本身擁有的特定技術知識等,在組織惰性 (organizational inertia)的觀點下探討,技術能力易使公司安於穩定的現狀、

僅利用現存的資產,較少去發展新技術、或是開發新的產品,也因此組織 會侷限於反覆運用既定的流程或慣例,即便會提升嫻熟程度與效率,卻大 幅降低探索新機會的可能,也就是技術能力與利用性呈正向關係,但和探 索性卻呈倒 U 字型關係,例如研究中舉的例子,Polaroid 公司曾是拍立得相 機市場的領導廠商,但因忽略了新的數位攝影潮流,而在 2001 被迫宣告倒 閉。然而本研究也發現,若公司擁有高的策略彈性,則會加強技術能力對 探索性的正面影響,亦即策略彈性促使公司去靈活地運用資源,並適時重 組僵化的流程或執行方式,降低組織惰性的影響,如此也更有孕育創新,

開發出新一代的產品。

綜合前述討論可知,策略彈性代表改變策略、分配資源、調整節奏等 多元化的能力,若身處競爭激烈、變動快速的產業中,對於策略彈性更是 有迫切需求,這與動態能力「在變動的外部環境中調整內部流程」的觀點 相互呼應。然而,策略彈性與動態能力間仍存在不同之處,第一是概念所 囊括的範圍,前者很直觀地說明組織改變內部策略配置的靈活度,但後者 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詮釋,例如 Leonard-Barton (1992)的路徑相依觀點、

Zollo and Winter (2002)的集體學習觀點、Winter (2003)的不同層級能力觀點

33

等等;第二則是著重點上的差異,前者集中於闡述改變現階段策略的運作,

不過後者會在改變內部策略與資源配置後,進一步強調延伸現有的能力,

因而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例如隨著市場的趨勢調整研發的比重,逐漸養成 研發上的動態能力。再回到策略彈性本身,於以往有關策略彈性與績效的 研究中,皆指出策略彈性以內部靈活的調整機制來回應市場變化,抵銷市 場環境的不確定性,且也有學者提出策略導向在本質上囊括回應市場需求 與競爭動態的面向;再者,策略彈性除了針對外界變動而反應,也隱含主 動調整的靈活度,例如能夠加強科技能力對探索導向的正向關係,讓公司 能不受限於利用現有流程與模式,並且透過持續的探索與創新,開發出更 多滿足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因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 2(a): 若組織的策略彈性越大,越容易培養出產品面的動態能力。

假設 2(b): 若組織的策略彈性越大,越容易培養出市場面的動態能力。

假設 2(c): 若組織的策略彈性越大,越容易培養出流程面的動態能力。

34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 、 創業導向 、 創業導向 創業導向 創業導向與策略彈性之交互作用 與策略彈性之交互作用 與策略彈性之交互作用 與策略彈性之交互作用

歸結前兩小節的討論,創業導向及策略彈性都是企業自我更新與因應 變動的重要指標,且 Wiklund and Shepherd (2003)認為有創業導向的企業會 展現其策略導向的一面,Jantunen et al. (2005)則強調應該結合創業精神 (entrepreneurship)與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的觀點來解釋價值創造 的來源,故兩變數間可能存在相互加乘的效果。

在 C. Dean and Thibodeaux (1994)的研究中,定義策略適應力(strategic adaptiveness)為公司猜測環境變化並隨之調整策略的能力,以各產業 233 個 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策略適應力與創業導向間呈正向關係;Barringer and Bluedorn (1999)則以「因機會或威脅的出現而改變策略計畫」的計畫彈 性(planning flexibility)為其實證研究的變數之一,並證明計畫彈性與創業導 向之間亦呈正向關係。

Green, Covin, and Slevin (2008)綜合前人的研究,發現策略反應(strategic reactiveness)對於創業導向可能有互補的作用。擁有創業導向的組織代表其 支持冒險、創新、主動等精神,會在不確定性高、市場狀態尚不明朗的情 況下採取行動,較容易讓公司暴露於高風險、突發狀況多的處境;然而,

公司可以用策略反應來補救,亦即因應環境變化來重組策略,故策略反應 可被視為創業導向的公司用來降低風險的導正機制(corrective mechanism)。

作者更進一步提出以組織架構(organization structure)與高層決策風格(top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style)二維度所構成的四種矩陣式情境,探討策 略反應與創業導向的關係;實證結果發現,雖然兩變數的正向關係並非在 四種情境下皆成立,但在組織架構與高層決策風格「調性一致」的情況下

35

(亦即有機式架構/直覺與經驗式決策,或機械式架構…等專家式決策),

策略反應與創業導向的正向關係會非常顯著。

上述討論過的策略相關變數包含策略適應力、計畫彈性、策略反應等,

都與創業導向擁有正向的互動關係,而細究這些變數的內涵,都強調公司 不拘泥於成規、因應變動而調整策略的靈活度,與策略彈性的涵義相呼應;

但策略彈性囊括的面向更廣,不僅是被動回應市場變化,也包含主動調整 資源或策略來取得先機,一方面可抵銷創業導向所帶來的高風險,另一方 面也可加強創業導向的探索本質,例如創業導向的主動性或競爭進取性,

若搭配上靈活運作、不拘泥成規的策略彈性,應可幫助創業導向本身策略 性地開拓創新,因應變化的外界養成動態能力;而關於策略彈性對動態能 力的作用力,若此時創業導向同時存在,其內隱含的創新與自治性等面向,

應有助於公司蒐集各不同階層的資訊,透過不拘泥現況的思想模式執行彈 性的策略規劃,對於培養變動環境中的動態能力應有相當的幫助。

總結來說,本研究認為策略彈性與創業導向間存在正向加強的關係,

兩變數會相互凸顯與動態能力間的正面作用力,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 3(a): 若組織的創業導向與策略彈性的交互作用越大,越容易培養出產 品面的動態能力。

假設 3(b): 若組織的創業導向與策略彈性的交互作用越大,越容易培養出市 場面的動態能力。

假設 3(c): 若組織的創業導向與策略彈性的交互作用越大,越容易培養出流 程面的動態能力。

36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 、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設計 設計 設計 設計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 、 樣本來源與研究對象 、 樣本來源與研究對象 樣本來源與研究對象 樣本來源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資料取自政治大學國貿所教授委託中華徵信所建置之「台灣 電子業公司資料庫」,為 2010 年針對國內各家電子公司之總經理與一位重 要部門主管進行之問卷資料,除了公司、訪問人基本資訊、業務範疇以及 營收等數字,其餘問題幾乎皆以李卡特七點式或九點式尺度(從「非常不 同意」到「非常同意」)來衡量,詢問關於市場狀況、營運策略、公司策略、

客戶關係、績效表現等問題,一共蒐集了 204 家廠商之資料。問卷概括內 容如下表所示:

表 表 表

表 4-1 問卷內容概要問卷內容概要問卷內容概要問卷內容概要

類別類別類別

類別 內容概述內容概述內容概述內容概述

公司初成立時之狀況 成立年份、產品範疇、服務項目、員工與研發人員數

公司現階段之狀況

(以 2009 年為基準)

成立年份、產品範疇、服務項目、員工與研發人員數、

資本額、營業額、產業鏈位置、研發密集度

所處產業之市場現況 市場變動程度、技術變動程度、市場競爭強度、市場 需求變化程度

營運與策略方向 對於學習之看法、對於創新之看法、對於技術領先之 看法、產品模組化程度、策略之規劃與配置

37 與代表性顧客之關係

顧客所屬產業、主要交易產品、合作與契約時間、E 化程度、合作模式、信任程度、依賴程度、公司主動 程度、為該客戶資產投入資產情形、績效表現

其他 與供應商之關係與合作程度、與競爭對手之相對表現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 、 變數 、 變數 變數 變數衡量與 衡量與 衡量與 衡量與定義 定義 定義 定義

一、 依變數

此部分採用絕大多數學者的看法,將動態能力設定為「因應環境變化 的過程中,某項能力是否比競爭對手強」(Rothaermel & Hess, 2007),並以李 卡特七點式尺度來衡量,在參考 Teece et al. (1997)和 D. J. Teece (2007)的研 究後,將產品動態能力定義為原有產品擴充到其他產線、為客戶修正並改 善原產品、以及創造全新產品的能力,將市場動態能力定義為從目前產業 增加新客戶、調整目前不同客戶銷售比重、在全新產業開拓新客戶的能力,

此部分採用絕大多數學者的看法,將動態能力設定為「因應環境變化 的過程中,某項能力是否比競爭對手強」(Rothaermel & Hess, 2007),並以李 卡特七點式尺度來衡量,在參考 Teece et al. (1997)和 D. J. Teece (2007)的研 究後,將產品動態能力定義為原有產品擴充到其他產線、為客戶修正並改 善原產品、以及創造全新產品的能力,將市場動態能力定義為從目前產業 增加新客戶、調整目前不同客戶銷售比重、在全新產業開拓新客戶的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