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1 靜電紡絲過程

由於高分子材料的範圍非常廣泛,所以將高分子材料先選定為 生物可分解且較不易造成環境汙染的聚乳酸以及較為耐熱穩定的聚 碳酸酯。在外管溶液的配置過程中,將聚乳酸或是聚碳酸酯溶於有機 溶劑時,溶液均為透明無色。而內管溶液則是因為溶入高分子材料,

所以呈現較濃稠的膠體溶液。將內外管溶液通入同軸紡頭,通入高壓 電場作為驅動力,利用低沸點的物質作為溶劑,在電紡過程中溶劑便 極快揮發後形成紡絲。此外,形成紡絲的時候,紡絲會連續地在收集 滾筒上進行堆疊,經數分鐘後便可得到外觀為白色片狀的纖維薄膜。

若不移動紡頭位置,紡絲便會在同一位置進行堆疊,可能會使較先堆 疊的微孔陣列薄膜結構崩塌,且必須要將纖維攤開後才可獲得較平整 的纖維薄膜。但現今在電紡過程中已搭配上平移軸可使得紡頭可自由 地移動,將紡頭移動速度控制得宜,在收集滾筒上紡絲可連續地接上,

可獲得較大片之微孔陣列薄膜,如圖 4-1。因微孔陣列薄膜排列時均 為同一方向且緊密堆疊排列,所以稱之為陣列薄膜,裁取時也較為容 易。

52

圖 4-1 微孔陣列薄膜之外觀型態

53

4-2 薄膜型態觀察

本研究中選用兩種不同的材質,在同軸電紡裝置在整體操作上趨 於穩定,也成功利用同軸靜電紡絲技術製備出高度順向的陣列薄膜,

如圖 4-2。

所得到的微孔陣列薄膜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測微孔陣列薄 膜之斷面 (cross section) 及表面結構,並且由圖 4-2 聚乳酸微孔陣列 薄膜之照片 (b) 與 (d),可以明顯觀察出在外管溶液中添加約 40 % 之水溶性高分子 (d) 的表面孔洞數量較多且孔徑較大,主要原因就 是因為在外管溶液中添加水溶性高分子,置於去離子水經過超音波震 盪洗去水溶性高分子後所形成的表面孔洞。雖然 (b) 也有少許孔洞,

但主要原因是因為溶劑揮發所造成的,明顯與添加水溶性高分子的結 果有所不同。

圖 4-3 則為聚碳酸酯的斷面及表面結構,由於高分子材料的性質 不一,所紡織出的纖維陣列薄膜也會有所不同。同樣在外管溶液中添 加約 40 % 水溶性高分子的條件下,以聚乳酸微孔陣列薄膜之結構較 為完美。

54

圖 4-2 乳酸微孔陣列薄膜之外觀型態

100 % 聚乳酸微孔陣列薄膜之斷面 (a) 及表面 (b) 60 % 聚乳酸微孔陣列薄膜之斷面 (c) 及表面 (d)

55

圖 4-3 聚碳酸酯微孔陣列薄膜之外觀型態 100 % 聚碳酸酯微孔陣列薄膜之斷面 (a) 及表面 (b) 60 % 聚碳酸酯微孔陣列薄膜之斷面 (c) 及表面 (d)

56

另外,在觀測微孔陣列薄膜之斷面時,若以刀片或剪刀直接裁切 樣品等之處理方法不當,可能會導致樣品橫切面受到擠壓而塌毀,所 以在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拍攝斷面結構前,需先將微孔陣列薄膜做 處理。首先將紡織出的微孔陣列薄膜浸泡於去離子水中後再置入液態 氮中,藉由進入微孔陣列薄膜的水迅速結冰後使其脆化,在其條件下 扳折或裁剪可保持斷面的完整性。如圖 4-4 (b) 及 (c),結構脆化不 均勻,導致部分結構在裁取時受到拉扯。

57

圖 4-4 微孔陣列薄膜之斷面照片

58

4-3 有機氣體之吸脫附

4-3-1 線上吸脫附裝置

因微孔陣列薄膜取的量極少,為了減少人為實驗誤差,所以設計 了簡易的線上吸脫附裝置,實驗裝置如圖 4-5。裝置腔體 (holding chamber) 以銅金屬製成,分別連接電磁閥、幫浦以及氮氣加壓端,

並且以不鏽鋼閥控制氣體流動。幫浦連接玻璃毛細管,延伸至丙酮液 體液面下,當氣體幫浦開啟時,氣體會直接經由玻璃毛細管注入至液 面下,帶動丙酮蒸氣往裝置腔體流通。待丙酮蒸氣流通約五分鐘以利 內部的吸附材質吸附丙酮蒸氣,接著以溫度控制器控制加熱帶,使溫 度到達設定值且平衡時,利用氮氣作為背壓使丙酮蒸氣快速脫附出腔 體進入氣相層析儀。並使用電腦控制電磁閥做穩定地自動進樣,待吸 附丙酮蒸氣後可以直接進樣,不需要再接觸到環境,使原先吸附之丙 酮蒸氣流失,避免在操作過程中造成誤差。

59

圖 4-5 簡易吸脫附裝置示意圖 Background pressure

60

圖 4-6 簡易吸脫附裝置照片 A:氣體幫浦

B:丙酮蒸氣 C:控制閥 D:電磁閥

E:吸附材料放置處

B A

C D

E

61

4-3-2 進樣體積與頻率變化量之檢量線

在數據的計算上,微孔陣列薄膜所吸附的丙酮以重量呈現相對

較有意義,所以必須先建立系統來探討丙酮的吸附克數。

先以手動進樣做出丙酮飽和蒸汽壓體積對頻率變化量的檢量線,

之後以電磁閥進樣的頻率變化量換算成體積,再由體積量推算成丙酮 蒸氣的實際克數。

圖 4-7 進樣體積與頻率變化量

y = 0.0092x + 0.067 R² = 0.9895

0 0.2 0.4 0.6 0.8 1 1.2

0 20 40 60 80 100 120

62

4-3-3 穩定測試

為了測試線上吸脫附裝置的設計在整體架構上的穩定性,以不 放入任何微孔陣列薄膜,同樣在吸附丙酮蒸氣五分鐘、脫附溫度五十 度的條件下利用 LabVIEW 程式控制電磁閥進樣與否進行測試。發 現整體裝置能有非常高的精準度以及穩定性。

縱軸為頻率變化量,橫軸為脫附時間。由圖 4-8 所示,隨著時 間軸增加,腔體內的丙酮蒸氣漸漸被稀釋掉,濃度越來越低。因腔體 內部沒有置入吸附材料,所以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將丙酮蒸氣排出。此 外在進樣時,會有一固定的頻率變化量,是因為氣化室內的壓力瞬間 產生改變。

63

0 20 40 60

7310 7305 7300 7295 7290 7285 7280

frequency (Hz)

time (min)

圖 4-8 進樣系統穩定性測試

Column : DB-VRX (29m x 0.45 mm, 0.25 micron) Column pressure : 15 psi

Carrier gas & Make-up gas : N2

Carrier gas flow : 55-65 mL/min Sample holder : 50 ℃

Oven & Inlet : 50 ℃ Injection time : 100 ms

Background pressure : 5 kg/cm2

64

4-3-4 系統清潔方法

為了避免在實驗之間殘留的丙酮影響到吸脫附的訊號值,因此裝 置的清潔與否就顯得相當重要。通常將所有閥門打開,以氣體幫浦進 行吹除就可以將殘餘丙酮去除,若僅以氮氣作背壓進行測試仍有訊號,

則繼續重複步驟由於大部分之裝置均由金屬製成,若重複多次循環後 還是無法解決問題,可將整體裝置取下置入烘箱中將殘餘氣體去除。

65

4-4 吸脫附效果比較

4-4-1 不同材質之比較

在本研究中將由自行架設的靜電紡絲裝置所紡出的微孔陣列薄 膜應用於有機氣體的吸脫附上,選用常見的丙酮作為標的物,並且與 市面上所販售之中空纖維 (ACCUREL® PP Q 3/1, wall thickness 200 ± 35 μm, I.D. 600 ± 90 μm) 做吸脫附效果之比較。藉由靜電紡絲裝置,

自行製造的微孔陣列薄膜陣列的內徑大小僅約二十毫米,管壁膜厚極 薄僅約兩毫米。微孔陣列薄膜非常微小,取相同重量的市售中空纖維 與自行紡織的微孔陣列薄膜來比較,在接觸面積佔有極大的優勢。

在高分子的材料選定上,選用生物易分解的聚乳酸以及物理性質 較穩定的聚碳酸酯。將兩種表面結構均無添加水溶性高分子的條件下 作比較,聚碳酸酯微孔陣列薄膜的吸脫附效果明顯較佳,推測和高分 子本身的物理性質有關,如圖 4-9。

在脫附溫度的選定上,以 50 ℃ 較為理想,因脫附溫度超過 60

℃,聚乳酸纖維會有軟化的現象,而聚碳酸纖維在 100 ℃ 仍顯現較 高的熱穩定性,為了比較材質的吸脫附能力,所以選定 50 ℃ 較佳。

66

圖 4-9 不同材質吸脫附差異性

Column : DB-VRX (29 m x 0.45 mm, 0.25 micron ) Column pressure : 15 psi

Carrier gas & make-up gas : N2

Carrier gas flow : 55-65 mL/min Sample holder : 50 ℃

Oven & Inlet : 50 ℃ Injection time : 100 ms

Background pressure : 5 kg/cm2

0

67

經實驗結果證明,無論是聚碳酸酯微孔陣列薄膜或是聚乳酸微孔 陣列薄膜,吸脫附效果均比市售中空纖維之效果佳,見表 4-1。

表 4-1 丙酮吸附克數比較

聚乳酸纖維 聚碳酸酯纖維

市售 中空纖維 外管溶液比例 100 % 60 % 100 % 60 %

每毫克微孔陣列薄膜吸

脫附量單位 (微克) 59.39 155.20 78.93 119.14 51.42

條件:

Column : DB-VRX (29 m x 0.45 mm, 0.25 micron) Column pressure : 15 psi

Carrier gas & make-up gas : N2

Carrier gas flow : 55-65 mL/min Sample holder : 50 ℃

Oven & inlet : 50 ℃ Injection time : 100 ms

Background pressure : 5 kg/cm2

68

4-4-2 不同孔洞率之比較

調整高分子溶液中水溶性高分子的比例,經過震盪水洗後可控制 微孔陣列薄膜表面的孔洞率。但水溶性高分子的比例也不能太高,倘 若加入水溶性高分子之比例過高,經過震盪水洗後使得微孔陣列薄膜 孔洞太多導致結構塌陷。故在本研究中,外管溶液中含有 40 % 的水 溶性高分子溶液已幾乎為極限。

由於在外管溶液中添加水溶性高分子經過水洗震盪後,在微孔陣 列薄膜之表面上留下的孔洞,可以增加氣體的有效吸附面積,推測孔 洞率越高的微孔陣列薄膜可吸附的丙酮量越多,如圖 4-10。同樣地,

在整體實驗結果中也發現不論是聚乳酸微孔陣列或是聚碳酸酯微孔 陣列薄膜,60 % (外管溶液中含有 40 % 水溶性高分子溶液) 的薄膜 微孔陣列相較於 100 % 的微孔陣列薄膜吸脫附能力都比較高。

69

圖 4-10 不同孔洞率吸脫附差異性

Column : DB-VRX (29 m x 0.45 mm, 0.25 micron) Column pressure : 15 psi

Carrier gas & make-up gas : N2

Carrier gas flow : 55-65 mL/min Sample holder : 50 ℃

Oven & inlet : 50 ℃ Injection time : 100 ms

Background pressure : 5 kg/cm2

0

70

4-5 奈米銀溶液配製結果

本研究中嘗試三種不同的還原方法來製備奈米銀粒子,分別是鹽 酸羥胺還原法、檸檬酸鈉還原法與硼氫化鈉還原法。將三種不同奈米 銀溶液配好後分別塗佈在導電玻璃 (indium tin oxide, ITO) 上,使用 原 子力 顯微 鏡擷取 微觀 之影 像圖 , 如圖 4-11, 並利 用 National Instruments Vision Assistant 2012 推估粒徑大小。實驗中使用之硝酸 銀及氫氧化鈉等藥品的濃度以及混合攪拌的時間均會影響奈米銀膠 體溶液中銀粒子之粒徑大小。

本實驗利用 UV-VIS 偵測器測試奈米銀溶液配製是否成功,而 所使用的 UV 吸收光譜儀型號為 HEWLETT PACKARD 8453。測量 的方法為取 1 mL 奈米銀膠體溶液直接放入 UV 用之樣品槽中,再 加入 3 mL 的去離子水稀釋後測量。觀察其 UV-Vis 光譜吸收位置。

而不同粒徑大小之奈米銀溶液,因為其表面積大小及接觸面的不 同,其對於具有表面增強拉曼活性的樣品所接觸的情形不一,而所增

而不同粒徑大小之奈米銀溶液,因為其表面積大小及接觸面的不 同,其對於具有表面增強拉曼活性的樣品所接觸的情形不一,而所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