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驗室的規劃。雖然目前確實完成的規劃進度有限,但相信在未來必能逐 步完成所有的規劃,使此實驗室達到盡善盡美。未來需要迫切完成的內 容有:

(1) 與專家學者積極研商討論 3000 噸萬能材料試驗機之型式規格,以期 能滿足建研所需求與重點發展特色。

(2) 進一步與廠商討論 3000 噸萬能材料試驗機之規格與造價。

(3) 協助建研所訂定相關設備的採購規格與招標作業文件。

(4) 協助建築師與結構技師完成大型力學實驗室之細部設計。

(5) 詳實地估算出各實驗儀器設備之經費,以利建研所逐年編列預算加 以購置。

(6) 討論規劃之實驗設備儀器是否合理。

(7) 針對日後實驗室運作所需之專業性人力應及早規劃編制,並施予必 要之前置訓練作業。

(8) 對於重要設備的採購程序,除需考量設備購得價格外,亦需兼顧該 設備所能發揮之功能性,與日後維護保養之成本及技術服務是否周 全無虞。

(9) 儘早妥善規劃實驗室運作之管理策略,包括服務對象、使用規則及 安全維護等。

(10) 為確保 3000 噸大型油壓萬能試驗機能有效運作,其與土建工程界面 相關之合約細節必須特別留意。俟確認該設備之型式尺寸後,須與 建築師及結構技師等保持密切聯繫,確保每一階段之作業均能適時 且適當。

(二)建築材料實驗室實驗設施建置之研究

(1) 經由總計畫主持人蔡克銓教授召集各子計畫相關人員及建築師群體

共同商討,使得各項相關整合問題得以解決,建築師才可以有所依 據從事建築結構設計,各子計畫也才可以繼續積極進行各項研究。

(2) 本子計畫規劃了八個子實驗室,應可滿足大部分建築材料的力學試 驗或檢測。

(3) 本子計畫所規劃的儀器設備中,除了國內較少或較貴重的儀器設備 外,經常性使用的儀器設備亦在其中,至於一般常見的儀器設備則 較少涉獵,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又可完成建置「國家級」建築材料 實驗室的目標。

(4) 若國內可以製造生產的儀器設備,應列為優先考慮,一方面可提升 國內產業技術,另一方面也可達到降低購置成本及維修方便的目的。

(5) 儀器設備種類繁多,可考慮歸類分開招標,提高廠商投標意願,以 降低成本及維修方便。

(6) 儀器設備平日之使用及維修,應有專人負責,人員編制規劃宜儘早 完成。

(三)建築材料耐候耐久實驗室實驗設施規劃研究

本計畫主要協助建築研究所規劃建築研究所耐候耐久性能實驗室 相關設施與規格建立;並配合建築材料實驗群的興建,提供建築師實驗 設備與結構體界面整合建議。計畫於今年2 月開始執行,至今可獲致下 列結論:

(1) 規劃耐候耐久性能實驗室功能定位:將實驗室主要功能區分成兩大 方向,一為材料劣化模擬機能;另一為劣化前後化學與物理性質的 分析工作。

(2) 耐候耐久性能實驗室各子實驗室名稱確立:主要依據上述功能上之 定位,將實驗室區分成六個主要子實驗室,分別屬於建材劣化功能 的耐候實驗室、耐凍耐朽實驗室、屋外曝曬場。以及屬於建材劣化

前後化學與物理性質的耐化學實驗室、耐蝕及防蝕實驗室、及耐久

案將建議採用約100 點之常態性動態監測,並於各房間內預留兩組光纖 (Lead-Rubber Bearings, LRB)、高阻尼橡膠支承墊(High Damping Rubber Bearings, HDRB)及單擺摩擦系統(Friction Pendulum System, FPS)等三種,這 三類支承墊是目前被公認為“可靠的”、“可接受的”、“簡單的”及“具有功能 性的”隔震支承墊。然而這些支承墊會隨著製造者(製造程序)或是橡膠的 成份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力學性質,所以想要在分析上統一每種支 承墊的力學行為是非常困難或不可行的。

本建築物樓層數與樓高均非屬於高層結構,具有高勁度之結構特

性,結構振動週期短,以反應譜觀之,兩水平方向之設計地表加速度均 落在最高的平台處內,可容易的使用隔震系統將結構振動週期延長至反 應譜特微週期之後以降低設計地表加速度,隔震系統使用於本案

(五)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之應用研究 (A)開放建築

開放建築諮詢小組於研究期間與建築師的共同研討,針對「建築材 料實驗群」一案之條件與特色,界定出合理之開放建築設計目標,提出 以下具體的開放建築設計構想與手法,供建築師參酌、據以將開放建築 之理念落實於其設計方案中:

(1) 平面區劃與模矩系統設計:有效率的平面區劃,以形成完整的、集 中的機能區間;規劃「模矩系統」,作為整合各建築系統之架構。

(2) 雙層交疊鋼樑之結構系統設計:利用雙層交疊之鋼樑,形成設備系 統管道空間;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設備主要供給幹管之管道 空間;機能區間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水平供應和排放支管的管道空 間;室外走廊天花板管道空間成為「主要排放幹管」之管道空間。

(3) 可拆組室內隔間牆系統設計,及「最小服務空間」的概念,以增加 室內平面格局的彈性。

整體而言,「建築系統整合」是這次開放建築應用的核心概念。將

「開放建築」與「建築系統整合」之理念應用在建築材料實驗群,預計 將可獲得三種成效:具有高度使用彈性的平面空間架構,易於維修更新 持與重新配置管線的設備系統規劃,及具有高度永續性的建築物。

由於建築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完成許多工作,如釐清空間 需求,研討可行之開放建築、綠建築、智慧型建築之理念,修正設計方 案,通過都市計畫變更與都市設計審議程序,並須於年底前完成發包工 作。因此,建築師目前仍尚未有時間將本研究小組所提之開放建築構想

與手法之具體建議整合到其最新的設計提案中。

為了確保開放建築之理念能落實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中,本研究 小組提出以下之開放建築設計準則建議,以期建築師於日後能修正其設 計方案,依此將開放建築之理念融合於設計方案之中:

(1) 審慎整合鋼結構系統與設備管線構件:長向鋼樑應有均勻的、足夠 的開口部(主樑在間隔 3m 的小樑之間應有開口),使得設備系統之 主要供給幹管,能從中央走道,側向分支為水平支管,穿過鋼樑開口,

進入機能區間上方,提供下方空間所需之設備。

(2) 設備管線應採明管設計,以利管線之更新維修;管線之配置應講求 系統化及彈性,以便滿足因空間格局改變所造成的新的設備需求;應 於規劃設計足夠之垂直管道間,以容納日後可能大增之管線;應於立 面設計上,考慮如何隱藏空調室外機,以免破壞立面觀瞻。

(3) 應採用可拆組隔間牆系統,使平面格局更具有多樣性及變更彈性。

(4) 應規劃一套模矩系統,作為整合結構 外牆系統,室內隔間牆 天 花板系統,及設備系統之基礎架構。

(B)綠建築

本研究依據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 年更新版之各項指標內容 加以建議設計手法,並將各指標理念之落實分述於第二節部分。針對整 個設計案之現況提出相關建議,並予以計算評估各項指標於第三節部 分,使整個建築案皆能符合綠建築九項指標。

八月下旬針對該基地進行都市計畫審議,基地部分由原來的8969m2 修改為10015 m2,增加了約1000 m2,而建築物的面積也因此由原來的2200 m2修改為 2042 m2,減少了約150 m2,實際建蔽率僅22.32%。這個改變 比原來的設計建議更為理想與可行,因為基地增大建築面積縮小,綠地 面積及基地保水面積也就相形增大,對於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及基地保

水等指標之可行性與合格率,也就更為提高。雖然地下室因停車位增加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智慧建築」將是高科技資訊化時代社會的 資訊據點,未來的發展趨勢將由點擴展到面,形成智慧都市。內政部建 築研究所籌建的「建築材料實驗群」為國家級的建築材料實驗研究機 構,導入智慧化的設計理念後,未來將成為公有建築導入智慧化發展的 表率。

建築物智慧化除了在規劃設計階段導入智慧化的概念,使建築物具 備智慧化的硬體設備系統外,更重要的是未來建築物硬體的使用或營運 務必要與智慧化的操作軟體緊密結合,方能顯出其智慧化的性能及效 益。本案由於規劃設計時程緊迫未能先制訂「建築材料實驗群」的營運 使用計畫,因此雖然就目前所提出的智慧化硬體架構,可符合智慧建築 標章之要求,但仍期待規劃設計團隊與業主進一步擬定周詳的營運管理 計畫,配合親和性的智慧化系統作業軟體,以期在「建築材料實驗群」

營運管理階段,能夠符合業主期望並發揮最高的智慧化效益。

在國內建築物智慧化的本土化規劃設計經驗正在發展中,尤其系統 整合方面為跨領域的專業技術,因此建議本案之規劃設計經驗可以有系 統的編輯成「智慧建築規劃設計參考手冊」,以利本土化智慧建築規劃 設計經驗的傳承及累積。

隨著智慧建築的發展,會日益需求建築設施管理或物業管理的專業 公司,台灣目前尚處於以「保全」或「門禁管理」為主的公寓大廈管理 公司,因此建議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可推廣專業設施管理的觀念及輔導專 業管理公司的成立,以因應未來智慧建築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民國八十九年元月。

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營建署,建築技術規則,民國八十九年元月。