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NHDH、NWL、NTC、ILA 測站。

(2)西部區域:涵蓋西部麓山帶以及西部平原區域。圖 6-1 之區塊(c)包含 NMLH、

WDJ、WHP、 WCHH 測站;區塊(d)包含 RLNB、WJS、WHY、

WDLH、CHY 測站。

(3)南部區域:涵蓋西部平原、西部麓山帶、中央脊梁山脈及花東縱谷南段區域。

圖 6-1 之區塊(e)包含 SNS、TAIB(H)、SLG、SNJ 測站;區塊(f)包 含 TTN、ECL、SSP 測站。

(4)東部區域:涵蓋海岸山脈、花東縱谷及中央脊梁山脈北段區域。圖 6-1 之區塊 (g)包含 ETLH、OWD、HWA、EGFH、HGSD 測站;區塊(h)包含 NDT、NNSH 測站。

(5)離島區域:涵蓋澎湖群島、小琉球、蘭嶼。測站 PNG、WLCH、LAY 分別位 於圖 6-1 之區塊(i)、(j)、(k)。

6.1.1、 北部區域

北部區域包含了 NTS、NCUH、HSNB(H)、NHDH、NWL、NTC、ILA 等測 站,以下將以圖 6-1 之(a)、(b)區塊(圖 6-2、圖 6-3)討論。

的大桶山層,地層以輕度變質的硬頁岩組成,其地層走向大致為東北-西

NTS、NCUH、HSNB(H)及 ILA 測站井體主要位處鬆軟的地層之中,整體而 言震波速度慢,而 Vp/Vs 比值高,暗示著岩層中孔隙率較大因而富含水份。此外,

圖 6-2、二十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I)。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a)區塊,地層圖例位於附錄。紅線方向為震波非均向性之快軸方向,其長短 為強度大小。(取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網站

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

6.1.2、 西部區域

西部區域包含 NMLH、WDJ、WHP、WCHH、RLNB、WJS、WHY、WDLH 及 CHY 測站,以下將以圖 6-1 之(c)、(d)區塊(圖 6-4、圖 6-5)討論:

(c)區塊:

NMLH 測站:位於苗栗市聯合大學八甲校區,位處西部麓山帶區域平緩向斜構造 之上。井下-地表測站間距為 296 公尺,其井體深度 100 公尺以上為更 圖 3、二十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II)。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b)區塊,地層圖例位於附錄。

新世的階地堆積層,以礫石夾中細砂為主;而深度 65 公尺至井底為更

為 296 公尺,井體全為第四紀沖積層,以未膠結的礫石夾細砂為主。

CHY 測站:位於嘉義市的嘉義氣象站,同樣於西部平原之上。測站間距為 397 公 尺。井體深度 36 公尺以上為第四紀沖積層,以砂粉土或黏土為主;深 度 36 公尺至 50 公尺為更新世的頭嵙山層火炎山段,為礫岩所組成;而 深度 50 公尺至井底,以泥、砂及粉砂岩為主。

NMLH、WDJ、WHP、WCHH、WJS 及 WHY 測站位置位於西部麓山帶,

因為井體岩層差異,震波速度及 Vp/Vs 比值也有所不同。靠西側 NMLH、WDJ

圖 6-4、二十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III)。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c)區塊,地層圖例位於附錄。

圖 6-5、二十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IV)。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d)區塊,地層圖例位於附錄。

6.1.3、 南部區域

南部區域包含 SNS、TAIB(H)、SLG、SNJ、TTN、ECL、SSP 測站,以下將 以圖 6-1 之(e)、(f)區塊(圖 6-6、圖 6-7)討論:

為石塊夾中細砂為主;深度 30 公尺至井底為中新世的廬山層,地層為 板岩所組成。由於此區域構造變化劇烈,依據 Chang 等人(2009)的研究,

此區域地層走向大致為南北向(NS),傾角為 45˚E。

TTN 測站:位於臺東縣臺東市,花東縱谷南段處。測站間距為 296 公尺,井體深 度 104 公尺以上為以未固結之礫石及細砂組成的第四紀沖積層。深度 104 公尺至井底,為中新世至晚更新世的利吉層,以泥岩夾砂岩為主。

TAIB(H)、SNJ、SSP 及 TTN 測站井體地層以膠節鬆散的泥岩、砂岩或未固結 沖積層為主,因此震波速度偏慢而 Vp/Vs 比值偏高;雖然 SLG 測站之井體以階地 堆積物地層為主,由於紅水坑礫岩中多為板岩及硬頁岩所組成,震波速度明顯偏快,

而且 Vp/Vs 比值小。此四站位於平緩傾角的地層之中,震波非均向性與岩層中裂 隙及節理排列相關,因此快軸方向平行於最大主應力方向或應變壓縮軸方向。

西部麓山帶上的 SNS 測站及位於中央脊梁山脈的 ECL 測站,震波速度略高 且 Vp/Vs 偏小。井體主要以傾斜傾角的地層為主,震波非均向性受橫向均向傾斜 構造影響,其快軸方向平行於構造走向。

圖 6、二十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V)。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e)區塊,地層圖例位於附錄。

6.1.4、 東部區域

東部區域包含 ETLH、OWD、HWA、EGFH、HGSD、NDT 與 NNSH 測站,

以下將以圖 6-1 之(g)、(h)區塊(圖 6-8、圖 6-9)討論: 劈理約為東北-西南走向(N15~45˚E),傾角約為 45˚W。

OWD 測站: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位處中央脊梁山脈處萬大溪北側。測站間距 290 公尺。井體深度 56 公尺以上為階地堆積層,以砂岩或風化的板岩塊為 主;深度 56 公尺至井底為中新世的廬山層,以黑灰色板岩為主,其片

(h)區塊:

圖 6-8、二十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VII)。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g)區塊,地層圖例位於附錄。

圖 6-9、二十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VIII)。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h)區塊,地層圖例位於附錄。

6.1.5、 離島區域

圖 6-10、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I)。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 (i)區塊。

圖 6-11、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II)。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j)區塊。

6.2、 臺灣近地表震波特性探討

本章節將前一章節各測站討論的結果整合,以全島尺度全面討論臺灣近地表 的震波特性。首先探討近地表的震波波速量測結果,再分別依照構造相關及應力相 關的震波非均向性成因討論。

6.2.1、 近地表震波速度及 Vp/Vs 比值

圖 6-12、五萬分之一地質圖與震波非均向性量測(III)。此地質圖範圍為圖 6-1 的(k)區塊。

EGFH 和 SLG 測站其井體中的礫岩為中央脊梁山脈變質岩風化後所堆積,震波速

性。以下依據兩種不同成因分別討論:

構造相關之震波非均向性量測多數位於臺灣的山脈區域:除了 WLCH 測站位 於小琉球外,NHDH、WJS、WHY、SNS 測站位於西部麓山帶;NWL、NDT、NNSH、

ETLH、OWD、ECL 測站位於中央山脈區域;HGSD 測站位於海岸山脈。而震波非 均向性強度同樣與井體中地層的岩性相關,位於變質岩帶的量測其強度普遍大於

或是火成岩區域。北部區域的 NTS、NCUH、HSNB 測站;ILA 測站位於宜蘭平原:

NMLH、WDJ 、WCHH、WHP、CHY 及 SLG 位於西部麓山帶;RLNB、WDLH、

TAIB(H)、SNJ 及 SSP 位於西部平原區域;HWA、EGFH 及 TTN 位於花東縱谷區 域;PNG 及 LAY 測站位於火山離島,分別為澎湖及蘭嶼。而震波非均向性強度,

相較於沉積岩地層,測站井體位於年輕未固結的沖積層、階地堆積物或是火成岩地 層之中,震波非均向性強度相對為小。此外,花東縱谷北段的 HWA、EGFH 測站 及西部平原的 TAIB(H)測站,雖位於未固結的沖積層之中,但是其震波非均向性強 度大,可能與區域壓縮應變率較大有關。

圖 6-13、測站井體位於傾斜傾角的地層示意圖。構造相關之震波非均向性受橫 向均向的傾斜構造所主導,其快軸方向平行於構造走向。而多數傾斜地層之上 覆蓋了厚度不一的沖積物。

圖 6-14、測站井體位於水平傾角的地層示意圖。此類地層多為未固結的沖積 層、膠結鬆軟的沉積岩或火成岩區域,其震波非均向性主要以岩層中的節理或 裂隙所主導,快軸方向平行於最大主應力方向或應變壓縮軸方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