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 1106-2475 m/sec;S 波波速範圍為 288-899 m/sec;Vp/Vs 比值範圍為 3.07-4.25。

在 RLNB 測站量測到所有測站中最慢的震波波速,以及在 ILA 測站量測到臺灣島 內測站最高的 Vp/Vs 比值。位於西部麓山帶(NHDH、HSNB(H)、NMLH、WDJ、

WHP、WCHH、WJS、WHY、SNS、SLG)的測站相較於位在富含沖積物的區域,

所得的震波速度稍快而 Vp/Vs 比值較低。越靠近東側中央山脈,其震波速度逐漸 變快而 Vp/Vs 比值逐漸變低。P 波波速範圍為 1744-3223 m/sec;S 波波速範圍為 544-1569 m/sec;Vp/Vs 比值範圍為 2.05-3.54。測站位於中央山脈西翼雪山山脈 (NWL、NDT)以及東翼脊梁山脈(NNSH、ETLH、OWD、ECL),相較其他區域震波 速度為快而 Vp/Vs 比值較低。P 波波速範圍為 2833-4835 m/sec;S 波波速範圍為 1212-2597 m/sec;Vp/Vs 比值範圍為 1.67-2.43。而在 NNSH 測站量測到所有測站 中最快的震波波速,以及在 OWD 測站量測到測站中最低的 Vp/Vs 比值。東部區 域之花東縱谷(HWA、EGFH、TTN)及海岸山脈(HGSD)的測站,震波速度、Vp/Vs 比值範圍相似於西部平原及西部麓山帶的量測。P 波波速範圍為 1327-2367 m/sec;

S 波波速範圍為 608-899 m/sec;Vp/Vs 比值範圍為 2.52-3.56。

蘭嶼(LAY)、小琉球(WLCH)和澎湖(PNG)等離島區域的測站。P 波波速依序為 1757、1226、2546 m/sec;S 波波速為 389、585、948 m/sec;Vp/Vs 比值為 4.51、

2.10、2.69。其中 LAY 測站量測到所有測站最高的 Vp/Vs 比值。

綜合以上結果,富含沖積物的區域震波速度慢,Vp/Vs 比值大;而進入西部 麓山帶後震波速度向東逐漸增加,Vp/Vs 比值逐漸變小;在中央山脈區域震波速度 隨著區域雖然差異性大,普遍上震波速度快,Vp/Vs 比值小。各個離島區域地質環 境差異大,但是整體而言震波速度偏慢,Vp/Vs 比值大。

圖 5-1、本研究所得台灣近地表測站的 P 波震波速度分布圖。臺灣海岸線輪廓 及主要地質分區由黑線標示。

圖 5-3、本研究所得台灣近地表測站的 Vp/Vs 比值分布圖。

5.2、 近地表震波非均向性

圖 5-4 為使用水平經驗格林函數量測震波非均向性時,所得震波非均向性的 強度及方向(見 4.3.5 小節(16)式)。

臺灣各個區域近地表之震波非均向性強度及方向有很大的差異。測站位於西 部平原(RLNB、WDLH、CHY、TAIB(H)、SNJ、SSP)的震波非均向性強度偏小,

除了 TAIB(H)、CHY 測站分別觀測到 16.4%、9.2%的數值外,強度範圍在 0.2%-4.6%;快軸方向大致為東南東-西北西向(~N25˚W)。位在北段西部麓山帶(HSNB、

NMLH、WHP、WDJ、WCHH)及北部區域(NCUH、NTS)的測站,其震波非均向性 強度範圍為 2.9%-11.4%;快軸方向範圍從北部區域的南北向(NS)逐漸往南轉變為 東南南-西北北(~N30˚W)。南段西部麓山帶的測站(WJS、WHY、SNS、SLG)量測 到的震波非均向強度範圍在 3.7%-11.7%;快軸方向隨著區域而有所不同:WJS、

WHY 測站為南北向(NS)及 SNS 測站為東北-西南向(N45˚E),此三測站快軸方向同 於與山脈走向;SLG 測站為東西向(EW)。中央山脈區域(NHDH、NTC、NWL、NDT、

NNSH、ETLH、OWD、ECL)之測站,其震波非均向強度存在很大的差異,強度範 圍為 4.3%-34.4%;快軸方向也同向於中央山脈走向,普遍為東北北-西南南方向 (~N40˚E)。東部區域之花東縱谷(HWA、EGFH、TTN)、海岸山脈(HGSD) 及離島 區域蘭嶼(LAY)的測站,其震波非均向性範圍為 5.6%-19.9%;快軸方向範圍由東南

整體來說,臺灣近地表震波非均向性快軸方向可以分為兩種形態:平行於水 平壓縮軸應變方向及平行於山脈走向。臺灣西側的快軸方向,由西部平原、西部麓 山帶的東南東-西北西方向(~N25˚W)逐漸往北轉向至北部區域的南北方向(NS),變 化趨勢大致平行於水平壓縮軸應變方向。而震波非均向性強度普遍為 10%左右;

進入山脈區域後,快軸方向逐漸與山脈走向同向。各測站之震波非均向性強度差異 性很大,範圍可由 4.3%至 34.4%,存在著由西部麓山帶向東側中央山脈逐漸增強 的變化趨勢。東部區域的快軸方向大致為東南-西北向(~N30˚W)至南北向(NS)。而 北段震波非均向性強度較大,為 18%左右,而南段 TTN、LAY 測站非均向性強度 較小,分別為 11.5%與 5.6%。離島區域快軸方向無一致的結果,震波非均向性強 度整體低於 11.0%。

5.3、 剪力波分離時間預估

由於各個井下測站的深度範圍不一,我們假設近地表 500 公尺內有相同的震 波非均向性特性,將所得的快軸和慢軸速度換算成剪力波分離時間(見 4.3.5 小節 (21)式)。觀測地震的剪力波分離作用時,此結果可做為相關研究評估近地表影響的 依據。

圖 5-5 為本研究近地表 500 公尺內之剪力波分離時間預估。整體而言,震波 非均向性程度和剪力波分離時間沒有直接的關係。此外,近地表造成的剪力波分離 時間普遍不大於 0.1 秒,在花東縱谷區域北段(HWA、EGFH、HGSD)有較大的分離 時間;臺灣西南部的 CHY 和 TAIB(H)測站預估的分離時間分別可達 0.09 秒 0.20 秒,若此震波非均向性構造延伸至地表下數公里,將可累積相當可觀的分離時間,

因此此區域地殼內的剪力波分離作用有可能主要由近地表地殼所貢獻。

表 5-1、本研究所得震波速度及震波非均向性參數。

WDJ 2093 701 2.99 11.4 134 743 659 0.086 WDLH 1826 428 4.27 1.5 143 431 425 0.017 WHP 1794 867 2.07 11.2 141 919 816 0.068 WHY 2662 1300 2.05 3.7 2 1325 1276 0.014 WJS 2260 981 2.30 11.7 176 1042 920 0.064 WLCH 1226 585 2.10 11.4 32 620 549 0.103 RLNB 1106 288 3.84 0.2 88 289 288 0.004 HGSD 1327 608 2.18 17.7 169 667 549 0.162 TAIB(H) 437 16.4 116 476 398 0.205 HSNB(H) 2044 663 3.08 9.9 180 697 629 0.07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