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果與討論

在文檔中 第二章 背光板模組 (頁 48-55)

50 o 垂直發光角 50

5.5 結果與討論

以上 8 個設計的結果摘要於表(二)中。可以看到,在LED水平發 光角 60o及垂直發光角 30o,導光板厚度 3 ㎜。設計出的結果較為理想,

經由參數定義計算結果,九十六點均勻度也有 65.2%,而且效率有 72.3%,為目前最好的設計。

1 2 3 4 5 6 7 8

水 平

50° 50° 50° 50° 60° 60° 60° 60°

發 光 角 垂

50° 50° 50° 50° 30° 30° 30° 30°

板厚 (mm)

1.5 1.5 3.0 3.0 1.5 1.5 3.0 3.0

Face5 V 型槽 方向

Z Y Z Y Z Y Z Y

U96 (%)

22.5 59.7 44.1 63.1 35.1 55.6 51.5 65.2

效率 (%)

41.3 64.4 63.1 54.0 46.9 67.8 64.9 72.2

表(二) 設計結果摘要

我們將LED水平發光角 50o及垂直發光角 50o這 4 個設計的結果 與樣本導光板比較,分別並列圖(五十五)到圖(五十八),以方便均勻

度比較。將LED水平發光角 60o及垂直發光角 30o這 4 個設計的結果與 使用擴散片與稜鏡片以後的樣本,分別並列圖(五十一)到圖(二),以 方便均勻度比較。可以看到在LED水平發光角 50o及垂直發光角 50o的 4 個設計中,Face5 的V型槽在Y方向的結果比樣本導光板效果好。在 LED水平發光角 60o及垂直發光角 30o的 4 個設計中,Face5 的V型槽 在Y方向的結果比使用擴散片與稜鏡片以後的樣本效果好。因此若開 發適當的LED發光角,配合我們的導光板設計,有機會省下昂貴的稜 鏡片成本。

(a)設計結果 (b)樣品背光模組

圖(四十七) 背光模組樣本與導光板厚度 1.5 ㎜,Face5 之V 型槽平行 於Z方向,LED水平發光角 50o及垂直發光角 50o的設計結果比較。

(a)設計結果 (b)樣品背光模組

圖(四十八) 背光模組樣本與導光板厚度 1.5 ㎜,Face5 之V 型槽平行 於Y方向,LED水平發光角 50o及垂直發光角 50o的設計結果比較。

(a)設計結果 (b)樣品背光模組

圖(四十九) 背光模組樣本與導光板厚度 3.0 ㎜,Face5 之V 型槽平行 於Z方向,LED水平發光角 50o及垂直發光角 50o的設計結果比較。

(a)設計結果 (b)樣品背光模組

圖(五十) 背光模組樣本與導光板厚度 3.0 ㎜,Face5 之V 型槽平行於 Y方向,LED水平發光角 50o及垂直發光角 50o的設計結果比較。

(a)設計結果 (b)樣品背光模組

圖(五十一) 背光模組樣本與導光板厚度 1.5 ㎜,Face5 之V 型槽平行 於Z方向,LED水平發光角 60o及垂直發光角 30o的設計結果比較。

(a)設計結果 (b)樣品背光模組

圖(五十二) 背光模組樣本與導光板厚度 1.5 ㎜,Face5 之V 型槽平行 於Y方向,LED水平發光角 60o及垂直發光角 30o的設計結果比較。

(a)設計結果 (b)樣品背光模組

圖(五十三) 背光模組樣本與導光板厚度 3.0 ㎜,Face5 之V 型槽平行 於Z方向,LED水平發光角 60o及垂直發光角 30o的設計結果比較。

(a)設計結果 (b)樣品背光模組

圖(五十四) 背光模組樣本與導光板厚度 3.0 ㎜,Face5 之V 型槽平行 於Y方向,LED水平發光角 60o及垂直發光角 30o的設計結果比較。

第六章 結論

目前市面上以LED為光源的背光模組,設計上主要以兩片擴散 板與兩片稜鏡片,將出光面亮度均勻化。因此造成透光率差、製造 成本高的缺點。本論文設計以LED為光源的背光模組,使用散射點 大小固定,由散射點分佈密度,控制出光面之均勻度。考慮接近LED 光源的情形,我們使用近似圓對稱 50o發光角。設計結果顯示,均勻 度雖可以比市售導光板佳,但還是差強人意。本論文另考慮使用 60o 水平發光角與 30o垂直發光角的LED,設計結果有大幅改善。有機會 以一片擴散片使發光均勻,增加背光模組透光率高,與節省昂貴的 稜鏡片成本。

在文檔中 第二章 背光板模組 (頁 48-5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