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果與討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3-109)

46

47

圖4.2 未經處理的 SiC 試片之 EDX 成分分析。

48

4-1 不同氣體比例對 SiC 材料蝕刻之影響

4-1-1 SF

6

與 O

2

混合比例對 SiC 蝕刻表面形貌之影響

圖 4.3 為總氣體流量(Total Gas Flow) 20 sccm (Standard Cubic Centimeters Per Minute),電漿處理時間 30 分鐘,RF 功率 500 W,SF6

與 O2流量比例1:4 之混合氣體蝕刻後表面形貌,處理後凹坑(Pit) 表面並不平整,Pattern 的轉寫效果非常不明顯,其 Cross-Section 如

圖4.4 所示。經 EDX 量測蝕刻凹坑內成分分析如圖 4.5,發現經電漿 處理後表面形成一含氟(F)、鋁(Al)、氧(O)、碳(C)與矽(Si)的薄膜覆蓋 在凹坑內;因真空腔體內壁經過陽極處理,而此處理過程所需原料含 有Al 的成分,在進行蝕刻製程的同時,高能粒子也會撞擊腔壁而在 腔體中形成Al 離子,造成含鋁薄膜的形成,其 Al/F 比例為 0.68。圖 4.6 為 SF6與 O2比例為2:3,蝕刻過後之凹坑表面,較為平坦且無明 顯高低起伏,在此混合比例下,Pattern 轉寫較為完整,且明顯可觀察 到因離子折射或散射撞擊Sidewall Feet 而產生的 Tranch 現象[50],如 圖4.7 所示,經 EDX 分析凹坑內仍有薄膜產生,其 Al/F 比例為 0.75。

若再增加SF6流量至與O2比例為3:2,蝕刻後以 SEM 與 Cross-Section 觀測如圖4.8 與圖 4.9,凹坑內的薄膜仍然平坦,Pattern 轉寫狀況並 不理想,薄膜之 Al/F 比例為 0.79。圖 4.10 與圖 4.11 為 SF6與 O2比例 4:1 進行蝕刻處理後之表面形貌與 Cross-Section 觀測,蝕刻凹坑內

49

起伏不大,無薄膜裂痕現象,以EDX 測其 Al/F 比例為 0.87。SF6的 加入有助於蝕刻凹坑可得較好的平整度。

圖4.3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 1:4 蝕刻半小時後之表面形貌

圖4.4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1:4 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 意圖

50

圖4.5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1:4 蝕刻半小時之 EDX 成分分析

圖 4.6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2:3 蝕刻半小時後之表面形貌

51

圖4.7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2:3 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 意圖

圖 4.8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3:2 蝕刻半小時後之表面形貌

52

圖4.9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3:2 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 意圖

圖 4.10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4:1 蝕刻半小時後之表面形貌

53

圖4.11 SiC 經 SF6、O2氣體比例4:1 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意圖

經陽極處理的腔壁與電漿接觸後會產生Al 離子,此離子散佈在 電漿中與SiC 反應後,會在試片蝕刻凹坑內形成含鋁薄膜,此薄膜覆 蓋在凹坑內可保護底材[51],影響蝕刻之進行。SiC 材料熱熔點為 2830℃[52],而由 F、Al 兩元素組成之薄膜熔點約為 1290℃[53],實 驗中SF6流量從4 sccm 增加至 16 sccm,經 EDX 成分分析圖 4.12 中 可觀察到其Al/F 比例從 0.68 逐漸上升至 0.87,顯示 Al 成分含量增加 且薄膜組成配比的不同,且在本實驗中所形成之薄膜含有O、Si、C 成分,因此薄膜特性如熔點、熱膨脹係數等也有所改變。底材SiC 與

54

薄膜之間因不同的熱膨脹係數影響下,導致薄膜受熱應力而產生裂痕 [54],此外 EDX 分析也發現 SF6的加入有助於含鋁薄膜的形成,而影 響蝕刻進行。

圖4.12 薄膜 Al/F 比例與 SF6與 O2混合比例關係圖

55

4-1-2 SF

6

與 O

2

混合比例對 SiC 蝕刻深度與表面粗糙度之影 響

以電漿功率 500 W 蝕刻 SiC 30 分鐘,實驗中改變 SF6與 O2混合 比例並固定總氣體流量為20 sccm,試片經電漿處理後以白光干涉儀 測量蝕孔深度及表面粗糙度。圖4.13 為 SF6、O2混合比例1:4 時,

量測蝕刻深度為52.21 nm,表面粗糙度為 3.69。當增加 SF6含量至與 O2混合比例為 2:3,經蝕刻後蝕刻深度提升為 107.18 nm,表面粗糙

度提高至1.95 nm,其表面形貌如圖 4.14。當 SF6、O2混合比例為 3:

2,其蝕刻深度再增加至 126.86 nm,表面粗糙度卻降低為 0.81 nm,

如圖4.15。再增加 SF6流量至與O2比例為 4:1,卻得到蝕刻深度 71.67 nm,表面粗糙度為 0.37 nm,經白光干涉分析出表面形貌如圖 4.16。

56

圖 4.13 SiC 經 SF6、O2比例1:4 蝕刻後之白光干涉檢測結果

圖 4.14 SiC 經 SF6、O2比例2:3 蝕刻後之白光干涉檢測結果

57

圖 4.15 SiC 經 SF6、O2比例3:2 蝕刻後之白光干涉檢測結果

圖4.16 SiC 經 SF6、O2比例4:1 蝕刻後之白光干涉檢測結果。

58

蝕刻深度與氣體比例關係如圖4.17,SF6在電漿中會解離為 F 與 S 離子;F 原子最外層軌域帶七個電子,為了達成與八隅體規則(Octet Rule),其抓電子能力極強導致高氧化性,在蝕刻製程中利用 F 離子 易與其他粒子形成化合物的特性達到蝕刻的效果,F 離子會對 SiC 進 行化學侵蝕而形成揮發性產物,而S 離子也有相同的效果,並且也進 行物理轟擊材料表面,O 離子的加入可與材料內的 C 原子形成氣態化 合物而達到蝕刻效果,在SF6、O2氣體比例1:4 與 2:3 時,O 離子 對於蝕刻表面有較大影響,製程結果較趨近於以純氧進行製程所得之 效果;為當SF6、O2混合比例 3:2 時,此為兩氣體混合的最佳比例,

可得蝕刻深度126.86 nm,若再增加 SF6含量,此比例便被破壞,蝕 刻結果便接近於使用純SF6進行蝕刻產生之效果。

O 為 6A 族元素,其最外層電子軌域包圍六顆電子,造成 O 原子 需較多能量才能與其他粒子化合,而達到較穩定狀態,其氧化性較F 離子弱,對於蝕刻碳化矽材料來說,O 離子同時扮演物理性轟擊與化 學反應性蝕刻兩種角色,圖4.18 為表面粗糙度與氣體比例關係圖,

O2混合比例越高,SiC 表面發生氧化與 O 離子物理性轟擊的機會越 大,因此表面粗糙度越大;由Xia 等人在其研究中歸納出,當增加總 氣體流量中O2的含量時,蝕刻材料表面因O2+離子轟擊而粗糙度提升 [55],此結論與本結果相符合;而 F 離子在系統中濃度的增加,其化

59

學性蝕刻特性越能表現出來,便可得較小的表面粗糙度[56],當 SF6

與O2混合比例為 4:1 時,可達到最小表面粗糙度 0.37 nm;反之,

O 濃度的提升造成其物理轟擊效應增加,表面粗糙度便隨之提升。

圖 4.17 蝕刻深度與 SF6、O2比例之關係圖

60

圖 4.18 表面粗糙度與 SF6、O2比例關係圖

61

4-2 添加 Ar 對 SiC 蝕刻之影響

4-2-1 添加 Ar 對 SiC 蝕刻表面形貌之影響

蝕刻反應氣體中,SF6與 O2比例固定4:1,保持總氣體流量為 20 sccm,並添加 Ar 進行電漿蝕刻。圖 4.19 與圖 4.20 為加入 81%

Ar( SF6、O2、Ar 流量分別為 3 sccm、0.8 sccm、16.2 sccm)之電漿蝕 刻後表面形貌與Cross-Section 分析,其蝕孔內有薄膜產生,如圖 4.21 之EDX 成分分析,且發生非規則性的薄膜破裂與大量裂痕現象,

Pattern 轉寫效果極差,因實驗中使用接觸式光罩(Contact Mask),

光罩與Substrate 之間有孔隙產生,電漿分部在此空間內並也產生蝕 刻效果,使覆蓋在Mask 底下的 Substrate 有嚴重的侵蝕的現象。圖 4.22 為加入 71.5% Ar (SF6、O2、Ar 流量分別為 4.5 sccm、1.2 sccm、

14.3 sccm),凹坑內破裂與裂痕程度加劇,但蝕刻後 Pattern 與覆蓋在 Mask 底下的 Substrate 較為完整,如圖 4.23 所示。當持續降低 Ar 流 量至62%(12.4 sccm),所有蝕刻區域內皆被薄膜覆蓋,且薄膜表面相 當平坦,覆蓋在Mask 底下的 Substrate 仍有被蝕刻的現象,如圖 4.24 與圖4.25。圖 4.26 為加入 53.5% Ar(SF6、O2、Ar 流量分別為 7.5 sccm、

1.8 sccm、10.7 sccm)之 SEM 表面形貌分析,蝕刻區域表面原本覆蓋 的薄膜幾乎完全被移除,只殘餘少量薄膜,SiC 底材裸露在外,而 Pattern 轉寫更為完整如圖 4.27。再繼續減少 Ar 氣體含量至 44%(8. 8

62

sccm),蝕刻區域內又產生非規則性的薄膜破裂與裂痕,如圖 4.28,

而覆蓋在Mask 底下的 Substrate 仍有被蝕刻的現象,如圖 4.29。當 Ar 流量設為 34.5%(6.9 sccm),蝕刻區域表面大多被薄膜覆蓋,只有 少數蝕刻凹坑內有薄膜破裂情況發生,Mask 底下的 Substrate 仍有輕 微被蝕刻的現象,如圖4.30 與圖 4.31。加入 25% Ar (SF6、O2、Ar 流量分別為12 sccm、3 sccm、5 sccm),表面同樣大多被薄膜覆蓋,

少數蝕刻區域發生薄膜破裂與裂痕,Mask 底下 Substrate 的侵蝕狀況 更加微弱,如圖4.32 與圖 3.33。

圖4.19 SiC 經電漿蝕刻後之表面形貌(Ar:16.2 sccm、SF6:3 sccm、

O2:0.8 sccm)

63

圖 4.20 SiC 經電漿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意圖(Ar:16.2 sccm、SF6:3 sccm、O2:0.8 sccm)

圖4.21 SiC 經電漿蝕刻後之 EDX 成分分析(Ar:16.2 sccm、SF6:3 sccm、O2:0.8 sccm)

64

圖4.22 SiC 經電漿蝕刻後之表面形貌(Ar:14.3 sccm、SF6:4.5 sccm、O2:1.2 sccm)

圖 4.23 SiC 經電漿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意圖(Ar:14.3 sccm、SF6:4.5 sccm、O2:1.2 sccm)

65

圖4.24 SiC 經電漿蝕刻後之表面形貌(Ar:12.4 sccm、SF6:6 sccm、

O2:1.6 sccm)

圖 4.25 SiC 經電漿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意圖(Ar:12.4 sccm、SF6:6 sccm、O2:1.6 sccm)

66

圖4.26 SiC 經電漿蝕刻後之表面形貌(Ar:10.7 sccm、SF6:7.5 sccm、O2:1.8 sccm)

圖 4.27 SiC 經電漿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意圖(Ar:10.7 sccm、SF6:7.5 sccm、O2:1.8 sccm)

67

圖4.28 SiC 經電漿蝕刻後之表面形貌(Ar:8.8 sccm、SF6:9 sccm、

O2:2.2 sccm)

圖4.29 SiC 經電漿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意圖(Ar:8.8 sccm、SF6:9 sccm、O2:2.2 sccm)

68

圖4.30 SiC 經電漿蝕刻後之表面形貌(Ar:6.9 sccm、SF6:10.5 sccm、O2:2.6 sccm)

圖4.31 SiC 經電漿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意圖(Ar:6.9 sccm、SF6:10.5 sccm、O2:2.6 sccm)

69

圖4.32 SiC 經電漿蝕刻後之表面形貌(Ar:5 sccm、SF6:12 sccm、

O2:3 sccm)

圖 4.33 SiC 經電漿蝕刻半小時後之 Cross-Section 示意圖(Ar:5 sccm、SF6:12 sccm、O2:3 sccm)

70

實驗中蝕刻區域內產生之薄膜因組成配比不同,如圖 4.34,而有 不同的熱膨脹係數,但 SiC 本身為一高熱穩定性材料,擁有相當小的 熱膨脹係數,兩種材料相較之下,含鋁薄膜在電漿蝕刻過程中容易因 熱膨脹導致裂痕或破裂現象,且電漿與能量分布的不均勻或電漿再現 性的不穩定,當氣體離子在材料表面反應後,造成薄膜Al/F 比例不 同而有不同的特性,也是導致在同一個試片上產生薄膜裂痕或破裂與 否的關鍵因素;在Ar 含量高的狀況下,以經過電壓加速且帶有高能 量Ar 離子轟擊材料表面,更能加強含鋁膜層的移除,而提升蝕刻效 果。

圖 4.34 薄膜 Al/F 比例與加入 Ar 比例關係圖

71

4-2-2 添加 Ar 對 SiC 電漿蝕刻生成物之影響

腔體內通入總流量20 sccm 的 SF6、O2與Ar 混合氣體,固定 SF6

與O2流量比為 4:1,並逐漸增加 Ar 在混合氣體中比例,待腔體內 氣壓穩定後輸入500 W 功率解離氣體以進行蝕刻,蝕刻過程中利用 電漿光譜儀即時量測電漿內反應產生之產物。圖4.35 為加入 Ar 比例 25%的蝕刻過程所得之電漿光譜,SF6解離成 F 離子、S 離子,其中 F 離子與 SiC 形成固態 SiF(Wavelength:433.44 nm)與 SiF2

(Wavelength:390.15 nm),此 Si-F 產物較不穩定容易再與 F 形成氣 態SiF4;SiF、SiF2與SiF4為蝕刻過程中主要的含 Si 產物[57]。S 離子 與C 形成氣態一硫化碳(Wavelength:350.06 nm),而氧氣解離為 O 離子並與底材上的游離碳形成CO(Wavelength:498.00 nm)與 CO

(Wavelength:403.50 nm),此結果與 Lihui Cao 等學者在其研究中 [58],所得含 C-O 產物結果一致;CO、CO2與CS 為蝕刻中的主要含 C 產物。腔壁上的陽極處理膜層因電漿產生 Al 離子,與 F、O 離子 會形成AlF 氣體(Wavelength:577.40 nm)與 Al2O3固體(Wavelength:

449.38 nm)沉積[49]。

72

73

圖4.36、圖 4.37 與圖 4.38 為 Ar 添加比例與電漿蝕刻產物光譜分 析之比較,實驗中Ar 含量減少會使 Si-F 與 C-O 系列產物的光譜強度 增加,且Si、C 光譜強度也隨之變大,表示減少 Ar 除了提升 F、O 離子濃度之外也使F、O 自由基與 SiC 之間化學反應效果加強[46],

有利於蝕刻速度,此時電漿化學性蝕刻效果占主導性地位。反之,增 加Ar 含量,物理轟擊(Bombardment)效果占優勢,Si-F 與 C-O 系列產 物產量便降低。當Ar 含量減少,電漿內 F、O 離子濃度上升,Al 光 譜強度隨之提高,表示腔壁上含鋁膜層經電漿反應釋出更多Al 離 子,而 Al 離子會再與 F 或 O 離子作用,形成氣態 AlF 隨真空系統排 出或固體Al2O3產物(熔點為 2054℃)沉積在底材上[59],此含鋁產物 的形成、沉積與被蝕刻同時進行,因此要提升蝕刻速率與此固體膜層 之移除有相當大的關係。

74

圖4.36 Ar 加入比例與含 C 產物光譜強度之關係

圖4.37 Ar 加入比例與含 Si 產物光譜強度之關係

75

圖4.38 Ar 加入比例與含 Al 產物光譜強度之關係

76

4-2-3 添加 Ar 對 SiC 蝕刻產生深度與表面粗糙度之影響

蝕刻反應氣體中,SF6與 O2比例固定4:1,保持總氣體流量為 20 sccm,並添加 Ar 進行電漿蝕刻,電漿處理後以白光干涉儀量測實 驗後蝕孔表面粗糙度與蝕刻深度,當加入81% Ar (SF6、O2、Ar 分 別為3、0.8、16.2 sccm),可得量測蝕刻深度 33 nm,表面粗糙度為 1.57 nm,如圖 4.39。減小 Ar 流量至 71.5(14.3 sccm)並加入 SF6、O2 流 量4.5 與 1.2 sccm,經混合氣體電漿蝕刻可得蝕孔深度 41.9nm,表面 粗糙度0.58 nm,如圖 4.40。加入 62%(SF6、O2、Ar 流量 6、1.6、12.4 sccm),量測得蝕刻深度為 47.8 nm,表面粗糙度為 0.27 nm,如圖 4.41。

加入53.5% Ar (SF6、O2 、Ar 流量 7.5、1.8、10.7 sccm 進行電漿蝕 刻,測量得蝕刻深度65 nm,表面粗糙度為 0.46 nm,如圖 4. 42。圖 4.43 為加入 44% Ar (SF6、O2、Ar 流量各 9、2.2、8.8sccm)之蝕刻後

表面3D 圖,蝕刻深度為 91.45 nm,表面粗糙度為 0.86。加入 34.5%

Ar(SF6、O2 、Ar 流量各 10.5、2.2、6.9 sccm),得蝕刻深度為 94.25 nm,

蝕刻凹坑內表面粗糙度為1.10 nm,如圖 4.44。加入 25%Ar (SF6、O2 、 Ar 流量 12、3、5 sccm),蝕刻後深度為 76.35 nm,表面粗糙度為 1.22 nm,如圖 4.45。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3-1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