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果與討論

6-1 實驗結果與討論

在數據的 MCD 圖譜中可以清楚的看見在 1.5eV~3eV 與 3eV~4eV 的部分有著不 相同的特徵,這裡我們先探討 1.5eV~3eV 的部分。比較圖 5.8、5.10、5.12、

5.14 之後,我們可以知道在蓋金之後 MCD 圖譜在 2.2eV 附近會出現峰值,這

圖 6. 1 電子能帶分布示意圖(a)Co/ZnO NRs(b)Co/ZnO NRs 蓋金(c)Co/ZnO NRs 蓋更多的金。

[5] [6]

5.11、5.13、5.15,在相同都是磁場 0.8T 的吸收值有分開的現象,而當我們把 金的厚度越加越厚這個情形可以得到改善,這是因為在氧化鋅奈米柱與鈷奈米

29

6-2 理論模擬

在這個研究項目中,我們對於樣品在外加磁場下的自旋電子能帶分布預測如圖 6.2。

圖 6. 2 鈷的能帶分布(綠圈),以及氧化鋅導帶與缺陷能帶分布(紅圈)

[5] [6]

圖 6.2 中紅色與藍色填滿的部分分別代表在外加磁場下,上自旋電子與下自旋 電子所佔據的區域。為什麼會假設缺陷能隙是雙峰值的態密度分布

[6]

,這是因 為氧化鋅的缺陷能隙會跟鈷的 3d 軌域混合之後再加入外部磁場,就會使氧化鋅 缺陷能隙產生自旋分裂(在鈷的 3d 軌域和氧化鋅的缺陷能帶耦合後,會有自旋 軌道耦合所產生的精細結構,接著外加磁場下會有異常賽曼效應的出現,所以 在這裡假設的能帶結構是雙峰值形式的。) ,因此在這邊我們選擇一個由兩個 高斯函數所組成的態密度函數𝑁

𝑇𝑃

(𝐸),來描述這一個缺陷能隙。(氧化鋅的缺 陷為氧空缺的缺陷,這樣的缺陷是屬於零維的缺陷而零維的態密度分布是集中 在某一點能量上的,所以這邊選用高斯函數來描述。)

𝑁

𝑇𝑃

(𝐸) = 𝑒

1 2 [ [𝐸−𝐸1] 𝑏 ] 2

+ 𝑒

1 2 [ [𝐸−𝐸2] 𝑏 ] 2

(式三)

其中 b 是缺陷能隙的半寬高,E

1

、E

2

為兩個缺陷能隙的中心位置。接著因為吸 收的情形正比於完整的態密度,且吸收 A 與外加磁場 B 相關所以 A 表示成

A = P{[𝑁

𝑇𝑃

↑ (E + m ↑ B) + 𝑁

𝑇𝑃

↓ (E − m ↓ B)]} (式四)

其中 m 是磁矩,↑ 、 ↓分別代表著多數電子的自旋狀態以及少數電子的自旋狀 態,P 代表著一個正比常數。

30

Magnetic Field (T) E=3.61

-1.0 -0.8 -0.6 -0.4 -0.2 0.0 0.2 0.4 0.6 0.8 1.0 1.1

1.2

Absorption

Magnetic Field (T) E=3.47

Magnetic Field (T) E=3.66

分別使用 E=3.66、3.61、3.47(E 為費米能階)模擬出圖 6.3(b)、(c)、(d),從 圖 6.3(b)、(c)、(d)可以得知改變 E 是可以出現正的磁吸收現象以及負的磁吸 收現象,這個模擬的結果與實驗數據是符合的,根據蓋金的數量多寡可以調控 電子分布所處的能量位置。

圖 6. 3 (a)外加磁場下自旋電子的態密度分布模擬圖 (b)E=3.66(c)E=3.61(d)E=3.47 時磁吸收變化狀態模擬圖。

31

(a) (b)

接著將用圖 6.4 說明為什麼改變費米能階位置,就可以改變磁吸收變化的型 態。在圖 6.4 中綠線為費米能階位置,紅色藍色填滿區域為照光之後,電子躍 遷所佔據的態密度,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態密度在氧化鋅導帶時,態密度的變化 是不明顯的,而在氧化鋅缺陷能帶電子的態密度有著顯著的變化,所以磁吸收 效應的發生是因為有氧化鋅缺陷能帶的關係,而磁吸收效應的型態與費米能階 所在的位置相關。圖 6.4 使用如下方程式模擬

𝑁

𝑇𝑃

(𝐸) = 𝑒

1 2 [ [𝐸−𝐸1] 𝑏 ] 2

+ 𝑒

1 2 [ [𝐸−𝐸2] 𝑏 ] 2

+ 𝐷√𝐸 − 𝐸

𝑐

(式五) 使用參數 E

1

=3.5、E

2

=3.65、b=0.03、D=3、E

c

=3.6。

圖 6. 4 模擬在不同費米能階於外加磁場 0.8T,氧化鋅價電子吸收能量後躍遷至 導帶所佔據的態密度(a)E

f

=3.5eV(b)E

f

=3.6eV。

32

那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缺陷能帶的費米能階改變了呢?根據比較過吸收圖譜以 及參考文獻,在這邊提出一個想法,金再產生表面電漿共振吸收之後這些被激 發的熱電子會流入氧化鋅進而改變缺陷能帶的費米能階,在這裡是使用了標準 氫電極對氧化鋅的導帶以及金的費米能階做出定位,之後金被激發的熱電子能 量高於氧化鋅導帶,所以金的熱電子可以流入氧化鋅,而我們所提出的能帶模 型中,氧化鋅與鈷混合後的缺陷能帶會跟氧化鋅的導帶重疊,所以當金的熱電 子流入時會改變缺陷能帶的費米能階。

[8]

圖 6. 5 金的表面電漿共振吸收產生熱電子流入氧化鋅示意圖

[ 8 ]

33

Energy (eV) without Au

Au 50w

MCD (mdeg)

Energy (eV)

0.8T

MCD (mdeg)

Energy (eV)

0.8T

MCD (mdeg)

Energy (eV)

0.8T

MCD (mdeg)

Energy (eV)

0.8T

MCD 圖譜(c)Au50w Co/ZnO NRs MCD 圖譜(d)Au100w Co/ZnO NRs MCD 圖譜 (e)Au150w Co/ZnO NRs MCD 圖譜 紅圈位在 2~2.5eV 之間這範圍是金表面電漿

共振訊號出現位置。

34

最後用表格來統整這個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現象。金顆粒尺寸是根據 TEM 圖所 計算。

樣品 金顆粒尺寸 磁吸收型態

Co/ZnO NRs X 負

Au50w Co/ZnO NRs 12nm 負

Au100w Co/ZnO NRs 20.4nm 正

Au150w Co/ZnO NRs 23.4nm 負

表 1 實驗中樣品的實驗結果。

6-3 結論

在 Co/ZnO NRs 缺陷能帶附近的費米能階位置,是一個影響磁吸收效應型態的 因素,而費米能階位置與缺陷能帶自旋電子態密度分布相關,這個自旋電子態 密度可以通過電荷的變化來改變。使用鈷來產生特定的磁吸收,之後通過金的 塗層來改變電荷分布,進而改變磁吸收型態,且這個現象是在室溫下就能夠進 行的有趣現象,在未來有可以應用的方向,例如:新型光電元件通過磁場來增強 光電控制效果以及光催化方面的應用。

35

參考文獻

[1] Francesco Pineider, Giulio Campo, Valentina Bonanni, Cesar de Julia ́ n Ferna ́ ndez, ́ Giovanni Mattei, Andrea Caneschi, Dante Gatteschi, and Claudio

Sangregorio, “Circular Magnetoplasmonic Modes in Gold Nanoparticles,” Nano

Letters, vol.13, no. 10, pp. 4785−4789, 2013.

[2] Jiake Wei, Nan Jiang, Jia Xu, Xuedong Bai, and Jingyue Liu, “Strong Coupling between ZnO Excitons and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Studied by STEM-EELS,” Nano Letters, vol.15, no. 9, pp. 5926−5931, 2015.

[3]

C. W. Cheng, E. J. Sie, B. Liu, C. H. A. Huan, T. C. Sum, H. D. Sun, and H. J.

Fan, “Surface plasmon enhanced band edge luminescence of ZnO nanorods by capping Au nanoparticl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96, no. 071107, 2010.

[4] Hua-Shu Hsu, Syun-Long Yeih, and Keng-Wen Liu, “Room temperature large magneto-absorption effect in Co-coated ZnO nanowir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110, no. 242404, 2017.

[5] Víctor Antonio de la Peña O’Shea, Iberio de P. R. Moreira, Alberto Roldán, and Francesc Illas, “Electronic and magnetic structure of bulk cobalt: The α, β, and ε-phases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vol.133, no. 024701, 2010.

[6] J M D Coey, P Stamenov, R D Gunning, M Venkatesan and K Paul,

“Ferromagnetism in defect-ridden oxides and related materials,” New Journal of

Physics, vol.12, no. 053025, 2010.

[7] Vaidyanathan Subramanian, Eduardo E. Wolf, and Prashant V. Kamat, “Green Emission to Probe Photoinduced Charging Events in ZnO-Au

Nanoparticles.Charge Distribution and Fermi-Level Equilibration,” J. Phys.

Chem B, vol.107, no. 30, pp. 7479–7485, 2003.

[8] H. Y. Lin, C. L. Cheng, Y. Y. Chou, L. L. Huang, Y. F. Chen, and K. T. Tsen,

“Enhancement of band gap emission stimulated by defect loss,” Optics Express, vol.14, no. 6, pp. 2372-2379, 200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