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先挑出前後二次資料齊全的受試者,比較他們對六個群體:台灣,中國,

華夏,自己的家,就讀的系(或工作機構),就讀的大學(或生活社區),前 後二次相屬的評分。不管是學生組或社會人士組,都只有對「中國」(t=3.27, p=.004; t=4.14, p=.000) 與 「 華 夏 民 族 」 (t=2.25, p=.03; t=2.76, p=.01)的評分改變,達到顯著水準,其他均沒有差異,表示此影片具有觸發

「大中國原鄉情」的效果。全體受試者對影片所產生的「感動」、「懷鄉」、「熟悉」、

「驕傲」的平均評分,分別為4.36,3.82,4.53,4.75。以 4 分為中數,表示 除了沒有「懷鄉」的知覺外,影片的確觸動了一些情愫。由於學生組與社會人士

組對「中國」與「華夏」的相屬評定曲線圖很相近,乃只以中國圖示之,並加上

-4.137 .000***

後測 4.73 1.70 家 前測 6.31 1.04

.000 1.000 後測 6.31 1.06

台灣 前測 5.73 1.29

-.846 .402 後測 5.87 1.18

就讀的大學

(生活社區)

前測 4.91 1.70

.573 .570 後測 4.82 1.39

華夏民族 前測 4.44 1.69

-2.761 .008**

後測 5.07 1.45 系

(工作機構)

前測 4.51 1.59

-1.298 .201 後測 4.77 1.21

結論

總而言之,兩岸民眾除原住民外,全屬炎黃子孫的後代,雖然因有 30 年荷 蘭統治,50 年日本統治,50 年國民黨統治,使兩岸已有過 130 年的分離,然 前 80 年為外族統治,內外團體線索顯著,可能更強化身為漢民族的族群意識,

回歸祖國是當時大多數台灣民眾的心態(參考陳逸松, 1994; 吳濁流,1978)。華 夏歷史上的邊緣民族,透過記憶的重組建構,走的是同化為中國人的歷史進路,

不幸的是,國民黨統治台灣初期的錯誤與長期違反民主精神的威權控制,卻使 血緣明確為中國華人的不少台灣人,想要異化為「非中國人」族群。然而國際情 勢的發展,所謂的本島外省人懷著雷同二百多年前移民台灣之大陸人的懷鄉情 結,使得「成為非中國人」的異化過程阻礙重重。國民黨統治台灣 50 年,一方 面因犯了二二八集體殺戮的錯誤及反民主的獨裁統治,孕育了台灣民眾對「中 國」的離心,另一方面卻又藉強化中國傳統經典文化與國語的教育保持了台灣 民眾與「中國」的系脈關係。中共政權取得大陸統治權後,除了一系列反中國傳

0 1 2 3 4 5 6

台灣人 中國人 台灣 中國/ 中國 台灣/ 華人

自我定位

前測 後測

圖 5 不同自我定位在導發前後的中國相屬程度

統的三革六命大運動外,漢文簡體字的發明,使台灣與代表中國的大陸在文化 親親性上斷了幾許絲連。「台灣與中國大陸未來最好以什麼樣的關係而存在?」

以本研究結果來看,在現階段,台灣獨立成一國或與中共代表的中國統一成單 一國家都是不盡實際也不合全體民心的。所謂聯邦、邦聯的統合模式或許是比 較合適的兩岸統一模式。若要追求未來的統一,可能要靠長期的兩岸全面來往,

逐漸建立包括大陸在內的生活場域親親性,才得以遂成和平的統一。

就族群認同的心理基礎來說,本研究結果顯示了共土、共群、共居的重要性 儘管受試者分別用六種不同的族群身份來定位自己,他們對台灣這塊生於斯、

長於斯的土地都有為我大地母親的自然情懷,此為本研究者所謂的「生活場域 親親性」。因此每屆選舉期間,刻意劃分本省人與外省人族群的作為是有害「外 省人」的感情的。外省人比本省人是有多了一些對「中國」情愫的現象,若我們 反思二、三百年前來台祖先的心態,應可對所謂的外省人抱持同理的瞭解。研 究二的結果也說明了,既使拒斥為中國人的台灣人,在記憶的深處,仍有中華 祖源的一個藏身之地。

台灣身為中國大陸邊緣的一個地帶,加上長期分離的歷史,台灣民眾在與 大陸中國的族群認同上,從相同到相異,可有相當隨意性的建構。如本研究結 果所示,族群認同以情感性的心理歷程為基礎,用威嚇的方式強求兩岸的統一,

可能就會像發生於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一樣,會形成本省、外省兩群體間不 容易癒合的傷口。

台灣所做的有關台灣與中國的族群認同研究為數不少,但多半為社會學與 民族學的研究。本文與這些研究不同的地方,除了加入心理學的變項外,就是 探討了族群認同的隱性認知基礎,其結果意涵猶同於美國所做的隱性種族歧視 現象(如 Gaertner, & McLaughlin, 1983)。在顯性認知上,一般往往看不到 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但透過如同觸發的方法,白人埋在深處的歧視態度就 不知不覺地滲出來了。不過本文所研究對中國的態度,仍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 題。研究二所剪輯的影片,都特意保留非負面的中國訊息,而今兩岸人們往來 頻繁,台灣民眾有機會看到中國大陸現實的一面,包括好與壞的一面。根據社

會認同理論,類別化線索是提取群際對立關係的觸發因素。台灣民眾身赴大陸 直接面對中國群體實況,他們會更融入同文同種的大中國群體,抑或由於類別 化線索的更為顯著,而更強化「台灣」與「中國」的區隔?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 的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