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0-83)

6-1 結論

1. 對於模擬純混凝土和內含鋼筋(#3、#6、#10)混凝土的結果,其訊 號振幅值大小約介在-1.5~1.5 範圍內,與實際量測訊號振幅來的 小,推測有可能是因為實際雷達訊號是透過放大器輸出的結果,

而數值模擬屬於散射參數是入射電壓波與反射電壓波的比値,雖 然模擬訊號振幅較小,不過不影響模擬電磁波入射至介質之波傳 行為分析。

2. 不論模擬純混凝土或內含鋼筋(#3、#6、#10)混凝土,其在反射振 幅強度、時間軸和波形震盪上皆有些差距,但在波傳現象上與實 際量測之訊號波傳現象相似。

3. 由單一反射訊號分析,得知模擬純混凝土之中心位置、內含鋼筋 (#3、#6、#10)混凝土之鋼筋正上緣位置,對於純混凝土結果與內 含鋼筋(#10、#6)混凝土結果,較能看出各界層的反應,而內含鋼 筋(#3)混凝土結果,在各界層的反應就較為的不明顯,推測有可 能因為尺寸較小的關係,反射面積較小使得第二層界面反應較不 能突顯。

4. 內含鋼筋(#3、#6、#10)混凝土之單一反射訊號模擬,其模擬結果 可看出鋼筋尺寸越大,其反射訊號振幅也越大。

5. 模擬純混凝土疊代訊號之結果,為一個均質現象,與實際量測純 混凝土結果相似,探討各位置電磁波反射訊號,其每位置反射訊 號結果皆一樣。

6. 模擬內含鋼筋(#3、#6、#10)混凝土疊代訊號之結果,皆可看出一 個倒八形狀,與實際量測波傳行為結果相似。但由混凝土內含鋼 筋(#3)模擬各位置電磁波反射訊號,其每位置反射訊號結果皆呈

不連續性的變化,與實際量測結果在各位置反射訊號變化是有些差 距。

7. 由混凝土內含鋼筋(#10、#6、#3)混凝土之疊代訊號模擬結果,顯 示電磁波反射訊號剖面圖中,當鋼筋尺寸越大,所形成的倒八形 狀範圍也就越廣,與實際量測波傳現象相同。

8. 模擬純混凝土和內含鋼筋(#10、#6、#3)混凝土之電磁波反射訊號,

皆有反射與衰減現象,符合電磁波波傳物理現象。

6-2 建議

1. 在模擬疊代訊號部份每 5cm 模擬一次,雖然有倒八現象產生,不 過疊代訊號的整體性還是不足,可以將疊代訊號間距取的更密集 (如每隔 1cm 模擬一次),除了可以提高解析度,亦可更了解當電 磁波碰到鋼筋之反射訊號變化情形。

2. 收集更多有關實際透地雷達的參數設定,藉以輔助模擬得到更好 的結果以利於分析。

3. 以同樣的模擬方法,對於混凝土內含不同物質(如 PVC)或內含兩根 鋼筋,看其是否皆能適用此模擬方式。

4. 嘗試與其他模擬軟體或自行開發程式進行比對。

參考文獻

1. 馬幼俠、方建興,「電磁波在多層介電材料中傳播之應用」,國立 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 Fang Guangyou, Zhang Zhongzhi, Wang Wenbing,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微波學報,14 卷,4 期,

1998,P.288~P.295。

3. 郭茂坤、王翌全,「透地雷達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物檢測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4. Di Qing-Yun, Wang Miao-Yue,“2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or Radar Wave”,地球物理學報,第 42 卷,第 6 期,1999,P.257~P.263。

5. 劉康和、楊萍,「瑞馬探地雷達及工程應用」,水電站設計,第 15 卷 第 4 期,1999,P.67~P.70。

6. Jeffrey J. Daniels, “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Fundamentals”,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0, P.1~P.21.

7. Levent G, Ugur Oguz,“Three-Dimensional FDTD Modeling of a Grond-Penetrating Radar ” ,IEEE Transactions On And Remote Sensing, VOL.38, NO.4, 2000, P.1513~P.1521.

8. 江健仲、黃百逸,「步進頻率式透地雷達於鋼筋高頻檢測之模擬與 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1。

9. 江健仲、曾俊智,「步進式地質雷達應用於孔洞偵測之分析與研 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1。

10. Xie Hui, Zhong Yan-Hui, Cai Ying-Chun,“Application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 Forward Of GPR”,河南科學,第 21 卷,第 3 期,2003,P.295~P.298。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0-8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