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0sec、530sec 及 1240sec,當時平均外界溫度(Ta,ave)為 18.63℃。為避免實 驗箱內的加熱過久且溫度過高,因此實驗箱內溫度達到 62℃或溫度控制器 達到設定溫度(To),系統即自動關閉鹵素燈之電源,經全程記錄實驗箱內溫 度的時間為 tf。

表 4.1 第一部分實驗條件設定

Test No.

(#)

從表 4.1 的實驗條件設定可看出,第一組實驗(實驗編號#2~#4)係針 對自然對流散熱做測量分析;第二組實驗(實驗編號#5~#7)則是針對自然 與強制對流散熱做測量分析。依據牛頓冷卻定律(式 3.1)的方程式可知,

由於自然對流的典型的對流係數(h)較小(表 3.1),此意味外界溫度對於自 然對流效應較為敏感,因此我們仰賴實驗室的空調調節外界溫度(Ta),以便 使溫度變動量(Temperature fluctuation)儘可能縮小,量化值如表 4.2 所列;

從表列數據可知,外界溫度(Ta)的變動量範圍在±3.4%之內。

表 4.2 第一部分實驗之外界溫度 Ta測量值

Test No.

(#) 行中降低溫度變動量縮小,為讓外界溫度(Ta)的顯性(Explicit)影響性降低,

我們採用相對溫度(T-Ta)/Ta 的無因次參數(Dimensionless parameter)表達方 式,藉以凸顯實際實驗箱內溫度的變化情形,結果如圖 4.2 所示。從圖 4.1

與圖 4.2 可清楚的看出,具有自然對流效應的第一組實驗(實驗編號#2~#4)

與完全封閉狀態(實驗編號#1)之間,溫度變化有逐漸擴大的趨勢,此亦 反映內部實驗箱內溫度越高,由於在頂部較密的空氣重力大於底部較疏的 空氣重力,迫使頂部較重的空氣下降;底部較輕的空氣上升,形成對流的 移動現象,故在箱內的空氣將會呈現不穩定狀態(unstable state),最後逐漸 發展成不穩定環流(unstable circulation)。上升的熱空氣透過裝置在實驗箱上 方的「主動式屋頂節溫裝置」將熱量排出,實驗箱內溫度越高則相對排除 熱量亦越大,因此編號#1 與編號#2~#4 之曲線間均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

由於產生的熱量仍大於自然對流效應所排除的熱量,因此編號#2~#4 之曲線 仍呈現上揚的情況(參見圖 4.1 與圖 4.2)。

為了分析自然對流的散熱效果,我們從降低的溫度值定義散熱效率 (Heat dissipative efficiency,η),用以顯現散熱效果的量化值;散熱效率定義 η=(T#1-T)/T#1。在圖 4.3 中,縱座標代表散熱效率(η)橫座標表示時間(t),

從代表實驗編號#2~#4 的三條曲線分佈得知,效率剛開始即迅速劇升,在歷 經 30~40sec 即開始降低,一直到 240sec 達到最低值;在 30~240sec 期間冷 卻效率會降低,主要緣因在於完全封閉狀態(實驗編號#1)之實驗箱內溫 度上升幅度較編號#2~#4 為慢。然而隨著時間持續進行實驗,散熱效率(η) 又會逐漸的增加,一直到實驗時間進行到 1200sec 時,自然對流的最大散熱 效率(編號#3)可達到 26.8%;最大降溫幅度為 16℃。當完全封閉狀態(編

號#1)結束時(tf=1440sec),自然對流的最大散熱效率(編號#3)可達到 27.5%;最大降溫幅度為 17.1℃。

接著是針對自然與強制對流散熱做測量分析,將第二組實驗(實驗編 號#5~#7)的結果繪示於圖 4.4~圖 4.6。從三個圖的曲線分佈清楚可看出,

自然對流的散熱效果與第一組實驗(實驗編號#2~#4)的趨勢完全相同,其 中實驗時間進行到 880sec 時,自然對流的最大散熱效率(編號#5)可達到 29.2% ; 最 大 降 溫 幅 度 為 16.3℃ 。 當 完 全 封 閉 狀 態 ( 編 號 #1 ) 結 果 時

(tf=1440sec),自然對流的最大散熱效率(編號#6)可達到 22.3%;最大 降溫幅度為 13.9℃。當實驗持續的進行,實驗編號#5、#6 及#7 的控制溫度 (To)分別設定在 40℃、50℃及 60℃;從實驗結果可知,三組實驗分別在 580sec,40.5℃(編號#5)、2010sec,51.2℃(編號#6)及 2700sec,60.5℃

(編號#7)時,溫度控制器會啟動風扇開始運轉,在此同時實驗箱內溫度 也立即產生下降的現象;有關強制對流效應的量化分析,則在接續的實驗 將做分析。

第 4.2 節 強制對流之散熱效果分析

在第二部分的實驗測試中,我們將對強制對流的散熱效果進行進一步 的測量與分析,實驗條件設定如表 4.3 所列。由於強制對流熱散逸的主要驅 動機構為二個風扇,因而先考慮風扇裝置形式(抽氣與吹氣)進行測試分 析。在三組實驗數據中(實驗編號#8~#12、#13~#17 及#18~#22),每組的 第一個實驗均為完全封閉狀態的箱內溫度變化(編號#8、#13 及#18);第 二個實驗則為單純自然對流效應狀態下,箱內的溫度變化情形(編號#9、

#14 及#19);接著三個實驗分別為二個風扇均為抽氣(編號#10、#15 及#20)、 一個風扇抽氣一個風扇吹氣(編號#11、#16 及#21)及二個風扇均為吹氣(編 號#12、#17 及#22)。第二部分的三組實驗,最大的差異在於第一組加熱最 高溫度為 65℃、實驗時間 tf=6000sec;第二組加熱最高溫度為 70℃、實驗 時間 tf=7200sec;第三組加熱最高溫度為 75℃、實驗時間 tf=9000sec。

上 一 節 曾 經 提 過 , 自 然 對 流 的 典 型 的 對 流 係 數 (h) 較 小 , 約 5~25

實驗的相對濕度介於 75%~80%。將第二部分的實驗數據描繪在”溫度-時間”

圖上,結果顯示在圖 4.7~圖 4.12。

表 4.3 第二部分實驗條件設定

Test No.

(#) 510sec 後箱內溫度提升幅度逐漸和緩,一直到加熱終止(tf=6000sec),箱 內溫度仍在持續上升中。當採用「主動式屋頂節溫裝置」將熱量排出,藉

以探討自然對流效應時(編號#9),很明顯二條曲線隨著時間的進行而逐 別在 4290sec、1800sec 及 4710sec 達到設定溫度(To)而開始啟動運轉,箱內 溫度也立即獲得顯著的降低。隨風扇運轉時間持續地進行,箱內溫度也會 持續、穩定地下降,當 tf=6000sec 時,編號#10、#11 及#12 等三個實驗的 溫度降低分別達到 19.9℃、11.7℃及 20.6℃。對於風扇的裝置形式,無論採 用抽氣或是使用吹氣方式,兩者均能獲得相當不錯的散熱降溫效果。從圖 4.7 獲知在本組實驗例中,吹氣方式比抽氣方式散熱降溫幅度稍佳,但因平 均外界溫度(Ta,ave)的基準不一致,因此從圖 4.8 來看,抽氣方式的散熱降溫 效果顯然較為優越。據此得知,在本組實驗中的自然對流效應最大降低的 溫度達到 9.8℃,強制對流效應最大降低的溫度可達到 20.6℃。

重複再進行二組相同的實驗,但實驗時間分別加長為 7200sec(第二組

實驗;編號#13~#17)與 9000sec(第三組實驗;編號#18~#22),實驗結果

℃~18.2℃;強制對流效應的最大降溫範圍在 20.6℃~24.6℃,顯然強制對流 效應的散熱較自然對流效應為佳。依據實驗結果亦可獲知,風扇採用抽氣 形式的散熱較吹氣形式稍佳。

第 4.3 節 液體蒸發之散熱效果分析

在第三部分的實驗測試中,我們除了考慮自然對流與強制對流的合併 散熱效果之外,同時也要進一步進行噴霧器運作的測量與分析,實驗條件 設定如表 4.5 所列。在表 4.5 中,第二欄為平均外界溫度(Ta,ave),溫度值介 於 22.22℃~23.74℃之間,所有實驗的環境溫度差異最大為 6.84%;平均外 界溫度的變動範圍為 Ta,ave±3.9%。第三欄為相對濕度(φ),相對濕度值最小 為 55%(編號#24),最大則高達 76%(編號#23);第四欄為酒精含量,

實驗採用的酒精含量以容積比計算,計有酒精含量 10%(編號#23)、5%

編號#24、#25 及#24)、純水(酒精含量 0%,編號#27)等三種。

表 4.5 第三部分實驗條件設定

Test No.

(#)

三組實驗(編號#23~#25)幾乎沒有任何的降溫反應,即使噴霧器分別在 1260sec、1140sec 及 1100sec 已開始啟動,但由於實驗箱內溫度已高達 50

℃,自然對流迫使箱內熱空氣產生上升氣流,致使霧化之冷卻劑在噴出後 5%的實驗例(編號#26)降溫達到 14.9℃,降溫幅度達到 29.8%;酒精含量 0%的實驗例(編號#27)降溫達到 15.7℃,降溫幅度達到 31.4%。據此可知,

冷卻劑中含有酒精成份”並不見得”會增進散熱效果。

低(越乾燥)則蒸發的速率越快,反之相對濕度越高(越潮溼)則蒸發的 速率就越慢。此外,空氣的溫度越高,它所能容納水蒸氣的能力就會越高。

從表 4.5 可知,在編號#26 的實驗例相對濕度(φ)為 72~74%、平均外界溫度

(Ta,ave)為 23.74℃;編號#27 實驗例的相對濕度則為 65~69%、平均外界溫度

為 22.27℃。從數據顯示編號#26 實驗例的相對濕度與平均外界溫度均較 高,蒸發速率依據原理一定比編號#27 實驗例慢,因此外在環境因素致使編 號#26 實驗例的散熱效果會較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