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 . 1 茶葉黑色素非晶態薄膜性質分析

4 . 1 . 1 光學顯微鏡 ( Optical Microscopy,OM ) 分析

利用光學顯微鏡 ( Optical Microscopy,OM ) 分析,可以觀察各種成膜 條件下薄膜的表面形態(Surface morphology),實驗結果如圖 4 . 1 、 4 . 2 、 4 . 3。以三種濃度 0.1%、0.01%、0.001%在矽晶圓上成膜,不論是純化處理 後的茶葉黑色素或是一般茶葉黑色素,均無明顯規則結構。

(a) (b)

圖 4 . 1 0.1%茶葉黑色素薄膜 50 倍 OM 圖, ( a ) 純化處理後的茶葉黑色 素,( b ) 一般茶葉黑色素。

(a) (b)

圖 4 . 2 0.01%茶葉黑色素薄膜 50 倍 OM 圖,( a ) 純化處理後的茶葉黑色 素,( b ) 一般茶葉黑色素。

(a) (b)

圖 4 . 3 0.001%茶葉黑色素薄膜 50 倍 OM 圖,( a ) 純化處理後的茶葉黑 色素,( b ) 一般茶葉黑色素。

我們可以發現,純化處理後的茶葉黑色素較一般茶葉黑色素含有較少

4 . 1 . 2 掃瞄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分析

利用 SEM(Scanner Elelctric Microscopy)觀察薄膜表面結構及是否有 突起破裂情況。由 SEM 觀察茶葉黑色素非晶態薄膜之表面形貌之分析,其 量測結果如圖 4 . 4。

圖 4 . 4 非晶態薄膜 top-view 之 SEM 圖

由SEM圖可發現,大多數的薄膜都呈現不規則的龜裂,詳細的破裂原 因,可能為乾燥時間過久、溶液濃度過高、塵粒附著基材表面等。由於真 空狀態會造成薄膜內的水分蒸發,因此隨著拍攝次數的增加,試片破裂情 況越趨嚴重,嚴重時甚至與基板脫離,如此我們可以得知,「乾燥」為試 片表面龜裂的主要原因。

4 . 1 . 3 半導體元件參數量測系統 ( Semiconductor Electrical Parameter Measurement ) 分析

利用半導體元件參數量測系統 ( Semiconductor Electrical Parameter Measurement )可以繪製電流—電壓曲線圖,觀察各種成膜條件下,薄膜導 電的特性。電流—電壓曲線圖的繪製在探討物體導電性方面,是最為基本 且受到廣泛使用的方式,在此我們利用 60 nm 和 80 nm 兩種寬度的 nanogap,來進行測試。實驗結果如圖 4 . 5,我們可以發現,只有 1%的薄 膜在 60nm nanogap 上可以量測到明顯電流,且在負電壓持續增強下,有崩 潰(break down)的現象產生,在 80 nm nanogap 上,我們可以觀察到薄膜只 讓正電流通過,具備整流(rectify)的效應,尤其以 1%及 0.25%較為顯著。

(a)

(b)

圖 4 . 5 電流—電壓曲線圖,( a ) 60 nm,( b ) 80 nm nanogap。

本實驗利用氧氣作為氧化劑,將茶葉黑色素溶液氧化,藉由通氧時間 對氧化的程度進行控制,利用 80nm nanogap 進行電流—電壓曲線圖的量 測,從中取得不同氧化程度黑色素薄膜的導電性。實驗結果如圖 4 . 6,導 電性以氧化前為最高,一但氧化開始,導電性立即降低為原本的一半;在 氧化進行 40 分鐘後可以得到最高的導電度。導電性的降低可能是由於部份 茶葉黑色素的共軛結構遭到氧化破壞,由不飽和結構轉為飽和結構,造成 電子的傳遞遭到阻礙。

圖 4 . 6 茶葉黑色素氧化程度對導電性的影響

4 . 1 . 4 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OD)分析

利用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OD)分析儀,我們可以取得茶葉黑色素 薄膜的吸收光譜,再藉由 Tauc model 換算得到薄膜的 Energy gap。

α ( E ) E = B ( E - E Tauc ) 2

其中 E 為 photon energy,B 為 edge width parameter。的量測主要是由 繪製(OD×E)1/2對 E 的圖,並且外插圖形的線性部份至橫軸,橫軸截距即為 ETauc

如圖 4 . 7 所示,0.1%茶葉黑色素薄膜具有~0.5eV 的 Energy gap,與無 機半導體 Si 的 1.12eV、GaAs 的 1.42eV、Ge 的 0.66eV 相同,皆屬於 narrow band gap。半導體的電路特性不同於導體、非導體,其導電能力具方向性,

可用來製造邏輯線路,使電路有處理資訊的功能。

圖 4 . 7 非晶態薄膜之optical gap

4 . 2 茶葉黑色素自組裝結構性質分析

4 . 2 . 1 光學顯微鏡 ( Optical Microscopy,OM ) 分析

利用光學顯微鏡 ( Optical Microscopy,OM ) 分析,可以觀察各種條件 下自組裝結構的表面形態(Surface morphology)。實驗結果如圖 4 . 8、4.2、

4.3。以四種濃度 1%、0.5%、0.25%、0.125%的茶葉黑色素溶液滴在各種基 材上製作自組裝結構,基材分別為玻璃、修飾 glutaraldehyde 的玻璃、金、

( a ) ( b )

( c ) ( d )

( e )

圖 4 . 8 茶葉黑色素100倍OM圖,( a ) 基材為玻璃,( b ) 基材為修飾 glutaraldehyde的玻璃,( c ) 基材為金,( d ) 基材為二氧化矽,( e ) 基材為

修飾glutaraldehyde的二氧化矽

我們可以發現,不論在親水性的表面或是疏水性的表面,茶葉黑色素 均可以形成三腳纖維狀的結構。

4 . 2 . 2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 分析

由 SEM 觀察茶葉黑色素自組裝結構之表面形貌之分析,其量測結果如 圖 4 . 9。圖中亮色三角形為量測所使用的金(Au)電極,其餘暗色部份為二 氧化矽(SiO2),我們可以發現,不論在金電極或是二氧化矽表面,都有三腳 (tripod)纖維狀(fibrous)的物體,這些就是茶葉黑色素的自組裝結構。

圖 4 . 9 茶葉黑色素自組裝結構之SEM圖

進行氧化反應時,我們發現,自組裝結構的形成開始有了選擇性。當 氧化程度較低時,自組裝結構自由形成於親水性的二氧化矽表面與疏水性 的金電極表面;隨著氧化程度的增加,我們可以觀察到自組裝結構有避開 金電極的趨勢,傾向形成於二氧化矽的表面;若氧化程度持續增加,我們

( a ) ( b )

( c ) ( d )

圖 4 . 10 氧化處理後自組裝結構之SEM圖,( a )10 min,( b )30 min,( c )50 min,( d )70 min

4 . 2 . 3 X 光繞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

利用XRD(X 光繞射分析)進行結構的分析,圖所示為所製作非晶態 薄膜其 XRD 圖,繞射角2θ所對應 cps 表示結構的強度,有peak形成表示

此處有強度(intensity)較高的某結構,至於為何種結構,則可查 JCPDS 表。

68°、78°有微弱的反應,若假設其內部構造屬於 cubic system,則此構造可 能為 simple cubic。

(a)

(b)

圖 4 . 11 茶葉黑色素之X光繞射圖,(a)自組裝結構,(b)非晶態薄膜

4 . 2 . 4 半導體元件參數量測系統 ( Semiconductor Electrical Parameter Measurement ) 分析

利用半導體元件參數量測系統 ( Semiconductor Electrical Parameter Measurement ),我們可以取得自組裝結構的電性數據。其測量結果如圖 4 . 12。

圖 4 . 12 茶葉黑色素自組裝結構對非晶態薄膜之 current density﹣

voltage圖

圖 中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 自 組 裝 結 構 與 金 屬 間 幾 乎 不 具 有 蕭 基 能 障 ( Schottky barrier ) ,電流-電壓成線性關係,且導電度達到 5.75×10-6

圖 4 . 13 茶葉黑色素自組裝結構對非晶態薄膜之conductivity﹣voltage圖

此電性的改變,主要是由於具備規則排列的自組裝結構的缺陷較少,

且與金電極之間的介面有較好的契合性,因此金屬-半導體介面,由非晶 態 薄 膜 的 蕭 基 接 觸 ( Schottky contact) 轉 為 自 組 裝 結 構 的 歐 姆 接 觸 ( Ohmic contact ) 。

同樣利用通氧的方式進行氧化,接著利用氧化後的黑色素溶液進行自 組裝結構的形成,並且對其進行電性量測,結果如圖 4 . 14。

圖 4 . 14 自組裝結構氧化程度對導電性的影響

氧化一開始,導電性立即降低不到原本的一半,在氧化進行 30 分鐘 後,導電性急速上升到 1.4×10-5ohm-1cm-1的最大值,之後又陡降,直到 70 分鐘的最小值。導電性隨氧化時間的增加而先上升後下降,可能是由於自 組裝結構的親疏水性,隨氧化程度的增加而變化。如圖 4 . 10 所示,氧化 時間到達 30 分鐘時,自組裝結構自由地形成於二氧化矽基材與金電極之 上,成為電流的橋樑,因此電流可以不受阻礙地通過自組裝結構,傳導於 金電極之間。而之後隨著氧化程度增加,自組裝結構轉變為親水性,因此 傾向遠離金電極,使其與金電極間的介面產生變化,造成電子的傳遞遭到

4 . 3 元件製程分析

4 . 3 . 1 剝離成形(Lift-off patterning)

本實驗皆採用剝離成形技術製作金電極。光阻旋轉塗佈後的厚薄對形 成的圖案大小關係至為重大,光阻膜越薄,剝離成形後的圖案可以越精細。

由於本實驗所需電極間距為 10-40µm,所以在黃光製程上需選擇薄膜光 阻,在此使用奈米中心提供之 FH6400。金電極粗糙度的控制,與蒸鍍速率 有關,速率越慢粗糙度越低,薄膜品質越良好,因此在蒸鍍金屬時,速率 需低於 1Å/s。

以剝離成形方式製作電極時,在去除光阻時,金電極有剝落的情 況。根據經驗,金由於延展性極佳,導致 lift-off 更加困難。以光阻為 FH6400 而言,最好在去光阻時,先利用丙酮浸泡一段時間,再放入超音波震洗機

(Ultrasonic Cleaner)振盪,會有較佳的去除效果。一般而言,為了使光阻 在剝離成形時容易去除,大多在曝光時過曝 30%左右,需要靠經驗判斷。

第五章 結論

間的增加,自組裝結構由一開始可以自由形成於二氧化矽表面與金電極表 面的狀態,改變為避開金電極,選擇性地形成於二氧化矽表面,也就是其 分子結構隨著氧化過程逐漸轉變為親水性。最後隨著氧化時間繼續增加,

自組裝結構不再形成。雖然其詳細分子機制尚未深入了解,但這是黑色素 在有機導電生物高分子領域的一大突破。

本研究充分顯示茶葉黑色素作為生物電子元件的潛力。利用生物分子 相當微妙的特性,結合半導體製程的優勢,使茶葉黑色素的研究從生物醫 學界,跨足到電子資訊界的領域,成果是相當令人振奮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